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悲傷】
。
以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意即「重大事件」導致「生活大變動」+「孤立」+「過度悲傷情緒」+「重大創傷反應」。
。
*複雜性悲傷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1.遵守醫療計畫,定期進行心理治療或服藥。
2.多運動,因為可以減緩憂鬱、壓力和焦慮,並幫助轉移注意力。
3.好好照顧自己,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維持健康的飲食,並不要用毒品、酒精等物來紓壓。
4.訓練自己對抗壓力、管理壓力的能力,不要讓自己陷入憂鬱、暴食等不健康負面情緒和行為中。
5.【超超重要】和自己信任的人保持聯絡,不要孤立自己,需要時才有人給予支持。
6.事先規劃特殊節日的度過方法,找到一個能讓人無憂的慶祝方法,因為節慶、紀念日等重要節日,特別容易勾起對摯愛的痛苦回憶。
7.學習新事物,例如煮飯、理財等,特別當您是那種對摯愛很依賴的人。過程中可以向親友尋求協助,或報名相關課程。
8.加入支持團體,雖然您可能不會想在失去摯愛後馬上加入,但或許能讓您在那裡找到同病相憐相惜的對象,並發展出別具意義的人際關係。
。
連結:https://helloyishi.com.tw/health/health-conditions/complicated-grief/?fbclid=IwAR027Rv_mNcqyyDTyIj45ONBaMIHENWHkQ4eUePiXORiQ5S7982puwvWpwg
複雜性悲傷 反應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新諮商團體招募成員中
當生命中遇到重大失落事件,例如,關係中的道別、離異、或死亡,都會帶給我們或週遭的人傷感與哀慟。
W. Worden (1990)將悲傷(grief)定義為失落後的各種面向反應(生理、情緒、認知、行為、人際、社會),而調適失落的歷程則稱為哀悼。因此,#悲傷 並非只意指「悲傷難過情緒」,也非是悲觀負面想法及憂鬱心情。悲傷,必有一重要的 #失落對象,此失落的發生造成生活的毀壞、改變,並有被剝奪感。是一種「過去曾擁有的,都不再復有」的失落經驗。包含有形(人、事物)與無形(期待、渴望、夢想)的失去。這非預期的改變,將帶來一波波的挫折,或者,一波波陌生且需要去適應、去學習的情境。
但大部分的情況,社會與家庭無法面對與陪伴這份「失落悲傷」,反而是迴避與否認。以致於我們的失落經驗成為內心一處處的傷口,與無法言說的沈重情緒,負荷難擔,這不僅對於個體造成身心與人際破壞,也使家庭關係衝突、冷漠與對立。
《失落悲傷修復諮商團體》包含6次諮商團體歷程,每次2個小時,期望參與者透過心理師和其他成員的互動分享,讓彼此共同參與內在深層的失落悲傷,體會到雖然有所失落,但愛與支持,仍在生命中,陪伴自己接受生活世界的改變,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團體目標】
1.誠實面對與覺察自己的「失落悲傷」情緒。
2.練習如何陪伴自己的「失落悲傷」,並且學習自我療癒與修復能力。
3.評估及覺察自我複雜性悲傷的型態及強度。
透過團體動力與團體歷程,學習面對自己所遭遇到的失落悲傷事件,感受各種情緒、坦誠接受失落,練習好好與關係道別,進一步陪伴自己接受生活的變化,重新建立新的生活秩序。
【帶領者】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璞成心理學堂總監、知名心理及心靈療癒叢書作家
學經歷: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台灣諮商心理師高考及格。曾任張老師基金會台北諮商中心執業諮商心理師。馬偕醫院協談中心專任諮商心理師暨臨床教師、社會服務室、安寧療護中心臨床社工師。
【時間】
2018/10/18(四)、 10/25(四)、 11/01(四)、 11/08(四)、11/15(四)、11/22(四),共6次,連續週四晚間19:00~21:00
【地點】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民權首璽大樓,台北市大同區民權西路108號10樓之一,近民權西路站1號出口左轉,往承德路方向直走,約5分鐘路程)
【招募人數】
4~6位 。(如招募人數已滿,後面陸續報名者將直接安排候補順位)
【#招募對象】
生命中遭逢重大失落,如 #喪親者、#確定和一段關係告別者,期望透過諮商團體能面對及陪伴自己的成年民眾。
【費 用】
6,000元整。(本諮商團體為6次連續的歷程,無法提供單次參與)
✒填寫線上報名表🔜🔜🔜https://goo.gl/PJa2gE
若對於團體招募有任何問題,可於上班時間與我們聯繫
聯絡人:行政專員 陳小姐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2-2553-3882
#新團體招募中
#失落悲傷修復諮商團體
#歡迎將團體招募訊息分享給需要的人
複雜性悲傷 反應 在 洪千惠心理師-生活紀錄x工作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想哭但是哭不出來-淺談悲傷的反應]
「我爸爸過世了,為什麼我想哭但是哭不出來?」
「我當下沒有哭,好像很冷靜的辦完喪禮。這樣正常嗎?還是我太沒心了?」
曾經遇到這樣的問題,案主回想到幾年前父親離開時的自己,感到好奇怎麼會是這樣的狀態?
其實悲傷不是單一樣貌的,必須要痛哭流涕才能表達傷痛程度,並非絕對相關。有些人將悲傷藏在想法裡,藏在心頭上,藏在生活的改變與不改變,有時藏得連在哪裡自己都找不到了。
一般悲傷的正常反應可能顯現在各種情緒、認知、行為等表現,有的人變得容易生氣、哀傷、焦慮、孤獨、無助,有的人變得對生活無感,對人生失去重心與目標,一切變得沒有意義。有的人開始吃不好、睡不著,避談逝者、夢見逝者,或反覆找尋與逝者有關的事物、求神問卜,希望可以與逝者能重新取得連結,或完成未完成的事物與心願。
多數人會在經歷失落和復原狀態之間來回擺盪,慢慢讓生活回到軌道,但若是過度、過久的悲傷或無法經歷悲傷,都可能會反應個人在哀悼歷程遇到困難,成為複雜性悲傷,或臨床上的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臨床上判斷正不正常,也需要考慮案主所處的社會文化是否和多數人的反應表現相差太遠,或造成個人明顯的痛苦困擾。有時受到文化脈絡因素,個人的悲傷無法自然的流露釋放、強迫自己呈現外界期待的反應,或因為不符社會期待而受到責備或誤解,反而造成第二度的傷害。
電影<從心開始>中,亞當山德勒飾演的男主角在妻女遭恐怖攻擊喪生後,從未表現特別哀痛的樣態,表現出不記得家人、不再見認識的親友,被岳父岳母指控冷血。事實上,他無法安睡,無法交新朋友,無法如過往享受生活,終日戴著耳機與世界隔絕,讓自己不要有感受、麻痺一切來逃避傷痛,無法經驗悲傷,無法順利哀悼。當男主角遇見了過往室友,開始接受心理治療,嘗試把傷痛記憶一點一點的訴說,那壓抑已久情緒有了出口,並接納新的人事物進入生活,才有機會慢慢走過悲慟。
在會談過程中,案主慢慢的發現和表達情感,滿滿的想法與感受被提取出來,直到再也忍不住的大哭起來,才有機會更清楚自己對逝者又愛又怨的複雜情感,發現自己深沉的哀傷,及無法再改變過往的失落。
尊重與接納每個人悲傷的樣貌,每個人悲傷的經驗和方式,都是獨特的,有時候悲傷者需要的只是,在失去重心墜落時,能被輕輕地接住,靜靜地陪伴,輕聲的告訴自己,「不怕,你是安全的」。
想哭但是哭不出來,是真實的,任何形式的悲傷,都是真實的。
文、圖/洪千惠 臨床心理師
*參考資料
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第三版,李開敏等人譯,心理出版。
*想多看一點?
當親友驟逝時,我們能如何安適身心?http://blog.xuite.net/lifejoan/hongcianhuei/416229608
*推薦相關書籍
<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 ,蘇絢慧著。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7154
#心理師的畫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