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心要改變自己被動攻擊的互動習慣,要怎麼做呢?
作者提出的方法之一,是「果決溝通」。我自己比較常使用的語言,是「自我肯定的表達」。此外,常使用被動攻擊的朋友,可以透過同理心的訓練,讓自己對他人的情緒更敏感,了解他人也有其需求。
自我肯定的表達,跟「我訊息」關係密切。這需要長久練習,找朋友一起角色扮演,編寫適當的劇本,多講幾遍,會很有幫助。
能熟悉並常使用自我肯定的表達,本身就能增進人際關係,看起來有自信,好處不少。讓我們多揣摩圖中的表格,用我們自己的語氣默念,感覺一下,跟我們習慣的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相信能得到一些有趣的體悟。祝福您!
********************************
【安卓雅.布蘭特】
不帶指控與批評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無論參與討論的人或牽涉到的主題是什麼,果決型溝通法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發揮同理心、第一人稱敘述法、主動傾聽,以及有效的說法。我們一一來探討。以同理心為彼此著想果決型溝通法最大的一個前提看起來可能有點矛盾。我知道我一直叫你要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界線,但在此同時,你也要把對方的需求與界線放在心上。艾比或許很想和吉姆單獨回威尼斯度一星期的假,但她也體認到(並且尊重)吉姆和老朋友聯絡感情的需要。相對的,吉姆感覺艾比跨越了他前妻不曾危及的界線,但他也明白她和他前妻是不同的人。
最理想的果決型溝通會帶來雙贏的結果。有些在這個領域的專家相信,「沒人輸」比「有人贏」更重要。人都不希望自己受到剝奪,也不希望自己的意願和感受遭到忽視。藉由採取雙贏的溝通法,雙方最後都能保有完整無缺的權利和尊嚴。
雖然「尊嚴」聽起來像是屬於另一個世紀、另一個星球的字眼,但它對人來講還是很重要。在有輸有贏的情況下,無論你輸掉了什麼,你的自尊也會跟著一併輸掉。對被動式攻擊者而言,輸掉自尊又更強化了他們的自卑和受害情結。對周遭旁人來說,在令他們困惑和惱怒的情況中,保有尊嚴極為重要。
那麼,在進行溝通時,要如何把對方的需求和界線放在心上?試著懷有一點同理心。我們在第二章討論過這個特質。對根深柢固的被動式攻擊者來講,要同理他人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對周遭旁人而言,同理被動式攻擊者則可能要冒一點風險。儘管如此,同理心仍是果決型溝通法的基礎。
我們常說要「站在別人的立場想」,更貼切的說法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去感覺別人的感受,從別人的眼光來看你自己和這個世界。同理心加深了我們對家人、伴侶和朋友的愛。我們看到「真實的」他們,而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他們。我們欣賞他們本身的特質,而不只是欣賞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事。我們承認他們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即使他們和我們共享一樣的經歷。同理心讓我們試著去了解、去支持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歐亨利(O. Henry)有一篇廣為流傳的短篇小說,叫做〈最珍貴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這篇故事就提供了一個很棒的例子。一對手頭拮据的夫妻想送對方一件完美的聖誕禮物,丈夫賣了他的懷錶,這樣才有錢買美麗的梳子和頭飾,送給有著一頭耀眼長髮的妻子。妻子卻賣了她的頭髮,買了一個錶袋給她的丈夫裝懷錶。雖然我們可能希望能有更好的結果,但當我們支持對方的願望與需求時,便是發揮了同理心,而不是把我們自己想要的加諸在對方身上。
少了同理心,你可能會假設別人的需求和界線就跟你一樣,而且他們對人生一切大小事的感受也都跟你一樣。這種觀點忽視了他人的個體性,結果就是你的假設可能陷你於麻煩之中。當你帶某個人去你愛的壽司吧,結果卻發現他從不吃生魚片,你可能會覺得受到冒犯。如果你只以某個人為你提供的功能看待他(舉例而言,這個人總是陪你看電影,他為你提供了一個上電影院的良伴),一旦他不想再提供下去的時候,你可能就會不高興。
除了尊重別人的個體性,你也需要對別人有更深層的了解,才能以同理心對待他們。同理心為別人傳達了你「懂」他們的訊息,而我們都希望自己有人「懂」,尤其希望身邊最親的人能懂我們。培養同理心能幫助你跨越被動式攻擊行為模式的阻礙,讓你和你愛的人更親近。
根據研究,除了為你愛的人帶來安慰,同理心對你的健康也很好。研究顯示,常有利他的想法或為他人的幸福快樂著想,可減輕身體對壓力的發炎反應,並降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糖尿病和失智症。
同理心讓我們試著去了解、去支持他們的需求,而不是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達到自己的目的。
*******************
培養同理心
1. 想想你的伴侶、朋友、家人或同事。
2. 最近幾天他/她的心情如何?
3. 這個人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可能讓他/她快樂、難過、焦慮或生氣的事?
4. 這件事你是否也有份?你做了什麼?
5. 你能做什麼或說什麼來改善這個人的處境?
對被動式攻擊者來說,培養同理心是舉足輕重的一課。至於在他們周遭的人,則要注意別讓同理變成是在幫他們的行為找藉口。
*******************
為自己發聲
當人與人彼此同理,便是嘗試以別人的眼光來看世界或眼前的狀況。然而,這和假設我們知道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同。同理心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於視他人為個體。
在果決型的溝通中,第一人稱敘述法就反映了我們對彼此是個體的認知。所謂第一人稱敘述法,意思是把「我」的想法或感受說出來,不去指控對方造成問題,也不告訴對方應該做什麼來修正問題。
果決型第一人稱敘述法:「『我』今天累了,如果有人幫忙,『我』會很高興。」
被動式攻擊型第二人稱敘述法:「『你』只要空出時間,就可以幫我做這件事。『你』從不幫忙做家事。」
第二人稱的「你」通常是用來控制或批評,出發點不見得是惡意,然而聽在別人耳裡,就連好意的批評也可能很刺耳。最好的批評是,人家問了你再說。即使敘述的是負面的內容,第一人稱敘述法卻能帶來不同的效果。舉例如下:
如圖所示的表格
被動式攻擊型溝通者假設所有的討論都會引爆口角。表格中的例子示範了如何以不具威脅的方式進行溝通。如果你擔心一點點的抱怨都會惹得被動式攻擊者不高興,這些例子也為你提供了重要的一課。第一人稱敘述法往往能讓人卸下防衛、把話說開,針對引人不悅的言行舉止好好溝通。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552
「被動攻擊型行為」的推薦目錄: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3種解決被動攻擊型行為的方法 3 ways to get rid of passive ... 的評價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如果有心要改變自己被動攻擊的互動習慣 的評價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passive aggressive中文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passive aggressive中文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評價
- 關於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徵求XC60 菜單與報價,台北內湖 - Mobile01 的評價
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被動式攻擊是怎麼開始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
強勢+弱勢=被動式攻擊
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很強勢、另一方很弱勢,孩子幾乎難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的傾向。父母當中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的方式對付強勢的一方,不知不覺間就為孩子樹立了絕佳的榜樣。被動式攻擊的媽媽背著爸爸買零食給孩子,然後交代孩子說:「我們不要告訴你爸。」孩子從中學到不能直接和強勢或易怒的人硬碰硬,但可以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對他們說謊或保密。
弱者幾乎難免會對強者心生憤怒和敵意,而弱勢父母不誠實的溝通、甚或蓄意破壞的舉動,孩子也可能參與其中。終其一生,在面對威權人物時,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對強勢父母的憤怒或報復渴望,可能一直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應對方式。
早年接觸的其他人也可能為被動式攻擊行為提供角色模範,例如比較年長的哥哥姊姊和親戚朋友。隱藏負面感受的社會文化也是被動式攻擊的成因。
取自《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
「被動式攻擊是一種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當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結果(例如造成雙方的衝突或決裂),這種應對機制就啟動了。無怪乎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源自幼年時期,兒時的我們多少都對控制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安卓雅.布蘭特
不少朋友留言提到,跟常使用被動攻擊的人相處時的困擾。然而,作者其實是帶著同理去看待。只要回到兒時經驗,我們大概都能理解,在長年權力失衡的關係裡,被動攻擊似乎是為自己出口氣的生存策略。
「我再重複一次:沒有天生的壞胚子、壞小孩、壞人。被動式攻擊的行為不代表你是壞人,隱藏在這種行為背後的憤怒也不代表你很壞心。」~安卓雅.布蘭特
或許多一點理解,能夠讓我們跟這種人相處的負面情緒得到一些化解。又或者,我們目前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們的情緒,那麼,藉著這本書來理解自己,也是一種成長。
權力失衡的關係,常帶來很多心理上的後遺症。如果為人父母能夠多看看這些文章內容,或許可以重新考慮自己使用的教養風格。祝福您!
********************************
界線薄弱的特徵
【安卓雅.布蘭特】
陷入被動式攻擊循環的人可能界線模糊或重疊。以下是一些你可能覺得很熟悉的例子:
•你不保護自己的私人空間。雖然你可能覺得不舒服,但你還是允許別人靠你很近、像熟人般碰觸你,或進入你的私人領域,包括房間、抽屜和電腦檔案。別人在擁抱你時可能會感覺到你的抗拒,但你什麼也不說。
•你不喜歡獨處。想到要自己一個人在家一整晚,你可能會打電話給朋友、不請自來跑去參加別人的活動。只要有人陪,你什麼都做得出來。
•你暴露太多自己的私事。和要好的朋友聊心事沒關係,但對藥妝店的店員細數你的感情生活就不必了。
•你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情緒當中。失業的是你弟弟,痛苦沮喪的卻是你。有時候你對別人的問題太投入,以至於你比當事人還痛苦。這裡的癥結在於,你並不是真的在分擔他們的感受。他們只是提供劇本,你就自己演起戲來了。
•你為了別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需求。無論別人提出什麼要求,你都覺得當仁不讓,即使和你自己的需求相互牴觸。在本章開篇的案例中,雷求凱倫留下,她就留下來了,即使她在這個情況下很受傷。
•就算不想,你也跟人上床,甚至是跟第一次見面的人。當對方想上床,你就覺得必須配合。你有可能第一次約會就上床——這段關係要麼只是性關係,要麼是不重要的關係。
•你把「性吸引力」和「愛」混為一談。你三番兩次對人「一見鍾情」,因為你分不清愛和一時的癡迷。
•你容忍別人的虐待。你不敢抵抗,所以你讓配偶或身邊的人對你精神虐待,甚或拳腳相向。
•你很容易受到一個又一個宗教團體的說服。孩提時期,你毫不懷疑地接受父母的宗教信仰(或缺乏信仰),這種「不加以質疑」的態度延續到成年之後,使得你很容易受到影響,各種宗教觀點或團體隨便都能說服你。舉例而言,你會為傳教士敞開大門,一接觸到新的宗教就跟著信仰,或者過度依附宗教領袖,而沒有什麼個人的判斷。你常常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假設別人都比你好或比你懂得多。
*******************
缺乏界線導致的問題
在被動式攻擊的種種徵兆中,我們不難看出界線殘破不全的跡象。事實上,破碎的界線正是被動式攻擊的核心:童年受虐;父母之間的權力不平衡,其中一方屈從於另一方;過於嚴格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多、不尊重孩子和孩子的情感需求,過分的要求和不尊重都是越界侵犯孩子的小我;父母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接納孩子——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尊重,同樣打擊了孩子對自我的觀感。
在人格養成的過程中,沒有養成明確界線的人往往會成為被動式攻擊型的大人。因著自卑感作祟的緣故,他們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配受到尊重。當然,對於自己所允許的傷害、忽視和侵犯,他們還是會心生憤怒,但他們壓抑住心中的怒火。積壓在心的憤怒往往透過破壞、侮辱、遲到、健忘或其他報復手段宣洩出來,挑起人跟人的爭端,也導致關係的緊張。採取這些報復手段的人,本身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宣洩憤怒。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552
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被動式攻擊是怎麼開始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況。
強勢+弱勢=被動式攻擊
如果父母其中一方很強勢、另一方很弱勢,孩子幾乎難免都會有點被動式攻擊的傾向。父母當中弱勢的一方可能會用被動式攻擊的方式對付強勢的一方,不知不覺間就為孩子樹立了絕佳的榜樣。被動式攻擊的媽媽背著爸爸買零食給孩子,然後交代孩子說:「我們不要告訴你爸。」孩子從中學到不能直接和強勢或易怒的人硬碰硬,但可以為了得到你想要的而對他們說謊或保密。
弱者幾乎難免會對強者心生憤怒和敵意,而弱勢父母不誠實的溝通、甚或蓄意破壞的舉動,孩子也可能參與其中。終其一生,在面對威權人物時,被動式攻擊的孩子對強勢父母的憤怒或報復渴望,可能一直潛藏在他們內心深處,不自覺地影響著他們的應對方式。
早年接觸的其他人也可能為被動式攻擊行為提供角色模範,例如比較年長的哥哥姊姊和親戚朋友。隱藏負面感受的社會文化也是被動式攻擊的成因。
取自《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
「被動式攻擊是一種應對機制。當人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或者當人害怕招致不好的結果(例如造成雙方的衝突或決裂),這種應對機制就啟動了。無怪乎被動式攻擊的行為源自幼年時期,兒時的我們多少都對控制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安卓雅.布蘭特
不少朋友留言提到,跟常使用被動攻擊的人相處時的困擾。然而,作者其實是帶著同理去看待。只要回到兒時經驗,我們大概都能理解,在長年權力失衡的關係裡,被動攻擊似乎是為自己出口氣的生存策略。
「我再重複一次:沒有天生的壞胚子、壞小孩、壞人。被動式攻擊的行為不代表你是壞人,隱藏在這種行為背後的憤怒也不代表你很壞心。」~安卓雅.布蘭特
或許多一點理解,能夠讓我們跟這種人相處的負面情緒得到一些化解。又或者,我們目前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們的情緒,那麼,藉著這本書來理解自己,也是一種成長。
權力失衡的關係,常帶來很多心理上的後遺症。如果為人父母能夠多看看這些文章內容,或許可以重新考慮自己使用的教養風格。祝福您!
********************************
界線薄弱的特徵
【安卓雅.布蘭特】
陷入被動式攻擊循環的人可能界線模糊或重疊。以下是一些你可能覺得很熟悉的例子:
•你不保護自己的私人空間。雖然你可能覺得不舒服,但你還是允許別人靠你很近、像熟人般碰觸你,或進入你的私人領域,包括房間、抽屜和電腦檔案。別人在擁抱你時可能會感覺到你的抗拒,但你什麼也不說。
•你不喜歡獨處。想到要自己一個人在家一整晚,你可能會打電話給朋友、不請自來跑去參加別人的活動。只要有人陪,你什麼都做得出來。
•你暴露太多自己的私事。和要好的朋友聊心事沒關係,但對藥妝店的店員細數你的感情生活就不必了。
•你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情緒當中。失業的是你弟弟,痛苦沮喪的卻是你。有時候你對別人的問題太投入,以至於你比當事人還痛苦。這裡的癥結在於,你並不是真的在分擔他們的感受。他們只是提供劇本,你就自己演起戲來了。
•你為了別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需求。無論別人提出什麼要求,你都覺得當仁不讓,即使和你自己的需求相互牴觸。在本章開篇的案例中,雷求凱倫留下,她就留下來了,即使她在這個情況下很受傷。
•就算不想,你也跟人上床,甚至是跟第一次見面的人。當對方想上床,你就覺得必須配合。你有可能第一次約會就上床——這段關係要麼只是性關係,要麼是不重要的關係。
•你把「性吸引力」和「愛」混為一談。你三番兩次對人「一見鍾情」,因為你分不清愛和一時的癡迷。
•你容忍別人的虐待。你不敢抵抗,所以你讓配偶或身邊的人對你精神虐待,甚或拳腳相向。
•你很容易受到一個又一個宗教團體的說服。孩提時期,你毫不懷疑地接受父母的宗教信仰(或缺乏信仰),這種「不加以質疑」的態度延續到成年之後,使得你很容易受到影響,各種宗教觀點或團體隨便都能說服你。舉例而言,你會為傳教士敞開大門,一接觸到新的宗教就跟著信仰,或者過度依附宗教領袖,而沒有什麼個人的判斷。你常常把自己的力量交出去,假設別人都比你好或比你懂得多。
*******************
缺乏界線導致的問題
在被動式攻擊的種種徵兆中,我們不難看出界線殘破不全的跡象。事實上,破碎的界線正是被動式攻擊的核心:童年受虐;父母之間的權力不平衡,其中一方屈從於另一方;過於嚴格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多、不尊重孩子和孩子的情感需求,過分的要求和不尊重都是越界侵犯孩子的小我;父母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接納孩子——這又是另一種形式的不尊重,同樣打擊了孩子對自我的觀感。
在人格養成的過程中,沒有養成明確界線的人往往會成為被動式攻擊型的大人。因著自卑感作祟的緣故,他們覺得自己的需求不配受到尊重。當然,對於自己所允許的傷害、忽視和侵犯,他們還是會心生憤怒,但他們壓抑住心中的怒火。積壓在心的憤怒往往透過破壞、侮辱、遲到、健忘或其他報復手段宣洩出來,挑起人跟人的爭端,也導致關係的緊張。採取這些報復手段的人,本身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宣洩憤怒。
.
以上文字取自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9552
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如果有心要改變自己被動攻擊的互動習慣 的推薦與評價
對根深柢固的被動式攻擊者來講,要同理他人可能不是那麼容易;對周遭旁人而言,同理被動式攻擊者則可能要冒一點風險。儘管如此,同理心仍是果決型溝通法的 ... ... <看更多>
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passive aggressive中文2022-在Mobile01/PTT/Yahoo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Tags:. 被動攻擊型行為· passive-aggression · 人格障礙· 低效率· 逃避責任· 遲到· 沉默· 讚美· 破壞· 侮辱 ... ... <看更多>
被動攻擊型行為 在 3種解決被動攻擊型行為的方法 3 ways to get rid of passive ... 的推薦與評價
要學好點樣溝通,先要擺脫 被動攻擊型行為 呢個壞習慣。 訂閱我的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7dyk4SkSnVDvih_qzxsX1g...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