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分享]
鄉民有時候常常想啊,這輩子跟西班牙的孽緣,是否在前輩子就注定了呢?
跟西班牙人提到他們曾經佔領過北台灣,說說紅毛城舊名跟三貂角名字由來,他們還會覺得很驕傲勒!
#但下一秒跟他們說待沒多久被荷蘭人趕走就苦笑了
#囂張沒有落魄的久
#又愛又恨西班牙
西班牙人佔領北台灣大雞籠島
公元1626年5月12日西班牙人在進入基隆港後,立即開砲示警。隨即以港內的雞籠島(今和平島)為根據地,籌劃各項佔領的活動,據說當時島上已住有1500間的原住民馬賽人村莊,西班牙人透過同行的宣教士等人,與當地原住民試行佔領的交涉,約定願予十足優厚的待遇相待,並給四天的時間考慮。(在1597年西班牙人曾探測雞籠港灣,發現有不少人在此地,社寮島上土民約300人居住。)
然而四天過後,並沒有人前來表示誠服。於是16日這天,西班牙人只得以形式化的儀式強行佔領該島。當天西班牙人便自行舉行聖祭,並豎立十字架,高懸起西班牙國旗,口呼西班牙陛下御名,且手持各種樹木的樹枝、土壤等其他物件,表示佔領港口與此島,做為西班牙王室的世襲財產。〈引自臺灣風物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p.179~191〉
西班牙人在佔領雞籠島之初,島上的原住民即因被西班牙人的長槍砲聲所震駭,都紛紛逃離了雞籠島,划著艋舺、游泳到對岸到八尺門山上。而他們所遺留下的住屋及糧食,全被西班牙人奪去,因此感到非常憤怒,時刻都想趁機報仇。西班牙宣教士為疏通彼此間的仇恨,藉助居住在島上熟悉葡萄牙語的日本人喜左衛門傳達其和平共榮來意,同時也學習當地語言,試著與原住民交談,努力去除他們的恐懼,並聲明將悉數歸還先前所收奪的一切,如此好言相勸,又饋贈物品,終於使島上的原住民由敵視的態度轉變為友好的接觸。〈引自中國與西班牙文化論集p.63-p.66〉
西班牙人在雞籠島舉行佔領儀式後,隨即在島上西南端開始興建石造城寨,命名為聖薩爾瓦多(San Salvador)城,意指「聖救主」城,經1626~1631年之間擴大加高,終於落成;並在山上高地築造聖安東堡與木柵砲壘、東邊小海峽高地建築聖路易斯圓堡及噴泉。等到島上的防衛工作齊備,並確保雞籠灣港口安全後,全艦隊的西班牙人及其隨行的葡萄牙人等,也就開始定居下來。西班牙人並在島上建築教堂(諸聖堂),稱為Todos los Santos,意為奉獻於「諸聖」。此時,全台灣第一座天主教教堂,就在雞籠島誕生了。而這座天主教堂,除了執行西班牙官兵的教務外,同時也積極對當地住民灌注神聖的天主教教義及西班牙語文使用。隨後在西班牙統治時期,陸續建造了聖道明修道院、聖方濟修道院以傳播天主教,同時也對馬賽人教授西班牙語文與近代神職學校教育的課程,以致在1627~1628年,西班牙語開始通用。當時受教的學生包括漢人與日本人。並將原島上南岸的舊屋整理,規劃出可停帆船上下貨的棧台及交易商埠~聖薩爾瓦多街(福州街)、煉鐵場、煤礦儲存場、灰窯、煮鹽所、飲用水井、果菜園、國王菲律浦四世花園等。西班牙人開啟了北台灣歐洲人生活的史話。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西班牙 馬賽人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什麼都開胃L’appétit ouvre tout!(下)
開胃小點以味輕、質薄、體短、量小,且適口為佳。重點是:一定要讓客人享受得恰到好處:吃得興起,喝得起勁之際,但是謹守“開胃”的角色,千萬不能踰矩越位,配角變主角。開胃小點和開胃酒的變化,這就很考驗主人和餐廳的配菜功力了。
比如,薄薄的一片烤麵包上一層薄薄的鵝肝,鵝肝上一小塊無花果醬(試著來一杯貴腐索甸甜酒Sauterne或是亞爾薩斯的遲摘甜酒)﹔切小方塊的香瓜上果上一層薄薄的生火腿(考慮來杯果香馥郁的Muscat或是Rasteau甜酒)﹔蕃茄冷湯幕斯加烤火腿脆片小杯(啊,來杯冰涼的粉紅香檳好了);核桃杏仁花生(來杯簡單清爽的幹白酒就好了)。如果沒把握又沒存糧應付,開一支年份香檳吧,就算沒有任何開胃小點心,也絕對沒人敢說你的晚宴寒酸,宴客怠慢。
不過香檳到底算是高級開胃,一般餐廳裡,最常見的是Kir – 用最普通沒個性的白酒添加覆盆子、藍莓、水蜜桃等口味的水果crème – 喝起來酸甜爽口,很難拒絕。如果你是泡妞擺闊,就點皇家版的Kir royal,這時候調的就不是白酒而是氣泡酒或香檳了,因為加了水果crème的關係,色澤柔美雅致,如果再點上蠟燭,氣氛再添三分浪漫,簡直滋陰贊陽,比任何甜言蜜語都更勝一籌。
當然,法國各地也有屬於自己地方特色的開胃酒。諾曼第人喜愛蘋果做的西打cidre、缽魔Pommeau和卡爾瓦多思Calvados(蘋果釀的烈酒);馬賽人非pastis茴香酒不喝 ﹔奧萬尼人鍾愛他們自己的藥草酒Suze;科西嘉人嗜飲家鄉的橘子酒vin d’orange;大西洋岸的居民非常擁護pinot des charentes葡萄甜酒;勃根地和亞爾薩斯人有氣泡酒crémant;香檳人,就是香檳酒從開胃直喝到甜點。至於自命國際都會大城的巴黎人想表現自己國際化的,會點非法國產品的Campari、西班牙雪麗Fino或是葡萄牙的波特甜酒Porto,可是到底比不上自家的香檳來得有面子。
從真正能開胃的角度看,酸度高的飲料才能達到打開胃口的功效,太過甜膩的酒反而對味蕾造成負擔,阻斷胃口。像Sancerre、Chablis這樣的白酒最能喚醒感官,舒爽脾胃,而高酸又帶點氣泡的香檳或是crémant更多點唾液和胃液的刺激,美味價值更高。
開胃其實是個藉口,法國人心裡很清楚,胃口一開,心情也跟著打開,精神元氣也就振作來勁,沒什麼不好談,沒什麼不能談:生意、婚姻、愛情、政治、人生的困境、哲學的玄思到世界的戰爭苦難,歷史宗教的荒謬輪回,從外太空到內子宮... 開胃酒菜不但開胃也開心,還可以讓每個人都變成生命的哲學家!
但是,無論如何,開胃是胃口的準備時段,要有節制分寸。通常就是一杯,倒第兩杯算是為了盡興,灌足三杯的是酒鬼,是來買醉,不是吃飯的。還有,在餐廳裡,開胃酒一定要喝完才會開始上前菜。
法國人深懂吃的美學,最好的點心就是胃口。
話說回來,在經濟不甚景氣的今日,有時在家宴客,社交酒會,開胃替代了正餐,小點與開胃酒被扶正後,我總有點遺憾:小食小酒美在小,小而美,唱大戲就顯得寒傖了...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