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訊息>黃斑部病變有救 台灣團隊大突破
#黃斑部病變 #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 #萬能幹細胞 #iPS #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
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 研究有成
黃斑部病變有救了!台灣研究團隊在視網膜細胞自體再生領域有新突破,利用自體血液發展出多功能的萬能幹細胞,可進而分化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與「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植入患者眼中替代病變組織,有機會重見光明、不再霧煞煞。
國內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有約十%至十五%罹患「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其中約三十%、五萬至十萬人會隨病程發展,導致視網膜及感光細胞產生不可逆的退化,最後喪失中心視力,目前僅能終身注射藥物延緩惡化,沒有有效治療方式。
在科技部支持下,台北榮總、陽明大學、交通大學與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共同研究,透過採集病患約十CC的血液,以自體細胞重新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且成功將iPS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以及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再進一步分化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未來可望透過將這些細胞植入患者眼睛,替代視網膜病變位置而改善視力。
3D立體類視網膜 接近人體組織
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基礎醫學科主任邱士華解釋,人類視網膜有十層,包含色素上皮細胞、感光細胞、神經節細胞等,研究團隊發展出的3D立體類視網膜組織,指的是在實驗室培養出接近人體完整的視網膜組織,測試已有初步感光功能,現進入動物實驗階段,可應用於視網膜嚴重受損的患者。
邱士華說,以利用自體幹細胞治療黃斑部病變來說,日本曾有全球首例採集患者皮膚發展出視網膜上皮細胞取代病變組織、使視力回升的例子。而台灣團隊選擇使用血液而非皮膚,不會留疤;此外,結合3D列印組織工程技術,讓成功分化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可生長到對的位置,發展功能性,並進一步形成視神經神經傳導功能結構,更是領先國際。
豬隻實驗成功 將進行人體試驗
邱士華強調,這項研究目前在豬隻實驗上已獲成功,持續追蹤三年,視網膜未出現剝離,且對於光線、顏色的訊號偵測正常,接著積極規劃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估計可應用於有黃斑部病變的中重度患者身上。
另外,邱士華補充,目前針對全盲患者已發展電子眼治療,但費用昂貴、能見度有限,以後或許可將前述技術結合電子眼,讓全盲患者已萎縮的視網膜與視神經重新活化,使電子眼療效更佳。
資料來源: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152635
視神經 細胞再生 技術 在 眼科陳慶隆醫師-視網膜的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人工視網膜 - Part 1 解剖生理及機轉簡介
恭喜林口長庚眼科部醫療團隊成功完成全國首例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恭喜黃奕修主任的傲人成就!
關於這個新科技人工視網膜(Retinalprothesis),就是俗稱人工電子眼。3-4年前,我還在美國進修的時候,非常幸運地,我所在的視網膜手術團隊(Professor Stanley Chang in 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New York)被認證為人工視網膜手術的執行醫院,也有完成人工視網膜植入手術,非常有趣,也非常值得分享。
今天我們來分享一個有趣的人工視網膜科技!
其實這個生物醫學植入科技(Biomedical implanttechnology) 其實已經臨床試驗很多年了,因為今年年初 Feb 2013,Argus II retinal implant 獲得美國FDA核准上市(Marketapproval),這個科技又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不過大部份的媒體還是如過往一般,不斷強調這是台灣之光,發明人是台灣人(其實還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人),而忽略了此項技術的原理,機轉,最重要的是哪些人或哪些疾病可以適用。
中樞神經(CNS)無法再生,這句雖然不是牢不可破的,但是以目前的科技,確實非常困難。所以,我們無法再生一些神經細胞來用,只能用原來還能用的。
視覺的產生是影像光線透過若干眼器(淚膜,眼角膜,前後房水,水晶體,及玻璃體)屈光折射,隨後聚像在視網膜上而造成視網膜外層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去極化,接著將神經衝動傳送給許多內層傳遞與調節細胞 (Bipolar, Horizontal,Amacrine cells),最後經由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s)發出軸突(Axon)匯聚成視神經而傳遞視覺衝動到大腦視覺皮質,產生影像。過程相當複雜,其中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我們就看不到了。(註:視網膜結構上可分成十層,就神經功能而言,可以大致分為外層和內層。)
我們今天要談的人工視網膜,就是扮演視覺產生中,內層傳遞與調節細胞之前的所有功能。影像會藉由先進的攝影科技,將訊號轉換後經植入微電極陣列(implanted electrode array),直接刺激內層傳遞與調節神經細胞來產生視覺訊號。簡單的說,人工視網膜取代了外層感光細胞的功能,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桿狀細胞與錐狀細胞(Rod and Cone cells)。
所以說,只有外層感光細胞嚴重受損的患者才能使用此項科技。最常見的疾病是視網膜色素性病變(Retinitis pigmentosa )及老化性黃斑部退化性病變 (Age-related macular degerenation)。並不是任何視網膜疾病都適合使用。
根據美國FDA的適應症規定,人工視網膜,俗稱人工電子眼,目前只適用於視網膜色素性病變及老化性黃斑部退化性病變,而且雙眼視力都需退化到低於僅餘光覺或是無光覺,才能接受手術。所以尚有視力的黃斑病變或是視網膜剝離術後都不能接受手術。
有關外層感光細胞病變的診斷,必須要做進一步的電生理檢查(Electrophysiological testing),像是 ERG(electroretinogram) 再合併視野檢查(Visual field testing)才能診斷出外層感光細胞病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