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當我們跟「牆內」的小粉紅罵戰,除了「你媽死了」就會被罵「廢青」…
那到底牆內的年輕人有多勤奮呢?
近月中國在大陸一篇網絡文章《躺平即是正義》引起網民熱烈討論,雖然很快就被平台刪除,但已引發一大班年輕人追隨「躺平主義」。
最有趣的是,中國官方媒體《光明日報》、《南方日報》、湖北經視電視對「躺平主義」嗤之以鼻,更說「躺平可恥!」。
到底什麼「躺平主義」?為何這種主義能在大陸掀起熱潮?
正所謂知己知彼,如果你有大陸潔癖,覺得解構大陸新聞就是五毛或幫大陸洗白,那麼…嗯,隨便你們吧。
先說文章《躺平即是正義》,作者說自己兩年多沒工作,一直保持著低慾望的生活,盡量不消費,也不去工作,完全躺平,覺得這樣活著沒什麼不對。
接著,文章引起大量討論,原因是很多勞工都被老闆壓榨,現在的高樓價與高生活壓力,就算怎樣努力,也不可能爬到更高層,也不可能擺脫現況,只會淪為工具人,賺錢消費也是落入大財團手中,陷入大財團的圈套。
大陸有很多工廠都曾經出現過工人過勞死的新聞,樓價也不是正常人能支付得起。很多大陸「網紅」又不斷在網絡上宣揚高尚物質的生活,導致很多女生都變得物質主義,男生想要拍拖結婚,就要不斷奉獻金錢,買包包、買車、買樓…
既然被打壓得站不起來,又不想跪著掙錢,只好躺平,我就是不消費不買樓,怎麼樣?
與其盲目工作,倒不如用多餘時間充實自己,看看世界(不知道他們能否看到),把時間投放在自己喜歡的事上。
簡單來說,有點像前陣子香港頗流行的「佛系」,不過口裏說佛系,身體還是誠實去上班。我們對社會的控訴,就是照樣去旅行、照樣去吃自助餐、照樣消費…緣分來了,自然買到樓。
中國大陸的年輕人則比較乾脆,不生活,只生存…
有評論說:「躺平的韭菜不好割~」年輕人躺平,是代表他們對未來和前途極度失望。
(註:韭菜意思指等待被宰割的人,大多指在股票市場的輸家)
亦有評論家指出,躺平的流行,是因為「內卷化」。
(註:內卷化是由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等人衍生出來的詞彙,大概意思社會某種文化不斷重複,已無法發展,只能向內卷,使內部更複雜化。
近年在中國大陸泛用的「內卷」,意指一種惡性循環,例如某個員工明明已經完成工作也堅決要加班,希望成為在老闆眼中的勤力員工,而其他員工也跟著一起加班,挑戰極限…最後得益的就是老闆得到一群廉價勞工。
在中國大陸雖然有明確的加班法例,公司必須支付加班費給員工(以前我工作有接觸過大陸的辦公室文員,一到了吃飯和下班時間,遲一分鐘打電話過去都不會有人接聽電話,一到下班時間就會離開)
但另一方面,有很多勞工為了生活,卻過著違反法例的「996、007、886」工作模式。
這些數字是什麼意思呢?
996指工作朝9晚9,每周工作6天。
886指朝8晚8,工作6天。
007最誇張,指每天24小時每周7天都在工作。
亦因為這種真的會操死人的生活,也沒法讓自己富裕起來,成為上流人士,這麼累倒不如放棄,畢竟人生只有一次…
而最有趣的是,這種非暴力的不合作抗爭,竟然觸動到中共官方的神經,官方媒體反應超大,不斷評擊這種躺平主義。
也許是他們害怕年輕人會因為抽離整個體系,衍生出「自我」獨立思想,大家都知道的,中共最討厭的就是「獨立」,不管是地方獨立還是人民獨立。
不可能被撼動的巨人,突然大為緊張起來,正所謂敵人反對的,就證明方向正確。於是官媒愈是反駁,網民就愈熱血沸騰。
時事評論作家「長平」,是一名被中共禁聲的記者,從2010年底就被中共禁止發表任何文章,香港政府也拒絕為他簽工作簽證,現居德國。
他揶揄:「躺平也需要制度環境,需要一定的社會福利,需要真正的法治,還需要更少歧視,以及獨立自主的觀念意識等。不是誰想躺平就能躺平。」
新華網《南方日報》直接批評「躺平」可恥,「毒雞湯」沒有任何價值。湖北經視電視也在評論時指出:「你們認命可以,但躺平不行,怎麼不想想父母和子女?!」
的確,整個中共多年以來的統治基礎,都是將人民當成齒輪去推動社會,齒輪壞掉就換下一個,但如今一大班齒輪躺平不動,整個機械都會停頓下來…
面對政府的評擊,網民只覺得可笑,說:「遊戲不公平,現在不玩也是無恥啊?」
看來中國大陸的人民們,似乎找到抗爭方向了。
後記:
寫這篇文章最痛苦是那些大陸才懂的詞彙。
想瞭解最強的躺平「三和大神」嗎?
看文章:https://bit.ly/3iaqLl1
在香港被消失前,用故事將歷史留住。
全書以故事瞭解歷史,用手繪地圖繪畫當時狀況!
《屬於香港人》六月出貨。
為避免這本書「被消失」,唯一方法是「沒存在過」。
所以只接受預售,有多少預訂,就印多少本。
不會公開發售。
預售網址:(可寄海外)
https://bluegodzistore.boutir.com/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擎耀以扮裝攝影聞名,其出道作《張飛戰岳飛,泡泡滿天飛》,由祖父的戰時故事轉化得來,再結合大頭貼的日本元素,以詼諧的姿勢、拼貼藝術,闡述臺灣認同問題與後殖民現象。 自身入鏡的陳擎耀,最初只是因為自己是最好用、方便且無酬的工具,隨時都可以拍攝。後來自我定調為搞笑藝人的陳擎耀,乃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
「解構主義繪畫」的推薦目錄:
解構主義繪畫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介紹與正版觀看方式(一):動畫短片】
(以下按照推薦順序排序)
★★★★
《#她的異想世界》Genius Loci
Adrien Mérigeau|16m|法國
・克萊蒙費宏短片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柏林影展奧迪最佳短片獎
・高雄電影節
看完直接技壓群雄的短片,將動畫媒材發揮到最佳狀態的藝術展現,透過線條、幾何圖形、和水彩色塊,大膽解構日常物品、實體化抽象意念,有一種立體派和超現實主義的感覺。故事圍繞著一名在夜間逃離都市喧囂的黑人女性角色,以及她心中莫可名狀的張力和焦慮。儘管劇情並不明朗,但整體的流暢度和聲音的運用,神乎其技。
電影業界人士可在此申請觀看帳號:
https://watch.animationshowcase.com
-
★★★★
《#卡佩瑪胡的魔法石》Kapaemahu(暫譯)
Dean Hamer, Joe Wilson, Hinaleimoana Wong-Kalu|8m|美國
・夏威夷國際影展最佳動畫片
・廣島國際動畫影展特別獎
・翠貝卡影展特別提及
由夏威夷原住民導演、以夏威夷原住民族語口述的夏威夷古老傳說。故事講述幾千年前,四名第三性的智者來到夏威夷歐胡島賦予當地人治癒魔法。出於感念之情,他們豎立了四個石碑紀念他們。千百年後,石碑們卻被囿在人造鐵柵欄後方,在車水馬龍的都市叢林中逐漸被人遺忘。這部片簡單輕巧,卻切到殖民、歷史、原住民文化、多元性別等議題,後勁十足。推薦影評人 Yawi (我隨便寫就隨便看)寫的專文:
https://www.facebook.com/seemoviescasually/posts/1351086548587884
免費觀賞連結:
https://vimeo.com/502313188
3/10 前可在此註冊會員免費觀賞全片: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
-
★★★½
《#挖道兔》Burrow
Madeline Sharafian|6m|美國
於《靈魂急轉彎》片頭播放之溫馨短片,應該不少人都看過,且讓人再次讚嘆於皮克斯透過短篇幅就能營造感人情境的功力。以動物挖洞造家,傳遞沒有人是孤島的意念。特別在歐美飽受隔離之苦之時,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互助猶顯珍貴。
美國可使用Disney+平台觀賞
-
★★★½
《#致傑拉德》To: Gerard(暫譯)
Taylor Meacham|7m|美國
・安錫國際動畫影展少年評審團獎
・芝加哥國際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短片
夢工廠的作品,雖然故事核心是老生常談的「勿忘初衷」,但技術成熟、炫麗流動的動畫效果,搭配討喜的一老一少角色設定,仍讓人感到心裡暖暖的。這部的聲音設計特別精緻,可以留心聆聽。
美國可使用 Peacock 平台播放:
www.peacocktv.com/watch-online/movies/kids/to-gerard/74260760-d35b-3526-b634-77f6a787953a
-
★★★½
《#歌劇》Opera(暫譯)
Erick Oh|8m|南韓/美國
・倫敦國際動畫影展觀眾票選獎
・美國 SXSW、Slamdance影展入選
透過一個金字塔構造,以及當中如螻蟻般不停穿梭搬運的小小人群,試圖構築出一種現代版的動態壁畫,彷彿致敬文藝復興的版畫,也在當中的細節埋藏了生老病死、文明興衰的各種人類經驗和輪迴。確實整體質感優美,且必須多次觀看才能細細品讀,但無限輪播後會覺得有點像是在玩 Monument Valley 手機遊戲一樣。
電影業界人士可在此申請觀看帳號:
https://watch.animationshowcase.com
-
★★★½
《#蝸牛與鯨魚》The Snail and the Whale(暫譯)
Max Lang, Daniel Snaddon|26m|英/德
・英國動畫獎最佳配音(莎莉霍金)
・威尼斯電視獎最佳兒童劇集
英國童書改編、莎莉霍金配音的海洋冒險故事。整體有點偏長,海底的追逐和邂逅也讓人想到《海底總動員》。但說書人旁白的可愛韻腳,以及整體很皮克斯風格的畫風,仍然可圈可點。特別是海水的動態模擬、一些籐壺礁岩、鐵鏽船身等的觸感,也做得非常逼真。
英國可使用 BBC 平台播放: www.bbc.co.uk/iplayer/episode/m000cslw/the-snail-and-the-whale
-
★★★
《#無論如何我愛你》If Anything Happens I Love You
Michael Govier, Will McCormack|12m|美國
・富川國際動畫影展最佳短片
以美國校園槍擊事件為主題的創作,透過亮光與陰影,隱喻親子之間若即若離的連結。美國觀眾或許會特別有共鳴,但感人的親子議題已頗有普世性。
3/10 前可在此註冊會員免費觀賞全片: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
Netflix 付費會員觀看連結:
https://www.netflix.com/watch/81349306
-
★★★
《#蹤跡》Traces(暫譯)
Sophie Tavert, Hugo Frassetto|12m|法國
・廣島國際動畫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以法國古老野獸壁畫為發想的故事,談狩獵與傳承、獵人與獵物的關係。整體風格突出,以油畫和黑沙作畫,觸感非常粗獷、狂野,帶有野性、動感十足。即便視覺風格出眾,但故事的走向卻交代不明,稍微可惜。
觀賞連結1:
www.facebook.com/watch/?v=496054831243991
觀賞連結2:
www.arte.tv/fr/videos/073410-000-A/traces/ (3/31為止)
-
★★★
《#出櫃》Out(暫譯)
Steven Clay Hunter|9m|美國
皮克斯第一部以同志為主題的動畫作品,也是第一次看到同志親吻的畫面。影視代表性的小小里程碑,透過淺顯易懂的故事(和有點太過便宜行事的衝突解決方式),讓更年輕的觀眾不避諱同性議題。繪畫風格上並無太突出之處。
美國可使用Disney+平台觀賞
-
★★
《#是人》Yes-People(暫譯)
Gísli Darri Halldórsson|9m|冰島
・雷克雅維克影展-最佳冰島短片
一個古怪的北歐短片,講述一群得過且過的都會男女,日復一日喃喃唸著「Yes」,從事每天的例行公事。大概是想要批判現代人的行屍走肉,但動畫的成像有點粗糙,不太確定為何會入選短名單。
3/10 前可在此註冊會員免費觀賞全片:
https://watch.eventive.org/shortlisted
—
最終入圍的五部作品,將於美國時間 3/15 公佈。
—
▲ 延伸閱讀: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二):實境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145144476832
【2021奧斯卡入選十強短片(三):紀錄短片】
https://www.facebook.com/DansLeCinema/posts/1890774954413851
解構主義繪畫 在 The Shape of a Narrativ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影像充斥於各處。Webcan、Instagram、即時動態和交友App……這些數位時代下的產物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與自身的方式——我們得已在瞧見地球某一處的樣貌,也能無時無刻地將自己的生活分享給他人。科技革新讓人能清楚看到實體,卻也混淆了視聽,認人難以辨別什麼是表象的,什麼實存的。
英國藝術家塞西莉·布朗(Cecily Brown)的作品可見數位時代帶給她的創作靈感。布朗筆下的人形呈被解構、扭曲的變形狀態,色彩的運用具律動感,畫面上洋溢著繽紛的色彩。人物的形象和抽象化的背景融為一體,其中的戲劇性情節被隱藏在紛亂色彩中,考驗著觀者的拼合能力。
即使布朗的繪畫具抽象性,她始終將自己視為一名具象畫家:「我想去除抽象和具象這兩個詞,對我來說這兩者沒有什麼區別。我不覺得我看抽象作品和具象作品有什麼區別。我喜歡畫那些來自於自然和真實生活中的事物,也喜歡在畫中呈現不確定性,表現那些正在形成的事物,或是正在消散的、融化的、毀壞的事物。我最感興趣的是不確定的事物,這對我來說有一點「現實主義」的意味,一切籠罩在迷霧中。」
----
本文刊登於本期《藝術家》雜誌539期,節選文章見: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9&id=10611&fbclid=IwAR1qTvdho0go6ANnSCWsyLmxnx1-M6jIFBGYg3toGibSA0UnLyAidpebUU0
---
塞西莉·布朗,〈女僕節〉,2005 ,油彩、麻布,200.7 x 198.1公分。(Courtesy of the Hiscox Collection © Cecily Brown. Courtesy the artist, Thomas Dane Gallery and Paula Cooper Gallery, New York)
解構主義繪畫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陳擎耀以扮裝攝影聞名,其出道作《張飛戰岳飛,泡泡滿天飛》,由祖父的戰時故事轉化得來,再結合大頭貼的日本元素,以詼諧的姿勢、拼貼藝術,闡述臺灣認同問題與後殖民現象。
自身入鏡的陳擎耀,最初只是因為自己是最好用、方便且無酬的工具,隨時都可以拍攝。後來自我定調為搞笑藝人的陳擎耀,乃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創作都要移形換影到作品裡。
《後庭開花》將臺灣人想像中的日本與韓國,圖像化,意圖探討文化混合的奇異地帶。《天公開勿》系列,重新詮釋明朝產業百科全書《天工開物》,加入東南亞移工在畫面裡,呈現臺灣社會的現狀。
《野餐》則是在美國紐約做跨種族合影的作品,經由刻板印象的製造,偷渡帝國主義的傷害性。在保安宮進行拍攝的《國家地理頻道》,陳擎耀喬扮歐洲人,在東方庭園進行荒謬的探險,既演繹西方獵奇觀點,也反思自身的文化視角。
扮演與認同是陳擎耀攝影創作的要素。他一方面追探臺灣光怪陸離的雜食性,一方面以悲喜劇的精神完成藝術。陳擎耀以為,作品必須先有趣,才有可能將觀眾帶入作品的世界,進而激發討論與思索。
小檔案
陳擎耀,1976年生於台北,2006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曾榮獲台灣藝術新貌獎及台北獎首獎殊榮,並與2009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ACC獎助計畫赴紐約進修。作品表現題材廣泛並以攝影及繪畫為主,創作關注權力符號的解構。以詼諧與滑稽的包裝方式探討國家集體主義與人民潛意識特殊文化,受到國際關注。曾獲邀至東京、紐約及洛杉磯等地駐村,近年來展覽遍及台灣、韓國、日本、中國、德國、美國、以色列等地。
解構主義繪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林辰勳 – 藝術創作展
專訪: 林辰勳
以土展現作品生命力,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最初以空間維度為探討、社會性別為議題,形塑人體與動物的個體交融,對觀者提問。近期以哲學思考為切入點,回歸自然與身體風景作為探討主題。
濃眉大眼、帶有新世代叛逆氣息的創作者林辰勳,說到自己走入藝術創作,沒有戲劇性的故事或轉捩點,源自國中時期對於學科課業不上手,因此進入復興商工美術科就讀,在接受基本繪畫訓練的過程漸漸產生興趣。2011年進入台藝大雕塑系。
▶經驗的傳承◀
林辰勳的作品以「土」為主要創作媒材,他認為土能展現作品特有的生命力,展場作品則使用土翻為FRP或銅的材質作表現。在他作品中常見人體和動物特徵,這些部位有時相互結合、或是個體帶有多種性徵,作品色澤晦暗而風格寫實。林辰勳談到自己的父親,是一位以多媒材創作藝術家。他自幼看到父親創作,這樣的過程與時間累積了自身的審美經驗,創作多少有些受到父親的感染,融合生活感知,體現對於藝術與自身探討的追求表現。
▶空間解構與置換◀
首次面對創作時,林辰勳感到毫無頭緒,身為一位立體媒材的創作者,他決定嘗試以空間為探討方向、以及人類對於窺視的慾望本能為出發點,闡述手法以理性的科學論點去闡述維度空間,將人體拆解、重新建構,觀者透過新組合的樣貌,窺探作品內部,成為一種新的視角《型釋系列》作品。而這樣使成品「內部外顯」的手法,也是貫穿這幾年作品脈絡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
▶切入社會&性別議題◀
在《型釋系列》作品發表後,林辰勳發現以建解構空間為理念,使觀者與作品難以產生共鳴。於是他將空間的探討,轉為對社會議題的關注,以人體與動物為要素、展現赤裸軀體或動物樣貌,以及主流審美所謂的「不完美狀態」他表示這些特點的存在,彰顯出其它完美的部分。這個階段,作品帶點諷刺調性的視覺刺激,林辰勳試圖反問觀者,如何反思人與動物的主客體關係?這些在作品中無聲的提問,推翻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例如:男女性別二分法的存在為何是主流?此系列當中具有意題性的作品《騸》與《犬孺》,由澳洲的白兔美術館(White Rabbit Gallery)所典藏。
▶自我探索的回歸◀
以社會與性別議題為主軸的創作,衍生出後來林辰勳對於人與本我之間的探討、存在主義的理論應用。在後來他認為這樣浩瀚的學術範疇、理論無止盡的辯證沒有對錯,也沒有結果,如同藝術一般重要的是釐清過程,作用為刺激觀者與雙方跳脫思維、催化議題發生。沒有終點的學術理論,使林辰勳再次思考創作心路歷程,如同自我探索的進行式,他反思自己對於負面、悲沉議題的興趣與常態表現,以及自己在與人對話時不自覺地觀察、產生的異想小劇場,將這些覺察回歸到的自我狀態,將對外的問號引導回本身,他認為唯有充分探討自我,紛雜的思緒終能歸為平靜,進而展現真實的自我。
▶回歸故居◀
在台藝大就讀研究所階段,林辰勳搬離宿舍、離開學校共同使用的工作室,回到瑞芳故居,諾大的空間獨身一人創作與居住。脫離群體、環境的變動,讓他隔離外在,更能沉澱自我。兒時全家常前往瑞芳山區,在周末走入自然當中,對居於城市的人們而言,嚮往自然成為一種本能的驅使。然而身處自然環境的人類還是穿著衣物,在平日返還城市,這樣一個矛盾的存在,都是林辰勳藉在觀察自我與他人之後,將自己對於自然界的依戀結合這樣的狀態,轉換為創作,新系列作品以解構後的軀體片段結合自然風景,貫穿創作脈絡、回歸自身的探索。
▶創作意義與目標◀
對他來說現階段的創作為自我探索的脈絡,旅程走到此站停留於自身的回歸與思考。談到藝術呈現的方式,他認為無論是自然環境、宇宙空間、宗教與各行各業當中,人們生活的不斷進行就是一種創作,在他的認知當中藝術其實沒有距離。將生命中片刻的時光,透過藝術創作來探討追尋、細思品嘗,將自己對於生命意義的體悟化為作品,進而與觀者的生命經驗產生共鳴與對話。
林辰勳-回歸自身為探討主題,體現足跡暫留的風景。
林辰勳簡歷:
學歷: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研究所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雕塑學系
獲獎 :
2017 106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金牌獎
2016 第28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6 105年全國美術展 - 雕塑類 銀牌獎
2016 第79屆台陽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新北市美展雕塑類 - 優選獎
2015 第27屆奇美藝術獎 - 具象美術創作類
(2015年前因篇幅省略)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7/08-2017/09/03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解構主義繪畫 在 VISION 09... - CJ Studio Shi-Chieh Lu 陸希傑設計事業有限公司 的推薦與評價
VISION 09 破除框架的解答:解構思維的啟發音樂、文學、繪畫、建築都蘊含著結構 ... 現代主義追求標準化、系統化,以理性的方法連結設計與文化;解構主義反對結構主義 ... ... <看更多>
解構主義繪畫 在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創作論述 的推薦與評價
研究者的創作經驗中,其表現形式以平面抽象繪畫為主,進而呈. 現粒子游移於空間的軌跡運動,企圖談論 ... 因此解構主義理解藝術作品時,對作者中心的解釋產生質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