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
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
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所展現的強烈愛、恨,常常是童年經驗的重現。
但各位即便看了這一段摘文,就要能夠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覺察,這相當困難。心靈成長,本來就難以速成,我們常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之後,才能慢慢摸索出個所以然,進一步才能透過先知先覺,來對自己喊暫停,停止來自過去的投射,回到當下的現實。
這一段摘文異常重要,我相信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概可以深刻體會。但我再次強調,就我的經驗來說,因為一方面是文章長,二方面是要能好好閱讀,需要對自己的探索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懂得文字的涵義。所以只要您讀完了,請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我猜,大部分看到這篇摘文的朋友,很難專心看完。
對我來說,我看相關內容的文章,可以幫助我回到動心起念處,減少掉入思考陷阱的可能性。不只是認識自己,這本書對於理解人際,也有相當的價值。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多看見自己腦中的虛妄!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低階的情緒會終年無休地影響我們的思緒,而這些情緒源自我們自發性的衝動──包括我們(腦中)想要聽好話的需求。相對之下,高階的情緒會現身於特定的時機,強度猛烈,並通常是由某個外在的火種所引起──那可能是個徹底把我們惹毛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環境。高階情緒撩撥出的情緒更激昂,網住我們注意力的程度也更徹底。我們愈是滿腦子都是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就會愈發強勁;而這種情緒一變強,我們又更沒辦法把它從腦裡趕出去,一個惡性循環於焉成形。我們的心靈會以這種情緒為目標鑽起牛角尖,大小事都要我們別忘了自己有多生氣,多不肯罷休。我們變得只能被動反應。最終因為過程中的壓力,高階情緒往往會促使我們草率行事,最終招致災難的發生。在這樣的情緒爆發中,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附身,就像有個邊緣腦主導的第二分身將我們的意志架空,真正的我們反而對一切都束手無策。
理想的狀態下,我們要能對這些誘發因子有所警覺,以免我們的心靈一路從鑽牛角尖走到爆炸的終點,到時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將已無法挽回。同一時間,你也要慎防別人心中的高階不理性,你要麼躲得遠遠的,要麼日行一善把他們從虛妄中拉回來。
…………
源自童年早期的引爆點
童年早期,是我們人生中最敏感、最易受外界影響的一段。愈是往回推,與父母親的關係就影響我們愈深遠。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任何人生早期的重大經驗。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時不時我們會出手去壓抑這些過往的記憶,因為它們可能帶有負面的影響力,那或許是種深刻的恐懼,或許是曾遭受到的羞辱。但也有些時候,這些童年片段會連結到正面的情緒,像是被愛、被關懷等我們會想不斷重溫的記憶。在日後的人生當中,記憶裡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會成為引信,觸發兒時某個或好或壞的回憶,並一併引發強力化學物質或賀爾蒙的釋放。
比方說,一名青年可能有位疏離而自戀的母親。在嬰兒或兒童時期,他把從母親處感受到的冷漠解讀為被拋棄或被「放生」,而會被放生,一定是因為自己哪裡不好,所以不值得母親去愛。或者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裡,一個新的弟弟或妹妹來到世上,讓母親對他的關心無法像原本那樣全心全意,而這對他一樣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等他長大成人了,談戀愛了,女朋友可能會暗示自己不滿意他的某個特質。原本這都是交往關係裡健康的磨合,但對青年而言,這也可能會成為他心中雷的引爆點。他內心的小劇場會是女友注意到自己的缺點了,下一步就是要放生自己了。他內心的情緒激動起來,他感覺到自己即將遭到背叛。這情緒的源頭他看不見,這一切已不再他的控制之內。於是他開始反應過度、開始無的放矢、開始變得退縮,而這一切都像自我實現的預言,倒過來造成他最不樂見的結果──女友提出分手。他的行徑,只是被內心某種回憶所激發的反應,現實並不是他行動的根據。什麼叫不理性,這就叫不理性。
要提早注意到自己或別人內心出現這種的狀況,你可以觀察對方是不是無來由地孩子氣到一個境地,是不是突然變得很不像他平日的自己。這樣的變化,可能以任何一種關鍵的情緒為核心,那可能是恐懼──恐懼失控、恐懼失敗。而說起恐懼,我們的反應會是從環境中將自己抽離,讓眾人看不見自己,就像小朋友把自己縮成一顆球。往往強烈的恐懼若讓人一病不起,我們就有了再正當也沒有了的理由脫離戰線。
這種關鍵情緒也可以是愛──或許因著某人讓我們模糊地想起那失去的快樂園地,我們便會在當下義無反顧地去設法複製自己與雙親或手足的緊密關係。這情緒還可能是極度的不信任,因為我們可能在幼時被某個權威角色給辜負過或背叛過,如做父親的就是常見的罪魁禍首。這經常是人態度突然轉趨叛逆的原因。
此間埋藏著的一個風險,是在對現在有所誤判,同時又以過去做為對象來進行反應的過程中,我們會製造出衝突、失望與不信任感,而這些東西只會傷口上撒鹽。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而想要把「引爆點」逮個人贓俱獲,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
轉瞬之間的得與失
突然的成功或獲得,是很危險的事情。從神經學的角度去看,化學物質會在大腦中猛烈釋放,讓我們感覺到興奮與能量在心中爆發出來,進而讓我們產生想要複製這種體驗的欲望。任何一種上癮或瘋狂的行為,都可以以此為起點出現。另外當成就一下子就到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忘記一項很基本的智慧,那就是真正能夠長長久久的成功,都需要先下足扎扎實實的苦功。我們會無視於暴紅或一夜致富中的運氣成分。
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重新捕捉到那種賺大錢或一夕成名所帶來的快感。我們會開始目空一切,對任何想要上前警告我們的人心存抗拒──他們不懂啦,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但因為爆紅很難持久,我們終將墜回平庸,而爬得愈高,摔得愈痛,這個循環也會自此展開令人憂鬱的階段。雖然說對這種過程最熟悉的莫過於賭徒,但其實有另外兩種人也不會對這樣的心路歷程感到陌生,一種是歷經經濟泡沫時的商人,一種是新時代瞬間爆紅的各種紅人。
意想不到或是一連串的挫敗,也跟成功一樣會引發我們不理性的反應。我們會想像自己遭到厄運詛咒,而這種厄運將永無止境。我們會心生恐懼而開始心存猶疑,而這又會引發更多的錯誤或失敗。在運動競技上,這會導致勝負關鍵時所謂的「軟手」(choking),主要失敗與失手的記憶會讓選手心裡產生陰影,他們的肌肉會無意識地緊繃而造成失誤。
這一體兩面的問題,並不難解:每當你意外成功或失敗的時候,也就是你該向後退一步,用一些該有的悲觀或樂觀來平衡一下的時候。其中突如其來的名利你更得小心──天降的錢財與名譽都是沒打地基的空中樓閣,而且具有強大令人上癮的拉力,一旦打回原形,你就會在無可避免的痛苦中扮演自由落體。
…………
壓力暴漲
身邊的人在你看來,永遠都是那麼理智,對自己的人生那麼有把握。但只要把他們放在充滿高壓的情境中,隨著壓力水漲船高,你就會看到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現實上演。自我控制的冷靜面具會剝落,他們會突然在暴怒中幹話狂噴、會顯露出有受迫害妄想症的那一面,還會變得超級玻璃心、超級小器。壓力或威脅的出現,會讓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那部分興奮與活躍起來,進而壓過人類的理性力量。事實上,壓力或緊張會掀開人類精心藏好不讓人看見的缺點,所以真的要觀察人,就要選這樣的時候,因為這種時候你才看得到他們的本性。
一旦注意到自個兒生活中的壓力值上升,你就必須要仔細的觀察自己,注意自己是否表現出與環境因子不成比例的脆弱、敏感、多疑,以及恐懼。觀察的時候要盡量跳脫自己,盡量騰出時間與空間獨處。你需要拉出距離來創造更好的視角。千萬不要自以為你是那個可以在壓力下面不改色的練武奇才。那是不可能的。但透過自我的覺醒與反省,你可以避免自己做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
…………
人形引信
因著個性,所以有些人天生就會觸動其周遭所有人的強烈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極端的愛意、恨意、自信與不信任。歷史上的這類案例包括《聖經》裡的大衛王、古代雅典的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古羅馬的凱撒、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喬治.丹頓(Georges Danton),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種人往往有著幾分個人魅力,他們能辯才無礙地表達出自身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彈無虛發地挑動起旁人心中相同的漣漪。但這類人當中也有一部分很自戀;他們會把內心的劇場與煩惱向外投射,將旁人捲入他們一手創造出的漩渦。這樣的特質,會讓他們令人又愛又恨。他們會讓一堆人黏過來,又會讓某些人閃得遠遠的。
像這些彷彿人形引信,到處放火的人,我們理想上是不要等到自己受影響,最好在他們影響到其他人時就先注意到而有所提防。沒有人能與他們的影響力徹底絕緣。只要他們在場,很多人就會暫時喪失與人講道理,或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甚至連他們不在場的時候,這些人都能讓你對他們念念不忘。他們就是有這種令人著魔的天分。一不小心,你就會被他們領著去幹一些走偏鋒事情,不論是以死忠追隨者的身分,還是以死敵的身分。在這道光譜上的兩個極端──受他們吸引或對他們排斥──你都會傾向於不理性,都有必要立刻讓自己與對方拉開距離。一個不錯的辦法是要看穿他們端給人看的表象。他們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散發出某種光環,讓你無法視他們為凡人,你會因此覺得他們有種神祕的特質能使人自慚形穢。但事實上,你是人,他們也是人,也跟人一樣都在意某些事情,有著某些弱點。試著專注在這些弱點上,提醒自己他們不是男神或女神。
…………
群體效應
群體效應是一種高級的群體偏誤。當身處於其中的團體人數夠多時,我們就會變得跟平常有點不同。你可以趁參與運動賽事、演唱會、宗教活動或政治造勢場合時注意一下自己與旁人。基本上,你不可能不覺得自己被群體的情緒感染。你會心跳加速,會一不小心落下喜悅或悲傷的淚珠。身處於團體裡,不會促進你獨立思考的判斷力,反而會強化你對歸屬感的渴望。這一點也同樣可能發生在職場上,尤其如果你有一位善於「帶心」的主管的話。這類領導人善於撩動人的情緒去激發我們的求勝心與攻擊性,或是創造出一種「我們vs. 他們」的敵我有別。群體效應不見得需要一大群人在場。社群媒體的力量一樣可以引誘我們加入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行列,讓分享的意見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而且這時被分享的往往不是溫和的情緒,而是像暴怒這種重口味的東西。
群體情緒的刺激,也有其可以振奮人心的正面效應。有些狀況下,我們可以在群體效應帶動下去做有利於公益的事情,但要是你注意到的群體效應是對應到負面的情緒,比方說彼此仇恨、病態的愛國主義、攻擊傾向、一元的世界觀,那你就必須要幫自己接種好抗體,避免自己被強大的群體風向給帶過去。通常為了維持自身的理性與判斷力,我們寧可對群體環境敬而遠之;如果非置身險境不可,我們也必要把質疑的防護罩開到最強。
民粹領袖特別善於利用群體效應,並習於刺激人的非理性爆發,所以是我們格外需要提防的對象,而有些東西是他們固定會使出來的招數。在群體的場合下,他們首先會把氣氛炒熱,搬出一些大家有共識的觀念與價值來講,創造出一種和樂融融的認同感。他們會倚賴模糊但曖昧的語言來煽動人的情緒,由此像是公(平正)義、真相、真理、某某優先、某某價值等愛國主義用語,都是他們愛用而琅琅上口的字彙。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抽象而崇高的理想,但就是不會講到怎麼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明確的問題。
媒體或政壇中的民粹型人物的目標,是讓人心中持續感覺到焦慮、慌亂與忿忿不平。民眾的情緒高亢而激昂,他們才有條件繼續登場。對此你想見招拆招,難度其實不高,你只需要懷著一個念頭,那就是把理智、判斷力與為自身著想的能力,全部視為你最珍貴的財產,這樣就行了。任何人想要侵門踏戶,進犯你獨立的心智,你都要一律以敵人視之。所以一旦你的雷達上顯示某個人物是民粹屬性,你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倍警醒,加倍理性。
關於人性中的非理性,我最後想說的是:不要自顧自地以為進步與啟蒙已經不知怎的將比較極端的不理性給消滅殆盡。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非理性或許會有起伏高低,但你永遠看得到它的身影。伯里克利的黃金時期不乏哲學大家與蠢蠢欲動的科學精神在萌發,但繼之而起的年代卻充斥著迷信、邪教與排斥異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之後。這種循環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是一種必然,也是人性中的一環。
不理性不會消散,只會改變其外觀與裝扮。我們或許不會再有與字義相符的「獵巫」行為,但在不久之前的二十世紀,我們還是在三○年代的俄國目睹了史達林主政下的「莫斯科審判」、在二戰後的美國看到了參議員麥卡錫的反共聽證會,還在六○到七○年代的中國見證了名為「文化大革命」的集體迫害。邪教的代代相傳,從來未斷,對某名教主的人格崇拜或對於某個名人的偶像崇拜都層出不窮。科技如今也誘發了更多的宗教狂熱。現代人急切地想要找到一樣東西可以寄託他們的信任,必要時他們會飢不擇食。民調顯示在二十一世紀,相信鬼魂、神靈、天使的人不是變少,而是變多。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的一天,不理性就不會默不出聲,也不會停下擴散的腳步。理性是個人才得以去追求的能力,無關乎群眾運動與科技發展的風起雲湧。感覺高人一等,感覺無所不能,就是不理性在你內心作祟的錚錚鐵證。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被動攻擊人格特質」的推薦目錄:
被動攻擊人格特質 在 轉運達人依玲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玲語錄231
人生四大階段:生老病死
人的一生,無論貧賤富貴、天才或是平庸,都會經歷生老病死四個階段,一定要認清自己要的是甚麼,才能找到生命價值。
如何生的順利,老的有尊嚴,病的減少,死的安詳,端視你對人生價值的認定如何,所以身心的健康將決定你命運的好壞,那麼好命到什麼程度,就看你能體悟多少與實踐多少了。
好命人生,從做對的事開始
奶奶是我心目中的菩薩,在2007年時奶奶往生,言教不如身教,奶奶給了我一輩子的財富,就是「與事不爭、與人不爭」的生命態度讓我生命從此一帆風順。
奶奶雖然沒有念過書,但低調的奶奶在我眼中就是默默行善的人。
自己省吃儉用。但對待子女、親戚、左鄰右舍與地方上可憐的人,卻是出奇地大方。全力投入家庭並造福鄉里,力行佛法生活化、菩薩人間化。
生、老、病、死,對我們的生命都各有其不可或缺的意義。
生,是一個歡樂自在的旅程。
老,是一個寧靜致遠的休息。
病,是一個清靜身心的贖罪。
死,是一種脫殼飛升的解脫。
所以老、病、死,不是我們認為的災難,而是人生必經的學習過程。
1.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進:
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毫無選擇的餘地,時間、地點、家庭、父母,都是被動的。
依佛教義理說,每一個生命都是果報,正報(美醜、智愚等自身條件)和依報(環境、家庭、父母等外在條件)好不好,受自己前世的行為造作的影響。
2.老是無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老是自然現象,世間上那樣東西不在歲月裡老化?變異不停的老化就是無常的示現,無常是世間唯一的常態。體力隨著年齡漸增而衰弱沒關係,重要的是智慧、慈悲能隨著年齡漸增而長進。
3.病是必然的現象,要去承擔:
人吃五穀雜糧,難免會生病,要勇敢承擔。祖師大德說:「修行常帶三分病」,有病才會發道心,有病就會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好因緣,也會更加體會眾生的苦難。
4.死是神識的流轉,要去面對:
死亡不是沒有,是到另外的世界,所謂五趣流轉六道輪迴。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流轉不停,又有何懼?
人的生命是永不停止的學習過程,只要能改進、接受、面對及承擔自己的生命,又何懼生老病死。
若要寫好自己的人生劇本,就要知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道理,因此人生,要做對人有益的事。
觀念影響行為繼而命運,只要造好命、做對的事,在開創好命人生,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這是一條漫長且值得你一生堅持的道路。
「觀念影響人生命運、管理觀念影響工作生涯、時間觀念影響人生成就」想造好命,先從改變觀念開始。
一個成功的人生,必須具備有思想滿分的特質,也就是思想中存在著:光明、積極、勇敢、開朗……等正面的元素,那麼在開始好命課程前,你可以先替自己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打個分數,檢視一下,你現在的生命有幾分呢?自己給自己誠實打個分數。
不管你評比出來的結果如何,如果你覺的你目前的人生不夠圓滿,請你務必記得以下我要提醒你的一些話。
要知道現在的你,生活出了些什麼問題,要檢視你過去,腦子裡都想些什麼,就知道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了。
例如提到財富,你所能想到形容財富的字句,是積極正面,還是消極的自我安慰?
也許有人認為自己「淡泊名利」,但是請了解,你是因為沒有辦法名利雙收才自我安慰,還是因為你享受並了解擁有名利的感覺後,認為這不是你所要追求的,然後毅然決然的放下?
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然而後者卻是真正徹悟了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捨得與放下。
在學習開創好命人生的過程裡,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請對自己誠實,不管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是好是壞,請讓這一切成為你生命成長的養分,不要批判與自我責備,請了解,過去在你的生命中你所做過的一切「壞事」,也許是無心,也許是故意,但請記住,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巧合或意外,也許你還不能明白會發生這一切的真正肇因,但如果做得到,請從此時此刻,寬恕自己也寬恕別人,並且用更大的愛去包容過去的自己與周遭的人事物,因為愛與寬恕,將是你邁向好命人生最強大的能量。
當你願意誠實的面對自己,才能聽得見來自你內在,那個真正的你的聲音。
我們太習慣偽裝,怕別人看穿自己的弱點,怕丟了面子自尊,怕別人的攻擊嘲諷……。當然,當我們遇上這些事的時候,當下絕對是覺得很難受且不舒服的,但是如果你能夠更心平氣和的去面對這些狀況,你將會在每一次這些讓你覺得受傷的事件中,修正自我的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同時你還能看到,當別人在傷害你的同時,他內心真正的狀態,多數的人都是靠傷害別人來掩飾自己的脆弱、錯誤、自卑……,當你可以看到這些事件的「本質」,將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傷害你。
請你能誠實的面對自己,並且能以愛來寬恕自己過去所做的一切或別人對你所做的一切。也許一開始並不能做得很好,但是請記住這個原則,並時時提醒自己。
現在你所發生的一切,都是源自你過去的思想所創造出來的結果,如果要改變你的未來,那就要從此刻改變你的思想。
請記住:任何一個想法停留在你腦子裡的想法,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從0出發,負面想法存在於你的思想中時,你的人生就會往左─負分的方向走去;正面想法存在於你的思想中時,你的人生就會往右─正分的方向走去。
我們思考的訓練模式是這樣的:每一件事當你第一次做的時候,會有幾種狀況,一種是相信經驗者的說法,給自己心理準備等著發生與經驗者相同的結果;一種是對於經驗者說法半信半疑,有心理準備但是相信會有屬於自己的結果;另一種是對經驗者的說法完全不放在心上,相信自己的經驗才是事實。不管是哪一種,在你完成後會得到屬於你自己的結果,不管這個結果是不是受別人影響,總之,是屬於你個人生命的體驗。
人生所發生的一切都在我們的預料之中,偶爾所發生的「意外」通常會受我們對這個事件想法所注入的力道所影響。
思想越正面、越積極的人,格局就越大。在擁有積極正面的人生觀時,請小心存在於思想中的「雜質」。
在你準備開始學習開創好命人生法則前,請做好心理準備:
1.誠實的面對並接納包容過去的自己。你必須先了解自己,才能明白要從何修正起。
2.不管遇到好事壞事,永遠正面思考。這有助於你改變目前的困境,並且讓你有更多的勇氣去面對挑戰。
如果事情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
如果無法說服他人,那就想法說服自己。
如果山過不來,那人就過去!
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去哪裡!
人好的時候要找一條備胎,人不好的時候要找一條退路;
人得意的時候要找一條退路,人失意的時候要找一條出路!
記住,沒有必要去做第一,但要努力去做唯一,這就是人生的價值。
被動攻擊人格特質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近喧騰不已的「議員家暴事件」,許多過去的毆打紀錄,也都陸續報導出來。其實,有暴力傾向的人,絕對不會「只有一次」,打過再求和好,恐怕只是讓下一次的循環再來一次⋯
但遇到這樣的情人(伴侶)你為什麼走不開呢?
因為社會有太多鄉愿的思想和價值觀綁架著你,隱忍、怪自己、心軟、找理由⋯更是常出現的內心情結。
去年9月底,我出版了一本探討長期在失衡和虛空關係下的現象,許多時候,人會在關係裡跌宕,是因為我們未曾真正懂愛、認識愛,任由偽裝的愛欺凌我們。
分享本書的其中一篇。偽裝的愛,常會要人命,非傷即亡,如果在惡性關係裡,卻辨識不出來,或無法離開,那就得看看自己的內心,究竟發生了什麼癥結?
—————————
《主角型關係》在關係裡,你永遠是配角
愛的關係,是講求平等的。在關係裡,兩人是「互相」的。若是一方只想以微小付出,獲得加倍的回饋,那這已預告這一段關係,不可能走向親密真實的愛了。
雖然,人有私心,害怕得不償失,而有所保留。然而,若抱著「我不付出,要等人來愛我、滿足我」,那麼,這人就不是懷抱著愛,進入關係。而是帶著缺乏,和被動的狀態,等著一個人進入關係。勢必在關係裡,就是等著被另一人滿足、給予,絲毫沒有顧慮另一個人也需要被情感回應及情感關懷的需求。
「自戀性格」的伴侶,是無法有能力回應需求的,也沒有能力感受他人的感受。在他的日子裡,他會花很多的時間關注自己,維持自己的魅力,或保養自己認為重要的外表及體格。也會創造許多事蹟,來讓眾人關注到他的存在。如果,你是和這樣的一個人,進入關係,一開始進入這段關係,你可能很難覺察對方是否是「自戀」的性格,因為他實在是太風趣、太有魅力,也可能是一個眾人關注的焦點。但是,慢慢的,你就會發現,待在自戀性格人身旁的痛苦。你會發現,他絲毫沒有能力「關注」你,並且非常明顯的厭惡你受「關注」。
他不喜歡他身旁的任何人,身上會有受關注的光芒,他甚至會在你被稱讚、被關注,或得到一些肯定時,酸言酸語,以貶抑及不屑的口吻否定你,隱晦的踢你一腳。自戀性格的人,受不了沒當主角,在他心中,為了維持他不墜的心理地位(高人一等),他便要不斷的找人來身邊比較,透過貶抑和否定,來顯示自己的完美及優越。
優越情結的人,無法調節接納自己的失敗,或不夠完美,因此也傾向將問題都歸咎於他人,而把成果都歸功於自己。他不會分享榮耀、光芒、稱讚,除此之外,還會去漠視他人的努力、付出,及承擔。在這樣關係的你,是不可能獲得親密的,你只會變成一個配角,必須配合演出:他是如此優越完美,你是如此劣等差勁。
這樣的關係裡,你無法得到愛,你被要求的是,成為一個「崇拜者」或「臣服者」。一旦你沒有照著情節演出,他的攻擊及懲罰,讓你無力招架。他也不會心軟或心疼,懂得你的心會受傷及難過。對他而言,「關懷」是他從來沒有興趣的事,去和另一個人相互理解和支持,也是他從來沒有意識過的事。他要的,很明確,找到一個關係的俘虜。他自認為的尊貴,是沒有一個人可以與他平起平坐。就算是所謂的伴侶,也是次等,甚至不認為該有地位。如果,你進入這樣的一段關係,我相信,這是你生命極大的黑暗。你不僅感受不到愛的溫暖和愉悅,還會不斷的遭遇到對方的攻擊和羞辱。而你可能會一直誤解,以為是自己的糟糕、笨手笨腳、愚笨、不夠聰慧、優秀,才會落得這樣的對待。但其實,不是這樣的。自戀性人格的伴侶,會無視另一半的存在,工具化另一半。嫁給自戀者,或愛上自戀者,無疑是愛情的悲歌。
由於自戀者的自我中心,他們會利用伴侶達到功利目的。通常他們需要伴侶,來讓他自己感覺起來更有權力和魅力,受到眾人注目,一旦對方不能維持他的地位和魅力,便會立即結束關係,以其他可以滿足條件的對象代替。
這是基於自戀者將所有感情和心神投放在自己身上,只有對自己的愛,卻絲毫沒有對他人的愛。他們甚至會直白的說:「我是一個很自私的人,我只會想到我自己。」而愛上他的對象,可能會難底置信,以為對方式故意口是心非,而不以為意,或是認為對方是因為不相信愛,才會如此,而想著:「我會改變他的」、「我會療癒他的」。
但自戀性人格的人,不是口是心非,也不是因為對愛感到受傷,事實上,他根本不懂愛、也不明白愛的意義。他認為所謂的情人,不過是借來填補空虛。一段關係充滿利用和包裝,往往令伴侶及孩子的身心遭受極大傷害。
許多與自戀者的關係都有一個甜美的開始以及悲慘的結尾,主要原因在於,自戀者人格特質至少能在短暫的人際關係中,散發出風趣及自信的一面,能一時間迷倒身邊人。可是關係一旦延長,被利用的條件不再滿足,必換來撕裂與衝突,在自戀者潛意識中,替換一個人猶如物件,並無什麼差別。
所以,即使離開自戀者,自戀者也不會反省自己在關係中的態度,更無法感受、同理伴侶和孩子所經歷到的傷害和痛苦。甚至,即刻的,又可以立即擁有下一個愛慕者、崇拜者,自願的進入新關係。 在我的諮商職涯中,不乏遇到因為伴侶是自戀性人格,而感到萬分痛苦及受傷的當事人,不得不考慮離開這一段充滿物化,及充滿空洞的關係。
我們必須要審慎的思考,當一個社會不斷標榜「個人品牌」、「個人展現」時,這些促發及鼓勵自戀情境的社會文化影響,不僅將影響未來的伴侶關係,也勢必影響未來的下一代。當關係裡,必須由「我」走到「我們」時,有誰能真正的放下一些「我」,真正走進由倆人共同連結及創塑的關係裡?
短暫絢爛煙火般的人際關係、愛情關係,或許得來並不難,但要真正進入長時間的共同相處、連結、相互支持及關懷,就顯得困難多了。
雖然自戀時代,是從有了 3C 產品後,過於強調個人展現的後果。但過去尚未有 3C 產品的時代,許多人從小被過度誇大的吹捧讚美,或是被要求必須不斷的以氣勢吹噓自己,來讓人覺得自己很有本事、有面子,也都會在心裡埋下自戀性格的因子。 過於受家庭關注、過於被家庭溺愛來保護、無意義的讚賞(不是建立在完成有意義的行為上),或是從小被教導只要關注自己就好(像是只要讀好書、有好成績,其它的一切都不需要理會),都可能造成一個孩子的生命發展,成為失去同理心、不關注周遭環境、失去能力和人建立真實關係、無法有系統的解決現實問題⋯等等情況的人。而事實上,一旦形成人格,都不是輕易說該就改。
如果你以為只要你不斷付出,不停卑微的滿足對方,或是要自己甘願做配角,自詡成為對方「背後最忠實的女人/男人」,對方終有一天會「看見」你的好及忠誠,會在瀟灑風流之後,回到你的身邊,好好守護你的話,恐怕你對自己的能耐過於誇大,也對自己的情感需要,過於漠視。
如果一個人,自始至終都不曾了解過愛,也從來不需要關切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卻始終想透過「改變」他,「教育」他,來讓他成為你要的伴侶,我相信這將是一場沒有交集的關係,而你的人生,也注定了因此而千瘡百孔。
這是你要的人生嗎?
※對於關係,是真實交流的愛?還是習慣的依賴?對於「永遠是配角」,問自己以下五個問題:
1. 在這段關係,你總是無法被理解感受嗎?□是 □否
2. 在這段關係,誠實的回顧,你知道其實你一直沒有被平等對待嗎?□是 □否
3. 在這段關係,無論你付出多少,盡了多少力,在維繫關係,對方還是一樣無動於衷嗎?□是 □否
4. 在這段關係,你感覺到自己一直在羞辱、批評,而對方總是訴說著自己有多優秀、多麼厲害、多麼好嗎?□是 □否
5. 在這段關係,你時常感到好像在跟一個高高在上的國王,或一個高高在上的女王相處嗎?而你像是必須什麼都處理的管家,怎麼樣也和對方的層次不同?□是 □否
五個問題,請誠實回答自己。當你得知自己的答案時,你的感受是什麼?對於你的關係,你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委屈和心傷嗎?時常要在關係裡,被冷漠以待,不然就是被羞辱或嘲笑嗎?
在關係裡,你時常感受到自己是下等人嗎?必須永無止盡的為對方的需要,提供滿足,或是順從他許多的要求和指令,如果不順從,就大肆的批評你、嘲諷你,冷言冷語嗎?
在你的關係裡,你曾感受到被對方的風采吸引,也曾經覺得自己好幸運,被萬人迷喜歡,但漸漸的,你發現他完全不正眼對你說話,處處都表現出「你沒資格和我說話」的姿態嗎?
這些問題的答案,正在告訴你自己什麼呢?你如何看見自己的關係處境呢?
#自我心理增強:
一個人,可以不懂得如何愛你、如何尊重你,但是,你必須要懂得別讓他侵害你、折磨你。特別是,別讓他擊潰你的自尊和自我價值。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29150
被動攻擊人格特質 在 海苔熊- 續前一天的「情緒勒索和被操控是一樣的嗎?」的問題... 的推薦與評價
有書中也提到一種被動攻擊型人格,他們以被動、不作 為來操控人等。另外,操控要有效力,是因為受控者讓 ... 的性格、易受操控者的人格特質,以及如何擺脫操控的 ... <看更多>
被動攻擊人格特質 在 假關心真破壞、常生悶氣又怕丟臉!解析「被動攻擊型人格 ... 的推薦與評價
解析「 被動攻擊 型 人格 」|理科太太|心理學|分享|科學. GeeVIDEO. ... <看更多>
被動攻擊人格特質 在 [專欄] 從紐約J.P. Morgan辦公室到打造全新PLG富 的推薦與評價
從紐約J.P. Morgan辦公室到打造全新PLG富邦勇士 富邦第三代蔡承儒從金融跨足運動的
契機與轉折為何?
提要
從企業跨足運動,富邦第三代蔡承儒帶領富邦勇士籃球隊,破除框架、打破疆界,秉持使
命感,開啟新局面。
https://reurl.cc/Rz2kWZ
2023/07/07 15:12:13
Tatler Taiwan 文/June Howell
富邦勇士籃球隊領隊蔡承儒,從小熱愛運動,留學美國學金融的他,回台投入推動職籃與
職棒的推動,從金融跨界運動,這不只是他的熱愛,更是他的人生使命。
現為富邦金控董事、富邦人壽副董,同時也是台北富邦勇士籃球隊領隊蔡承儒(以下稱Ch
ris),從小就喜歡籃球的他,記得小一的時候,很喜歡《灌籃高手》動畫及漫畫,從此
愛上籃球。每天放學,他總喜歡在一樓的小籃框練習投籃。回想他最喜歡的《灌籃高手》
角色,他談到:「我最喜歡三井壽,他的故事很特別,原本初中打籃球的他,曾迷失自己
,變成愛打架的小混混,兩年沒有打球。有一幕很經典,他跟安西教練說:『教練,我好
想打籃球。』決定洗心革面,再度回到籃球之路上。再次回頭打籃球,因為舊傷體力較差
,靠意志力在場上燃燒生命,是一個起死回生浪子回頭的故事。三井壽擅長投三分球,影
響我後來打籃球也專門投三分球,在高中校隊打得分後衛。」巧合的是,三井壽左邊膝蓋
受傷,而Chris高中打籃球也是左膝受傷,跟角色更有共鳴。
高中時Chris到美國求學,體驗到美國對於運動文化的重視。住校的他,每天很早放學,
同學們都會一起打球、看比賽,運動跟課業自然融合在一天的行程,不像台灣較專注學科
考試,當時就接受到運動文化的洗禮,成為回台灣之後熱切渴望推動運動文化的啟蒙。
平常也有運動習慣的他,每週固定打一到兩次籃球、一次游泳、兩次重訓、45分鐘有氧運
動,以及肌耐力等訓練。談到運動的好處,Chris說:「因為運動促進身體血液循環,腦
筋會比較清楚,身體也會比較強壯,太久沒運動,就會覺得身體哪裡不太舒服。」目前Ch
ris有三個孩子,受到他的薰陶,五歲的兒子是個超級籃球迷,不但每一場富邦勇士隊的
主場都會去觀賽,回家還要看YouTube重播,只要看球賽20分鐘就很興奮,忍不住衝出門
去投小籃框,非常可愛!
兒子跟Chris說:「我長大也要打富邦勇士隊,我是8號!」兒子最喜歡富邦球星曾祥鈞,
看到球員都會綁頭巾,每天下課一回家就換上無袖籃球衣,戴上頭巾,Chris看到兒子愛
上籃球之後的轉變:「小孩多運動很重要,會長高,也比較快樂。我兒子今年開始打球,
越來越有自信,以前比較靜一點,開始打籃球之後,走路有風,覺得自己是籃球員,整個
自信都來了!」Chris笑著說。他觀察很多瘋狂粉絲都是小孩,會要求父母帶他們去看球
,球場成為親子互動的地方,場外也有許多充氣床等小孩可以玩的遊戲,讓球賽變成闔家
觀賞的活動。
回台接手籃球隊 打造全新富邦勇士
Chris回想開始對運動產業感興趣,啟蒙於大學,當時他思考畢業之後應該從事金融產業
,但熱愛運動的他,跟同學開玩笑說:「如果以後可以從事跟運動相關的工作多棒啊!每
天看球賽!」畢業後,在紐約JP Morgan工作三年的他,接到祖父蔡萬才的感召,希望Chr
is回台灣。當時富邦旗下已有一支籃球隊在SBL(Super Basketball League超級籃球聯賽
)台灣大雲豹,Chris的父親蔡明興問他:「我們剛好有一支球隊,你那麼喜歡籃球,要
不要經營球隊?」因為有了這個機會,Chris決定試試看。
首先,成立富邦育樂,將台灣大雲豹買下來,接著Rebranding重新打造富邦勇士籃球隊。
Chris回想:「當時我的想法是,富邦金控旗下的人壽有很大的業務部隊在銷售保險,一
開始回台除了籃球隊以外,我先接觸人壽領域,開始了解業務通路,覺得跟運動很契合,
因為業務可以帶客戶去看球賽。雖然台灣大也會賣門號服務客戶,但是業務員不像人壽跟
客戶有很深的關係,因此決定以富邦勇士隊重新打造籃球隊。」
2014年Chris接任富邦育樂之後,經歷了幾個重要里程碑。首先是2014,也就是富邦勇士
隊成立的第一年,當時台灣還沒有球隊在做CI(企業識別Corporate Identity),Chris
找了設計師設計球隊Logo、球衣及周邊商品,在平面及影片設計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富邦
勇士變得很酷,這是第一個起步。第二個里程碑是2019年,富邦勇士拿下隊史的第一個冠
軍。
第三個里程碑,是富邦勇士隊在SBL奪冠之後,去了ABL(ASEAN Basketball League東南
亞職業籃球聯賽),Chris進一步解釋:「過去SBL沒有商業模式,沒有透過經營主場協辦
所有比賽,中間也沒有太多娛樂活動。唯一的改變方式,就是要多投資經營主場,產品要
夠吸引人,球迷才會進來,不能因為沒有球迷、沒有市場就不去投資,一定要大破大立,
要改變!得冠軍之後是最好的時間點,我們跳出去到ABL,開始經營主場,對我而言,是
很重要的里程碑。」
富邦勇士是代表台北的球隊,以台北和平籃球館為主場館,Chris回想第一季八場主場,
有五場是滿場7,000人,跟過去SBL觀眾通常是幾百人,最多一千人的情況差很多,Chris
提到:「因為經營主場,整個商業模式啟動,球迷馬上就有高度的迴響。第一年我們特別
找林志傑回來打,他幫助我們很多,很多人一開始是為了看林志傑而來。後來雖然他受傷
,但是後面的比賽還是滿場,球迷就算林志傑不打,還是願意買票進場,驗證市場已經OK
,也讓各球隊更有信心往經營主場的方向去走。」Chris認為只要用心投入,經營主場就
會有更多球迷進來,變成良性循環,更多球員覺得台灣籃球的舞台越來越好,也更願意留
在台灣打球。
之後2020年疫情,因為無法飛出國,加上ABL的經驗已驗證商業模式可行,後續推動台灣
成立的職籃P. LEAGUE+(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Plus League,簡稱PLG)也是一大里程碑
。2023年6月14日在台北和平籃球館,7000名觀眾一起拋下藍色彩帶,慶祝富邦勇士隊完
成三連霸,過程非常艱辛,對球隊而言是得來不易的殊榮。這三年不但球隊都拿下冠軍,
主場票房也是連續三年位居聯盟第一名,可說是名利雙收。球隊經營在各方面如此成功,
身為虔誠基督徒的Chris,將一切榮耀歸給帶領他的上帝。
Chris除了積極推動職籃之外,也協助推動職棒。2016年,義大犀牛隊要賣棒球隊,集團
董事長認為應該也為棒球盡一份心力,基於對台灣體育的使命感,富邦育樂也接手成立富
邦悍將棒球隊,同樣做全新的Rebranding。同時,2017年,富邦全新整修新莊棒球場,給
予球迷良好的觀球環境,Chris回想:「第一場主場印象也很深刻,球迷感受到新莊棒球
場變得完全不一樣。尤其廁所,過去會特別髒或臭,影響女性跟小孩不願意進球場。因此
球場的環境舒適度要達到一定水準,像日本球場都超乾淨,清潔也很重要,每一局都要有
清潔阿姨不斷專門打掃。」由此可看出Chris重視球迷服務,致力於每一個小細節。經營
棒球隊五年的Chris,隨著公司責任越來越重,後來選擇將富邦悍將領隊的職務交給專業
。
打破產業與個人的隱形框架
在美國就讀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Chris,金融背景的敏銳度如何協助他掌管企業與球隊
?他認為:「經營球隊必須具備財務管理觀念,跟金融專業比較沒有直接關係,重點還是
了解這個球類需要什麼,懂得溝通與整合決策。」從金融跨界運動,對Chris而言,「Bre
aking Boundaries」有幾個不同的深層涵義。
首先就企業而言,富邦企業母體橫跨眾多產業,延伸多元觸角,該如何整合效益,Chris
說:「運動產業的觀眾較為年輕,過去金控客戶群主要是40至60歲的族群,但是透過經營
球隊,可以讓年輕族群對公司產生認同感及喜好度,給予年輕族群良好的第一印象。這需
要長期培養跟年輕族群的關係,待他們收入提升,成家立業,就會對企業貢獻實質的收入
,這是企業的長期策略。」
而對Chris而言,跨界經營運動產業,最大的理由是熱情,他分享富邦育樂的理念:「我
希望讓體育成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他認為教育應該從小多元發展,每個人都有不同的
天份,但是台灣較注重考試與升學,在美國受教育的他,體驗到從小參與體育可以幫助學
生習得課堂上學不到的經驗,學業和體育應該是要並進,而非只能選其中一條路。
他認為:「透過團隊運動體驗到價值,即使未來不是職業球員,也可以從中培養許多良好
的人格特質,包括:紀律、團隊合作、毅力、面對輸球的受挫力、心理素質等,特別未來
是AI時代,需要的不只是被動死背的教育,需要更多主動的發想與合作,尤其現在自己有
三個孩子,對於教育特別有感。」
另一個「Breaking Boundaries」的深層意義比較屬於個人,Chris觀察:「我們身處在這
個時代,Social Media社群的影響很大,我們吸收更多資訊,感覺生活豐富很多,但反而
因此被侷限在某種Boundaries裡面。」他認為現代人每天活在忙碌的循環中,為這些過多
的資訊反應,越來越少時間靜下來思考:「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什麼是真正重要的東西
?長遠的目標跟策略是什麼?」他認為反而越容易被牽著鼻子走,不像過去有比較多主導
權,花時間思考、策略訂定、目標訂定,「我覺得大家像活在隱形的Boundaries裡面,一
直在裡面打轉。」
最近Chris看到Nursing home survey(養老院的調查)很有感,調查中詢問這些即將面臨
生命終點老人們,過去人生「後悔的事情」?首先第一名是:「我活在別人的期待裡,沒
有去做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別人要我做什麼,社會要我做什麼,我就一直做,然後就老了
。」
Chris語重心長地說,這些老人家後悔自己花太少時間跟真正重要的人相處,所有時間花
在追逐外在的名利與成功,伴侶跟孩子越來越少有品質的相處時間,孩子跟大人都一直滑
手機跟iPad,他希望大家一起去跳脫這個隱形的Boundaries:「改變生活習慣,活出不後
悔、更有品質的人生。其實不需追逐太多外在的東西,這些不會讓你更快樂滿足。」
靠著使命感 挺過考驗時刻
或許Chris有著人人稱羨的人生,但其實每個人的出身不同,人生使命也不同,身為基督
徒的他經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與意義。就像在經營運動領域的過程中,他也常感到挫折
,尤其經營球隊跟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運動產業大家很在乎輸贏。即使軟硬體、球迷服
務做得再好,只要輸球了,對球隊的壓力就是血淋淋,每一場球和每一個球季都只有一個
贏家,輸一分還是輸!
金控產業不同,金控不會只有第一名是贏家,其他就是輸家,企業也不會每天公布業績,
只需要每月一次。但是球隊比賽只要一結束,馬上新聞跟報紙就鋪天蓋地宣傳,如何面對
輸贏又穩住陣腳,是每一支球隊最大的考驗!他坦承在經營的過程中,也曾想要放棄,他
說:「這段路程,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上帝,祂讓我覺得,我需要繼續留在這裡,給我很
多鼓勵,讓我繼續堅持下去。」
談到未來的期望,隨著疫情慢慢解封,Chris希望可以多跟亞洲籃球隊交流,讓球隊能夠
更進步。「今年我們有參加EASL,簡稱『東超』東亞超級聯賽,跟日本、韓國、菲律賓等
職業球隊冠軍及亞軍做交流。接下來希望我們的水準是可以跟日本及韓國抗衡,增強我們
的籃球實力!」內斂的Chris,喜歡思考策略,也擅於鼓勵人,期待他繼續秉持熱情與使
命,讓台灣體育繼續發光發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01.2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ketballTW/M.1688906302.A.23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