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14,000公里回家】
今天,收到了一份來自香港的禮物,
是一本從柏林騎單車回香港的書!
熱呼呼的還沒有開始讀,
所以今天只能分享它是怎麼來的。
前陣子(不記得多久了XD),
一位我曾經帶過的環島客人跟我聯絡,
原來他有訂購我的書,
好奇的問我如何記得這麼久之前的旅程?
這完全多虧旅程當中堅持不斷的寫日記,
所以就很容易回想當初發生什麼事。
這位客人來自香港,
他當時和另外三個朋友一起來台灣參加環島行程。
他們是很好的客人,
體力不錯又熱心,
常常會幫忙關心其他的團員,
我都叫他們F4(我真的很愛給客人取綽號XD)。
其他的細節呢...我其實不記得了,哈!
因為帶團的時候,
都沒有寫日記,
覺得有點可惜~
因為當時真的有很多很珍貴的事件值得記錄下來。
旅行的方式真的有很多種,
就像我們的人生,以及選擇的生活方式。
那我這裡跟大家分享的,
是以單車做長途旅行的故事。
用這本書也想跟大家分享,
其實有不少人,也做過騎單車穿越過歐亞大陸,
或是美洲,更或是環遊世界的旅程,
所以我只是其中一個做過類似這個事情的人囉~
那我這個週末,有一本書可以宅在家囉哈哈哈~
#端午週末大家宅在家的計劃是什麼?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有話好說 PTSTal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注議題,開啟對話 💪陪我們繼續,做不一樣的政論節目~ ▎訂閱《有話好說》:https://bit.ly/34xc9Vh ▎按讚有話 FB|https://www.facebook.com/PTStalks/ ▎追蹤有話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ts.t...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在 有話好說 PTSTalk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關注議題,開啟對話 💪陪我們繼續,做不一樣的政論節目~
▎訂閱《有話好說》:https://bit.ly/34xc9Vh
▎按讚有話 FB|https://www.facebook.com/PTStalks/
▎追蹤有話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ts.talks/
▎有話,用聽的|https://link.chtbl.com/ptstalk
有話線上講》街友優先打疫苗❓
.
台灣疫情逐漸趨緩之際,台北車站的街友爆發群聚感染,共有 8 人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 認為,街友防疫太難處理,乾脆優先接種 #疫苗,疫情指揮中心也同意讓街友專案造冊施打。北市社會局表示,預估約有 700 人符合資格。
.
街友優先施打引發一片討論聲浪,有些網友質疑「街友憑什麼先打疫苗?」,也有人指責街友不戴口罩又喜歡群聚,也不注重衛生措施,本身就是防疫破口。
.
但真的是這樣嗎?街友染疫都是不乖乖防疫的自作自受?疫情讓街友們遭遇哪些風險和衝擊?以街頭為家的他們,面臨 #三級警戒 的自主封城該如何生活?長期關注街友議題的 NGO #人生百味 共同創辦人 #巫彥德,為我們解答。
.
▎疫情壟罩下的街頭人生
對於網路上的批評聲浪,巫彥德認為並非大眾對街友的惡意,而是不理解街友在疫情下的處境,或僅憑著片面資訊做出的判斷。他舉例,像是街友不戴口罩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防疫物資,讓他們不得不節約使用。另外,也有些人其實有精神障礙,無法理解為何要戴口罩等規定的意義。
.
疫情爆發之後,街友的基本需求受到全方位的衝擊。街友們仰賴的發餐點和飲水機,都為了防疫被迫關閉。網咖停業、速食店和超商取消內用,使街友失去過夜的棲身之所,就連平時洗澡和如廁的公共場館也不復開放。巫彥德表示,公共空間其實是很多人維生的地方,關閉這些場所讓原本勉強過得去的人,只能向下墜落。
.
疫情影響了許多人的工作和生活,街友受到的打擊比多數人有過之而無不及。舉牌和洗碗等打零工的機會消失,讓以此維生的街友陷入經濟來源斷絕的窘境。一般人回到家可以暫時脫下口罩喘息,但住在街上的街友們,卻連短暫脫下口罩都會怕被指責為防疫破口。
.
沒有手機的街友們,在餐廳取消內用後,也隨之喪失在店內看電視和報紙的機會,導致他們面對一日三變的疫情,有著巨大的資訊落差。多數人能收看疫情記者會,上網搜尋防疫資訊,但街友往往連三級警戒要延長都不知道。巫彥德指出目前防疫資訊的傳遞,很少考量到弱勢者,像是「居家隔離單是什麼?要從哪裡拿?」這種基本資訊,街友們都不容易取得。
.
▎外國怎麼做?
去年就爆發疫情的國家,更早認知街友的艱難處境,並採取措施降低他們的染疫風險。英國疫苗與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指出,街友有很高的比例健康狀況不佳,缺乏醫療服務,而且不容易追蹤接觸史,所以建議優先施打疫苗。衛生大臣 Matt Hancock 也同意,將街友排入第六類「處於潛在健康風險」的施打類別。
.
除了打疫苗,英國也補助旅館讓街友住宿,德國柏林則興建 450 個床位的庇護所,用來安置街友。丹麥更撥款 550 萬丹麥克朗(約 2472 萬台幣)給 NGO,為街友提供發餐和住宿等服務,並成立機動小組幫街友做病毒篩檢。
.
不僅其他國家,高雄市社會局在 5 月底就提供旅館的單人房讓街友居住,避免群聚感染。如何協助街友做好防疫措施,不只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更是完善全民防疫體系,讓台灣盡早走出疫情的重要一環。
.
採訪、編輯|許純鳳、汪彥成
照片|多多益善,何宇軒攝
💬 週一到週四晚間八點,歡迎到臉書收看直播,參與線上討論,有閒來坐!
🚩 感謝交大陳信宏校長帶領的自然語言處理團隊,提供 AI 中文字幕與校對服務。軟體開發初期錯誤難免,也請網友協助訂正幕錯字,提供 AI 更多學習機會,謝謝!
___
更多新聞與資訊請上👇
▎有話好說官網|http://talk.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PTStalks #有話好說 #陳信聰
#PTS #PTSNEWS #公視新聞 #公共電視 #公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AemM77TvNw/hqdefault.jpg)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何一個酒鬼可以寫出這麼厲害的小說?
───
☞〈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19/12/25/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瑞蒙‧卡佛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瑞蒙卡佛 #美國小說 #文學
────
你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真正意義嗎?是什麼現實因素磨損了我們的生命?本集我們繼續讀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所有東西都黏在我們身上〉,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在上一集我們講述了瑞蒙‧卡佛的小說〈所有東西都黏在他身上〉──相愛的年輕夫妻因為丈夫想去打獵而起了爭執,後來和解;女孩下廚為男孩做了早餐,男孩卻不小心弄翻了盤子,將培根、煎蛋等一鍋子食物黏到身上。而見證這畫面的小貝比,他們的女兒,長大後,在聖誕節這天,獨自來到米蘭拜訪父親。女兒對父親說:「我想知道自己小時候的樣子」;父親回應:「我可以告訴你還是小嬰兒時候的事。那與妳有關,可是只有一點點關係」。
一點點關係。那是見證,彷彿又未曾見證。小貝比不會有意識,但確實是在場的,目擊過父母不復存在的甜蜜時光。但究竟是什麼樣的機緣或遭遇讓長大的女兒必須在聖誕節時來到米蘭,向父親索求一個絕無特出之處的兒時故事呢?卡佛始終未曾明確交代。但故事是這樣收尾的:
就這樣,他說,故事說完了,我承認這不算是個故事。
我覺得很好聽,她說。
他聳了聳肩,把酒杯拿到窗戶旁。天色已經暗了,但是仍在下雪。
有些事情變了,他說,我不知道是怎麼改變的,但有時候你不會發覺,有時候也不希望它們改變。
對,這倒是真的,只是──她沒有說完她想說的話。
她停止這個話題。從窗戶的倒影中,他看到她正仔細看著她的指甲,然後她抬起頭,興高采烈地問他可不可以帶他參觀米蘭市。
他說,把靴子穿上,我們走吧。
但他待在窗邊,回憶著。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小說結束。離那一天打翻培根、煎蛋,已倏忽過了二十多年,當年的小貝比已然成年,但與父親看來似乎並不熟稔;而父親則獨居於米蘭。伊格言說,許多看不清的故事(想必皆以分離與敗壞為主題)懸浮在這敘事的空白之間,然而如此真切,帶著粗礪而明確的觸感。像一座湖,湖水清淺前緣的沙岸,你看見群聚的細沙困處於此(它們的形象是憂傷的、雖則多彩但仍帶著某種光度不足的灰暗),僅僅露出模糊的,不明確的稜角;隨後便無聲消逝於吋吋加深的水中。「她停止這個話題」──故事轉身離去,於時間與對話的縫隙間缺席。窗外大雪紛飛,無數的變動與死亡猶且在冰冷中流動醞釀──他們「曾經歡笑,依偎著彼此笑著,直到淚水湧出」;而即便如此,我們所擁有的,或人生所可能擁有的,依舊僅僅只是寒冷,以及,薛西佛斯式的,終究徒勞的行進,手無寸鐵但持續不斷冒著寒冷要去的他方──「其他的一切種種──寒冷,和他冒著寒冷要去的地方──都在外面,在外面不遠。」
伊格言說,這就是無可迴避的終局。。。。。。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香港明報專訪:
https://news.mingpao.com/pns/副刊/arti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HMouqJnSuI/hqdefault.jpg)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已額滿,歡迎來電安排候補)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最近讀到一位日本的腦科學家,今井良太。他的一篇論文,叫做「社群網路規模反映人腦構造」這樣的主題。
他這一篇論文,針對臉書朋友的數量,和腦部特定區域的大小,做了一個相關的研究。
他發現喔,臉書上的朋友越多,他大腦裡面右上側頭溝跟內嗅皮質,這些區域的灰白質就會越大;而且臉書朋友,也和他的海馬迴的大小成正比。
簡單來說喔,海馬迴越大,在臉書上的朋友人數就越多。然而這樣的研究結果,有一個地方就很值得探討了。
究竟是因為朋友多,所以大腦的特定區域才會變大?還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大腦的特定區域就比較大;所以才能夠擁有這麼多的朋友?
其實如果回到動物界的普遍研究的話,腦容量越大的動物,他所建構的社會規模也就越大。比如說海豚啊、猴子啊…這些物種;牠們建構的社會規模,本來就會比一般動物來得更大。
但是腦容量比較小的動物,比如說鹿啊、貓啊;牠們就比較沒有辦法,去建構起群聚式的社會結構。
所以,如果放到普遍的動物研究來說的話,社會性的交流和腦的大小,是有密切的關係。
那當你聽完這個研究,和一些衍生的討論之後,你接下來會做什麼行動呢?開始打開你的臉書,拼命的加朋友嗎?
我想你聽完這個研究之後,就立即做這個動作,似乎是有一點本末倒置。因為像現在臉書上,假帳號這麼多的狀況底下;其實如果是我,我每天都會收到很多、很多的交友訊息。
那這些交友邀請,如果我都不假思索的按同意的話,那是不是我每按一次同意,我的大腦就會變得更大呢?
那我們知道臉書有上限,5000個朋友的限制;那那些擁有5000個臉書朋友的人,他們就一定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人、腦容量最大的人嗎?
我想這應該不用做任何的實驗,你只光聽到這裡,你就知道不合理嘛。所以囉,有時候科學研究是這樣,它可以告訴我們某些訊息,或者是某些指標的「相關性」,但是它不一定是代表它的「因果」。
也就是說啊,你不可能刻意的去增加你臉書的朋友,讓你這一個人,變得更聰明、腦容量變得更大。那麼你聽到這裡,那這些研究對我們的價值跟意義,又應該怎麼去理解呢?
我想喔,這個研究如果就我的理解,我會覺得朋友的關鍵,在於提升自己的視野。特別是當我的年紀,已經過了中年之後,我越來越感覺關鍵不在於朋友的數量,而是在朋友的質量。
如果有很多朋友,你交一個跟交一百個,在本質上沒什麼差別;因為你們討論的話題,你們想的事情都是一模一樣的。那麼這時候,朋友就不一定是多多益善。
然而,如果你能夠有意識的,去經營一些能夠拓展你的視野,建立你不同看待世界的角度的這些存在。就像是你固定收聽我的「一天聽一點」,假設我對你有這個幫助的話。
那麼這樣的一個朋友,會比起很多你在舒適圈裡面的100個朋友,來得有意義、有價值多了。那當你有意識的去拓展自己的生活圈,說不一定你的大腦,真的會變得比較大,而且你真的可能變得更聰明、更有智慧。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5月3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如果你想要建立更多、更有價值,能夠拓展你視野的朋友圈的話,那麼回應的能力,是你的基礎而且必要的能力。
5月3號的這一期課程,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它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我很期待,能夠在啟點文化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TFibZza9oE/hqdefault.jpg)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在 線路影分身!網路線一分二之後速度會有影響嗎?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大家好我們是弱電通,今天的影片 要來 教大家一個非正規的 網路 一分二小技巧,為何會說非正規呢?因為正規施工應該是要一個網孔一條線! ... <看更多>
要來個網路線上群聚嗎 在 LASS-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Must READ/務必閱讀: Introduction Slides/簡介投影片: https://goo.gl/8CoQqe Default Pin Post/預設置頂文: https://goo.gl/2txWfG 為何要做-夢想是什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