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創新好書推薦:航向藍海,藍海策略的最佳執行指南。很榮幸能和許多Mr. Big一起聯名推薦:
林百里│廣達電腦董事長
林之晨│AppWorks 創辦人
卓永財│上銀集團董事長
周碩倫│奇果創新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
連啓佑│將能數位行銷創辦人
陳其宏│佳世達科技董事長
黃永仁│玉山金控董事長
葉清來│宏遠興業總經理
廖榮鑫│漢翔航空工業董事長
鄭崇華│台達電子創辦人
(按照姓氏筆劃序)
--------------------
從「競爭」走向「開創」的寬廣道路
收到邀請為這本《航向藍海》寫推薦序,就讓我想起兩位作者在2005年出版《藍海策略》時的情境。《藍海策略》當時在全球掀起了一陣藍海風潮,企業開口藍海、閉口藍海,藍海成為當時的時髦商業名詞。過去台灣企業拚價格、拚規格拚到流血見骨,誰不想脫離毛三到四(毛利只有3%到4%)的困境,去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台灣企業真的脫胎換骨了嗎?
#改變思維才能改變行為
思維不改、策略不行!《航向藍海》作者把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藍海策略的基本元素、原理和思維模式;第二部分才談到航向藍海執行的五個步驟。第一部分的篇章雖然比較少,但是非常重要。這些基本思維如果不改變,學再多的方法也沒用。例如:
1. 誰說油炸食品一定要用到很多油?氣炸鍋打破了傳統的假設,只要用一小匙的油,就可以製作兩磅的薯條,大幅減少熱量和脂肪,產業過去的固有假設,一定要勇敢去打破。唯有打破舊思維,才能看見新藍海!
2. 生蛋與孵蛋不一定都要一手包辦!科技創新從0到1就像是生蛋,固然辛苦但不一定有成果!而價值創新就像是孵蛋,是從1到100的過程。掌握顧客需求,整合對顧客有價值的科技,是台灣企業需要學習的技巧。蘋果公司的專利和研發不一定是世界第一,但是在技術整合和價值創新上,卻勝過許多技術領先的公司。這一點非常值得台灣的企業深思!
3. 台灣的企業習慣「加法創新」,總是希望做出比對手規格高一點、功能多一點的產品或服務,也因此成本愈墊愈高,讓大多數顧客敬而遠之。有時候降低門檻,聚焦原本的非使用者,成本不但不用增加,反而可以提高顧客價值。「提升價值」與「降低成本」是有可能同時達成的,這是藍海策略的重要核心概念。
#忘記競爭談何容易?#航向藍海知易行難
如果你已經忘記《藍海策略》的重點,讓我為你複習一下,藍海策略提出:如果想要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企業必須
1. 重建市場邊界,走出傳統競爭思維
2. 聚焦藍海願景,不能只看績效數字
3. 超越現有需求,吸引非顧客的加入
4. 策略順序要正確,買方效益擺第一
5. 克服經理人反對改變的組織障礙
6. 爭取第一線執行者對策略的認同
這些原則看起來簡單,但真要執行起來還是知易行難。在企業的創新培訓中,我常問企業怎麼制定創新的主題方向,許多公司都還是習慣先看競爭對手的發展,才決定自己公司下一步的創新。我提醒他們:競爭對手不會告訴你未來的方向,顧客才會!而且除了現有的顧客,你還需要多多關注「不滿的顧客」以及「非顧客」,因為你的顧客群體永遠只占整體顧客或全體人口的一小部分,何苦執著於小巿場?但大多數的企業寧可做快速的老二,也不敢冒險當新市場的開拓者。因此藍海策略雖然講的企業多,但是真正落實的少。
#藍海轉型不能只是紙上談兵,#Just Do it!
到底要如何真正落實藍海策略?作者藉由過去10多年來的實踐,用五個步驟告訴你從紅海市場轉型,落實藍海策略的眉角:
1. 啟動轉型
2. 了解身處的產業
3. 設想未來可能的情況
4. 找出抵達目標的方法
5. 採取行動
每一個步驟都有詳細的執行方案、工具、以及案例,有些內容和工具雖然在「藍海策略」中都提過,但本書提供了更多落地執行細節。建議企業不能把這本書當作是個「潮書」,心動卻沒有行動。最好在企業內部形成「藍海團隊」,深入研討、付諸行動、測試迭代,才能培養出轉型的基因。
#從賣方或競爭視角轉向買方視角
全書提供許多藍海策略執行的工具表單,根據實務上運用的經驗,我覺得「買方效益圖」是最有用、也是最有樂趣的一個工具。利用「買方體驗週期」的六個階段,以及六種「效益槓桿」,形成了36個潛在的「效益空間」。事前如果規劃好「化整為零」的全員創新,以及「第一手發現」的現場觀察體驗,讓每一位員工都體驗到「藍海就在你身邊」,企業的轉型就能事半功倍!
「模仿- 超越- 開創」,是許多企業成長的三部曲!「模仿」和「超越」階段位處紅海,靠的是「競爭優勢」;「開創」階段悠游藍海,靠的是「創新能力」。《航向藍海》這本書提供企業轉型重要的思維模式和執行工具,相信對於台灣企業提升創新能力、航向無人競爭的藍海巿場有很大的助益。我非常樂意向各階層的企業經理人以及政府機構的政策制定者推薦這本書。
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電業自由,就是能源的轉型正義
專訪立法委員高志鵬 Q&A
Q1:電業改革如何解決台電幫?
Q2:電業法修法如何讓綠能業者願意進場投資?
Q3:台灣發電吃緊,綠電真的夠支撐嗎?
Q4:電費不會漲?
Q5:綠能發展過程勢必靠火力過度,如何解決空汙問題?
Q6:廠網分離跟廠網分工有什麼差別?
Q7:電業自由化後,會不會有被財團把持的問題?
一般網路常見問題:
Q8:為什麼要支持一個請向財團的電業法修法版本?
Q9:如果民營電廠成為利益壟斷集團,該如何反制?
Q10:投資綠能門檻這麼高,多少公司能做到?
~~~~~~~~~~~~~~~~~~~~~~~~~~~~~~~~~~~~~~~~~~~~
A:我先說一個例子,俄羅斯總理普丁是特務出身,卻可以當上俄羅斯的總理,身價高達1.3兆台幣,為什麼?因為俄羅斯沒有做好轉型正義,讓龐大的國家資產掉入私人的手中,這是普丁能崛起的其中一個原因。
今年一月《BBC》訪問美國財政部次長舒賓,他說:「普丁利用國家能源、國家工程這些國家資產的利益,讓效忠他的人變得有錢,不效忠普丁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也就是利用威權時期對國家資產的獨佔權,透過貪污和舞弊圖利他的盟友,鞏固自己的權力,有一本書叫《獨裁者的進化》,就是在講這件事。
我們國家的能源長期被少數的人給獨佔,電業法於一九四七年制定到現在,台電也壟斷台灣電力市場長達六十九年,比戒嚴還久!1995年開放民營電廠的時候,也是都台電的子公司、孫公司、跟國民黨關係好的,才有辦法蓋電廠,這就是國家資源被壟斷造成的。
大家都對於民營電廠IPP(independent power producer)的暴利非常有意見,這也是為什麼要做能源轉型正義,電業法的改革,當然也要處理這個問題。
所以電業改革其實是能源的轉型正義。
雖然台灣從經濟起飛到現在都有穩定的供電,也有勞苦功高的地方,可是它抗拒再生能源的發展,這是最糟糕的。再生能源跟傳統能源最大的不同,就是太陽公公不會寄帳單,沒有燃料就沒有回扣,前年羅淑蕾自己說的,為什麼馬政府不發展太陽能,因為再生能源沒有回扣可以拿。
這才是為什麼電業法改革會受到阻撓,修法過後,我們開放市場取消台電壟斷的特權,用戶可以自由選擇買電的對象、業者也可以自由選擇賣電的客戶,電力市場建立起來之後,誰的電最有效率最便宜,就用誰的。
而且電業的收益不會被民間財團壟斷,我們會鼓勵地方政府發展再生能源,要讓利益直接回饋到居民身上,這世界各國早就在做了,日本的地方政府叫做自治體,他們日本有13個自治體自己成立電力公司,德國總共有800多間配電業,其中500間由地方政府擁有,這是能源的民主化,把特許、集中在少數人的電力市場,開放給一般民眾,才是能源的轉型正義。
國民黨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批評說轉型正義會有GDP嗎?剛好,能源的轉型正義就會有GDP。
像Google這些國際大廠準備來台設廠,他們這些網路公司,都需要純粹的綠電,額外新增的綠電,所以不購買台電的假綠電。
一方面,來自環保團體和消費者的壓力,國際大廠要下單,愈來愈重視碳足跡,沒有綠電就拿不到訂單。另一方面,高附加價值的商品,水電價格佔成本比例不高,貴一點也沒差。所以能源轉型正義,會帶動國際大廠來台投資,也會確保台灣高科技產品出口的競爭力。
電業法修法,不分藍綠已經闖關失敗5次,民間期待了二、三十年的能源轉型的改革。台電垂直整合的巨獸的拆解,並不是一些藍媒說我們反核對台電的成見,而是避免他濫用市場獨佔的地位,繼續運用其龐大政治經濟力量,影響國家政策,電業法改革不成就是明證。
Q2:現在行政院首波改革,就是讓綠能自由化。雖說台電的確沒有誘因推動綠能,但為什麼自由化之後民間就願意來發展呢?除了價格不受管制之外,改革草案裏頭還提供了什麼樣的誘因讓綠能發展?
A:台電不是沒有誘因,而是百般阻礙綠能併網。
2009年我們制定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第八條就規定再生能源發出來的電,一定要讓它接到電網也一定要躉售,不能拒絕,這叫做強制上網,很多國家都是用這樣的方式鼓勵再生能源的發展。依照世界各國的經驗,能源轉型要成功,就需要確保再生能源不被傳統能源業者排擠。
上次日本前首相菅直人來台也跟我談到,日本電業自由化過程中,傳統電力公司會使用饋線不足、電力調度困難等理由,從實務運作上刁難綠能併入電網。這些情況在台灣也同樣發生了。
馬政府過去這八年說會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結果到了2015年綠能卻只佔台灣總電力的4.2%。一方面是,不利的政策執行,對再生能源比率設定上限、採用競標等等問題,這些新政府都會儘快解決。另一方面,是台電的問題,到現在各縣市再生能源架設之後,仍然遭遇饋線不足的困境。
例如,雲林是平均日照時數最高的縣市,農委會盤點出不利耕作的區域也幾乎都在雲林,裝置容量預估上看2GW,但是需要佈設輸配電線路和變電所的成本要133億元,問題變成有光、有地、卻沒有線把電送出來。
再生能源投資也是不小,但還是要自己花錢拉線,或是和台電各付一半,都是很大的負擔。台電常常說,我們沒有拒絕你,但是電力饋網現在還沒排到要做這一段,不願把再生能源排進建設饋線的優先順序。
甚至更離譜的,就算綠能自己獨立建設饋線,卻也無法上網,台電會說變電所的容量還不夠,不能讓再生能源納進來,以免影響電力供應的穩定。
所以,電業改革先要給綠能一個生存的空間,要怎麼做?就是「廠網分離」,現在叫做「廠網分工」,也就是讓發電廠和輸送電力的網路不能是同一家公司,否則的話,怎麼會有公司想要接別人的電來跟自己的發電部門競爭?
電信自由化就是沒走完這最後一哩路,中華電信自己有線路、也經營電信,所以它就不讓其他業者走他的線路。廠網分離是電網的公共化,讓任何電業都能公平使用,付給國營的台電電力網公司輸送電力的過路費,那電力網公司為了增加獲利的空間,就會主動、有意願幫再生能源接饋線。
除了電力網的部份,行政院的版本也讓綠能可以用合作社的方式經營,而不限於公司,這是為了要讓公民電廠用合作社的方式經營。以社區為單位,只要加入會員就能一同享有電業的收益。這在歐洲和日本都很常見,例如日本的電業合作社,會用賺的錢購買和推廣當地的名產,活絡當地的經濟。
在荷蘭,有小型的風機突破眩光和噪音的問題,當地民眾接受度也變高,就用社區合作社[1]的形式經營,因為他們認為再生能源是公共財,不想讓電業的利潤被大企業拿走。
最後談一點,電業法未來會要求售電的能源配比,台電賣的電當中,就要有多少比例的綠能,逼迫台電要自己發展,或是對外購入綠能。我們希望改變台電以往敵視綠能的態度,而要變成一個夥伴的關係。
Q3:現在台電發電量相當吃緊,如果我們朝向綠能發展的話,該如何確保能源穩定?另一方面,綠能的比例一旦提高,電費勢必調漲。就算現在行政院提出電價穩定基金,但政府的財政足以支應這一筆開銷嗎?
首先要澄清的,電業自由化之後,想要繼續用台電的電,還是可以不變。
想要買綠電的,穩定性就是綠電售電業公司負責,這是民間契約。就像手機,你買哪家的號碼就找哪家,不用中華電信的,那就不能找中華電信。
一般來說,各種發電包括核能,都會有備援的「輔助電源」,但過去台電是一個大鍋菜都混在一起。電業自由化之後,綠能在必要的時候,也會透過電業調處委員會協調代輸等服務。
談整體能源穩定,我想你說的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過去核能幫的負面宣傳,造成這個刻板印象,其實再生能源是在地的分散式電力,其實比單一電網的大型機組,沒有管理好造成跳機,彈性電網的穩定性反而可以做得好。
現在國外也在研究風力能不能成為基載的問題。台灣的風場是國外評估數一數二好的風場,只要我們風場蓋得夠多,風機插得夠多支,就算這個風場沒有風,別的風場也一定會有,不可能全部的風場同一時間通通沒有風,又不是無風帶。所以,分散式風機的概念也可以提供穩定的基載。
就小範圍的氣候來說,通常陽光強的時候風較小,陰天風大的時候陽光弱,風力和太陽能會互補,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路燈,太陽能板上面會架小風機,這樣的社區可以叫做「風光社區」。
現有大規模商業化的再生能源,如果總量增加到50%,恐怕還是需要部份的火力發電機組,作為輔助服務,這在國外也很常見,所以認為發展再生能源,電力就一定會不穩定,是杞人憂天的想法。
今年5 月,葡萄牙只靠著太陽能、水力和風力發電運作了整整 4 天,當然這不是常態,沒有每天都這麼厲害的,但也證明了再生能源沒有想像中那麼不穩定,而未來也還有很多發展的空間。
現在發展中的一些新能源,可以克服穩定性的問題。一個是潮汐和洋流發電,台灣四面環海又有強勁的黑潮。另一個是深層地熱,環境衝擊也比較小,最近利澤工業區的地熱發電,環評剛通過專案小組審查。這些新能源,台灣及早投入大量研究的話,可以贏得技術的領先,未來台灣更有潛力翻轉為能源輸出國。
短期之內,其實有很多儲能方式可以克服穩定性。例如抽蓄水力儲能系統,利用離峰的時候把多餘的風力儲存下來,這是早就在做的。很多國家都期待鋰電池的價格繼續下降,我們就有可以負擔的小型儲能系統。
這不只可以作到能源穩定,還有減少尖峰負擔的功能。如果每個人家裡面都有一台小型儲能系統,簡單來說就是一顆超大鋰電池,也不用太大,只要夠你中午用電最吃緊的三個小時用就行了,光是這樣就可以大大減輕我們用電吃緊的負擔。只是現在還太貴,但鋰電池的價格也是持續下降當中,國際知名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也有發展家用、商用的儲能電池,把尖峰的負擔轉移到夜間,颱風、天災的時候還能當成緊急供電系統。
我們台灣也有不少廠商在做鋰電池,今年六月工研院有新的技術突破,可以大幅延長鋰電池的壽命[2]。氫能電池,也是一個發展方向,據了解目前製造業廢氫氣的量非常大,國內業者也擁有技術。在這些不同的領域,只要我們願意發展,台灣的技術其實是有潛力領先全球的。
有本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L. Friedman)在他這本書的續集談綠能,就強調再生能源"系統",而不是單點的產業思考。裡面就舉了像我上面提到這些非常多的例子。
Q4:接下來我們談電價,這也是民眾最關心的,電業自由化、甚至我們發展綠能,達到非核家園,電價到底會不會上漲?
A:首先,「電價」跟「電價成本」是不一樣的概念,因為台電是完全國營、電業改革之後也會維持國營,所以台電的「成本」其實就是政府的預算,「台電虧損」和「政府吸收」其實是一體的兩面,而不是說,好像台電是受害者,被政府害得虧損。
台電都虧損十幾年了,我們也一直努力把電價壓下來,就是為了避免民生物價受到衝擊,儘管虧損都是政府吸收,其實也是人民用稅收買單的意思考量到我們的薪資、工時、整體物價和生活水平,其實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過去十幾年都是這樣子。這不叫做造成台電虧損,而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做的事情。
目前我們就會繼續用電價公式控制電價,而電業法修正,廠網分離,會讓電價價值鏈的發電、輸電、配電、售電、每個環節更清楚透明,也會進一步改革電價公式。
民生用電電價的穩定,是政府最在意的事,目前規劃是330度以下不會漲。
其實電價成本最主要的部份,是燃料成本的變動,這是國際市場價格,政府沒辦法控制,但一定會透過電價調整,讓產業經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能夠穩定。
接下來談自由化、發展綠能對「電價成本」的影響,我認為短期來看一定會增加的,不過長期來看,國外的經驗都也一定會下跌,這要從能源種類和電網的成本來看。
光是為了讓再生能源可以併入電網,我們就需要花很多錢拉饋線、更新變電系統、還有智慧電錶,這些都是成本,所以電網的部份成本會提高。
但是過去幾十年,政府本來就編列了預算做輸變電的計畫,2010年第七輸變電計畫的預算是2千多億,為期六年,所以這些電網新設和更新的費用,本來就可以透過第八輸變電計畫的預算來支付,這次電業改革要確立轉型綠能的方向,透過這些輸變電計畫的執行,創造有利綠能與電業效率化的基礎建設。
再來是能源種類,我們的目前的電價是兩塊多接近三塊,是全球第三、第四名的低電價,相較之下目前再生能源還沒辦法作到這麼便宜。不過,再生能源的發展歷史,成本一直持續下降,未來也會愈來愈便宜。
美國風能協會(AWEA)指出,光是過去六年,風力成本就已經下降了2/3[3]。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今年六月的報告預計,到了2025年,太陽能的平均發電成本可以比2015年減少59%、離岸風電減少35%、陸上風電減少26%[4]。
只要我們有能源轉型的決心,再生能源會逐漸成為台灣主要的電力來源,隨著科技的進步,不只價格會下降,而且不需要燃料,去年台電燃料成本就高達兩千四百億,而且是每年都要燒掉上千億,所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不只是增加能源自主,也能省下燃料費用。
所以,你問到政府的財政有沒有辦法支應,我想如果沒有辦法支應,就不會推動電業改革了,至於人民願不願意付出我們能源轉型的代價,這是政治問題,也需要取得民眾的共識,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民生用電保證不會漲,未來隨著再生能源的價格持續下降,政府吸收的壓力也會逐漸減輕。
Q5:在廢核與綠能發展的過程中,銜接能源供需落差的責任勢必要落到火力發電上。然而,中南部的空氣品質一日比一日差,在整個能源產業的規劃上,民進黨針對火力發電與空氣汙染的問題有沒有準備了制度性配套措施?否則就算電費不漲,民眾也賠了健康。
的確,未來核能停役之後,再生能源銜接上來之前,我們仍然需要火力發電的支援,當然我們會希望盡可能在成本和效益許可的範圍內,盡量使用天然氣,而不是高污染的燃煤。
電業法修法規定傳統售電業者的能源配比,以免電業自由化造成汙染能源大增。
蔡英文總統2025非核家園的能源配比是,綠能20%、天然氣50%、燃煤30%。以2025年為目標,往回推來制定各階段目標年的能源配比,用CO2二氧化碳的排放係數來做計算。這部分的法源,是《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環保署和經濟部會密切配合。
針對燃煤電廠,我們也會要求台電改善污染防制,新政府要讓台電來積極配合。今年七月我去考察更新中的林口發電廠,他們輸送、儲存煤炭是使用密閉式的系統,改進過去溢散在成空氣和海洋汙染,同時也使用當前最佳可行技術,讓發電機組的效率達到最高,污染防制設備也是,試運轉階段的污染的排放值,所顯示的比環評承諾要好,這我們要給予台電肯定。
但要加強監督讓他維持,其他的電廠我們也會要求做好空汙的部份,這點一定要持續監督。當然,最終的解決辦法,還是增加綠能的供應量,火力電廠才可以配合降載,更應該要讓電業法修正草案盡快通過。
Q6:為了避免爭議與達到 2025 非核家園的目標,行政院這次選擇用兩階段修法來迴避爭議最大的電業自由化問題。但在原先的電業法改革中,台電的業務將被拆解為發電的電廠與輸電的電網,也就是所謂「廠網分離」,但現在的版本卻變成是「廠網分工」。這中間有什麼差別呢?還是根本換湯不換藥?
剛剛提到,理論上,廠網分離會讓電力網公司更願意主動接饋線,因為公司利潤從代輸的過路費而來,越多電流過去獲利越高、也會讓公司更願意減少線損。所以最早行政院的版本是「廠網分離」,為什麼會改成「廠網分工」,就是因為受到台電工會的強力反對。
九月的時候我的版本進入立法院,比行政院更早提出,當時台電工會還為了我下達備戰令,揚言隨時發起大型抗爭活動,面對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實在覺得擔當不起。
其實工會之所以反對,無非是擔心員工權益受損,不過民間業者加入電業之後,將使整體電力產業市場擴大,增加台電員工的發展機會,擁有專業技術的台電員工將炙手可熱、供不應求。
「台電」工會還可以藉此轉型,現在他們是公司底下的工會,就像華航工會那樣。未來可以納入民間電力公司的員工,進一步擴大轉型為「全國性電力產業」工會,就像空服員工會,是全國性的,可以一起成為電業改革的助力,面對未來新加入的民營業者,工會更應該發揮作用,維護整體員工的利益。
廠網分離把台電透明化,台電員工最多的輸電、配電部門,他們的績效付出才會受到應有重視,也就是我們每次看到颱風後搶修,幫大家恢復供電的無名英雄。電業法版本剛出來的時候,反改革的人胡亂說,電網是賠錢貨的要國營,都給政府,而賺錢的發電業給民營,讓財團賺錢。剛好講顛倒。
剛剛我有說,政府歷年來編列預算做輸變電的計畫,現在已經是七輸、八輸計畫,累積上兆元的投入,輸電、配電網路的建設和維護費用,應該合理計價,在國外這部分大概佔電價成本的一到三成,自由化之後的德國,也有幾百家的配電公司,絕對是可以賺錢的。但是現況若是不改革,就是被汙名化是不賺錢的部門。電業改革要讓各個環節的價值鏈分攤算清楚,給予合理的評價。
不過,執政團隊跟工會不斷協商之後,還是決定向工會妥協,把「廠網分離」改成「廠網分工」,一方面是顧及台電員工而的情感,比較沒有被分割的感覺,實質上也允許台電轉型成為控股母公司,等於發電廠和電力網還是在同一家公司下面。這麼做,有沒有辦法保證電力網公平使用?坦白說我覺得有困難,就像前面再生能源強制上網的規定一樣,能不能落實?
台電會不會用調度困難、電網不穩定、饋線不足這些理由排擠再生能源?只能看台電願不願意做,所以我的版本要讓台電實質分離,能不能作到,就看法案進了委員會之後逐條審查,大家還可以再討論。
我們希望大家可以支持能源轉型正義,台電的廠網分離,並不是要討厭台電、找台電麻煩,而是要讓台電的運作更透明,也提供綠能發展的有利環境。
Q7:電業自由化的另一面就是電業產業化,也代表著有民間企業會從中獲利。不少網友就懷疑,民進黨這樣力推綠能產業除了要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外,也與某些企業有所掛勾。特別是發電業進入門檻這麼高,未來台灣的電業會不會被財團給把持住?
我在立法院的經濟委員會。經濟發展應該是個中性、正面的詞,我們要透過經濟成長帶動就業機會增加,和薪資水準的成長。經濟學講求正常合理的利潤,不能有超額的利潤。白話來說,就是支持企業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下賺正當的錢,而不是讓沒良心的財團賺不義之財。
很多人談到電業自由化,就只想到發電廠,而傳統發電廠都是大資本,那就是財團。其實能源轉型,觀念也要跟著改,思考電的問題,要從供應面轉到需求面管理,開源跟節流相比,節流的空間比較大,又快,又便宜。
電業改革,很重要的需求面管理,就是讓售電業的各種社會創新出現,這些都不必財團,國外很多地方的售電業,都是環保團體出來做的。
大家可以看電信自由化前後比較,申請行動電話號碼以前要一個月以上還要押一萬元保證金,開放競爭之後,現在號碼隨到隨辦,零元手機和許多方案都很普遍。
日本的自由化,超商和零售業可以提供賣電的服務,各種異業結盟,電力不只地產地消,還可以支持農產品等在地經濟。
舉個稍微有趣的例子,「可停電力」。如果我願意讓電力公司在供電緊張的尖峰時刻,優先停我的電,那我可以得到比較便宜的電價。大家對於停電都怕死了,好像世界末日,不願去想停電、跳電的不便利。但是中午用電尖峰,上班族都在上班阿,家裡的電也沒在用沒影響,其實冰箱停電半小時一小時,家裡沒人不打開也沒問題啊。
另一方面,台積電晶圓代工、友達LCD面板,生產製程一個多月不能中斷,他的供電品質要求很高,就應該付比較貴的電價,因為電力公司需要隨時準備備援的輔助電力。這就是不同品質的電,差別訂價,這些創意在真正的自由化之後,都會出現。
時間電價大家都很可以理解,新政府上台之後,時間電價的門檻也將大幅降低,等智慧電表鋪設,國外的時間電價,是可以做到每半小時即時報價。我們也可根據自己的生活型態,買各種電力套餐,就像現在電話費的各種資費方案那樣。
還有很多電力供需的管理工具可以用,需量競價國外很常見,今年台灣終於開始用,以後各種創意的應用會更多。電力需求曲線的尖峰離峰差距縮小,也不用怕台電再恐嚇大家會缺電了。
再來談大家直覺上想的發電廠。
第一點要澄清的,電業會不會被民間財團把持,這個問題已經被扭曲積非成是。從六月份到現在版本有很多更動,但唯一從來沒有變過的,就是電業改革絕對不涉及台電民營化,台電的發電廠一間都不賣,全部維持國營,這代表台電繼續佔有台灣將近八成的電力供給,真的說被財團把持,那也是被台電這個財團把持。
目前行政院的版本,已經把所有對財團化的質疑全部處理,台電工會也支持這個版本。有些人從以前反對自由化,現在反過來說這個版本不是自由化,就知道他的立場其實是反改革的。
大型離岸風電、地面型的太陽能,電業的進入門檻會比較高沒錯,但是剛剛也講到,我們也允許公民電廠,用合作社的方式成立,現在環保聯盟就在幫一些部落建立綠能的社區微電網。
你說對了一件事,電業產業化會讓很多民間企業獲利,這會帶動整體綠色經濟的成長,對我們產業轉型有很大的幫助,包括我們綠能產業。
例如太陽能板,我們目前的產值是全球第二大,未來我們還要拼風機國產,這會帶動很多供應商,包括葉片、材料、發電機、零組件,這算圖利財團嗎?那潛艇國造算不算圖利財團?當年我們用全國的資源發展半導體產業,難道這樣也算圖利財團、跟企業掛勾嗎?
台灣的太陽能產業有競爭力,面板卻出口到德國幫別人減碳,汙染留在國內,這太可惜了。台灣必須從製造大國變成應用大國,大量架設太陽能板,這些實際運用的狀況,終端累積的大數據,可以回饋到生產的設計和製造,尤其東南亞現在奠立基礎設備不足,台商可以去大顯身手,在國內累積更多的實際數據,是非常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綠色經濟帶來的就業,如果我們讓能源自主率,從現在的3%提升到25%,估計可以創造出5000億的產值,10萬個就業機會,這是小英總統競選時的承諾,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趕快通過電業法,不是圖利財團,而是要帶動台灣經濟的成長。
常見外界批評問題:
Q8:台灣的電價已經是全世界數一數二低的,用膝蓋想都知道電業自由化之後電價一定會漲啊。特別是工業用電大戶有優先選擇權可以用便宜的電,我們老百姓當然只能撿剩下的昂貴的電。為什麼我要支持一個偏向財團,從我的荷包拿錢的政策?
A:這個提問其實是不成立的,現在行政院的版本已經規定全面開放選擇權,沒有讓工業大戶優先的問題。而且就算是優先,也不代表會買走便宜的電,這是惡意的曲解。
會想要逐步開放,主要是擔心衝擊會太大,用電大戶的需求穩定,容易預測,相較於民生用電也容易調度。用電大戶先買,也要按照碳排的規定,也就是我們會規定一個碳排放的上限,如果你全部都買便宜的燃煤,就會超過這個上限,等於強迫他們要購買再生能源。
對工業用電來說,買比較貴的電不一定會吃虧。
例如Google曾抱怨台電的綠電「不夠純」,台灣也有不少廠商需要「綠能認證」,透過直接購買再生能源,確保產品碳排放符合客戶要求。
但台電的作法是向顧客額外加收一筆「綠電規費」,讓認購綠電的民眾共同承擔台電躉購綠能的費用。這樣做的問題是,規費是額外加上去的,原本的電價依然是混和了燃煤、天然氣、核能等傳統能源,它當然不會因為你幫忙分攤再生能源費用,就變成綠電,所以沒辦法幫助廠商降低碳足跡,也不受到國際承認。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用電選擇權現在已經全面開放,一方面是回應自由派學者的要求,一方面也是要讓這些有心人士無話可說,無論有沒有優先選擇權,工業大戶先買走便宜的電、偏向財團這種說法通通是不成立的。
Q9:目前台灣的法規對於自然寡占的狀況完全沒轍 (公平交易法的罰額上限也才 5000 萬),要是民營電廠形成了利益壟斷集團,我們有什麼方法反制嗎?
台電維持國營,電廠一間也不賣,民營電廠IPP也要繼續賣給台電,就算扣掉現在的IPP,台電還是佔有全台將近八成的電力供應,所以網友的質疑很明顯就是刻意操作,完全是無稽之談。更何況,現在只開放綠能自由化,2025年了不起就20%,也不會有寡佔的問題。
電力是特許行業,不是只有公平會可以管他,電力管制機關,在每次許可證到期的時候,對於屢次違規的可撤照。
有些人舉國外一些早期電業自由化的缺失(加州缺電危機現貨價格飆漲),其實很多都已經有所改進,這也都會是台灣後進者可以參考的經驗,不會讓這些事情發生。
Q10:新的電業法說要發展綠能,根本就是騙我們一般人無知啊。草案要求民營電廠純益若超過實收資本額 25% 時,其超過半數須投資綠能發電,但是現在全台灣有多少公司營利率超過25%?這樣怎麼可能達到發展綠能,甚至是非核家園的目標?
A:純益超過實收資本額 25%,按照能源局的說法,是根據民營公用事業監督條例第12條而訂的。過去IPP會出現25%的暴利,就是不透明所造成的,現在也在檢討合約,到期之後的新契約一定會合理化,也可以將這個百分比往下調降。
如果大家的共識是沒有必要,那可以調整、甚至取消,這就是國會運作的方式。行政院的版本核定下來,還不會直接上路,要送來立法院,不同的版本會併案審查,都還有討論的空間,也很感謝網友的意見,這可以帶回去繼續研究討論。
【BO 公民直播】讓電業自由,就是能源的轉型正義
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行政院急推時間電價 台電轉彎年底前裝設20萬台電子式電表、不敢貿然實施時間電價 因為政府最怕這件事… (06/24/2016 風傳媒)
(尹俞歡 報導)今年用電量連兩天創新高,台電供電壓力也越趨升高。據了解,為了盡快啟動時間電價機制壓低尖峰用電,行政院長林全緊盯台電裝設智慧電表進度,要求台電先鎖定每月用電度數破千的用電大戶、在今年底先裝20萬台沒有通訊功能的智慧型電子式電表,以便推動分時電價。
裝設智慧電表 原定2020年20萬戶
現在一般家庭所使用的多為機械式電表,只能記錄總用電度數、無法詳細分出不同時段用電狀況。可以分時段記錄用電量的則為電子式電表,而智慧電表相較於一般電子式電表則又多了通訊功能,能直接把度數透過無線方式傳回給台電。全台目前高壓用戶多已裝智慧電表,台電原本還要推廣至一般民生用戶,但後來發現除了成本過高、削減用電尖峰效益不彰外,一般家戶電表多裝在地下室、導致傳輸訊號受阻,因此台電目前改為「慢慢推動」、預計2020年才裝設20萬戶。
然而今年因天氣炎熱、加上核一、二部分機組停轉,導致限電危機提早到來。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指出,為避免限電,將推動尖峰與離峰時段不同價格的「分時電價」、也就是時間電價,鼓勵民眾在用電尖峰節能。由於分時電價需搭配能記錄不同時段用電的智慧電表,林全也屢次找台電開會、希望協助台電「清除」各種路障。
NCC將開放頻譜專供公部門使用
針對智慧電表訊號傳輸問題,台電官員指出,目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已初步同意將原本開放所有人使用的2.4G赫茲(GHz)的頻譜限縮只給公部門使用。台電目前將進一步爭取865赫茲的低頻頻道,以利訊號能傳得更遠。
即使解決頻譜問題,但礙於智慧電表尚無統一的通訊模組,萬一公開採購、恐讓不同廠商製造的電表有不同的傳訊規格,台電目前也仍得等工研院測試、調校出一統一規格。為了盡快讓時間電價上路,台電因此決定先使用少了通訊功能的智慧型電子式電表,記錄不同時段用電、再由人工抄表方式獲得資料。官員表示,未來有設計出統一通訊規格後,會再以外加方式裝設通訊零件,就能讓電子式電表「進化」成智慧電表。
加購20萬台電表 台電將花7億元
據了解,由於行政院盯得緊,台電預計今年底就要先為全台20萬用戶裝設智慧型電子式電表,初期將先鎖定每月用電度數破千的大用戶。即便先前已買好的8萬個電子式電表,因與未來規劃加裝通訊零件的機組規格不同,台電得另外購入20萬台新的電子式電表,若以一台電子式電表要價3500元來算,開銷將達7億元。
不敢貿然實施時間電價 因為政府最怕這件事…
時間電價不是省錢萬靈丹,如果用電習慣不改,電費恐怕更高。
台灣電力的備轉容量率在5月31日創下10年新低,為新政府上任後的三把火添了不少柴薪。經濟部除了祭出大戶需量競價、緊急購電等手段解危,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也計畫全面落實一般用戶時間電價制,以削減尖峰用電。其實台電早在3月時就提出小家戶時間電價的構想,但能源局擔心一旦宣導不足導致民眾誤用,省不到電費,會埋怨政府,目前仍在審查、評估中。
用電大戶已採時間電價 尖峰負載仍大
時間電價是將每天分為離峰、半尖峰及尖峰3種時段,尖峰時段電價高、離峰電價低。透過區分不同時段的電價,希望引導用戶改變用電習慣、避免所有人都同時在尖峰時間用電。若能將用電尖峰「挪移」到離峰時段,中午及晚上的供電壓力就會變小,台電也不用一直苦惱要增加負載容量。
過去台電以為高壓用電大戶是抬升尖峰負載量的元兇,因此早已為這些用戶安裝智慧電表、採時間電價計費。但去年台電評估發現,即使高壓用戶已改在深夜、凌晨等離峰時間用電,尖峰負載仍大,低壓用戶用電量更佔整個尖峰時間負載用電量的51%。台電因此計畫推動住宅及小商家也適用的時間電價。
用電習慣不改 選用時間電價恐更花錢
時間電價的概念說來簡單,但對於要實際推動的台電、能源局來說則是傷透腦筋,原因之一便是選用時間電價並不全然等於電費打折。
能源局官員表示,常有人誤解時間電價是省錢方案,但事實上要真正省到電費,必須高價時段的用電,改在離峰、電價較低的時段用電才有可能。
若選用時間電價制後仍維持中午、晚上開冷氣或洗衣等習慣,電費可能不減反增。因此能源局得先想出簡單易懂的說明,讓民眾了解、試算究竟自家適不適用時間電價制、是否真的能省到,「不然民眾選錯了、又會怪政府。」
此外,如何引導民眾改變生活習慣,也是難題之一。「民眾選擇時間電價不見得是為了節能,而是自利比較多,」官員說,為了讓民眾覺得有利、且願意為了利益改變生活習慣,目前內部仍在調整尖離峰時段電價差距,希望提供足夠誘因讓民眾願意改變生活習慣,達成民眾省電費、台電不限電的雙贏局面。
強制高壓用戶採時間電價 花了10年
台電早在1979年就已針對大用戶推動時間電價,2003年起住宅、小商家如便利超商等用戶也可選用時間電價,截至去年底,全台已有12.2萬用戶使用時間電價,用電量涵蓋全國總用電量的66.5%。
官員指出,早年推動高壓用戶時間電價時,花了10年時間才從宣導改為強制,可見要改變用電行為並非短時間達成,政策推動同樣不應躁進。但他也說,現在開發電廠益發困難,但再生能源發展才剛起步,「大家拒絕電廠的同時,是否也願意先從個人做起、改變用電習慣呢?」
圖片說明:
時間電價用電時段分析 - 運用時間電價離峰用電相對費率較低之特質,針對某些特定產業店面或是某些用電型態之店家,即適合使用這種電價制度。
文章內容資料原始來源:
http://www.storm.mg/article/133662
http://www.storm.mg/article/133661
♡
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 在 採購契約要項 - 植根法律網 的相關結果
(廠商要求變更契約) 二十一、契約約定之採購標的,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廠商得敘明理由, 檢附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徵得機關書面同意後,以其他規格、功能及 ... ... <看更多>
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 在 中華民國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全球資訊網-政府採購論壇 的相關結果
(四)契約約定之採購標的,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廠商得敘明理由,檢附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徵得機關書面同意後,以其他規格、功能及效益相同或較優者代之。 ... <看更多>
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 在 規格變更不涉及原來契約條款變更 的相關結果
檢附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比較表如附表,經整體比較變更後之規格、功能、效益及價格相同或較優於原契約。 新增規格部分(無則免),廠商報價「 元」,因具相容或互通性之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