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這位見工的年輕人濃眉大眼,自信滿滿,中氣十足,一看便肯定是人才。
再加上那張亮麗的 CV,美國名牌大學 cum laude 畢業,過去五年在國際顧問公司和美資大行工作,本來真係唔使「in」都覺得請硬佢。
誰不知,一問到以前工作過的地方,一面倒有彈冇讚:高層有高層嘅白癡,同事有同事嘅低 B,講到好似,如果唔係佢,百年大行都逃不過倒閉的厄運。
最後有冇請到佢,答案呼之欲出,不用多言;想說的是,現在每次遇到這些個人英雄主義者,都令我不禁想起半年前見過的兩位年輕人。
有位大客的女兒出來搞了幾年初創,一路在尋找 marketing 的人才,然後便問我有沒有聽過 Rubio and Jamie。一聽這兩個名字,我第一個反應是反問大客的女兒:「係唔係卡通人物?」
你以為所謂的中環人好醒,但其實困在一個世界太久,出面另一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也變得極度的後知後覺。「佢哋兩個搞咗間 marketing 公司,我想搵佢哋過檔。」人哋兩位係老闆,要佢哋過檔,即係要晒佢哋全公司嘅人?「梗係唔係啦,淨係佢兩個已經夠。」
找人穿針引線,終於有幸坐下來,靜靜欣賞兩位的蘆山真面目。雖然佢哋唔係卡通人物,但長得跟卡通人物一樣趣怪,真係瘦虎肥龍咁款,跟那位 cum laude 人才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cum laude 淨係對皮鞋已經看得出他對衣著是多講究,相反這兩個 Rubio and Jamie (by the way 兩個都係仔) 連長褲都懶得穿。
但係。
一開口。
嘩。
痞痞的短褲波鞋,絲毫也掩蓋不住凜凜的大將之風。
「葉生,」瘦虎先說,「好多謝你見我哋,更加多謝你嘅 offer,但其實淨係靠我哋兩個,當年點會起死回生,真正嘅功勞係一班同事。」
所謂「死」,是他們當年原來搞了一個紅遍旅遊界的深度遊,帶團友走訪像北韓這些冷門的神秘地方,生意成功到連一位大孖沙富二代都嚷著要入股,但就是一個 covid 打埋嚟,一夜之間「化整為零」。
然後,所謂「生」。
有些旅遊公司仍然選擇等待一個美好明天,但他們決定轉型,於是起用原班人馬,搞了一家 marketing 公司,生意竟然回得去以前的巔峰。
「好彩我哋班同事夠後生,」攝氏三十度都帶著冷帽的肥龍說,「佢哋適應力同生命力都好強,如果唔係我哋都唔可以話變就變。」
其實呢。
太子女嘅 offer,真係慷概到連我都想做。可能佢哋覺得,間公司繼續 run 落去,一定唔只呢個數;又可能佢哋覺得,要放棄一班同事,自己之後發達都發得唔安樂。
什麼是 team spirit,其實沒有一個特定註釋,而那份 team spirit 在每一個團隊有多重要,完全取決於那個領袖。
好耐之前,香港有間學校,學校有隊籃球隊,籃球隊有位教練,叫老梁。
籃球隊有位明星球員,就叫他 Mike 吧。
老梁十分器重 Mike,球隊的大部份戰術都以 Mike 為重心。
然後有一次,Mike 在練波的時候遲到半個鐘,老梁罰佢跑咗十個圈。被罰之後,Mike 不服氣,在之後的練波時間擺明 hea。
老梁在練習後找他訓話,問他為什麼「玩嘢」;Mike 說自己跑完十個圈之後很累,但以他平時的體能,十個圈其實很小兒科。
又到了第二天,Mike 又遲到,照舊被罰跑圈。練習完畢後,老梁說,如果下次再遲到,佢跑完圈後唔可以跟大隊練習,只可以坐喺場邊。
結果,下一次的練習,Mike 再遲到,明顯是故意的。他跑完圈,準備加入練習,但老梁把他叫住。「我上次講過咩?」老梁來真的,「你坐喺度。」Mike 有點錯愕,原來他不相信教練真的會把這個主力球員擱在一旁。
「你,如果再遲到,下一次,連圈都唔使跑,因為我會趕你出校隊。」
Mike 聽到這句,竟然冷冷一笑,因為他不相信教練會犧牲他。
結果,大家應該估到:Mike 再遲,然後他真的被逐了。
學界比賽正式展開,老梁的籃球隊裏每一位成員都很努力,有幾場差點可以勝出,但最終一場都贏不到。Mike 每一場都在觀眾席,最後一場不例外。
就算是最後一場,老梁都堅持在場邊給每位隊員訓話:「你哋打得好好,我真心以你哋為榮。」
怎料,老梁的話音剛落,Mike 在不遠處喊了一句:「自己攞嚟賤。」
「你講乜嘢?」老梁咆哮了。
Mike 怔住了,沒有回話。
老梁之後的一句話,我這一世都記住了。
「係,我攞嚟賤,因為我寧願隊波冇咗你,輸晒每一場,都唔想隊波靠你贏,然後畀其他隊友覺得,贏波重要過互相尊重。」
諗咗人哋,先再諗自己,team spirit 就是同理心的極致。
何詩蓓贏得兩次銀牌,兩次在 IG 報喜,都是說同一句話:WE DID IT。
明明是一個人游,卻歸功於所有人,這就是為什麼攞不到金牌,香港人都當了她是世界冠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四月初在立法會上,有位拾荒婆婆向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哭訴長者難以找到工作,局長一句「可以搵勞工處協助就業」,令全城嘩然。 今集《港。故》的主角,正是當日向局長哭訴的拾荒婆婆黃月嫻(黃姐)。年屆67歲的黃姐退休前是病房服務員,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後來因為長期日夜追更,身體開始支撐不住,於是在50...
見工 反問 在 辦公室日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一份工,有人托上托問我其中一位下屬嘅工作表現,我反問對方:「關你咩事?」
對方解釋:「係XXX嗰間公司托我問㗎!你下屬去見工,個老細知我識你。」
雖然個下屬已經一早同我講搵緊工,但實際上係未辭職,好在我哋關係好啫,否則點收科?
後來呢位下屬有兩個offer,除咗XXX公司之外仲有另一間,佢覺得package差唔多走嚟問意見,我直接同佢講咗件事,然後話XXX公司簡直係垃圾,未經candidate同意走去問現任僱主,係極之唔尊重嘅行為,做法亦相當業餘,最後我下屬揀咗另一間,仲一直做到而家。
https://hkofficedaily.com/?p=18508
見工 反問 在 辦公室日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讀者同我分享佢最近視像見工嘅經歷,過程當中interviewer已經串串貢,不過佢認為見工都係咁上下,所以冇乜所謂,直至對方問佢:「你經驗唔夠喎,點解我哋要請你?」
呢位讀者答:「我會好畀心機去學,亦都會好畀心機去做,其實之前喺舊公司都有涉獵呢個範疇,相信會幫到我盡快融入同埋上手。」
Interviewer:「最唔鍾意你哋話嚟到會好畀心機學,公司唔係學校,出糧畀你哋係做嘢,唔係學嘢。」
呢次見工經歷當然唔開心啦,所以佢同朋友分享,點知身邊唔少人「專家」上身,例如:「你唔應該咁答啦!」、「你應該話......」、「可能佢考你EQ咋,你應該......」
你應該點、你唔應該點、你應該點、你唔應該點......佢話其中一個「專家上身」嘅朋友,自己本身都失緊業。
或者「我唔夠經驗,但會畀心機學」未必係最無懈可擊嘅答案,但技巧同埋態度上其實冇錯,個個都話佢答得唔好嘅同時,我唔係要盲撐個讀者,純粹想反問一句:「個interviewer係咪唔識字?」
CV 打得清清楚楚,如果你認為個candidate唔夠經驗,唔知點解要請佢?冇問題,咪skip下一份CV囉,不過你認為佢唔夠經驗,又唔歡迎佢學,咁我真係想問下喇~~~你約佢見工做咩呀?消磨時間定係跑KPI?
見工 反問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四月初在立法會上,有位拾荒婆婆向勞福局局長羅致光,哭訴長者難以找到工作,局長一句「可以搵勞工處協助就業」,令全城嘩然。
今集《港。故》的主角,正是當日向局長哭訴的拾荒婆婆黃月嫻(黃姐)。年屆67歲的黃姐退休前是病房服務員,在公立醫院服務接近三十年,後來因為長期日夜追更,身體開始支撐不住,於是在50歲時提前退休。
50歲再就業處處碰壁
退休理應是享福的,怎料黃姐的退休生活卻變得非常困苦。休息了大半年後,為了生計,她便開始再找工作。但原來50歲在社會上找工作是充滿難度的,黃姐幾乎每次見工也沒有下文。例如有一次,她跟一個年輕女生共同到連鎖快餐店申請工作,經理出來的時候,只拿出一張申請表格給年輕的女生填寫,黃姐反問他:「點解你唔畀表我填?你唔請我係唔係嫌我老?」經理只是笑一笑,不作聲便走開了。
但商業社會上的年齡歧視,並沒有打擊黃姐找工作的決心。幾經努力後,她找到一份在政府沙田社區會堂裏的工作,更獲得了面試機會,見完工後對方還跟黃姐說:「你應該做得嚟。」怎料踏出面試房門後,看到兩個年輕女子也在等候面試,黃姐心想:「我無機會了。」果然不出所料,工作人員其後叫她回家等消息,當然最後也等不到結果,令她不禁慨嘆:「唔係我唔想做,而係人哋唔請。」
輾轉成為露宿者
黃姐雖然是退休公務員,享有每月三千多元的退休金,根本是應付不了衣食住行加上醫療開支,最後她更因欠租七個多月,被房署收回公屋單位。
被收屋後,她有想過租劏房住,怎料劏房月租也要四千多元,更是舊樓要走四、五層樓梯,對於一個50多歲的婆婆又怎吃得消?最終黃姐選擇在附近的快餐店「落腳」,成為大家口中的「麥難民」。可惜做了一年「麥難民」後,連那間快餐店也結業了,最後黃姐便開始露宿街頭的生涯。
執紙皮以幫補生活
在無「瓦遮頭」的日子,黃姐唯有靠執紙皮幫補生計。每更的生活就是:睡醒便開始執紙皮,直到累了就在紙皮附近睡覺,黃姐苦笑地說:「唔會理幾點,每日差唔多做18個鐘。」日子雖然艱苦,但黃姐執紙皮時也有她的原則,就是絕不淋水以增加紙皮的重量來換取更多金錢,因為她認為拾荒本來是為了環保,若加了水只會令紙皮發霉,紙皮便不能再造。
社區中的「環保份子」
在其他拾荒者眼中,黃姐這個不加水的行為有點傻,但在「拾平台」眼中,卻十分欣賞黃姐這份堅持。「拾平台」一直關注拾荒者的處境,同時為他們提供支援服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姐認識了「拾平台」發言人鄧永謙,從此她的生活得以重見曙光。
阿謙認為拾荒者在社區中扮演着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市民往往忽略了他們對社區的貢獻。去年他們作了一個「全港拾荒群體調查研究」,發現拾荒者每轉紙皮的平均重量為35公斤,以此推算,全港拾荒者每天的總回收量為193公噸,佔了全港的廢紙量、回收量接近兩成,由此可見,拾荒者一直幫社區處理大量的廢紙回收。
因此「拾平台」提倡了一系列政策,希望社區不同的持份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配合拾荒者的環保回收工作程序,如商店可先整理好紙皮才扔出來,又或者市民在家先存起一定數量的紙皮,之後再交給拾荒者處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建議社區有一個回收空間供拾荒者處理紙皮,例如在公園、廢棄的公共地方、天橋底或垃圾站旁,劃出2米乘2米的空間,令荒拾工作得以在社區上無障礙地工作。
把拾荒定義為工作
拾荒者對社會貢獻遠超我們想像,阿謙更認為拾荒應該被視為一份工作,而拾荒者亦應該受勞工法例保障。在他們的調查中,拾荒者每天工作的中位數是5.5小時,他認為若以「418」勞工工時標準,每星期最少工作18小時,五天工作日來衡量,只要一種勞動行為每日進行超過4小時,便可以定義為一份工作。只是大眾還不太認識環保回收跟拾荒者之間的關係,尚未能把他們扣連在一起。因此「拾平台」積極舉辦不同的活動,如真人圖書館、落區等,冀令大眾認識拾荒者的工作及處境,更希望可以消除市民對拾荒者的成見,令拾荒者得以被尊重。
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看看一個退休長者、長者再就業及拾荒者的故事。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