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半年前,有個年營收接近千億台幣的大陸企業董事長,親自請我幫忙為企業做些診斷和建議。由於董事長很誠懇的跟我談了幾次,我無法拒絕的接受了這個請托。
每一個月來到深圳,我都會空出一天,與該集團經營管理層的副總裁級成員深入探討,他們負責的職務和面對的挑戰。本週三,集合了董事長和6個副總裁,開了一整天的會議,主要討論的議題就是,公司一級組織架構、矩陣式分工合作、職權責合一、當責文化、利潤/成本/費用中心、KPI等等。
其實我最近寫的《績效管理系列》和《績效管理誤區》兩個系列文章,除了是我多年管理實務經驗的整理之外,也是針對這個案例,寫出來給該集團董事長和經營管理團隊閱讀學習,並且進行企業改造用的。
經過週三的會議,每一個副總裁和董事長都把我的「一對一面談」和這兩系列臉書文草,仔細閱讀認真思考消化,並且依照我的方法融入他們的組織架構和日常工作中。
事實上,有許多大企業已經「生病」,而且蠻嚴重的。可惜的是,董事長和經營團隊並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或是拒絕承認自己生病。
我經過反覆思考,最終答應了董事長,為他的企業診斷和建議。歷時半年,前後投入不到10天,效果已經顯現。有些非常明顯的組織架構設計、職權責分工合作、KPI訂定的錯誤,造成了組織內鬥內耗,影響到了營收獲利的下滑。
違反了退休後不再為大企業服務的原則,我幫助這個企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創辦人兼董事長願意聽我的話,願意接受企業改造的建議。在成功的大企業老闆中,確實非常難得。
數百萬台幣的顧問費,我請董事長直接捐給我們的佛學院,我分文不取。董事長也很讓我感動的,由他個人名下帳戶直接捐款。
我揭露這些內幕為的是讓讀者們了解,這些績效系列文章是可行的、價值極高的,對於需要的人、認真去學習應用的人,至少值個幾百萬台幣,已經有一個案例證明其價值了。
或許我在「老王賣瓜自賣自誇」,自己說的未必可信。以下是「吐納商業評論」的總編 Fred 在編輯完我的這系列文章以後,寫的一段感慨,其實他沒有誇張,只是我已經退休了,不會開課去賺錢。
讀者們只能夠閱讀我的文章,消化吸收後,化為自己的「個人價值」!
以下是 Fred 的原話:
說實在話,程天縱老師的「績效管理誤區」這個系列是我自己特別有感覺的。
三十年前當小業務時,老闆就丟一句話說「下禮拜把明年的業務成長預估做出來啊」,其實是完全沒有頭緒的,要不是亂寫一通、就是反正把今年的數字加個10%之類交差的就對了(老闆當然不會接受負成長,10%還有可能被打槍)。
後來帶了比較大的部門、自己也創了業,參考數字是多了點,但當時的狀況其實很難跟整個產業做連結;所謂難連結,在不同的公司有幾種可能的狀況:
1. 公司的業務性質是「半獨佔」,競爭對手很少;案子的利潤都不錯,但每個都是特例,缺乏能用於預估的延續性。
2. 如同文中所說的,公司太小、領域很窄,跟產業趨勢或大環境的連結度不大,只能自求多福。
3. 被突然出現、資本額比我大150倍的競爭對手輾壓;這時候只能努力求生存,很難去「預估」明年會發生什麼事。
但也如同文中所說的,如果訂不出目標,就很難往回拉到成本、費用等數字的評估,最後就只能憑空想像、然後努力達成;萬一無法達成,也只能雙手一攤,明年再努力了。
上面這些,也可以簡化成大家朗朗上口的「目標管理」;但至少就我自己看來,中小企業真正用比較科學、比較可執行的方式來訂定目標、然後執行的其實並不多;很多都是老闆先要個數字掛在牆上當蘿蔔,但下面的人仍然是「看天吃飯」。
說實在話,我自己從前常常也是這樣,後來學會方法之後才恍然大悟(雖然讀過商學院,但真的沒教這個……);所以現在回頭看這個系列的文章,講「恍若隔世」有點誇張,但真的非常有感。
如果你正在創業、或是經營公司,這個系列的文章真的值得你每篇讀個十遍,讀到每個字都完全理解為止。
我曾經跟程老師說過,如果他願意親自出來教授講解這個系列(當然還有其他,像是目前為止出的這三本書內容),光是「績效管理誤區」課程就可以收至少10萬台幣的學費;花10萬讓你公司未來多年少做無數白工,一點都不貴。
不過程老師現在不教課,所以沒辦法;但你可以在文章貼出之後一週內免費閱讀,就把握機會好好研究一下吧。
「績效管理誤區」系列文章:
https://tuna.pizza/2QwXgMM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8443743900/posts/2027577050867067/
怎麼訂定有效的年度業績目標?:績效管理誤區系列#4/程天縱
「怎麼訂定明年的業績目標」不僅是業務部門的事,包括市場部門、供應鍊、生產製造、文武週邊,甚至企業經營者都應該關注。
上一篇中談到用「市場佔有率」來評估市場行銷部門的績效,可以排除外部大環境與產業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比較客觀;但這適用於新創公司嗎?
https://tuna.pizza/2DS8OUd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
行銷部門 組織架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聽】#小編雖小 | 「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李長潔 🐷
.
好幾天前「#科學人爭議」爆發,引起一陣對於數位編輯(小編)與政策傳播、科學傳播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公共討論很好,社群與小編進入到公部門(或是商業組織)算是這5年內的新興現象,都在嘗試,希望可以運用新興媒介推動更有效的溝通傳播(可以是推廣、說服、行銷、洗腦)。我們今天就來談談「科學人爭議背後的那隻看不見的手」。
.
基本上今天的議題可以分成「#科學傳播」與「#政策傳播」兩個範疇來看,兩者都在新媒體的架構下,都有著劇烈的變動與廣泛的影響力,小編的角色也越顯微妙。我自己是好幾個粉專的小編,小編真的很可憐啊,創意發想、企劃、寫文、作圖、拍片已經是基本的,我看一些求人徵才還要會主持表演與直播揪眾、數位行銷企劃與執行、媒體聯盟營運與管理、線上線下虛實轉換技巧、各平台SEO佈署與演算法應對、廣告投放、社群風向經營、市場分析與競爭者行銷分析…。等等,叫老闆自己來做,掰掰。
.
📌 #今天的節目有:
.
▶ 什麼是科學人爭議 什麼是1450
▶ 對,就是小編治國,小編雖小
▶ 從單向到雙向的政策傳播
▶ 新媒體時代該說人話
▶ 科學家參與科學政策行銷
▶ 科學的傳播需要批判的大眾
▶ 社群傳播應據專業位置與角色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g1uto8rh1av0875j4dy1pdz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574Cu3Ji2CUkuReLYPcx1D?si=MtdECSz_TQScOl0M23QbVA&utm_source=copy-link
.
📲#Facebook 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90395487814737/
.
.
\\\\ 完整論述 \\\\
.
溝通(communication)是一項重要的「治理技術」。對一般企業的管理而言,溝通是傳遞產品訊息、提升企業形象和爭取顧客認同的重要手段;對政府部門而言,溝通是凝聚內部共識、提升組織形象和爭取民眾認同的重要工具(黃俊英,2011)。傳統的政策溝通常以單向的、心理學主義、行為主義的「政令宣導」做為傳播想像,我們會認為,人民隔在大眾媒體的後面,只要盡量地單方面給予資訊即可。
.
從2010年後「#整合行銷」的概念開始大量進入政府的政策溝通,我們見到更多的廣告、促銷、公關、人員銷售、直接行銷和口碑行銷展現在政府的內容發佈中。甚至再更強調互動性的新媒體架構中,讓政策的雙向溝通成為可能。所以,政府部門開始將「溝通」的工作外包,讓外部團隊比較接地氣、說人話的公關公司或團隊來當小編,處理像是貼文、圖像設計的事務,也負責操作民意與監測輿情等任務。
.
▓ #政策傳播的新想像
.
新媒體架構讓政策傳播有了質量上的變化,而這也是為何公部門想要委外經營溝通的原因,因為官僚體制時常不適合做新式的政策傳播。在「#時間面向」上,政策傳播必須轉變為動態、隨時隨地的訊息散播。在「#制度面向」上,應考慮設置同等於發言人重要性的社群媒體團隊。在「#語藝面向」上,在要講有趣、簡單、有趣、視覺化的語言,才有社群傳播的效果。從我的觀察來看,這些能力,傳統的公務員並不具備,體制上也無法供給。難怪要外包啦~
.
▓ #科學議題的溝通治理與公共態度
.
不過,這次的問題有一部份是「科學人」專頁是不是可以這樣傳遞科學資訊?可不可以接受政府投放廣告?再過去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政策的行銷外,科學也進行了大量的行銷。我們生活中有大量的純知識的科學、商品的科學、政策的科學,透過從科學普及轉向科學傳播的變化,試圖讓人們更加接近科學,或者被科學說服(單文婷,2017)。
.
從「科學人」小編的貼文內容來看,「#克萊豬不好吃」與「#增加收益又環保」兩個論述其實是來自於部分政策新聞、公共討論與科學評論的內容,並是非偽科學或假訊息,只是這樣的簡化貼文是否適合出現在「科學網站」上,可以思考一下。
.
由此被延伸的另一個爭議是,「科學人」做為一個科學家社群,是否可以做政策行銷。科學家與科學組織,本來就可以與施政者做不同方式與不同層次的合作,這種科學傳播的合作方式,可以有「翻譯」、「代言」、「夥伴」的三個程度,構成一個科技治理中專家政治的基礎(某個程度上是必要的,但是應該 #資訊透明)(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
科學事件總是可以充滿政治因素,但我支持強的科學文化立場(#公衛議題的確是要小心一點),就是歡迎更多關於科學的聲音發出,這樣有助於人人培養媒體素養與科學素養。另外,政府與委外單位的合作,具備更細緻嚴謹的貼文審查,是一個重要也保全彼此的方法。
.
▓ #溝通人才從內部培養開始
.
最後,當然推文不等於新聞,我覺得我們逐漸必須邁向一個批判的大眾,在這個資訊爆炸、虛實交錯的時代。當我們據有的(全)媒體素養程度越高,就能越明確地知道各種媒體的運作規則與媒體語言,自然就會更加小心,且富有懷疑論的多元檢證精神,與反思批判。
.
說實在的,無論是政策傳播,或是科學傳播,我覺得問題根本就是在:「政府與科學單位本身覺得傳播是一件小事,別人做就好,我們要做更重要的事」。能夠在單位內,設置媒體公關部門,或是合理培養溝通人才,才是這個到處都是媒介傳播的時代,應該做的事。然後薪水要高一點,謝謝。
.
#參考文獻:
.
1. 黃俊英(2011)。整合性行銷溝通—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的利器。文官制度季刊,第三卷,第二期。
2. 單文婷(2017)。科學家參與公共傳播的觀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使用臉書行銷科學政策的討論,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117),47-65。
3. Peters, H. P. (2020)。科學傳播的範疇: 是知識散播還是公民參與?。傳播研究與實踐,10(1),1-18。
4.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2017). Communicating Science Effectively: A Research Agend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97Tvt3VGyY/hqdefault.jpg)
行銷部門 組織架構 在 國際行銷領航員FiFi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精品美妝行銷部門的工作越來越覆雜,細分工作內容的思維導圖範圍也越來越擴大。 本次文章將重點科普行銷部的組織架構及工作職能,又須具備何種技能?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