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這個時節到了,總覺得同樣的話說了又說,不信的就是不信。也罷,重講一下,順便解釋,為何政治問題如此難解。
我要講的,就是會考、學測後的分發,以及指考前的憂鬱期,每年五月前後,總會有無數痛斥教改無用,以及提出各式各樣改革方法(通常都是改回聯考)。
我說啊,問專家是不是必要的,尤其是教育專業?那我又很想問了,這群「正式老師」以及「大學教授」,你們有幾個人去補教業待過、開業過,怎麼說起補習班誤人子弟,或是講到教改害補習率大增,每一個都彷彿親身經歷。
該不會,各位正職老師,其實晚上自己就在開補習班賺錢,不然怎麼會這麼熟?XD
我只講一個萬年月經誤解,就是教改之後讓補習率大增,但從沒人去講補習率怎麼算的,最多是很不可靠的問卷。而最常用的客觀指標,叫做「補習班數量」,意思就是補習班變多,補習人口也就變多...
人類,是一種相信自己看到的,然後死都不相信這行專家跟你講的實情。實情是,每年補習班倒掉的數量,跟新開的比不會比較少,真相是補習班的競爭變多,而競爭變多的原因是什麼?
答案叫做,市場自由化。
補教業在90年代根本就是特許行業,沒打點好你根本開不了。我自己接觸到的,有政黨輪替的縣市,私下才沒跟你拿,嚴格說為了打通關節,最後才徹底解放開業行政成本的是台北市,理由就不用重複。
簡單說就是因為大家都可以開,不想被壓榨的補教老師,就自己出來開個家教班,學生就被分掉了。不要只在台北看,尤其只觀察南陽街,台北是台灣最特殊的地方。
先說結論,補習班變多,但補習總人數並沒有變多,你光看補習班總數會覺得人人補習,是錯覺。但補習率提高是真的,而讓補習比率變高的理由,跟教改真的有關係,這個答案是:「高教普及化」
以前大學少,很多人國中就放棄,根本就不會考高中,他們會走職校體系,專科、插大、轉學考。現在大學到處開,高中也普設,一般家長的心態都是可以念大學為何不念,20年前不會補習考高中的,現在都去補了。
也就是說,學生數從一年40萬下降到20萬的過程中,補習率慢慢提高,但是總人數反倒緩緩下降。這個過程在某20萬龍子的隔年特別嚴重,各班人數瞬間下降3成。
之所以有各種才藝班,這跟教改的結果有關,不是原因。才藝班要有老師,滿街都是音樂美術班的前提是,我們有滿街跑的音樂美術系畢業生。換言之,是教改後產出大量教師的結果,而我們沒有那麼多才藝產業,開補習班授課是最直接的方式,而這些老師為了招生去創造需求,補教業為了需求去恐嚇家長,不是家長打一開始就超恐慌。(然後大家猜猜看,才藝老師的出身背景哪一種最多,是不是最相信教改讓學生需要補才藝)
所以,直到今天還有那種迷思,深信補習班是因為教改亂象才變多的,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謠言說了一千遍就變成真實,至於那些開補習班收掉的失敗者,誰理他。(像我跟幾個朋友)
台北市為何很特別?因為台北抵抗90年代後期開始的教改,尤其是把罪責怪到李遠哲頭上,還要跟扁政府對抗,再加上一票馬英九任內高層,醉心中國的教育成果。刻意去維持聯考假象的後果就是,反倒讓台灣教育業非常不健康,因為台北市在地方權限內維持考招制度實質不變,才讓傳統補習班維持優勢,而且台北市吸納太多白領階級,這些人對於教育很敢花錢。
那為何這幾年開始也不景氣?
第一,10多年前,因為少子化的影響,加上地區高中越蓋越多,導致站前高中補習班人數變少。從非台北的地區率先開始,高中下去做國中班生意,打破原本的平衡。所以連帶的國中班也去開高中課,相互開到恐怖平衡,人數少的可以,我10年前就見過,不過2年光景,100人座位的大教室,只剩下10來個學生上課。連剛開沒幾年,教室人數30人的,都剩下不到10個。
第二, 少子化總是會從鄉村地帶,影響到城市地區,台北市只是比較晚面對現實,前幾年桃園以南的補教業幾乎就崩了(越接近高雄台中等都會區就比較慢]),新北這幾年也開始撐不下去。
第三,教改讓教材內容改變,補習的必要性降低。10年以前我就跟業界朋友講過,這種簡化的內容,勢必會讓國中補習都變得意義不大,不如改成安親化,督促他們完成作業,比維持傳統考試上課解題重要。不聽,因為不相信,連補教業多數人都深信,考試萬年不變,只有失敗者會講這種話。
就我來看,這就是謊言加上制度的欺騙,不停用謊言去圓謊,最後產生的結果。因為必須讓家長相信,教改只是換湯不換藥,但補教業的教學內容有變嗎?沒有,改變太痛苦了,一個名師怎麼改自己的教學法,所以只好繼續告訴家長一切沒變。
這副作用就是,讓許多真正有創意跟改變能力的新進補教老師,找不到發揮的舞台,還會被老一輩的封殺。(家長也不信你)沒有改變,補習班就只能維持既有的方式去招生,而會相信這套的家長,始終都是聯考世代出身,而隨著非聯考世代的子女逐漸長大,不吃這套的就變多,補習人數自然下降。
這是一個至少10多個因素串在一起,彼此影響交織的過程,任何一個企圖用單一因素告訴你「就是這個害你家小孩」的,八成都有問題。
這還不算房價因素,許多可以撐下去的,是因為自己的房子,沒有房租壓力就開下去。有些補習班承租可以撐,是老闆自己就退休教師,有退休金可以頂。所以這行為何越來越難混,而在台北的總以為自己有獨特教法,可以超越大環境?
就,20年前台北人,總愛告訴你,不去中國是你不爭氣,沒有不景氣,的教育版本。再加上台北的改變最慢,總是抵抗到最後一刻,家長才會覺得好像不變。
更重要的是,補習補到死,對成績有沒有用?當然有用,只是CP值越來越低,但對於深信精神論的家長,只要提高1%,就可以當作補習班超越正規教育的證據,正所謂散戶打敗大盤。
===
好了,我講這麼多,最後講一下,為何政策總是難改。
我經歷過教綱轉來轉去,體制內跟外都待過,知道學校的困境,也知道補教業難混的地方,原本朋友覺得我太離譜的,自己去學校代課1年就改變想法。
「大家都有自己難念的經。」
今天,我要把我的經驗,轉變成有效的政策,不僅對學校有幫助,還可以幫助補教業正常化,整體教育產業更有效能,寫得出來嗎?
當然可以。
有辦法交給政治上層嗎?透過長輩的關係,我要把計畫書拿給院長還真的可以。問題是。。。
「他不會理我」
先不提所謂人事鬥爭,院長或是立委層級的,看到這份計畫書,請問台灣有幾個相關經歷的,立刻看懂?應該沒有。就算感興趣也要問人,或交辦助理,但有幾個助理會懂?
結果,必定是去問同年代的朋友,或是助理問自己熟的朋友。如果院長同年代的,都是深信教改造成補習亂象的,他會信嗎?絕對不會。助理自己朋友就開補習班的,會願意放棄既有的獲利模式嗎?多半也不會。
那你說,直接選個年輕人上去改革不就好了?別鬧了。
假設你選我去做,我是有夠多可信任的政治業朋友,但要推動政策,官僚會聽我的嗎?
到最後我們會發現,一蹴可及的辦法往往沒有效力,最有效的都是在基層打下厚實基礎,但你收割不了成果,就不會想去做。所以,為何可以快速收割的,都會造成極大怨恨?因為你在收割的是別人辛苦耕耘多年的結晶,還往自己臉上貼金。
嘛,我講這些是抱怨,沒想要改變什麼,各位如果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曉得各行各業都是類似的狀況,所謂的「大環境改變」,到底講的是什麼,我就覺得阿門了。
補習是 必要 的 嗎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子間的問題如何解決? 姊妹們, 還記得台北大學企管教授 劉仲矩博士之前針對親子間的問題所提到的婦幼新知-淺談情緒勒索議題嗎?現在,劉博士進一步跟我們來談『有關親子互動之情緒勒索議題』!
-----------------------------------------------------------------------
前述提及有關情緒勒索的觀念,其實在親子間常常發生。小孩呱呱墜地後,是父母眼中的心頭肉,無時不刻的關心與照顧,等到小孩會說話溝通時,那種心理的喜悅真是筆墨難以形容。但是隨之而來,就是許多的期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便時常會成為親子溝通發生衝突的原因。
現代的社會,小孩出生的少,自然受到父母較多的關注與期望,常常在口語中期望小孩在各種學校的成績或課外的活動表現優異,免不了就說了幾句:『我賺錢給你(妳)學才藝是希望你(妳)好,給你(妳)補習是希望你成績表現不凡,以後才會讀好學校、好科系、好的未來與好的將來…』,這是何等讓人感動的規劃與付出,但小孩不見得領情,喜歡沉浸在父母親不喜歡看到的情境中,例如鎮日打電動玩具,功課隨意應付,才藝愛學不學,惹得父母失望,進而破口大罵,爭吵,甚至情緒勒索孩子,凸顯了現代父母的難為。
上述的情形我稱之為『期待型』的情緒勒索,也就是說以父母的期待來要求子女達到,因而造成子女產生反彈,甚至專門唱反調的情形。其實有一些理論如比馬龍效應,認為老師對學生有期待,會使學生表現更佳;但是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反而容易造成小孩的挫折感,進而唱反調;並且在小孩心中,也無法體會這些在學業或才藝表現好,究竟長大如何的好,對他(她)來說,都只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定的想像。要大人接受一個模糊又不確定的想像都很困難,更何況要孩子如何體會?現代的社會已經邁向多元化,各行各業都有存在價值與令人尊敬之處,有待孩子多花時間接觸與瞭解,成功的過程也越來越長,無須封閉他(她)的世界與想像。
從情緒勒索的角度來看,之所以會出現相關的行為,可能是小孩表現不如預期,其實這時父母需要的是耐心與時間的等待,不要再加深他(她)的無助感,孩子不容易找大人傾訴心理的壓力,同儕也不能給他(她)正確的觀念,因此我們會看到小孩離家出走,或者更多家庭的疏離感甚至家庭暴力的出現。是故,多多瞭解小孩是那一種類型的人,例如吃軟、吃硬、吃軟不吃硬、容易心軟、容易受影響等,進而擬定不同的對待方式,解決在他(她)心理面那些父母認為可笑的問題,才能讓他(她)繼續向前走,站在相同的立場想一下。不要過多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停止不必要的言語或肢體情緒勒索方式,例如不屑的眼神、輕蔑的口氣等,相信情況一定可以改善,畢竟,父母親重要的是以身作則。
劉仲矩
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補習是 必要 的 嗎 在 吳祥輝 Brian W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序篇定稿 幹譙中和版 這是序篇 不是 序 特此說明
序篇
台北晴朗,福岡微雨。
兩小時後,班機已從台灣桃園機場,降落日本福岡空港。這趟和解之旅,是我內心的絕對機密,未曾向Catherine和小兒子或任何人提起。等待小兒子的自我和解已經兩年,或許已到可能花開的季節。
小兒子的國中同學今年就要上大學。他高中只唸一學期,就和學校說再見。遠離不快樂的地方是個好事。但是,快樂就像走路,只需要一點基本體能,飲水食物,目標和方向,以及避免車禍。自足和自信,是快樂的雙足。
旅行日本前,小兒子已經離家工作兩年。當過廚房助手,飲料店店員,工地工人,和一些讓我聞出壞味道的工作。這麼折騰就足夠顯示有多麼不適任。他常把自己搞到接近崩潰的邊緣,宛如沒爹沒娘。
約他旅行日本,是給他一個回家的正當理由。或許他有點無顏見父母的心結。這只是一個父親心靈深處的自我對話,不想跟任何人說。
資訊革命的新世代和父母隔著一條很長的歷史長河。父母都在退休前後,電腦和網路難說絕對必要。新世代卻以為人生下來就非有手機,電腦和網路不可。嫌孩子花太多時間在手機和電腦上,彷彿是父母每天必盡的義務。日本不就發明宅男,宅女這些新名詞。台灣的車上,路邊,餐廳,到處都有低頭族。
網路帶來學習自由,交流自由和發表自由。這三大自由是人類文明前所未有的成就。學習特權的壟斷和寡占被打破。只要嚮往知識,不必進名校。網路上資訊爆炸,各種學習軟體上的課程,超過任何一所名校傳授的知識總和。歐美名校已把課程on line,免費提供。台灣在這領域還很落後。在家自學或在家補習是個趨勢。
交流限制也被衝垮。可能不認識鄰居,但臉友可以輕易遍佈五大洲。青少年交友不需經過父母的損益友評估。色情業者透過網站或facebook,大發利市。只要上網,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正妹等著。交友為名,交易為實。
發表自由更是空前大成就。幾千年來由威權或權威掌控的發表審查機制已經解構。二十一世紀的網路自由人擁有過去任何人都不曾有過的發表自由。
網路的發表自由呈現一種寫的形式,說的本質。既可能瞬間爆發自媒體We the media的無窮威力,也方便暴露個人的淺薄或放肆。無論如何,「沉默是愚人的美德」Silence is the virtue of fools.聽來總是諷刺。「憤怒使呆子變得機智,但讓他們保持貧窮」Anger makes dull men witty, but it keeps them poor.卻可能是真的。在虛擬世界中自說自話,亂槍打鳥,或張牙舞爪對自己只是損失。
小兒子的這一代自認無所不知。想知的上網查就有。他們心目中,老師和父母懂得比他們少。這的確是事實。但是,網路善用者會呈現閱讀多於討論,討論多於發表。發表的頻率一旦居首,遠離網路可能是最佳選擇。沒有人有那麼多話值得說。喋喋不休總是惹人厭的。
「閱讀使人充實,討論使人齊備,寫作使人準確。」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英國作家培根Francis Bacon在四百年前就做出精彩的詮釋。(本章引述的三句話都出自他)。網路閱讀的區別可能在關鍵字。我查原爆,他查爆乳。我查山口縣,他查山口組。
Catherine疼愛小兒子。她喜歡逛百貨公司和服飾店,看到小兒子穿起來會很讚的衣褲就會買下來。在認為適當的時候,連著衣架,配好一套,請小兒子試穿。像服飾店店員伺候老主顧。通常,會是這類情境:
「一定很帥,你相信媽媽的眼光。」
「媽媽,有強迫症喔。我知道你愛我,喜歡我穿得體面。但是,妳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是不可以,知道嗎?」
「媽媽買,你不喜歡就不要穿,沒關係,反正很便宜。」
「不可以這樣。如果我說不喜歡,你不是會有挫折感嗎?拜託不要再做這種事情。你不要說你買的我不穿沒關係,很便宜,很便宜也是錢,這是浪費,妳懂嗎?」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這點絕對是錯的,我就很乖。我所有的衣服都是Catherine買的。不過,青少年時,好像也都是自己買衣服。Catherine看到自認為小兒子穿起來會很帥的衣服就想買,而且還配成套。我只能欣賞她的想不開。無論如何,媽媽總是孩子最後的慈愛。
小兒子的確有讓人擔心的充分理由。只是,在我看來,他還屬於反世俗,反形式主義的程度。這類情境我四十年多前當學生時就很深刻。成績不好的同學被老師歧視,頭髮長的被當成壞份子。他只是還沒有化危機為轉機的資源和本事,很容易就把小事變成大問題。比方說,翹家找朋友本來可能是好事,親子各得一天自由。但是,情義相挺去打架。雙方落人,故事就越演越難看,製造不必要的緊張。孩子的世界,幾百塊幾千塊就要有事找我,有種就來。一群小逼央。
小兒子的特徵,不是教養不夠,而是被幹譙得太少。從小他就肥嫩可愛,聰明伶俐,幸福搞笑。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叔伯阿姨,老師同學,褓母鄰居都疼愛。被我幹譙的機會比他兩個哥哥少太多。他完全沒有被幹譙的免疫力。這不是好事。社會自由,幹譙到處有。比幹譙更嚴重的無薪假,遣散,開除都有。可是,這年紀不太想幹譙,不知有誰能發明「幹譙綜合疫苗」。給孩子打一針,當老爸的就能永遠保有風度,沒有煩憂。
我們這一代,被訓導主任或教官幹譙十秒,他一走我們連續幹譙他一小時。如果在高三,算他們運氣好,我們幹譙到畢業為止。如果在高一,我們可以連續幹譙三年,彷彿可以幹譙到永遠。對年輕人來說,剎那就是永恆。三年相當三個永恆。
最常被幹譙的是媽媽。「不要理他,當他是瘋子。」媽媽姐姐們私下這樣互相安慰。我們被老爸幹譙完,媽媽還要我們倒茶給他喝。幹譙的台灣最後世代,本來可以逐漸退出人類幹譙史。誰知道會興起網路。我們的下一代比我們幹譙的機會更多,火力更威猛。我們用扁讚,戳一下。他們可以天天在網路上瘋狂掃射,株連無辜。但是,他們功力淺薄,被幹譙只會打壞螢幕或先Delete,再封鎖。沒品的還會人肉搜索。
「他不會自我放棄的。有這麼愛他的媽媽和家人,他沒有自我放棄的理由。他只是跟自己過意不去。現在不是回家了嗎?想獨立靠自己是好事。他只是太急了一點。」我安慰Catherine。
「只有一點嗎?」Catherine還是很擔心。
「一點或很多都沒關係。能力越強的人越沒有耐心。這是鐵律。」我說。
「你是說我沒有耐心。」幹,踩到地雷。真希望有「幹譙綜合疫苗」。
「你打籃球,不小心扔進一球,可以快樂得做夢都在笑。職籃明星投個球不進就開始不爽。投三個不進,可能就要把籃球重重甩在地上。我只是在說人性常態。」
「對啊。Tiger Woods 打不好也會摔球桿。」Catherine笑著說。她最喜歡的球星是曾雅妮和老虎伍茲。雅妮的陽光和神經大條,自然不做作,讓她開心。老虎即使爆發醜聞,也從不影響她的觀感,甚至還更關心。「他在逆境中反敗為勝的抗壓力是年輕人最好的榜樣。」她說。
我支持小兒子出外工作。誰知道他會把自己的壓力越整越多?壓力越大可能崩潰,也可能彈得越高。花苞在哪個瞬間自會綻放?人的壓力臨界點到底在哪?誰又知道。日本之旅,但願能帶給他最適時和最佳的成花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