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不只是女人的事
#男性也有育兒權利
#給配偶天數一致的陪產檢假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剛剛審查完 #性別工作平等法 ,所有條文保留協商。
這次勞動部提出將孕婦的「產檢假」從5天加碼到7天,薪資由政府補助。希望回應少子女化政策,提高國人生育意願,當然是往前走了一些;其問題在於,完全忽略目前 #爸爸連一天的陪產檢假都沒有。
這樣的制度設計,只是把「懷孕生產」責任再次加諸於女人,彷彿整個懷孕過程配偶都不用有角色一樣, #難以突破照顧工作性別不均。
婦女團體及家長團體,已經訴求多年 #爸爸也有參與懷孕過程的權利。
依照現行制度,跟孕婦一起去產檢的配偶,只能用自己原本的事假或特休。許多爸爸們跟我說,這實在太不公平了!
#有可能加深職場懷孕歧視
原本只有懷孕女性才能請假的制度設計,已經實質造成雇主較不願僱用育齡女性。
這次還再加多女性產檢假, #男性仍然是0天,將會更造成職場性別不平等,惡化懷孕歧視的情形。
#台灣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
#國際認證性別分工不均
聯合國早在2019年的報告就指出,台灣長期低生育率的根本原因是「育兒與家務強烈性別分工不均」。
可見促進男性參與育兒,不只是少子化國安危機的解方,更是促進育兒照顧、職場僱用性別平等的解藥。
針對 #促進父親參與育兒 的措施,我提出對應的版本,包括:
⭕孕婦配偶享有 #7天陪產檢假
⭕產婦配偶享有 #4週陪產暨親職假
⭕單薪家庭也可以請育嬰假
除此之外,根據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台灣目前的產檢非常偏向醫療及疾病檢測導向。
孕婦即使每次產檢都不缺席,進行許多醫療檢查,還是可能對生產充滿疑慮。
因此我認為,更符合性別平等的作法是:整合產檢假與陪產檢假,成為天數一致、雙親都可請的 #生產準備假。
#提高生育率不只需要有產檢假
#性別工作平等法還有許多不足
整體而言,勞動部為回應少子化提出的修法對策,仍相當不足,並未涵括婦女及勞工團體倡議多年的訴求:
❌育嬰假延長可申請年限
❌育嬰假、津貼請領彈性化
❌家庭照顧假比照公務員有薪
#勞動部要加緊腳步
勞動部在促進職場友善育兒的制度上,遲遲沒有進步。對此,立院已有許多立委提案,卻因為勞動部還沒準備好,一直無法被討論!
今天我在質詢時要求部長,少子女化已經是國安危機,希望勞動部真的 #不要再拖延!如此重要的修法,#不應避重就輕。
部長已當面承諾我,會在3個月內提出前述訴求的評估報告!
我會持續監督,希望勞動部 #面對性工法不足之處,真正提出有效 #友善生養 #性別平等 的制度。我也會繼續努力推動!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你的家庭中,孩子的照顧是誰的責任? 當孩子感冒、生病時,又是誰會受到責難? 當我們在回應這些問題時,其實反應著我們內在的態度和觀點。 這則短片正奇從生活的觀察中,跟你分享我對家庭責任與性別角色的反思。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
親職角色與責任 在 心理師游敦皓 x 我立志做個優雅的媽媽 x Hmm..我是說盡量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日與失護兒慈善協會及無2摯親
合作拍攝 #親職教育 小短片🎬
因為是系列課程的第一集
所以主要在介紹 #父母教育是什麼
以及探討 #父母教育的重要性
不知道大家覺得身為「父母」這個角色
有沒有需要接受「教育」呢?
成為父母這件事有時候好像是自然而然的
但心理師的工作中,其實也是很經常性的看見親子關係中有許多的困難,甚至是創傷。
也總是會很想多做一些什麼,來改善這些!
我自己在成為媽媽以後,也是很認真的在學習,🤰🏻懷孕的時候就開始學哺乳🤱🏻、新生兒期學著怎麼養育小孩嬰兒、怎麼和嬰幼兒互動引導孩子的發展、現在也在研究著怎麼給很愛穿尿布的孩子不那麼有壓力的慢慢戒尿布⋯隨著孩子身心的發展,家長要學習的事也是好多呀📋
而課程也不只推薦給身為父母的人,其他照顧與教育孩子的人可能都會需要,像是常常分擔教養責任的祖父母(像今天這樣假日工作,感謝外婆跟舅舅帶孩子出去玩👵🏼)
協會志工也與我分享,先前辦理實體課程時,也有許多保母、幼兒園老師、學校的科任老師表示這樣的課程對他們理解孩子、教育孩子有蠻大的幫助!
據說影片兩個星期後會剪接完成
真是期待呀💛🧡💛
到時候再分享給大家噢!
親職角色與責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
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
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建構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強調:「討論親職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
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嘉蘭繼續道:「儘管卸下養育小孩、青少年的家長身分後,父母會有種如釋重負和重獲自由的感覺,卻也會同時出現一種空洞感,迫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放手。目前新的親子關係研究越來越多,其中像是:如何成為成年人的父母?尤其重要。」
對嘉蘭而言,為人父母都需要學會如何放棄自己的職責。當然不是指全然拋棄,只不過,這樣的親職觀念的確需要改變,因為身為父母,並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
在大多數著作裡,在處理成年人的親子關係問題時,最經典的基礎理論反而很少被重新質疑或討論。太過武斷的種種言論,很多時候只是在不斷地肯定這些親子關係的事實狀態,甚至被奉為聖旨。例如:「所有的父母當然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家長在貶低自己小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用激將法,激勵他們而已⋯⋯」「家長其實沒有惡意啦!」「一日父母,終身父母」「我們就算成年,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諸如此類的。
我們對於父母都有美好的想像,會把親子關係、父母職責以及自然血緣關係三者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人生,是很苦的!
這些其實都是受到「反正也改變不了的既定事實」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是群體也好,個人也好,都是以一種消極抵抗的表達方式來消耗父母親職力的展現。這樣說來,「父母的職責不僅不是在保護小孩,實質上只是潛意識地、盡其所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或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這樣的形象極其重要,得免於任何的詆毀,唯有在變成研究個體心理層面和社會和諧議題時才會被質疑。」
■ 對親職任務結束的哀悼
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不會有例外,若是去否認,可能會比哀悼還來得苦痛。
要解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正視當親職關係結束時的哀悼。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而當孩子的,將來也會成為獨立個體。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儘管從這個稱呼,我們無法得知他背後那段漫長的自我建構過程,但也已不再需要一個額外的父母了,他自然能夠在他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為自我。
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完美地總結出我們的觀察:「卸下親職的目的,其實是在切斷和父母情感上的連結,並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者。當事人就能在心理層面上,為自己重建親子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段摘文,談到的是我常說的「情感獨立」。簡化來說,也就是我們得先成為自己,再發展關係。
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可能突然會做「父母」?
做人失敗,做父母就容易荒腔走板。然而,父母的形象很偉大,所以有人寧可抓著父母的形象不放,遺忘自己都沒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很熱衷於當父母,卻不在意好好修養自己。但矛盾之處在於,愛自己都做不到,要拿什麼來愛人?
祝願您,能活出自己,這意味著不輕易接受社會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角色劇本!
親職角色與責任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你的家庭中,孩子的照顧是誰的責任?
當孩子感冒、生病時,又是誰會受到責難?
當我們在回應這些問題時,其實反應著我們內在的態度和觀點。
這則短片正奇從生活的觀察中,跟你分享我對家庭責任與性別角色的反思。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並開啟小鈴鐺即時收到影片消息!
親職角色與責任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原生家庭中,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你和父母之間又維持著怎樣的關係?
有的人從小就覺得家庭是他的責任,但一路走來,卻感到壓力和不快樂,卻從不知道為什麼?
透過結構學派家族治療中所提出的親職化概念,跟你分享親職化對孩子的影響。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追蹤我的youtube頻道,或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即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親職角色與責任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很多爸爸認為,照顧小朋友是屬於太太們的工作,所以一講到要換尿片、餵奶、同小朋友看書、跟進功課等等,他們會自然交托予媽媽。有部分甚至會覺得:「我的責任就是上班賺錢,讓太太子女生活好,至於學非洲鼓或朗誦等,就交予太太處理啦!」
但各位爸爸有否想過,原來你們照顧小朋友的參與度,對他們的性格、語言能力、甚至將來的學業成績,都有直接影響。父親的重要性,對仔女的成長發展,其實不遜於媽媽。
參考資料
Paquette D. 2004. Theorizing the father-child relationship: Mechanisms an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Hum Dev 47:193-219.
Raeburn Paul, Do Fathers Matter? What science is telling us about the parent we’ve overlooked, New York:Scientific American, (2014)
Lynne Vernon-Feagans, et al.,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27, Issue 6,(11-12/200)6, pp.571–587.
“More hands to rock the cradle”, The Economist, 16th May 2015, pp.9-10.
“The dad dividend”, The Economist, 16th May 2015, pp.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