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的Suit Walk結束了,這是我第七次參加,從工作人員到參加者(今年以外稿身分回到工作人員),可說每年都絞盡腦汁,活動前幾周就開始構思要穿什麼,怎麼搭配(相信參加過很多次的人都跟我一樣),但善變性格往往讓我在前一天把想了半天的搭配全部換掉!我只能說,參加活動拋頭露面就像參加選秀一樣:用心(機)搏版面很重要!
其實沒那麼嚴重啦,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很開心,被照相機狂拍更開心,如果繳費報名搞不好還能得個獎,或是抽獎被抽中,都是值得開心的事情。進行了八屆,某個層面來說,Suit Walk吸引目光的目的達成,不論愛不愛穿西裝,至少都聽過這活動。
但這活動是真的成功推廣紳裝文化了嗎,還是淪為一日火花?我其實是偏向悲觀的,雖然主辦單位說每年報名者有一半是新面孔,但距離把「紳裝當成日常服(而不是被逼著穿的制服)」的終極目標還是很遙遠。我個人是認同這個目標的,它的用意是把西裝當成選項之一,而不是唯一選項,其中更強調的是「依據時間場合穿上正確的服裝」。台灣人經常忽略這一點,因此可以看到婚禮上穿著短褲拖鞋就來吃喜酒的賓客,你可以視而不見,但如果你是新人,或是新人的父母會作何感想呢?而在日常生活穿西裝,或許是Overdress吧,但就像許多創意產業,Over-design都強過Under-design。
服裝儀容這件事,可以輕描淡寫,也能嚴肅視之,它是個人印象、訊息傳達與個人風格的總和,穿西裝不代表什麼,和人格高尚與否無涉,卻是一種對場合與主辦人的尊重,也代表你對自己的重視。而且西裝的搭配性比想像中高,不一定要打領帶,也沒人規定要內搭襯衫,近幾年的休閒風當道,西裝早就被拆解又重組了,但前提是,要先知道正確方式怎麼穿(包括合身度、長度和服貼度等基本常識),再來「搞破壞」玩創意。
為什麼西裝有這種效果?我認為是服裝的結構比較拘謹,因此穿上西裝和皮鞋時,身體的姿態受限制(但不是不舒服),反過來要求你的行為舉止(像是穿上西裝比較不會駝背,因為駝背會比穿其他服裝更明顯而難看);西裝的好處是隱惡揚善,可以修飾男人的胸,同時隱藏腰內肉──如果是合身而不是緊身的話。
任何活動辦久了,都會有路線的問題,該何去何從?是不是自嗨?是不是過度商業化?甚至批評參加者穿得不好也敢來。首先,我認為自嗨不是件壞事,一個活動如果連參加者都不嗨,那應該是場失敗的活動,參與者應該要樂在其中,才有可能影響同溫層以外的人。再者,任何活動都需要錢,GQ並非慈善機構,使用者付費,廠商看上潛在顧客願意埋單也是理所當然,贊助商的產業或許天馬行空,但誠如前面所說的,當你願意穿西裝做任何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一切也就合理化。
路線問題其實也可以克服。我認為Suit Walk集中在同一天雖然有眾聲喧嘩、百花齊放的感覺,看似繽紛熱鬧,爭奇鬥艷,但其實模糊了「時間、場合」與服裝的搭配性,到最後就會變成「先吸引眼球先」,創意混搭與本格派在同個舞台同場競技,我認為基礎不同難以分出勝負(拿蘋果比香蕉,還要選出誰好,非常牽強)。
我比較不能苟同的是酸言酸語,並非活動不能批評,而是批評應該有建設性。穿衣服不只是套上這麼簡單,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服裝已被賦予太多符號與社會性,一方面要符合社會規範,一方面展現個人風格,這些都需要學習的,並在其中找到平衡。在不同色系與材質面料之間挑選、搭配,都是知識,每個人的起步或天份不同,但我認為多看、多與人交流請教、多嘗試才是不二法門。最近有一些雜音,例如「有顏值才重要」「看不懂」等。在Suit Walk前一天的討論會中提到,「包容」是最重要的精神,包容不只針對性別弱勢、種族弱勢,還包括剛接觸某個領域的人。再厲害的穿搭高手都會有「我怎麼會穿這樣出門」的懊悔,任何一個在某領域專精的人都是經過無數嘗試失敗後,記取教訓的學習者,天生美感或許有,但並非一蹴可幾。顏值是天生的,卻也主觀,每個人都無權決定自己的長相(整形例外),願不願意打扮是誠意問題,和顏值無關。長得好看的人天生麗質,卻不見得有美感(這是種養成),好看的人也需要依據場合穿衣服、懂得顏色、材質搭配的協調性,而這些,都需要練習。
和顏值決定論一樣,「看不懂」也多來自外部,究竟是看不懂,還是不想懂?西裝的細節很多,搭配也千變萬化,如果連基礎都不想了解,那麼外行看不懂內行也很正常。
說了這麼多,我對前東家舉辦的Suit Walk褒多於貶,活動當然有很多可以改進之處,但也不能否認它提供舞台,讓更多人願意嘗試。每次一提到台灣男士的穿著需改進之處,馬上就會有人立刻跳起來,認為台灣氣候悶熱,不適合西裝;或說西裝是西方文化,我們何必移植外國文化;台灣也沒有日本社會中的集體性格,不需要用西裝來「融入群體」中;台灣男子顏值高,不需要打扮……等,都言之成理,我也覺得台灣夏天熱得不像話(某年去義大利出差,米蘭高達35度,但好像也沒人穿得很邋遢,為何?)不想穿西裝或打扮可以有千百個理由,但想好好打扮只需要一個理由。當我去面試或參加婚禮,或甚至心情好的時候,就會想穿上西裝,打個領帶,對面試官和結婚新人表示尊重之外,更多是來自於我想展現的形象與風格,以及我對服裝的選擇偏好,多一個選擇,為何不要呢?
#今年的搭配重點
今年的搭配相較往年,低調許多(別人跟我說的),或許年紀大了,不想那麼花枝招展,但依我的個性也不會把自己變成業務員。這幾年下來,當我回顧之前的Suit Walk造型,也會覺得「當時在想什麼?」「怎麼會穿成這樣?」但當時我可是自信滿滿,覺得這樣一定會鶴立雞群。我不後悔那時瘋狂或大膽的嘗試,因為我也持續在修正自己的風格與搭配技巧,若沒有這些練習與學習,也看不出有什麼不妥的。
今年的 #Eleventy 人字紋西裝外套本身很搶眼,其他的就保持低調,但仍有小巧思,像海藍色Borrelli襯衫有凸起的點點設計,#Gucci 領帶在尾端有個小小的Logo(因為襯衫領口是開口較大的領型,特別重拾很久沒打的溫莎結),#JohnUNDERCOVER 鉚釘皮鞋是唯一比較誇張的單品,#LOEWE 公事包也是全身上下較跳的配件。我最自豪當然是可愛的柴犬毛氈別針囉!
#SuitWalk2021
西裝不打領帶面試 在 平民保險王劉鳳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連載文章 8—2020/07/29
《平民投資王》網路版---劉鳳和 著 無版權—可大大分享
我告訴自己,不管了,履歷表先投出去再說。沒想到,對方第三天就打電話過來通知面試。那時我按照地址來到台北火車站前的一棟樓,一到樓下,「咦?某某人壽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是保險公司呢?記得之前快要退伍時,我還默默跟自己說,我不會再做直銷,保險也沒興趣。可是今天這家好像又是保險公司?不過我這人就是這樣,既來之,則安之,進去瞧瞧吧。
進了他們辦公室,我跟他們說:「我是劉鳳和,來應徵的。」面試我的是個年輕的小女孩,大概比我小一點,我們才講沒幾句,她就說我被錄取了。「啊!這麼快?」她告訴我,明天就可以來上班。
我當下心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康的事情?我錄取了!它是保險公司沒錯,它是政府的金融機構也沒錯,不就叫「台灣人壽」﹔在民國八十五年,台灣人壽還是隸屬省政府的金融機構保險公司。所以廣告並沒有騙我 : 第一,不用考試,沒錯﹔第二,政府金融機構,沒錯﹔ 第三,歡迎軍公教人員,也沒錯!沒想到自己最不想從事的工作,這下居然錄取我了,那我是要做還是不要做?或許上天冥冥當中自有安排,讓我非得從事保險這項工作不可,反正我也沒事幹,那明天我就來學它一學吧。
只賣一種保險就能活?
開始上班的第一天,我穿西裝、打領帶,到公司去接受三天的教育訓練,他們只介紹我一種產品。那時候賣得非常秀的一種保險,是號稱「活愈久、領愈多」的三年還本型儲蓄保險。我看整家公司、整個部門、整個通訊處,就責這種產品,很少人賣別的。不要談什麼意外險,不要談什麼終身壽險,沒有!就是三年還本儲蓄型的保險。
公司在教育訓練都會告訴我們說:「你看, A這個月賺多少錢、B 賺多少錢、C 賺
多少錢...... 」哇!整面牆上滿滿的都是業績數字,動不動就是一個人賺十幾萬的,看起來還真不錯。公司又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後面還有好多資源—「學校」的資源,只要我們去服務這些學校,就可以從老師們身上衝出一些業績來,牆上那些業績比較好的前輩,就是靠這個方式做出來的。當時全省所有「學生團體平安保險」就是台灣人壽得標的,所以全省各級中小學,都會有台灣人壽的業務員去服務他們。公司告訴我這樣一項資源,用這樣一種產品,就可以得到這樣一筆佣金!我聽一聽也覺得是很不錯的商品,三年還本好像也挺好,那就試試看吧。
三天的教育訓練很快就結束,第四天即開始披掛上陣。可是我忘記了一件事情,我忘記問主管薪水有多少? 來這邊上班,總是要談談薪水的。當時我記得他們告訴我,薪水有兩種方式 : 一種是一個月大約二萬塊錢,沒有其他業績獎金﹔另外一種是沒有底薪,但有業績獎金。牆上高掛的超級業務員,他們選擇的都是沒有底薪的薪制,所以公司建議我也採用這種方式,對我比較有利。我承認,當時心裡有一種被騙的感覺,一點點,而且,試用期三個月沒有達到業績也會被宰掉。不過轉個念頭一想,也對,既然來工作,就是要賺錢,為什麼非要選擇那種會被固定薪水綁死的制度呢?於是就在半推半就的狀況下,我稀哩呼嚕地選擇那種不領底薪的制度。三天的教育訓練,只教了三年還本儲蓄型保險這一種險種,就可以出師了。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好傻好天真!不過在當時那個環境,大家都是這樣子的。
然而,等到正式上班剛要開始跑業務才發現,我沒case可以跑啊!我該去哪裡找客戶?雖然當初公司說有很多學校的資源可以讓我去跑,但是上頭都沒提供,我也不好意思問。後來他們才說,要拿到學校的職員資料,要看我三個月後表現如何,前三個月並不提供。哇!怎麼說一套、做一套,那我這三個月怎麼辦?
這時,主管說話了他「建議」我 :「你覺得這三年還本的產品好不好?你何不自己先買呢?」我想了想,認為也有道理,既然這麼好的產品,我當然應該要自己先買的。「你自己買了,然後可以再叫家人買,你的哥哥姊姊、親戚朋友、退伍前的同胞、同學、學長、學弟都可以啊!先不管其他人,最碼你自己先買一張!」
我還記得那時候的保額是五十萬,一年好像是繳三萬多塊吧!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就花了三萬多塊錢給他買下去,繳費二十年期。他說 :「你自己買又有佣金可以賺,雖然年繳三萬多塊錢,你自己可以再拿回一萬多,沒什麼吃虧啊。」在這種情況之下,我終於還是花錢買了﹔我自己買了一張之後,又幫太太也買一張。很快地, 我第一個月的目標額六萬元,通過考核了!可是,第二個月開始怎麼辦? 又該去哪邊開發新客戶呢?
西裝不打領帶面試 在 Paul's Daily Mix & Match Lab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帶著大人味的男孩氣】
有些人覺得我愛穿西裝,這對也不對。我喜歡穿的原因在於我想打破「穿西裝就是要去面試或吃喜酒」的刻板印象,但老實說,除了婚喪喜慶這類非常正式的場合,我會以正式服裝出席外,其他時候我喜歡混搭,西裝(或廣義說襯衫領帶)自然也是選擇之一。因此把我歸為「喜歡穿正裝」一類並不精確。比起許多在西裝布料、剪裁、訂製,甚至在男裝歷史上爬梳、考古的西裝同好們,我算是很不講究的,畢竟在男性雜誌工作的背景讓我對品牌、流行和搭配方面比較有感。不過,我很敬佩也很尊重那些對男士西裝有深入研究的同好們,只是我個人不覺得那麼古典的樣貌適合我。
我比較追求的是一種「帶著大人味的男孩氣」:穿襯衫打領帶對大多數男生來說,是一種轉大人的儀式,是表現「大人味」最簡單的方式;但連帽的格紋大衣就不是那麼正經(相較於全黑或深藍大衣),而我喜歡這兩者搭配時的衝突感。
冬天最愛講的就是「層次感」,但我默默觀察了一下路人,清一色都是羽絨外套一包,實在是浪費了冬天這個製造多層次的好時機。撇開科學研究說多層次因為可避免熱氣外洩,比單一大外套更保暖的理論不說,它可以點綴整體造型,更富趣味,例如我挑了深黃色開襟針織衫就是為了和外套的黃色格紋呼應,避免身上過多顏色,但也添加些許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