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花了千萬億萬,也買不到一絲一毫的親密感】
前幾天,某新聞媒體又炒冷飯,說結婚門檻高〈男說六萬足,女喊要十萬!〉
本來我以為,我身邊的20~30幾歲男性友人,又要陷入一輪恐慌和厭世的憂鬱週期,沒想到,他們幾個看到這則新聞的反應卻是:凡事隨緣,沒有老婆就沒有吧!
不要誤會了,這些傢伙不是提早佛化看破紅塵,而是麻痺了。
老實說,就算是一隻狗或老鼠,長期在鐵籠子裡一直被電擊,次數多了,神經系統為了適應環境,也會變得比較鈍化,甚至麻木沒有反應,更何況是人類。
沒錯,活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人類的所有需求和行為,都會被資本化和商品化,但是,我倒認為,人類在某些神聖需求上,是無法被貼上價格標的。
那個東西,就是:親密關係。
社會學家陳美華教授,在一份探討台灣男人跨海買春的研究中說:
根據她的長期觀察,買春的動機中,35歲以下的年輕男性族群,比較傾向於追求性慾的滿足,盡可能和各種不同女人性交。
但比較令她驚訝的是,許多已婚中年男性則表示,他們買春主要是「想要享受一下談戀愛」的感覺,希望和提供性交易的女性,可以有外出約會,甚至對他們噓寒問暖,最好能偶爾撒嬌或把他們當老公一樣對待。
很顯然的,在這個寂寞疏離的時代,不只是性被商品化,「親密關係」也已經被上架標價商品化了。
不幸的是,錢可以買到任何有形的東西和某人的行為,卻買不到真正的親密關係,而且就算你花了千萬億萬,也買不到一絲一毫的親密感。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常聽到,很多中老年男人被從沒見過面的老婆詐騙棺材本,或是寂寞熟女老是被國外將軍或FBI之類的間諜,死心蹋地信任被騙走血汗錢的真正原因。
其實,這種親密關係的買賣,從幾百年前就有,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像是「鐘點情人」或伴遊,陪吃飯、約會、聊天甚至到摩鐵交配,或是一起出國拜訪客戶或帶回家給長輩看看,任何你想得到的需求,都有人買賣。
說難聽一點,許多富商或明星也常在玩這種假戀愛真交配的遊戲,一旦沒有新鮮感了,頂多送出的房子車子包包或保險套不收回來,剩下的回憶通通讓對方帶走。
但是,千百年來,那些用錢買來的感情和親密關係,永遠是賠錢貨,不但不管用,還會時不時轉身過來咬人,比較幸運的可能只是罹患PTSD(編按:創傷後壓力症),倒霉的是就會被對方拿著性愛短片,要你初一十五交保護費。
無奈的是,有錢只能買婚姻肉體面子和一紙證書,卻買不了親密關係,這個道理有太多太多年輕男女不懂。
總之,親密關係和感情婚姻,本來應該是純天然食材煮出來的珍珠奶茶,自從被資本主義加入毒澱粉和化學香料後,怎麼喝味道都不對,而且喝愈多死愈快。
不過,就算資本主義社會再變態,親密關係永遠不可能被商品化,你絕不可能只想花錢就買到完美好媳婦,妳也不可能只靠交了嚇死人的婚友VIP費用,就能找到和你白頭偕老的真命天子。
因為,好媳婦和真命天子,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旦你祖上有德讓你遇到,你也要歷經各種折磨苦難,像鄧紫祺那首歌說的,你們必須在危難中相愛,才能得到真愛。
人可以是商品,但又「不只是」商品。
如果你只會以外在條件和財力來修感情婚姻這門課,你除了被死當,也註定一生焦慮又寂寞,患得患失,最終失去愛人的能力。
原文摘自:
狄驤:就算你花了千萬億萬,也買不到一絲一毫的親密感
https://bit.ly/2ZmHZkr
親密關係 商品化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NormalPeople影集兌換序號抽獎活動
五月直播時推薦的影集《普通人》Normal People,七月開始在CATCHPLAY上播映啦!官方贈送了十組免費觀看序號給大家,留言+分享這篇貼文即可參加抽獎!(得獎名單於下週三7/15公布)
免費看第一集:https://reurl.cc/mn1XGl
八月會製作《普通人》的影評影片,敬請期待!
(雖然台灣翻譯成《正常人》,但也許《普通人》會是比較好的翻法,因為主角是跟一般人不一樣(unusual) 所以努力想成為一般人、普通人(normal),而非不正常(abnormal)想變得正常(normal)。)
-
《普通人》Normal People推薦文
1995到2007年,愛爾蘭經濟成長突飛猛進,從「歐洲乞丐」變成「塞爾提克之虎」(Celtic Tiger)(因發展軌跡如亞洲四小龍國家而有此名),但在2008經濟危機後,愛爾蘭人陷入失落的10年,見證資本主義的樂觀承諾破滅,欲求理解社會環境劇變的慾望催生了一批愛爾蘭新興作家,自稱「永遠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薩莉·魯尼(Sally Rooney)就是近年最受矚目的一位。
一個馬克思主義者寫的愛情故事會是什麼樣子?在一次名為「帶著馬克思主義觀寫作」(Writing with Marxism)的訪談中,魯尼說:「相信我自己是一個個體或者獨立的人實在是太狂妄的想法了。我能獨立於什麼呢?我的生活只有在我所屬的網絡中才有可能維持下去,不管我喜不喜歡,這就是人的生活,我們都依賴著彼此。」即便魯尼的世界觀深受馬克思主義影響,但是她的新作《普通人》絕不是一本意識形態先行的小說,你不會看到革命、階級、反抗,這些典型的社會進步的大敘事,取而代之的是細膩的人際關係、無法言說的慾望、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跨階級愛情的心理隔閡。透過這些微觀的社會互動,馬克思的社會本體論已經得到了實現:「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普通人》同時也是一次想像力的革新,它展示出對於階級的影像敘事不用停留在對19世紀工人階級的想像(如《做工的人》那樣),即便是名校都柏林三一學院的學生,依然是工人階級,依然會遭遇同樣的生命困境。並且,《普通人》也捕捉到了21世紀正在轉變中的年輕世代的親密關係,半個世紀前,Jean Claude Carriere還認為1960年代世界各地的學生運動,追求的是「要給人的慾望一個正當的地位」,如今性與愛都已被消費資本主義收編(從交友軟體到浪漫愛商品化),年輕人的慾望是否得到了實現?《普通人》在歐美的爆紅明顯反映了人們渴望某些更勝於性愛的東西......(如果女主角Marianne渴望一場革命,男主角Connell要如何證明他對女主角的愛?我們想到了精神分析的洞見:慾望永遠是他人的慾望......)
如果今年只能選一部影集或小說推薦,《普通人》會是我的首選。當你開始觀看便會停不下來。若你深受《普通人》的劇情感動、共鳴,那你骨子裡很可能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
親密關係 商品化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月薪10萬才能結婚?從資本主義看婚姻:親密關係不可能被「商品化」】
有一天,我問女助理,要到哪裡找到,心目中顧家、溫柔體貼、不離不棄的好媳婦。
她聽了面無表情,像對癌末病人說明病情般冷冷地說,民國初期可能還會有,但現在月入100萬可能也找不著。
為什麼我們常聽到,很多中老年男人,被從沒見過面的老婆詐騙棺材本、還死心蹋地信任,被騙走血汗錢。親密關係和婚姻,本該是純天然食材煮出來的珍奶,自從被資本主義加入毒澱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