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者回憶錄0827)
通俗文化的記憶
有讀友問我能不能多寫些戰後香港的事,如平日生活、物價、交通等等。
我不是寫香港歷史,也不是寫生活記事,只是寫自己記得並想記下來的事。說交通,五六十年代港島與九龍的交通都靠渡輪,我隨父親坐汽車渡輪來往港九也不知多少次了。海底隧道和地鐵,都是七十年代才有的,相信是六七左派暴動之後,港府施政理念有改變所致。原委以後再談。
物價也記不得許多了,但從報紙售價可以大體上反映當時的物價和市民生活狀況。報紙售價一毫(一角)大概維持到七十年代初。1963年我參與創辦的《伴侶》半月刊,每份五毫;1970年我創辦《七十年代》每份七毫。
一毫子一份的報紙,那時有幾十份,可見有很多人願意投資。每間茶樓門口都有一個大報攤。許多茶客買一份報紙去嘆茶,嘆一兩小時後,就在報攤補五分錢(一個斗零)去換另一份報紙帶走。
嘆報紙嘆的就是港聞、狗馬、副刊,副刊主要是追小說。因此,那個時代,副刊的小說寫手是報紙要爭奪的。副刊專欄大都是報紙老闆親自管。寫手們寫的,有偵探小說、社會言情小說,而其中,又以作家高雄在報紙寫的連載,最能反映當時的流行文化和社會思潮。高雄生於1918年,1981年去世,原名高德雄(或名高德熊),筆名有經紀拉、小生姓高、石狗公、史得等,六十年代為《明報》寫怪論用筆名三蘇,而廣為人所知。他開創了「三及第」文體,並開創以貼近時事的社會處境小說《經紀拉日記》和《石狗公自記》。在眾多為報紙寫連載的通俗作家中,高雄可說是代表人物。他寫作題材之廣、產量之多、語言風格之奇,可說無人出其右。很多市民每天閱報都為了追讀他的專欄,最多的時候,他在十多二十份報紙的副刊有連載專欄,每專欄一千字,每天寫近二萬字。每一個專欄的小說都有連續性,他的奇才是要交稿才寫,居然記得每一個專欄昨天寫到什麼情節而可以續下去。而且可以引起讀者追看。他寫稿速度極快,曾經形容是像「縫衣車」那樣,右手拿筆不動,左手將稿紙往上推,大約二十幾分鐘就「推」出一千字。比抄要快得多。1966年我辦《文藝伴侶》時,約過他寫連載,看過他的手稿,他字跡固然潦草,但字體大都是有古代草書所本的簡字,那時的排字工人都是辨字專家,高雄的字跡雖草但不難辨認。
另一位是著名流行曲《今宵多珍重》的作詞者馮鳳三,他是1950年從上海來港的南來文人,以前在上海小報撰文為生,來港後成為寫稿佬,他稱之為「爬格子動物」。他在《新生晚報》以馮衡的筆名寫極短(三百多字)色情小說「仕女圖」,用聊齋體的古文去寫,看不懂的人不會去看,看懂的就會津津有味,當時也吸引我去讀。他另一個寫隨筆的筆名是司明,論述、見解也獨特,尤其是可以看到真正南來的上海人的觀念。他也日寫萬字,通常早上寫稿,下午就親自一家家報館去送稿。副刊稿都是二日前交,於是他在送稿的同時也順帶校閱次日要刊登的文章。
另一個日寫萬言的奇人叫王季友,以宋玉的筆名寫歷史人物的小說。他是寫舊體詩詞的高手,擅長以粵語入詩。他父親是舊學專家,原名陳文統的新派武俠小說家梁羽生就師承他父親,而王季友又是韓中旋學寫舊體詩的師傅。王季友以酩酊兵丁的筆名在《新晚報》每日寫兩首粵語打油詩,緊貼時事,抵死啜核。我最記得1957年,當時結第三次婚、年方25歲人稱玉女的伊麗莎白泰來,與新婚富商米高·鐸來港,酩酊兵丁賦詩曰:「情場幾度起風波,玉女終歸變玉婆,待到美人遲暮日,能否傾倒後生哥?」,說「終歸」,也是事實,一時成為絕唱,玉女之名號也瞬即在媒體被玉婆代替了。
這幾個都是在金庸、倪匡之前就名聞一時的副刊寫手,而且也同時被左派報紙羅致。他們是不計左右,有稿費就寫。我當時以讀左報為主,所以對他們印象頗深。有些只跟右派報紙寫的副刊寫手,我知道他們的名字,但較少去讀。
當時的新聞界雖分左右,但中共在1950年已經敲定了對香港的政策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也就是為了中國的利益,願意讓英國長期在香港維持殖民統治。儘管中國大陸政治風波不絕,左派在香港的活動仍然以「團結大多數」和融入社會為主要方針。新聞之外,左派電影業和出版業,那時也盡可能融入香港社會。到六十年代中期,左派的新聞、電影、出版都較被香港市民接受,算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礎,想不到1967年發生左派暴動,就自我毀滅了。(55)
圖1,網上找到一張五十年代西環的照片,散發著沉鬱的美。
圖2,六十年代初與堂兄李晨風一家合影,前坐右起李晨風、堂嫂李月清、陳琦(父親那時的妻子)、父親、我、李月清弟弟;後立者是李晨風五個子女:兆英、兆熊、兆安、兆燊、兆勳。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說到改衣界中的神手,玲姐敢認第二便沒有人認第一。曾經和蘇永康合作,可謂是明星界的御用改衣一姐,她就是天使改衣的主理人玲姐。她女承父業,把爸爸四十年來的改衣工藝延續至今:「我1997年開始學師,爸爸過身之後就繼續做。」她的手工成為行內人指標,有人說玲姐也改不了的皮褸,便沒有人可以做到。不少客人會拿皮褸...
衣車 歷史 在 黃天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戀舊的人有福了//
因為我發現呢個概念館啲野舊到啲塵仲喺度!
𖨆我hometown同成長時光都係喺深水埗太子一帶,
或者因為越近嘅野越唔識欣賞,
小時候從不渴望駐足於呢一帶嘅舊事舊物。
走進了 「舊香港·融舊-藝術概念館」彷彿彌補了
往日不懂戀舊的我。
概念館中所見嘅舊物都係由舊建築得來,
就連地點都係即將拆卸重建嘅廣東式騎樓建築。
聽 @loftergroup 樂風集團嘅工作人員講,
佢地一開始只係好鍾意舊香港既事物,
所以一直都有收集舊物既習慣,
依家更將呢一種喜愛轉化成新舊共融既建築概念。
白鐵信箱、樟木櫳、火水爐、大牛龜電視、電製開關
以至木門、七彩紙皮石、舊式圓形騎樓等等
原本都有主人,
人去樓空後悄悄地殘存下來,
卻因為有心人令佢地擁有「第二生命」。
見到有一部衣車後面有一堆塵,
我問:呢堆塵係真架?
工作人員:係呀,我地特登留架,
仲叫清潔姐姐千祈唔好抹走。
名副其實「塵」世間嘅歷史。
新事物,舊歷史,
其實可以相安無事,視乎如何融合,
也是這個概念館給香港人的小小心意。
更有心嘅係概念館中嘅物品都可以認購,
全數會撥捐間築社,
協助貧窮兒童同有需要嘅家庭。
「第二生命」的意義將繼續從概念館後延續。
戀舊嘅,打卡嘅,幫人嘅,gogogo!
開放日期:8月13-27日
時間:周一至周五 1300-2100;
週末及公眾假期 1200-2100
地點:太子基隆街1-7號地下(太子站D出口)
♡免費入場♡
#舊香港融舊藝術概念館 #融舊立新 #𝐋𝐎𝐅𝐓𝐄𝐑_𝐆𝐑𝐎𝐔𝐏 #樂風集團 #𝘛𝘩𝘦𝘛𝘪𝘮𝘦𝘭𝘦𝘴𝘴𝘚𝘦𝘳𝘪𝘦𝘴 #好有心嘅概念館 #我覺得張敬軒要去 #有啲野舊到我都未見過 #唔睇真係無機會 #衣車堆塵我真係笑咗 #好可愛 #超多打卡位 #親子活動 #攝影活動 #拍拖活動 #但唔可以係清潔活動
衣車 歷史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尋常風景】更多圖片:https://bit.ly/378QQu7
曾經,這裏是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巨獸發出轟隆轟隆的噪聲,從樓與樓的窄縫略過,向遠處飛去。
鳥兒飛得高而快,時間和歷史都在前行,於是那美好的從前彷彿極遙遠。新站開通前,我就常在九龍城漫無目的,看早已蒙上黯淡色彩的樓房。只有參差不齊的小窗口,仍被暖橘燈光照亮。
飢餓感囂張時,地茂館甜品和豪華餅店兩家老字號,最能填補空虛。多幢約在1933年至1942年間興建的戰前唐樓,回憶在頹垣裏滿溢,教人很難不停住腳步。有大片玻璃櫥窗的文具店;修補舊物與舊情的樓梯舖;買少見少的衣車店;老派潮州酒家烹飪的、藏了執着與堅持的每道菜⋯⋯意外發現的風景,全像陽光溫柔,愜意得很。
港鐵在修建宋皇臺站期間,發現大量宋元文物,當中400多件正在站內收費區大堂展出,人流不絕。而外頭的破落矮樓,不為人察覺地,正在脫離生的氣息,煙火似的隨風飄散。
---
延伸閱讀:
土瓜灣幽靜小社區 公務員樓雅緻細節
https://bit.ly/3kKiPIr
聽得見的好滋味 盛夏必吃富豪雪糕
https://bit.ly/2RJv6Rl
--
◢ 緊貼明周文化 ◣
MeWe:bit.ly/3oCfmuo
Instagram:bit.ly/2TORYuE
YouTube:bit.ly/2klNzmB
Telegram:t.me/mpwchanneldepthreport
#九龍城 #九龍城美食 #宋皇臺站 #宋皇臺 #老香港 #舊香港 #老字號 #戰前唐樓 #唐樓 #香港建築 #香港歷史 #香港風景 #香港攝影 #樓梯舖 #豪華餅店 #地茂館甜品 #文具店 #衣車店 #文物 #珍惜 #我就是我
衣車 歷史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說到改衣界中的神手,玲姐敢認第二便沒有人認第一。曾經和蘇永康合作,可謂是明星界的御用改衣一姐,她就是天使改衣的主理人玲姐。她女承父業,把爸爸四十年來的改衣工藝延續至今:「我1997年開始學師,爸爸過身之後就繼續做。」她的手工成為行內人指標,有人說玲姐也改不了的皮褸,便沒有人可以做到。不少客人會拿皮褸給她改:「大多數是改袖長,改尺碼都有;因為個皮革頗厚,一般裁縫沒有專用的衣車改不了皮褸。」玲姐的衣車已有數十載歷史,由爸爸當裁縫的年代源用至今,陪伴了她整個改衣生涯。
無論是大褸或西裝,放闊或改窄,玲姐也可以輕鬆包辦:「我們會多方面研究,怎樣改至客人穿着稱身。」她說很多客人找她改窄西裝,但其實放闊也可以做到,只要拆開西裝把紙口放闊就可以;不過要視乎牌子,多數只能放闊一至兩吋,而膊頭位幾乎是不能放闊的。玲姐也試過把中碼的大褸改成細碼,將整件拆散再改,在胛圈上再作調整,最後成功收窄。在玲姐眼中任何款式的衣服也值得改:「不關乎衣服美不美,最重要是客人喜歡那件衫。」看到客人穿上改裝後的衣服面露滿意的笑容,便是玲姐最大的滿足感。
https://hk.appledaily.com/finance/20200307/LBMKCJAQLV5YDU6UR3535X3EFA/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蘇永康 #御用 #改衣 #工藝 #裁縫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衣車 歷史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歲月往往在不知不覺間流逝,很多人很多事總是難抵變遷。他們的故事會慢慢褪色,又或是一個不小心,就這樣消失在生活中,但留下的是情懷。面對消逝,有人會用文字、用圖畫,紀錄消失前的那一刻,然後在幾年後的一個不經意,從這些憑證中想起那些舊時的情懷。
「我哋想將香港美好嘅事物留低。」業餘微型藝術家蔡璧龍(Ian)和何國添,就想用微縮模型,去留住香港的舊時光。
遲來十年的共同興趣
Ian和阿添是工程師同事,兩人相識了差不多廿年,平時都是談論公事為主。直到十年前,Ian在女人街買了一架迷你衣車,而阿添也買了一架。那時才發現原來大家有共同的興趣,兩人一拍即合,在外合租了一間工作室,利用公餘的時間製作微縮模型。
「業餘」微型藝術家
Ian和阿添並沒有學過製作模型,連紙黏土的經驗也沒有。他們笑說自己是邊玩邊學,對比其他微型藝術家製作的作品,他們的作品就像是「小學習作」。起初,他們只是用最原始的方法,動手?紙去完成他們的作品,到後來,電腦切紙機、鐳射切割亞加力膠、蝕刻,再到3D打印,Ian驚嘆道:「原來世間有呢啲咁嘅技術。」
不斷學、不斷試。雖然他們說這只是業餘的娛樂消遣,但實際上,他們所投放的精力一點都不比正職少。他們會花上一、兩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完成一個模型,更曾為了趕上展覽而通宵製作了幾個星期。阿添對着Ian笑道:「佢話佢試過一瞓醒,諗到一樣嘢,就會彈起身做。」
愈細緻愈像真
就在今年,他們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個以藍屋為藍本的微縮模型。「原來佢有一個好得意嘅歷史背景。」阿添分享起他們從構思開始到製作完成的過程。從上網搜集資料,再多次到現場視察、量度,然後由Ian在電腦中畫設計圖,畫上每一個細節,定案後就開始買材料製作。
Ian表示:「呢個過程同我哋做工程差唔多,只不過成個比例縮細咗。」而正因為身為工程師,他們更會去留意現場設施的情況,譬如電箱電線的鋪排、水渠的位置、招牌受風化的狀況等。而本身知道設施分佈的地方與原因,也有助製作好模型中的細節。「愈多細節就愈像真、愈精彩。」這就是他們所相信的。
想留住往日美好時光
十年間,Ian和阿添製作了不少難分真假的作品,這些作品也曾在世界各地展出過。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滿足感就是觀眾分不清真假的那一刻。但除此之外,觀眾在作品中得到的感動,也是他們相當珍重的事。
Ian憶述一次在澳洲的展覽,有一位觀眾每天都會開車過來參觀。作品中的事物,便是那個觀眾小時候接觸過的事物:那些零食、那些玩具、那個當年所經歷過的場景。「真係會帶畀觀眾,一個好似係時光隧道嘅事,等佢返去以前嘅世界,勾起一啲特別係開心嘅回憶。」阿添也沉浸在回憶中。
但看着作品中的美好事物慢慢流逝,或早已消失。Ian和阿添都有很深的感受,特別是身為工程師的他們,在面對發展和保育的衝突時,阿添坦言,無論是社會還是科技的進步,很多事物都會被淘汰,例如他們所做的報紙檔模型,「好多嘢唔係你想留就留得住。」
Ian也嘆息說:「好多嘢都係,佢原本好地地喺度就無人珍惜,當要拆嘅時候,先覺得佢靚、需要保育。」也因此,Ian和阿添將來除了想藉微縮模型去保留香港歲月的痕跡外,也想製作一些香港具代表性的景點,或者捕捉不同人物、不同行業的神韻,向觀眾展示香港的特色,希望盡量在事物消失前,吸引外間的注意。
如何留住香港的美好時光?今集《港。故》用7分鐘,帶大家細看手指尖上的香港。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