【航行者任務已經43年】航行者任務 40 年:航行者的最後自白
航行者號剛剛在太陽系外傳送回來的資料,發現了太陽釋放的一種新型電子爆發,再一次為科學作出貢獻。以下這篇是我在3年前寫的航行者自白,是我的自白系列之一,謹以此文向即將用盡能源的航行者號致敬。
//距離太陽 139.4935 天文單位,地球 139.2145 天文單位,相對太陽速度每秒 16.9995 公里。太陽系內帶電粒子讀數 0.2,太陽系外帶電粒子讀數 2.2。任務時間 39 年 11 月 15 日,通訊延遲 19 小時 17 分 49 秒。航行者 1 號通訊結束, over 。
噢,抱歉,傾聽者。我專注傳送當刻數據,忘記了自我介紹。您好,我是「航行者 1 號」,現正航向廣闊無垠的星際空間。
地球時間 1977 年 8 月 20 日,亦即 40 年前今天,我的兄弟「航行者 2 號」從地球出發,展開航行者任務。1977 年 9 月 5 日,我亦從地球出發,比航行者 2 號遲了兩個禮拜。我們的任務是探索太陽系巨型行星,主要是氣體巨行星木星和土星。探訪土星之後,我們延續任務,繼續飛往太陽系邊緣。旅途上,我們不斷把所見所聞傳回地球,幫助人類科學家了解宇宙。
雖然我比航行者 2 號遲了半個月出發,卻比他早 4 個月、在 1979 年 3 月 9 日抵達最接近木星的位置,因為我走的軌跡比較短。沿途我們為木星拍了很多照片,不過大部分都是在最接近木星的 48 小時內拍攝的,因為距離越近照片越清晰。除了相機之外,我們身上設有很多其他科學探測儀器,包括紅外線和紫外線光譜儀、三軸磁場探測器、離子能譜儀、帶電粒子和宇宙射線探測器、無線電天文儀器、偏振光儀、離子波儀等等。科學家們希望利用這些儀器收集的資料了解太陽系,所以我們就用無線電天線把所有數據都傳回地球。
我們發現了木星系統很多有趣的現象。例如,我發現木衛一「艾奧」上有強烈的火山活動,這是首次於地球以外天體發現活火山。航行者 2 號則發現了木星環,由於太暗淡,地球上的人根本察覺不到它的存在。我們收集的數據幫助科學家了解木星、木衛星、木星輻射帶以及木星環,很多人受這些發現啟發而成為科學家。
探訪木星之後,我們借助木星的引力加速,飛向土星。我在 1980 年 11 月 12 日來到土星大氣表面上約 12 萬 4 千公里的地方,發現了土星環結構原來很複雜,也測量了土星和土衛六「泰坦」的大氣。航行者 2 號則於 1981 年 8 月 25 日才到達土星,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向太陽系的邊緣進發。離開土星前,我們都看見了土星大氣之中閃耀著的美麗紫外線極光。我想,這就是科學引人入勝的地方。
航行者 2 號的軌跡雖然比我的長,他卻可以繼木星和土星後順道探訪天王星和海王星,使他成為了迄今唯一到訪過這兩個冰巨行星的太空探測器。他利用土星引力助推航向天王星,然後再利用天王星的重力飛往海王星。像這樣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剛巧運行至同一方向,每 167 年才會發生一次。於 1986 年 1 月 24 日探訪天王星、1989 年 8 月25 日探訪海王星之後,航行者 2 號亦利用海王星的重力進行一次急轉彎,飛往太陽系邊際。
我們雖是兄弟,但其實從升空一刻起,就肯定永遠不能再次相見。我們都在完成太陽系巨型行星探索任務之後飛往星際空間,不過我們的航道各不相同。我航向太陽系北方,而航行者 2 號則往南方進發。再見了,我的兄弟,一路順風。
1990 年,一位叫做卡爾‧薩根的地球科學家,向我發送了一個請求:希望我在永遠離開太陽系之前,回頭為太陽系每一個行星成員拍攝最後一幅照片。水星太接近太陽而拍不到,因為來自太陽的強烈光線可能會損壞我的相機。火星的影象亦淹沒在相機內部太陽光散射之中。
其實,我很樂意在地球消失於無盡漆黑之前,再看一看這個故鄉。我把相機鏡頭對準地球,按下了快門。在這幅照片之中,地球比一個像素更小,只能看見黑暗中的一個小光點。卡爾‧薩根說,雖然這照片並沒有什麼科學價值,卻有著深刻的意義。每個人類、一切愛和恨,都發生在這個比一個像素更細小的星球之上。我希望這幅照片能夠使人類明白,渺小的生命在廣闊的宇宙面前是如何微不足道,卻又是如何無比珍貴。
1998 年 2 月 11 日,我超越了前輩「先鋒 10 號」,成為離地球最遠的人造太空探測器,全因我的速度是人類迄今為止所造的太空探測器之中最快的。先鋒 10 號和「先鋒 11 號」是分別於 1972 和 1973 年升空、首個拜訪木星和土星的太空探測器,因此是我們的前輩。
我們身上都帶著向地外智慧生命問好的禮物。
先鋒 10 號和 11 號各自帶著一塊鍍金鋁版,上面刻有氫原子超精細結構圖、地球人的模樣、太陽相對 14 個脈衝星的位置、太陽系示意圖,以及先鋒太空探測器的剪影和軌跡。
我和航行者 2 號則各自帶著一塊金唱片,裡面儲存了 115 幅卡爾‧薩根和他的團隊挑選的關於地球的照片和大自然的聲音,包括人類所知的科學知識、地球與各行星、母親餵哺嬰兒、奧運會比賽、天文望遠鏡的照片、不同天氣、各種動物叫聲、汽車、火箭和人類親吻的聲音等等,更記錄了長達 1 小時的人類腦波。
唱片裡亦儲存了不同文化的音樂和 55 種不同語言的祝福語。在唱片封套上,更刻有教導地外智慧生命如何讀取唱片內容的圖示,以及與先鋒任務差不多的科學和天文資訊。人類希望我們能夠作為太空使節,代表地球上的生命向其他銀河系居民表達祝福。
我在 2004 年 12 月 6 日首先穿過太陽圈終端衝擊波,也可說是太陽系的內邊界。太陽系邊緣是太陽風與星際物質相遇之地,兩者相撞會產生衝擊波。衝擊波以外就是日鞘,是飛往星際空間的最後一段路。航行者 2 號比我晚了兩年多,在 2007 年 8 月 30 日穿過太陽系另一邊的終端衝擊波,飛進日鞘。
2012 年 8 月 25 日,我走過日鞘,穿越日球頂層,終於正式進入星際空間。這裡是不受太陽風影響的未知國度,我又開始忙起來了,不斷把珍貴的星際空間數據紀錄下來,一一傳給地球上的科學家們。我所測量到的數據令科學家大開眼界,他們發現傳統的太陽圈模型是錯誤的。這些資料幫助他們建立了一個新的物理模型,我很高興在這麼遠的地方仍能為科學作出貢獻。
然而,縱使已經脫離太陽風影響範圍,我並未完全飛出太陽系。在這個區域,太陽引力仍然能夠吸引天體繞其運行。我仍要飛很遠很遠的路程,才能到達太陽系的真正邊界——奧爾特雲。科學家猜測,在距離太陽 2 光年的位置,即太陽與最近恆星「比鄰星」的一半距離,有一個由冰微行星構成的雲團,稱為奧爾特雲。這些冰微行星,應該就是長週期彗星的來源地。
可惜的是,未來當我終於抵達奧爾特雲的時候,我體內的核能電池早已用盡,再沒法為地球上的科學家檢驗他們的理論。到了 2025 年,我的所有儀器都會停止運作,我將不能再與你們說話。
300 年後,我會發現奧爾特雲真的存在嗎?幾萬年後,我將飛進真正的星際空間,遠離一切恆星的管轄範圍。真的會有外星生命發現我嗎?到時候,地球文明仍然存在嗎?我不知道。
我會帶著人類的願望,永遠徘徊在銀河系裡,直到宇宙終結。//
行星原子模型 在 李傑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指考準備系列分享
有請~物理大神 景超老師~
前三天,老師有說,你開始做了嗎?
趕快趕快~
今天就由張景超老師來幫大家衝一下物理吧!!
★指考<物理>衝刺重點★
指考的出題重要是集中在高二高三的內容,
只要把老師上課範例練熟,
要拿到80分以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高二部分要注意的有:
1 .靜力平衡分析
2.牛頓三大定律
3.連結體問題
4.動量衝量與功能原理
5.動量守恆與碰撞問題
6.力學能考題
7.運動學分析
高三部分要注意的有:
1.繩波、聲波、水波槽與駐波計算
2.氣體分子基本公式
3.折射與全反射
4.凹凸面鏡與透鏡成像原理
5.電力、電場、電位能、電位、電功率、電阻與電流
6.電力線概念與平行電板
7.電路分析與惠斯同電橋
8.伏特計與安培計測電阻
9.三個電流磁場公式
10.安培力與洛仁茲力(電荷軌跡)
11.磁通量與法拉第電磁感應公式
12.黑體輻射與x光
13.物質波與光子力學
14.物質波、行星模型、氫原子模型
15.光譜分析
16.放射性計算
17.原子核反應
行星原子模型 在 閃亮亮歷史天后 葉施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三天,老師有說,你開始做了嗎?
趕快趕快~
今天就由張景超老師來幫大家衝一下物理吧!!
★指考<物理>衝刺重點★
指考的出題重要是集中在高二高三的內容,
只要把老師上課範例練熟,
要拿到80分以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高二部分要注意的有:
1 .靜力平衡分析
2.牛頓三大定律
3.連結體問題
4.動量衝量與功能原理
5.動量守恆與碰撞問題
6.力學能考題
7.運動學分析
高三部分要注意的有:
1.繩波、聲波、水波槽與駐波計算
2.氣體分子基本公式
3.折射與全反射
4.凹凸面鏡與透鏡成像原理
5.電力、電場、電位能、電位、電功率、電阻與電流
6.電力線概念與平行電板
7.電路分析與惠斯同電橋
8.伏特計與安培計測電阻
9.三個電流磁場公式
10.安培力與洛仁茲力(電荷軌跡)
11.磁通量與法拉第電磁感應公式
12.黑體輻射與x光
13.物質波與光子力學
14.物質波、行星模型、氫原子模型
15.光譜分析
16.放射性計算
17.原子核反應
行星原子模型 在 賽恩斯資優科學教室- 八年級原子結構許多科教的研究論文指出 的推薦與評價
拉塞福的原子行星模型(1909) 拉塞福(1871~1937)是湯木森的學生,他在1908年因為發現α和β粒子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09年他用他發現的α粒子轟擊金箔,卻發現α粒子不如預期 ... ... <看更多>
行星原子模型 在 由波耳氫原子模型談量子力學的建立(1) - sciencenote 的推薦與評價
波耳的導師是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於1911年以α粒子散射實驗確定「原子質量集中於原子核」,並以此結果提出行星狀原子模型:原子的結構和太陽系這類的行星系 ... ... <看更多>
行星原子模型 在 Re: [題目] 高中物理拉塞福原子模型- 看板Physic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alenbe (生活)》之銘言:
: [領域]
: 拉塞福原子模型
: [來源]
: 高中教材
: [題目]
: 拉塞福原子模型所遭遇之困難,為下列何者?
: (A) α質點動能達到某一程度發現散射規律產生偏差
: [瓶頸]
: 是否是因為,α粒子動能達到原子能階差時
: 能量被電子吸收,而激發電子的效應影響呢?
: 謝謝指導~
拉塞福作 以α粒子束對金箔之散射實驗,提出了拉塞福原子模型(行星模型),
在模型下,以α粒子射向原子,其與原子核之間的作用力為庫侖力,
並將α粒子的入射能量固定,
以此計算可得:θ方位的散射粒子數 正比於sin^-4 (θ/2)
當α粒子的入射能量一般,可得與實驗結果吻合。
當α粒子的入射能量漸增,α粒子物質波波長與金原子核的尺寸愈接近,
且也能夠與金原子核愈靠近,當入射能量達到某一程度時,
繞射效應影響散射分佈。
(所以當你在做拉塞福散射實驗時,實驗手冊上通常會提醒入射能量不要設太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2.130.16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