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鐵局拜會 與高市府攜手 共推高雄城市再生】
今日交通部臺鐵局張政源局長率隊到市府,就臺鐵高雄機廠、高雄港站、火車站東宿舍、鹽埕區鹽北段等4處土地的都市更新開發再利用與市府交換意見,共謀高雄都市發展。
高雄機廠位於凱旋三路、武慶二路、二聖路與武昌路間,面積廣達32公頃,因機廠功能已遷建至屏東潮州,未來將活化轉型開發,我個人認為應以大尺度的格局思考與周邊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都會公園、國泰重劃區整體規劃,並透過道路系統及開放空間將整個區域互相串聯,賦予其扮演城市新核心的角色。
再者,高雄港站位於駁二文化園區西側,是日治時期臺灣縱貫線鐵路南端的起點,見證高雄城市百年發展變遷。高雄港站鐵道線與建物群,面積達11公頃,107年已登錄為本市文化景觀,市府持續向中央爭取興濱計畫二期整體經費,辦理鐵道園區文資修復及活化,希望能在2022鐵道旅遊年成為新亮點,但臺鐵局的權益仍應予維護,未來可透過容積調派或其他不損及台鐵權益方式予以處理。
此外,高雄火車站東宿舍位於復興路與民族路之間,面積約2.8公頃,開發成敗影響著鐵路地下化沿線地區發展。考量本案土地為特商區,位於交通便捷、商業繁盛地區,應以商業使用為主,以帶動地區加速發展為前提辦理開發。
鹽埕區鹽北段都更案鄰近鼓山車站及環狀輕軌,面積約1.24公頃,我認為應以總體規劃及配置角度思考,規劃必要的開放空間或空橋連通設施,並基於公辦都更應有公益性,台鐵和市府應共同就地方需求、都市發展需要,研議回饋設施(如日照、長照設施或共享空間等)納入招商內容,共促地方發展及再生。
期待未來在中央與地方的協力下,雙方本於雙贏、互信、共榮之立場,透過鐵路等重大建設與都市發展界面整合,結合鐵道、捷運、輕軌之大眾運輸導向發展,合作推動城市再生、產業發展、智慧城市與新創等施政理念與政策計畫,讓高雄成為一個幸福宜居的城市。
衛武營 都會 公園 總 面積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衛報、館長、兩廳院
-台北角度 vs 國際視野
文:鳳山李雨蓁 Lí Ú-chin
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於10/13開幕後,獲得在地民眾好評與熱烈期待,英國三大報之一的《衛報》也專文報導。然而,在許多台北網紅或政治人物眼中,卻有不同看法。
例如,近日肌肉型網紅館長(陳之漢)說:衛武營本身是一棟歌劇院,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只有貴族在看,營運後保證賠錢。「你有看過乞丐去看歌劇嗎?」館長批評,高雄人民活在水深火熱之下,政府卻還在談文化氣息,嬰兒光靠聽音樂就能活下來嗎?
這樣的言論,也和某些政治人物不謀而合,例如就有長期居住臺北的候選人表示:「有些當地人對這兩樣設施(大東、衛武營)都很不期待,會覺得大家都吃不飽了,然後政府卻一直想用藝術中心,叫大家去看表演。」
然而,這種「在地吃不飽,不需要文化」論,邏輯上真的正確嗎?
#國際上如何看待衛武營的意義
10/19衛報刊出建築與設計評論家Oliver Wainwright的文章,除了介紹衛武營這座「史詩地景」是世界最大表演藝術中心外,也強調了衛武營對台灣的文化國力與國際地位的意義,如作者寫道:
「目前台灣面對越來越多來自中國同化的壓力,而中國的文化建設潮幾乎每週都有新博物館和音樂廳開幕,此時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正是台灣這個勇敢國家在國際文化舞台上顯示份量的重要聲明。」
在台灣積極投入文化建設的一項意義則是「當中國透過金錢外交拔除台灣的邦交國時,看來文化外交可能是台灣所剩不多的武器。」
當國際上認真看待台灣正努力發展獨特在地藝術,保護民間表演文化,以推上國際舞台,強化台灣文化國力時。卻有一群人將這樣的努力貶低為「在地人不需要、浪費錢」,背後的動機不免讓人懷疑。
Wainwright最後這樣結尾:「衛武營開幕當天,成千上萬民眾聚集在公園內,觀賞戶外劇場的壯麗開幕表演,尾聲由無人機的芭雷舞作結。如果說那天彷彿摸得到的興奮感有何意義,那就是這座城市人民想要讓這座偉大廳堂充滿生命的渴望」
英國媒體都看得到在地人對於文化的渴望,但是台北觀點看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比高雄早了三十年的台北兩廳院
外媒更能接近在地觀點,而與台北觀點相異,這或許也能在衛武營和台北兩廳院的差異中看出。
1975年,為紀念蔣介石逝世,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組成中正紀念堂籌建小組,興建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及音樂廳等三大建築。中正紀念堂本身優先興建,而兩廳院本身費時12年,至1987年落成,兩廳院本身經費為「30多年前的74億」(楊其文, 2009)。當時,可沒人敢說「百姓吃不飽」、「地方不需要」這種話。
中正紀念堂的設計,是根據中國古代帝王陵寢格局,而兩廳院就位在「參道」的兩邊,在建築意義上屬於「附屬」角色。建築專業的Wainwright 也很清楚的看出,兩廳院「像是紫禁城的一對帝王神廟」,但這邊要補充的是,就建築象徵來講,雖用了極多廳堂式的語彙,但位置上是「陰廟」,而廳堂內的戲劇院或音樂廳設計,因為來自西方傳統且需要現代劇院技術,自然和外殼完全脫節。
相對來說,衛武營是一座「公園裡的大劇院」,起源自1990年代市民自發要求廢棄軍營改作都會公園的運動,設計上劇院也和整座公園融合。
藝術總監簡文彬就提到,希望「人群可以從公園流進藝術中心,並把它當作是市民的客廳」,而在入厝和開幕那天,數萬人潮湧入,散佈在榕樹大廳、樹冠大廳以及公園中,在現場的建築師荷班也看到,這座建築確實達成了她的發想。
「從帝王出發」vs「從人民出發」,這正是台北兩廳院和高雄衛武營的差距,也是解嚴30年以來台灣重要的進步。然而,仍有台北人無法了解,認為我們有是廳堂,你們的人民都乞丐,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這是CP值最高的世界級藝術中心?
衛武營高達百億的造價,對某些人來講不可思議,甚至拿「航母」來比對。但,就像他們不知道航母的造價,他們也不知道表演藝術中心的成本。
剛才提到,不算通貨膨脹,30年多前的台北兩廳院就花了74億元,但面積大約只有衛武營一半餘,而設備也落後許多。
若拿現代的音樂廳相比,法國巴黎愛樂音樂廳造價約154億台幣,但只有單個音樂廳;易北愛樂音樂廳造價更高達400億台幣,只有一大一小兩廳。而不論北京國家大劇院、廣州大劇院、或是近年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北藝術中心,以單廳、單位面積、座位比例造價,都比高雄多了60%~100%。也就是說衛武營在預算控制上其實非常努力,以功能來說,是世界一流表演廳中「#CP值最高的」。(很符合台灣人個性了,不是嗎?)
而在營運上,過去兩廳院以國家預算支付,每年耗資7-10億補貼,但仍年年虧損,近10年平均每年虧損金額達4億7,333萬餘元(監察院資料)之下,還是一開30年,並沒有轉型成有迫切需要的公托中心與遊民收容所,而是每年服務超過50萬觀影民眾,並提供了數百個衍生工作機會,對於文化培養,留下菁英表演人才,以及國際能見度的上升均有幫助。
#如何發展衛武營價值?
誠然,衛報也提到台中歌劇院虧損的問題,是衛武營必須借鏡之處。除了積極培養在地節目,對社區和教育伸出觸角外,我們也希望衛武營的成立,能帶動表演藝術、舞台設計相關產業鍊在高雄生根。
另外,19世紀開始,歐洲許多城市就透過「音樂節」模式,賺取大量觀光財,例如拜魯特、琉森都是知名案例。而在近年,求新求變的音樂季結合跨界與創新元素,例如荷蘭烏特勒支(Utrecht)的「Le Guess Who?」音樂節。結合知名流行樂團,加上各地爵士、古典和非主流音樂的表演者,也能到財務平衡和創造額外觀光效益。
這樣精緻、創新、結合台灣特色的文化內容,才是吸引國際目光,創造觀光價值,提升能見度的好政策方向,而不是大興土木,只有硬體沒有內容,只能用「做愛做的事、賭博」來號招。
如何正視衛武營的潛力,提出結合在地能量的政策,才是在地生根政治人物該做的事!
衛武營 都會 公園 總 面積 在 管碧玲 (kuanbili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十年非常不容易,給花媽拍拍手,花媽加油!
//
市長就職10周年
陳菊回首過去十年
盼築夢未來百年
【高雄訊】高雄市長陳菊今(23)日就職滿10周年,她感謝市民對市府團隊堅定的支持與肯定,讓高雄度過各種災難及艱鉅挑戰,也相信高雄必能夠轉型成功,成為世界一流的港灣城市。記者會中播放施政10年回顧紀錄片,陳菊並從區域特色、環境改善、防洪治水、交通運輸、藝術文化、產業轉型、城市定位等面向,一一細數政績,並承諾剩下的兩年任期內全力以赴,以不辜負市民的期望。
陳菊說,十年前剛當選高雄市長時,就瞭解市民託付的任務非常艱鉅。由於長期發展重工業,河川、空氣都被污染;中央重北輕南,缺乏資源投入,建設嚴重不足。因此,她認為高雄必須創新改變,從重工業城市轉型成為一個有多元的就業機會,又有優質生活環境的「宜居城市」。她說,這是一個鉅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作為高雄市長,時時刻刻不敢忘記的目標。
陳菊接著細數十年來的政績,在區域特色方面,高雄於縣市合併後幅員增加了18倍,城鄉差距大。市府團隊努力讓各區域能夠發揮其特色,平衡發展。例如在東高雄的旗山、美濃、大樹地區,利用其山城風貌,將精緻農業、休閒觀光、宗教聖地,串聯成為獨特的優勝美地;在濱海地區的茄萣、永安、彌陀、梓官,到旗津、林園,整治海岸、復育海灘、再造漁港、推動休閒觀光漁業,讓高雄的海岸更多彩多姿。
此外,在北高雄,開發橋頭新市鎮、努力超過15年將捷運紅線向岡山路竹延伸、擴建路竹科學園區,逐步營造北高雄副都心;在鳳山地區,鐵路地下化的實現、曹公圳的整治、眷村的改造,讓人口稠密的舊社區獲得嶄新的生命力,並建設約5公頃的五甲公園,讓地區風貌煥然一新;在都會核心區,從巨蛋到凹子底、美術館、中都濕地公園,十年的投資發展,以中都地區來說,透過公辦土地重劃,取得12公頃、投資超過300億、開闢36條道路,藉由願景橋連結美術館,該區已經成為高雄最優質的住宅區與商業區。
陳菊指出,經過市府團隊十年的努力,高雄的轉變已經處處可見。環境改善方面,愛河、幸福川、後勁溪、前鎮河,經過整治後都變乾淨了,高雄重新變成親水的城市。高雄的公園、綠地,面積高達2200公頃,是六都中的第一名。凹子底森林公園、阿公店森林公園、洲仔濕地、中都濕地、以及鐵路地下化後,上面長達15公里的綠色廊道,都將大大增加這個都市的肺活量,提升市民的居住品質。
防洪治水部分,市府在容易淹水的地區開闢了許多滯洪池。譬如,寶業里、本和里滯洪池保護了三民區,典寶溪滯洪池守護著岡山地區,永安滯洪池則使永安地區與路竹科學園區擺脫了水患之苦,讓滯洪量提升了292萬噸。
交通運輸方面,捷運紅線、橘線的通車,使高雄邁入公共運輸的時代。高雄沒有台北那樣多的資源,但是窮則變,變則通,透過輕軌電車與捷運銜接,將來還有地下化的台鐵電車,再加上六大公車轉運站、區區有公車以及公共自行車的接駁,交織形成多元的路網,就像京都或其他大都市一樣。現在六都皆有公共自行車,其實它的原型C-BIKE是在高雄誕生。高雄也有長達800公里的自行車道,成為週末親子活動的最愛。明年開始,市府將引入共享電動車以及無人電動公車,高雄將以最新的科技來建構低碳、綠能的公共交通系統。
藝術文化方面,高雄過去被視為文化沙漠,現在沒有人這樣認為了。市府將駁二特區的舊倉庫轉變為藝術基地,吸引觀光客每年超過450萬人以上。高雄捷運雖然只有紅橘兩線,但每個車站的建築各具特色,尤其是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更被廣為傳頌。市圖總館被稱為一生必去至少一次的圖書館,市府更於各區每年加蓋一座圖書館,讓高雄成為愛閱讀的都市。
陳菊說,史上最成功的世界運動會,就在高雄舉行。市府在資源缺乏、不被看好的情形下,透過動員6000名以上志工及全民參與世運,至今仍讓人感動不已。高雄也是音樂的都市,要看國際級的演唱會,一定要來世運主場館。兩年之內,衛武營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及愛河旁的海洋文化流行音樂中心,將陸續啟用,這些都是高雄的文化地標,也象徵高雄是文化多元、有內涵的城市。
最重要、最困難的產業轉型部分。她指出,傳統的石化業與鋼鐵業,提供高雄人大量的就業機會,但也是高雄污染的源頭。過去十年,市府不斷加強污染管制的標準,大量減少工廠排放量,五輕也關廠了,空氣品質雖有改善,但還不夠理想。將來我們將進行空間轉型,讓居住區域與生產區域分開,降低對健康的影響。同時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朝向高值化和循環化。高值化才能創造更高的利潤,提供高薪工作並且能夠承擔更高的環保標準。循環化就是要將廢料循環利用,變成產品,而不是隨便排放出去。
陳菊強調,最近林全院長親自來到高雄,傾聽大林蒲/鳳鼻頭地區長期受到污染民眾的心聲,並且承諾如果他們願意,將協助遷村。另一方面,蔡總統也將循環經濟列入「五加二」產業政策之中。循環經濟是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也是高雄兼顧就業與環保的唯一道路,未來兩年,一定要強力推動。
展望未來,市府將把高雄港重新定位。水深22公尺的第二港口,將成為台灣最有競爭力的國際貨櫃港。第一港口則經過多年的努力,市府將與港務公司合作開發港區的土地,打造亞洲新灣區,包括港口、展覽館、商業中心、旅運中心、圖書館,輕軌電車穿梭其間,必將成為高雄的新亮點。
陳菊說,很多人說:「高雄變漂亮了」。一句漂亮,包含了很多層次的意義,包含高雄的水岸變乾淨、建築變漂亮,捷運與輕軌很有現代感,高雄愈來愈有文化氣息,高雄是台灣族群最多元豐富、平等尊重的城市。因為高雄的不同,外地人開始尊敬高雄,高雄人對自己的土地有了自信,近幾年的民調,高雄人的光榮感都高達八成。高雄市民並不是不知道轉型的困難,但他們看到市府團隊努力將河川城市變得乾淨漂亮,綠地與公園就在住家附近,捷運與輕軌開始運行。五輕終於關掉、後勁截然不同,覆鼎金和澄清湖一帶,風貌將大幅改變。市府未來將持續與市民攜手合作,為實現城市願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