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中心說明有關媒體報導確診個案死亡日與公布日落差:
📍現行死亡個案公布流程
1⃣各地醫療院所原則於 24 小時內至傳染病通報系統維護死亡日期、上傳死亡診斷等資料
2⃣指揮中心每日晚間自衛福部統計處下載死亡個案資料,並同步審閱病摘及死診等相關資料,彙整後於隔日公布
✏落差原因:部分院所未於 24 小時內上傳死亡診斷,或未於系統死亡欄位填寫死亡日期等資訊,致衛生單位未能即時監控死亡資訊,造成指揮中心公布死亡個案之時間落差
#阿嘉提醒您
#COVID19
#確診個案死亡日與公布日落差說明
👉加入煥嘉Line官方帳號,得知更多消息:
https://lin.ee/cOtElVQ
👉追蹤煥嘉IG,有更多資訊在裡面唷~
https://instagram.com/cenghuanjia?igshid=1psumc0xkaxjz
👉訂閱煥嘉youtube有更多有趣的影片分享給大家喲: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5W0oamGJgOq-0oSGT0A
衛福部統計處資料下載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大公衛學院與華盛頓大學IHME舉辦【全球疾病負擔工作坊】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與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於十月三十日共同邀請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健康數據評估中心(Institute Health Metric and Evaluation, IHME)的Mohsen Naghavi 教授以及Meghan Mooney國際合作總監來舉辦一天的全球疾病負擔工作坊。
IHME成立於2007年,自2012年開始,在Lancet期刊上發表一系列關於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GBD)的文章,估計1990年開始到目前各國的疾病負擔,共包含195個國家、三百多種疾病、八十多個危險因子。其所估計的全球疾病負擔結果,提供全球健康狀態的監測系統,可供各國政府在研擬降低疾病負擔策略時,能有實證依據可參考。
首先,Mooney總監從IHME估計的原則開始介紹一步步介紹,她提到,IHME主要目的是要整合全球健康數據,校正資料的問題,用一致性的方式做估計,提供全球疾病負擔的結果。並強調,當沒有可靠或可用的資料來源時,IHME仍舊會做估計,希望不讓全球任何地方因為沒有資料而留白,這主要的目的是:『當資料留白,很容易就會讓大家忽視這個疾病』。
Naghavi教授補充:「不同的GBD版本,結果並不能比較。」,他比喻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BD) 不是一座山而是一條河流,就像是”You cannot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每年都有許多的新的流行病學研究成果,GBD設法將這些最新的研究證據加入目前的GBD研究當中,故每年的疾病負擔研究不僅是在資料上不斷更新,在方法學上更納入最新的知識。
第二堂課開始,Naghavi教授依據GBD四大分析主軸介紹,分別是全死因死亡率、死因別死亡率、非死亡的疾病負擔、危險因子。其中,他提到,台灣的死因資料中,對分析無效的死因(通常稱為:垃圾死因)高達四成,要如何改善死因資料的品質,是台灣目前需要正視的問題。
下午由Mooney總監介紹IHME的視覺化軟體,IHME發展許多種類的視覺化軟體(https://vizhub.healthdata.org/gbd-compare/)提供各位專家學者進行不同國家的疾病負擔查詢與比較,並且能快速下載這些比較的結果,是一個十分便利的工具。介紹的過程中,Naghavi教授與Mooney總監也透過分組完成練習題的方式,帶著與會者一同操作體會視覺化軟體的功能。
最後,Mooney總監提到,IHME進行著許多不同的研究,像是Local Burden of disease計畫、健康支出計畫、永續發展目標監測計畫、健康預測計畫等等。希望台灣的研究人員也可以透過加入IHME合作者來參與他們的研究。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 #NTU #IHME #DRMohsenNaghavi #G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