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人現在看到六合夜市就想到韓粉夜市
最有名的就是韓粉直播主,被自己搞爛了
【六合夜市為何衰落?從時空對比中找到答案】
不少捧韓新聞廠商近日頻頻製造「罷韓後悔了」傳說,而六合夜市就是其中一個攻擊點,例如《中時》就報導,「人潮砍半、近50攤商要歇業」,「2019年因韓流業績高漲,如今卻迎來60年來最慘的1年。」等內容。
對於在地老高雄人來說,這種假新聞完全騙不了人。但對於年輕一輩或外地人,我們其實只需拿出六合夜市全盛期的圖片一比,就能輕易找出問題。這裡有兩張圖,一張是1987年六合夜市設置徒步區時的《華視新聞》影像,一張是《風傳媒》本週報導的配圖。看出其中差異了嗎?
#1987年的全民夜市
六合夜市乃二戰後中山六合路口空地的小吃群發展而成,在高雄市區往東擴展過程,六合夜市具有介在火車站前與五福商圈之間的地利,又鄰近當時夜生活繁盛的七賢路一帶,得以快速成長,形成一整條店面與攤販並存的夜市。
市府推動六合夜市徒步化的1980年代,高雄歷經工業化後的快速成長,市民經濟能力提升,在華視新聞畫面中,眾多的「牛排」和「海鮮」,正是當年代表性美食。而六合「#前攤後店」的共存模式,其實兼容「較高價店面消費」與「平價庶民消費」兩種模式。「紐西蘭牛排」、「好搭擋牛排」、「神戶牛排」...都是當年中產階級家庭會帶小孩去「體驗異國美食」的去處。而沿路的海鮮粥、擔仔麵等小吃,就服務深夜下班、下工出外覓食的眾多人群。
然而,隨著消費型態轉變,以及商圈轉移,六合夜市的中產階級不見了、夜生活族群分散了、市中心的龐大居住人口也往北高雄、東高雄移動,如今,想到吃異國料理,沒有人會再想到去六合夜市,購物中心的眾多選擇、多集中在重劃區、文教區甚至歷史復興城區的特色店面,都是中價位飲食的優先選擇。至於夜市小吃,也被瑞豐、青年等求新求變較快的夜市取代。
#2008年的中國客導向觀光夜市
面對此一狀況,六合夜市從兼有「中產消費」和「庶民需求」的「全民夜市」,轉型為以外來客為主的「#觀光夜市」。從「高雄看世界的方式」轉換為「高雄迎合觀光客凝視的方式」。然而,很不幸的,在這之中,六合夜市為了獲得短期最大的成功,失去了深化轉型的契機。
12年前,馬英九就職兩個月後,今周刊一篇〈六合夜市用美味和品味留住人民幣〉的報導,就說明了這段悲劇的關鍵一幕,文中提到:
「在六合夜市擺攤三十多年,素有「攤王」之稱的六合夜市發展促進會理事長莊其章表示,因受限於法規和地理環境,六合夜市規模無法擴大,不但遠遠落後於中北部的夜市,隨著鄰近的台南花園夜市、高雄瑞豐夜市崛起,加上前幾年經濟蕭條,六合夜市的人潮、攤數和營業額幾乎少了一半。
然而,就在危急存亡之際,在幾位有心攤商的發動下,找來了曾輔導過國內數十個商圈改造的行銷專家石志偉、詹金翰等人,合組六合夜市發展促進會,為這個老夜市執行一連串救亡圖存的策略。
有別於一般商圈改造總是著重在硬體改造,六合夜市協會用了好幾個月進行消費生態的調查,發現國外觀光客來台,最想逛的就是台灣夜市。當時莊其章心想:『未來兩岸三通後,大陸客來台必定再為夜市注入活水。』因此,在種種元素評估下,將六合夜市定位為『#觀光客的夜市』,與強調滿足在地人生活的傳統夜市做出區隔。」
做「容易的轉型」,而不是「困難的轉型」,早就決定了六合夜市的命運。
#2020年狂歡後的餘燼
在2020年的六合夜市中,我們會看到巨大的康是美、屈臣氏、日藥本舖,也會看到「紅珊瑚」、「高山茶」這些高雄人根本不會購買的商店,以及許多標示著高雄特產、卻感覺有點類似的攤販。這樣的夜市,已經離開了孕育其成長的養分,全力吸取來得快,去得也快,完全依靠獨裁國家心情決定要不要放出來的中客群。
諷刺的是,主導六合夜市「轉型」的這位莊理事長,在2019年初還大讚韓國瑜「成功翻轉高雄」,但僅僅10個月後,他就失望改挺蔡英文。而短期被注入中國製強心針的攤商,在韓流來襲後,看似迴光返照,卻是加速死亡,充斥韓國瑜紀念品的攤販,更讓高雄人卻步。終於,在韓國瑜任內,連最大韓粉杏仁哥的攤位都倒店大吉,六合夜市的最慘狀況早已在韓草包任內發生。
而近年,流行音樂中心、駁二、衛武營周邊不定時出現的市集,新型態的攤車,這些都已經預見夜市經營模式的改變。新一代觀光客的凝視,早已看向高雄其他的區域。
六合的衰落,其實就象徵台灣在觀光的選擇上,要賺快錢,還是痛定思痛,賺長遠之財? 而六合的地主們,要壓榨出最大產值,還是想重振街區,把創意和在地文化再次引入夜市,讓「前攤後店」的雙重營業榮景再現? 作為街區經濟發展一個不成功的案例,六合並非已經無藥可救。拋開那些政治語言,認真思考再造之路,是攤商與業主們,下個必須認真面對的挑戰!
#參考資料:
莊淑姿、曾國豪(2014),〈觀光夜市之建構與再現 ——以高雄市為例〉 ,《高市文獻》,4(3),頁27-61
陳奕愷(2018),〈食/實在高雄-六和夜市的民族誌觀察〉,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碩士論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清明節祭祖,每一位家人都貢獻了一些菜,因為叔叔做了道日式炸雞,我就想說來搭配個「塔塔醬」吧。突發奇想,不是說好要挑戰一邊做菜一邊講課,我們就趁機來試試看一心二用到底有沒有可能。(先講結論,炸雞配醬很完美,但我還是切到自己的手指了XD) . ▓ 我的京都 . 在談姚巧梅的《#愛欲京都》前,我先談談自己...
觀光客凝視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六合夜市為何衰落?從時空對比中找到答案】
不少捧韓新聞廠商近日頻頻製造「罷韓後悔了」傳說,而六合夜市就是其中一個攻擊點,例如《中時》就報導,「人潮砍半、近50攤商要歇業」,「2019年因韓流業績高漲,如今卻迎來60年來最慘的1年。」等內容。
對於在地老高雄人來說,這種假新聞完全騙不了人。但對於年輕一輩或外地人,我們其實只需拿出六合夜市全盛期的圖片一比,就能輕易找出問題。這裡有兩張圖,一張是1987年六合夜市設置徒步區時的《華視新聞》影像,一張是《風傳媒》本週報導的配圖。看出其中差異了嗎?
#1987年的全民夜市
六合夜市乃二戰後中山六合路口空地的小吃群發展而成,在高雄市區往東擴展過程,六合夜市具有介在火車站前與五福商圈之間的地利,又鄰近當時夜生活繁盛的七賢路一帶,得以快速成長,形成一整條店面與攤販並存的夜市。
市府推動六合夜市徒步化的1980年代,高雄歷經工業化後的快速成長,市民經濟能力提升,在華視新聞畫面中,眾多的「牛排」和「海鮮」,正是當年代表性美食。而六合「#前攤後店」的共存模式,其實兼容「較高價店面消費」與「平價庶民消費」兩種模式。「紐西蘭牛排」、「好搭擋牛排」、「神戶牛排」...都是當年中產階級家庭會帶小孩去「體驗異國美食」的去處。而沿路的海鮮粥、擔仔麵等小吃,就服務深夜下班、下工出外覓食的眾多人群。
然而,隨著消費型態轉變,以及商圈轉移,六合夜市的中產階級不見了、夜生活族群分散了、市中心的龐大居住人口也往北高雄、東高雄移動,如今,想到吃異國料理,沒有人會再想到去六合夜市,購物中心的眾多選擇、多集中在重劃區、文教區甚至歷史復興城區的特色店面,都是中價位飲食的優先選擇。至於夜市小吃,也被瑞豐、青年等求新求變較快的夜市取代。
#2008年的中國客導向觀光夜市
面對此一狀況,六合夜市從兼有「中產消費」和「庶民需求」的「全民夜市」,轉型為以外來客為主的「#觀光夜市」。從「高雄看世界的方式」轉換為「高雄迎合觀光客凝視的方式」。然而,很不幸的,在這之中,六合夜市為了獲得短期最大的成功,失去了深化轉型的契機。
12年前,馬英九就職兩個月後,今周刊一篇〈六合夜市用美味和品味留住人民幣〉的報導,就說明了這段悲劇的關鍵一幕,文中提到:
「在六合夜市擺攤三十多年,素有「攤王」之稱的六合夜市發展促進會理事長莊其章表示,因受限於法規和地理環境,六合夜市規模無法擴大,不但遠遠落後於中北部的夜市,隨著鄰近的台南花園夜市、高雄瑞豐夜市崛起,加上前幾年經濟蕭條,六合夜市的人潮、攤數和營業額幾乎少了一半。
然而,就在危急存亡之際,在幾位有心攤商的發動下,找來了曾輔導過國內數十個商圈改造的行銷專家石志偉、詹金翰等人,合組六合夜市發展促進會,為這個老夜市執行一連串救亡圖存的策略。
有別於一般商圈改造總是著重在硬體改造,六合夜市協會用了好幾個月進行消費生態的調查,發現國外觀光客來台,最想逛的就是台灣夜市。當時莊其章心想:『未來兩岸三通後,大陸客來台必定再為夜市注入活水。』因此,在種種元素評估下,將六合夜市定位為『#觀光客的夜市』,與強調滿足在地人生活的傳統夜市做出區隔。」
做「容易的轉型」,而不是「困難的轉型」,早就決定了六合夜市的命運。
#2020年狂歡後的餘燼
在2020年的六合夜市中,我們會看到巨大的康是美、屈臣氏、日藥本舖,也會看到「紅珊瑚」、「高山茶」這些高雄人根本不會購買的商店,以及許多標示著高雄特產、卻感覺有點類似的攤販。這樣的夜市,已經離開了孕育其成長的養分,全力吸取來得快,去得也快,完全依靠獨裁國家心情決定要不要放出來的中客群。
諷刺的是,主導六合夜市「轉型」的這位莊理事長,在2019年初還大讚韓國瑜「成功翻轉高雄」,但僅僅10個月後,他就失望改挺蔡英文。而短期被注入中國製強心針的攤商,在韓流來襲後,看似迴光返照,卻是加速死亡,充斥韓國瑜紀念品的攤販,更讓高雄人卻步。終於,在韓國瑜任內,連最大韓粉杏仁哥的攤位都倒店大吉,六合夜市的最慘狀況早已在韓草包任內發生。
而近年,流行音樂中心、駁二、衛武營周邊不定時出現的市集,新型態的攤車,這些都已經預見夜市經營模式的改變。新一代觀光客的凝視,早已看向高雄其他的區域。
六合的衰落,其實就象徵台灣在觀光的選擇上,要賺快錢,還是痛定思痛,賺長遠之財? 而六合的地主們,要壓榨出最大產值,還是想重振街區,把創意和在地文化再次引入夜市,讓「前攤後店」的雙重營業榮景再現? 作為街區經濟發展一個不成功的案例,六合並非已經無藥可救。拋開那些政治語言,認真思考再造之路,是攤商與業主們,下個必須認真面對的挑戰!
#參考資料:
莊淑姿、曾國豪(2014),〈觀光夜市之建構與再現 ——以高雄市為例〉 ,《高市文獻》,4(3),頁27-61
陳奕愷(2018),〈食/實在高雄-六和夜市的民族誌觀察〉,高雄: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飲食文化暨餐飲創新研究所碩士論文
觀光客凝視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香港人對台灣的描述中,不乏見到「小確幸」生活風格的讚美之詞。特別是那些在近年陸續移居來台、夢想追求慢活人生的香港人,「厭倦了台北就可以去台東享受田野」、「巷弄間常有尋常美好的小發現」、「當地人的熱情和善讓我感動萬分」,都是常見的語句。
其實與台北相較,香港並非沒有郊野綠地或公園步道,更不乏小巷弄,何以在台北能樂於尋找巷弄中的小發現,但在香港卻不能?如此美好生活想像的破綻,或許來自他們抱持的觀光客凝視:https://bit.ly/3hM6AG5
觀光客凝視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清明節祭祖,每一位家人都貢獻了一些菜,因為叔叔做了道日式炸雞,我就想說來搭配個「塔塔醬」吧。突發奇想,不是說好要挑戰一邊做菜一邊講課,我們就趁機來試試看一心二用到底有沒有可能。(先講結論,炸雞配醬很完美,但我還是切到自己的手指了XD)
.
▓ 我的京都
.
在談姚巧梅的《#愛欲京都》前,我先談談自己的 #京都 #旅行。這幾十次的旅程總共分為「魔界京都」、「物的修辭」、「幻景街道」、「空海與最澄」、「致境」、「太秦之謎」、「聖與魔」等主題。身為一個觀光客,我的京都是有目的性的,京都城市的主題化,是觀光客凝視持續運作的結果。
.
▓ 姚巧梅的京都
.
但曾旅居京都的姚巧梅,《愛欲京都》展現出的則是一種日常生活與古都社會—
歷史脈絡的交織。你可以將《愛欲京都》當作「自傳」來閱讀,也可以將其認為是這個地方的「文學引論」,甚至是展開某種京都女性系譜的捲軸。後來我發現,就算我要很俗氣入世地將《愛欲京都》當作一本旅遊書,也是完全沒問題的(編者貼心地附上了書中提及的每個地點位置)。
.
結論是,邊講課邊做菜,真的很難。謝謝,下課。
|
#如果想要聽新書分享
#4月11日可以去微貳獨冊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