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懷孕胚胎學】作者:楊濬光醫師
「醫生,我的寶寶會動了嗎?聽得到我講話了嗎?」媽媽最常問我的問題。
「醫生,寶寶會尿尿嗎?會大便嗎?」好可愛的問題,媽媽都很好奇。
「醫生,寶寶現在在長什麼?手腳長出來了嗎?」彷彿一長出手腳,媽媽就開始想像被拳打腳踢的感覺了!
「醫生,我要吃什麼,會讓寶寶更聰明更健康?」會讓寶寶聰明健康的食物,媽媽捏著鼻子都會吞下去。
(以下正文開始)
恭喜妳懷孕了!想像著肚子裡的一顆受精卵,分裂成兩顆細胞;三個星期後,噗通噗通的出現心跳了!接著,再慢慢的長出手和腳,然後手指與腳趾!寶寶在子宮內的小宇宙長大,讚頌生命的奇妙!
胚胎學(embryology)在醫學院的課程只占一學分,而且當年與解剖學(八學分)、生理學(六學分)、組織學(四學分)排在同一個學期上課。我和大多數的醫學生一樣,實在沒有太多時間關照它,總是到考試前一天才囫圇吞棗,但求過關。直到我當了婦產科醫生,才赫然發現,胚胎學是多麼重要的一門學問!
還有什麼比研究從一顆「受精卵」變成一個「人」的過程更有意思呢?這就是胚胎學。在一分為二,二分為四的分裂過程中,有的細胞有了跳動的功能,於是就變成心臟的肌肉;有的細胞賦予裝載養氣的功能,於是就變成了紅血球;有的細胞特化成可以感光,就像照相的底片一樣,於是就組成了視網膜。發育的過程,有些部位的細胞不斷的增加,就像我們的四肢一樣不斷的變長;有些細胞則會自動死亡,才會讓原本連在一起的指頭,因為指間的細胞死去,分出了五隻手指頭。胚胎發育真是個既精密又複雜的過程啊!
就因如此的精密複雜,所以才會常常出錯。
「常常出錯?別開玩笑了!」出錯還得了,心肌跳動功能不好、血球攜氧量降低、視網膜沒辦法感光、四肢長短不一、手指少或多……這還像話嗎?還有辦法長大嗎?
「因為胚胎發育如此的精密複雜,所以才會常常出錯」這句話,也是我用來安慰曾有小產、胚胎萎縮、寶寶沒心跳的媽媽。多數出錯的胚胎,都會選擇自然流產的方式來結束,而這樣的比例竟然高達20%,也就是說每五次的懷孕,就會有一次發育失敗。
就算通過自然流產這一關,也不代表發育一定沒有問題。唇顎裂、心臟破洞、水腦、脊柱裂等等這些「比較輕微」的問題,也都是胚胎發育上的缺陷。「懷孕別亂吃藥」、「不能照X光」、「要補充葉酸,預防神經管缺損」這些老生常談,其實就是都會影響到胚胎的發育。
上圖是胚胎學中,對孕婦最重要的一張圖表。表上方的數字代表周數,與一般孕期不同的是,胚胎學的周數是以受孕日為第一天,而非我們常提的最後一次月經,所以,發育完成的周數是38周而不是40周。
表中大致上可以區分為三個時期:胚胎早期(受孕1~2周)、胚胎期(受孕3~8周),以及胎兒期(受孕9~38周)。顯而易見,絕大多數器官發育的關鍵期,都是在受孕3~8周當中。所以,在這段期間別亂吃藥、別亂照X光,好好補充葉酸,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其他兩個時期,在懷孕的中、後期,藥物、輻射線或環境因子,因為器官發育都已經完成,只是從小器官變成大器官而已,所以影響相對就小很多了。
至於剛受孕的1~2周左右,是比較特別的時期。由於這段時間,細胞會直接受到影響,所以若真造成傷害,常常就會嚴重到流產。反過來說,若胚胎健在,應該就表示沒有受到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全有全無時期」(all or none period)。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很多的孕婦,都是在這段還不確定懷孕的時期服用藥物或是照X光,其實反而不需要那麼擔心寶寶健不健康的。
胚胎學真的很奧妙,多一點知識,就會少一點擔憂。
視網膜破洞會好嗎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因防疫而延遲視網膜剝離手術,真的可以嗎?》
今天幫大家讀書系列,我們討論防疫COVID-19 與疫情下的眼科疾病手術及處置的延遲,會不會導致病情惡化與更糟糕的預後呢?
先講結論:破洞裂孔的位置,視網膜剝離的範圍,有沒有低眼壓與脈絡膜剝離,會影響視網膜醫師決定執行手術的時間,也嚴重影響到病人的預後。
為了中斷病毒的傳播鏈,全球公衛專家們提出並建議實行「隔離期14天」此一措施。過去近一年半,相信大家一定對它很熟悉了。但除了盛行中COVID-19之外,其實還有一些疾病會影響病人的生活,但卻因為更明顯且確實威脅生命的疫情而必須做出暫停治療的妥協。
國外觀察,以眼科為例,相關的眼科訓練、白內障手術、角膜捐贈……等都受到了影響。根據今年五月刊登的這篇論文《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rogression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on patients with the fourteen-day quarantin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OVID-19 outbreak》回顧去年疫情爆發初期,確診為RRD裂孔性視網膜剝離的病例並分析病情相關的因素,希望能提醒大家:
如果有被醫師診斷為緊急狀況必須處理的問題,請與醫師好好討論在疫情之下有哪些選擇,同時避免疾病繼續惡化與做好疫情的防護。
這篇論文檢視2020年2月16日至4月30日於北京同仁眼科中心(Beijing Tongren Eye center) 79位病人的資料。平均年齡49.8 ± 15.7 歲(=12~74歲),隔離的中位數為14天(3~61天),確診RRD到接受手術間隔中位數是28天(7–336天)。這些病人中有70位在確診RRD後到再次出現在醫院間隔超過一星期。
而這些病人中21人的病情有惡化趨向,9人病況趨緩,49人(70.6%)沒有明顯變化。最終這些病人都接受手術治療。
根據統計分析,在這79人中有49人,占比70.6%,沒有明顯惡化跡象,因此讓研究者能回去分析到底致使其餘病例惡化的因素是哪些。
造成病情趨向惡化的因素與性別、是否合併有脈絡膜剝離、曾經做過玻璃體切除術、視網膜破裂的位置、黃斑部破洞、黃斑剝離、玻璃體切除術中玻璃體的黏性、視力狀況等有關。其中合併有脈絡膜剝離情況的患者惡化機率約是沒有脈絡膜剝離病患的3.07倍;破洞在眼球後方比在眼球前半部惡化的機率約為3.78倍。
最終結論提醒應當多注意合併有脈絡膜剝離狀況與/或破洞位置在眼球後半部的病例,因為相較於其他狀況惡化速度相對較快。
--------裂孔性視網膜剝離小檔案--------
年統計平均每1萬人中就有1例,其中約10%是雙眼都有狀況。
原因可能是急性後玻璃體剝離、周邊視網膜退化合併視網膜裂孔、外傷、高度近視等造成視網膜裂孔,且因玻璃體液化,並由此裂孔滲入視網膜下造成視網膜剝離。如果不做處理會造成續發性的白內障、慢性葡萄膜炎。且因撐住眼球的玻璃體液化流出會使眼內壓下降,最嚴重的情況就是眼球會像洩氣的氣球一樣消風萎縮、喪失視力。
--------參考--------
1. 眼球結構簡介圖引用出處
https://healthjade.com/choroid/
2. 裂孔型視網膜剝離圖片引用出處
https://www.naturaleyecare.com/eye-conditions/retinal-detachment/
3. 彩色眼底攝影圖片出處
https://webeye.ophth.uiowa.edu/eyeforum/atlas/pages/Rhegmatogenous-ret-detach.htm
4. Meng Zhao, Jipeng Li, Haicheng She and Ningpu Liu, The risk factors of the progression of 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on patients with the fourteen-day quarantine in the early period of COVID-19 outbreak, BMC Ophthalmology (2021) 21:215
https://bmcophthalmo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886-021-01985-5
視網膜破洞會好嗎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賢的碎碎念】~ 飛蚊症
好的,各位觀眾...你沒有走錯棚,這兒不是眼科的衛教室,是家醫科的阿賢在講話。
丫最近在門診,提到飛蚊症的人怎麼那麼多,明明不是眼科門診,而且很多都是錯誤的觀念,雖然不是專家,我還可以講一些皮毛,就分享給大家。
先看看最近遇到的幾個問題吧:
1. 76歲阿姨,來看感冒,「順便」來問問飛蚊症
其實剛開始行醫,對於「順便」這個詞是很感冒的...總覺得不尊重我的專業;就像去機車行打個氣,請老闆順便檢查一下車子有沒有問題。
不過久了,有些病人其實沒什麼惡意,如果真的不是我專業能及,就請他去找專科;保持著「順便而不隨便」的態度,其實久了他們也就不會用順便這個辭了。(可能是怕被我碎碎念)
又離題了,阿姨說上週去開完白內障,丫怎麼飛蚊症都沒有好?是不是眼科醫師騙我?
白內障是水晶體的問題,飛蚊症是玻璃體呀!而且,白內障應該看東西都不太清楚,阿姨你怎麼還會注意到飛蚊症?說不定開完還覺得飛蚊變多咧...
2. 50歲中階主管,來問飛蚊症是不是職業病...
這個就更神奇了,已經在眼科檢查過了,醫師說沒問題,定期回診追蹤就好,不用藥物治療。
自己覺得長時間盯電腦,被藍光影響,才會有飛蚊症,不知道能不能申請職業病。
目前職業病診斷指引中,並沒有「飛蚊症」或「職業病用眼過度所致疾病」的指引,而且眼科醫師檢查過,沒有病理性的問題,那就可能是退化所導致,而且沒有影響到視力,工作能力亦沒有受損,是沒辦法申請職業病的。
3. 30歲左右OL,帶了一袋營養食品來問可不可以治療飛蚊症
葉黃素、魚油、維他命等等,說她還那麼年輕,怎麼會有飛蚊症,眼科醫師說沒事,不過朋友說可以吃吃這些,就會不見了。
丫...丫你不是應該回去問你的眼科醫師嗎?好吧,既然你來問我,就會說你交到壞朋友了,這些東西能退貨就退一退,不能退的話,反正吃了對身體也沒有大問題,不過飛蚊症是不會好的啦...
(如果不是病理性的飛蚊症,目前缺乏有效又安全的治療方式,可用來永久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有人發現安全又有效的處理方式,我覺得應該可以拿到諾貝爾醫學獎都不為過...
※ 飛蚊症成因
先從眼球的結構說起 (請看附圖),眼球內占最大部分的那個叫玻璃體,是一團澄清透明的膠狀物質。當裡面有雜質時,光線通過便產生影響,就會出現飛蚊症。
主要分為兩種成因
A. 退化性
什麼東西用久了難免會退化,雜質出現就會產生,這個也沒什麼好處理的。
B. 病理性
視網膜破洞或血管病變出血等問題,要快點找醫師治療。特別是糖尿病的病人,記得定期去檢查眼底。
※ 何時要處理?
其實站在家醫科的角度,「第一次出現」飛蚊症或飛蚊數量「突然增加」,都應該去找眼科醫師評估,畢竟你來找我,我也不會看眼底有沒有病變,沒辦法給你一個肯定的答案。
※ 結語:
如果你剛好和上面三位個案有一樣的疑問,希望看到這兒,你能夠解惑。
最後給直接跳到文末的人三個重點:
1. 飛蚊症的病情有變化時,請就醫 (第一次或突然變多);記得是眼科,不是家醫科。
2. 飛蚊症不會好,有時沒看到可能只是雜質飄走,絕不是你買的那些什麼阿薩布魯的保健品救你的。
3. 維持良好的用眼習慣,才是保護眼睛的根本之道。(還在盯著你的手機滑滑滑嗎?)
有沒有眼科醫師要補充的?我真的只會轉診而已...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