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你的問題,是演出家中所有人的問題。
最近看了一則歇斯底里麻痺症(是指病人本身所認為的或是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和醫療上的客觀檢查評估,出現差異,常發生在心理衝突或壓力事件的時候 ),以家族治療介入去處理的故事。裡面有個橋段看了大師的手法,深感佩服。
簡單來說主角是個因泳池意外而側身麻痺無法正常行走的女孩,卻帶出了一連串的家庭議題,環環相扣便是主角讓自己成為家人必需負擔的角色。其中全家來到諮商室治療,諮商師在介入處理家庭中過度沾黏沒有界線的狀況時,要求本來坐在夫妻中間的女兒(主角)換位置坐到旁邊,而讓夫妻開始對話討論自己及女兒的問題。
無法加入回應卻又被捲入談論的女兒,在一旁倒在椅子扶手上嘆著氣繃著臉。爸爸不安地問:「真的有必要嗎?她看起來像在發愁。」諮商師回:「她現在的行為就像五歲小孩,先別管她,繼續和你太太對話。」
在這裡諮商師試著在孩子面前支持夫妻的獨立自主,把女兒的行為拿出來攻擊,說她像五歲小孩一樣,目的是要她與父母隔離。這有助於家庭界線模糊且過度滲透糾結(enmeshed)的狀態,否則在這個家庭結構中,女兒一向和媽媽緊密連結,在父母與女兒之間,母親是女兒聯盟(coalitions)的(即家庭成員聯合,一起對抗另一位家庭成員的情形),因此母親照顧女兒而女兒依賴母親,這也是病症無法痊癒的一個重要因素。諮商師認為在這裡對小孩正確的侮辱,可刺激他們趨向成熟。如果父母覺得被攻擊,他們的不舒服就是有用的「中斷」,中斷孩子對他們的干擾與過度責任感。
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一篇諮商師分享的實例,也是一個下半身無法行走坐輪椅的女生,後來被激到可以站起來走下樓,原因是因為被他人認為「生理上的生病」好過「心理上的生病」,她不想要被戴上一個抗壓性低、沒用才會身心失調的帽子,因此發展出身體上查不出原因的病症,當然這也和家庭中的議題息息相關。
以下是精神部對歇斯底里症的定義(現已改名為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歇斯底里症病患有一種固執地想要滿足其欲求的傾向,因此在欲求無法獲得滿足時,潛意識裡即準備好使用轉化作用來發生身體症狀。如此說來身體症狀是欲求不滿足之下的代償物,所以當病患發生手腳麻痺或痙攣等症狀時,他們幾乎毫無痛苦的表情,反而是顯得漠不關心似的。對於這種現象,我們可以解釋成病患從適應不良的現實環境中逃避出去而躲進疾病之中,以減輕責任所造成的負擔、壓力所帶來的痛苦,同時獲得一些附帶利益。人從小就多少會發現到生病的時候不僅可以不用上學,而且還能得到家人特別的照顧,因此有人會利用疾病來防衛他在現實中嚐受到的痛苦。
解離性的症狀可以說是形形色色的,有人會變成小孩子一樣的說些兒戲式的話;有人會有到處徘徊或出現暴力行為而事後卻毫無記憶的「朦朧狀態」;有人會呈現完全不發一言,面無表情、不吃不喝的「靜呆狀態」;有人是長時間的喪失記憶、忘了過去的一切,即發生所謂的「失憶症」;有人則會在忽然間變成另一個完全不同個性的人而表現出與原來個性有別的複雜行為,這就是較為一般人熟知的「雙重人格」;有人會變得像個傻子似的,連簡單的計算也不會做,自己的名字也寫不出來,即發生了「假性痴呆」。以上所說的各種症狀表現中都含有逃避痛苦的現實、逃進疾病中、躲進幻想中的共同心理機轉。在文明社會中,歇斯底里症已經愈來愈少了,其理由是在注重現實的現代人類環境中,以歇斯底里症狀來獲得利益的意圖已愈來愈難奏效了,結果病人漸漸傾向於採用其他型精神官能症的症狀表現方式,如焦慮、憂鬱症狀等。
#雜念與雜唸
解離性失憶症症狀 在 心禾診所- 【由心理壓力引發的解離性失憶】 有關阿嘉莎克莉絲 ... 的推薦與評價
第三種解離性失憶是其他解離症的症狀,通常發生在解離性身份障礙症(俗稱多重人格)狀態轉換的時候,某個狀態無法記得另一個狀態做過的事情。 不記得過去 ... ... <看更多>
解離性失憶症症狀 在 那些年我失去的時光-認識解離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失智症的行為精神症狀】洪煒斌醫師-成大e學堂 · 思裂的日常》走過低谷與幻覺共處? · 思覺失調的早期發現與介入/精神部曾懷萱醫師 · 【漢基門診衛教- ... ... <看更多>
解離性失憶症症狀 在 [醫療] 解離症(二) - 精華區proza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1. 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
發作通常很突然。患者會無法回憶先前的生活、抑或人格。損失的主要是「過去的記憶」
。
2. 解離性偽癡呆(Dissociative pseudodementia)
患者會有廣泛性的記憶與行為的障礙,彷彿癡呆症一樣。
在記憶測驗上,患者會答錯問題,但隱隱然可以察覺,患者其實是知道答案的,只是不願
說而已。
3. 解離性漫遊(Dissociative fugue)
患者不只失憶,還會漫遊到另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
當他們被人找到時,往往會否認過往的生活、記憶、人格,彷彿換了一個人似的。
和其他種類的解離症相比,解離性漫遊患者較常有幼年時期與父母關係的障礙。自殺率也
較高。
4. 解離性木僵(Dissociatve stupor)
這是一種罕見的解離症。患者會沈默著,動也不動,像死了般,偏偏意識清醒如常(只是
不反應而已)
5. 解離性附身症(Dissociative trance)
患者會暫時失去對環境的覺知能力與其人格,並彷彿被另一種精神力量附身似地。
此時,患者的注意力嚴重減退,只能關注在少數事物上,並且反覆做出相同的動作,或是
說相同的話。
想像一下「乩童」就對了。
就是那樣!但乩童是人在宗教影響下的結果,不能算數。只有在全然沒有理由下,
患者顯現被「附身」般,才可考慮本症。
6. 甘瑟氏症(Ganser's syndrome)
這是一種詭異的疾病。患者有下列四種特徵:
1. 意識模糊(cloudy consciuosness)
2. 似是而非的回答
3. 轉化症狀
4. 幻覺
所謂的幻覺通常是視幻覺(visual hallucination),跟一般精神分裂的聽幻覺不同。
而所謂「似是而非的回答」,更是有趣。按照Michael Gelder舉的例,
你問患者2+2=?,患者回答5;2+4=?,患者回答7;3+5=?,患者回答9。
總之,患者都比正確的答案多加一,這顯然患者知道正確答案,卻又不願意說。
更啟人疑竇的是:罹病者不少是囚犯(但不一定是),secondary gain通常很明顯。
但問題是經過長期觀察,患者的表現又很一致,叫人難以相信「裝病」可以裝的這麼徹底
。
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罕見的精神病(psychosis),總之,至今尚無定論就是了。
7. 解離性人格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會表現出兩套或兩套以上的人格,而且彼此忽略,一個人格作用時,另一個人格就隱
沒不見。
兩個人格有各自的記憶、情緒、行為模式、態度等,而且差異通常很大,
好像兩個靈魂住在同一個軀體身上。
本症的發生原因不明,不過據研究顯示:
不少人是反社會人格者,而且在童年時也有性或生理上的被虐現象,
酒精與藥物濫用的情形也較常人為高。
8. 流行性歇斯底里(Epidemic hysteria)
這又是一個戲劇化的疾病。它大部分發生在女生團體裡,如護士、女校等。
通常,這個團體正遭受某種威脅,如有傳染病、色狼的消息傳入時。
團體情緒隨著威脅的流傳而趨向不安,到達一定程度後,暗示性最高、
且又是戲劇性人格的成員就可能突然發病,症狀可能是該傳言中的傳染病症狀,
或是暈眩、昏倒、嘔吐等症狀。
接著,其他次高暗示性的成員也會依序發病,更增高團體的不安性,相似症狀就向外蔓延
,
最後連一些低暗示性的成員也會被捲入其中。
解離症的病因至今仍眾說紛紜。
一些研究顯示,遺傳對於解離症有影響。解離症患者的一等親罹患解離症的機率約在2.4~6
.4%,
高於一般人的罹病率0.3~0.6%。
但另一些對雙胞胎的研究,卻有相反的結論。無論如何,基因與解離症的關係,仍有待更
大規模的研究。
在致病機轉上,一般接受「心理功能解離」的說法,亦即原本能自我覺知與統整的個體,
因為面對壓力,解離成各部份,一些意念、記憶、行為被排除在意識之外,造成失憶、人
格變化等症狀。
據Freud的說法,這些都是幼年時期跟性有關的衝突被壓抑(repression)、進入潛意識的
結果。
其他學者則指稱衝突不單單只有幼年時期的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許多戰後餘生者出現解離現象,證實了壓力與解離症的關係。
儘管致病機轉未有定論,心理因素普遍被認為誘發疾病的導火線。一般說法是:
患者先存在有內部缺陷,可能是基因與生活經驗的共同結果,在某次壓力來臨時,
案主的自我(ego)無法成熟應付,因而產生解離現象。
由於致病機轉不明,所以解離症的診斷是相當困難的。
最大的難題發生在於無法排除器質性的可能,你只能說「找不到」,你無法確定「沒有」
,
即使你能確定沒有器質性問題,你也無法確定就是心理病因。
而前面所述的secondary gain,在一般器質性疾患身上也會發生,不能作為診斷依據。
bella indifference也一樣,你無法判斷那是不是患者的表現疾病方式(文化、性格都會
影響對疾病的看法),
前驅的壓力源更是各人反應不同。
我們只能說:當一個患者沒有secondary gain,沒有bella indifference,沒有前驅壓力
源時,
比較排除解離症的可能。換言之,解離症只有負面診斷依據,沒有正面診斷依據。
因此,臨床上在診斷解離症,必須經過一段時間,小心翼翼排除其他疾病,真的找不到,
才可以考慮解離症。診斷後,若有新發現、新證據,必須立刻重新考慮診斷的正確性。
常見的鑑別診斷有:
1. 未發現的器質性病灶(直接導致症狀)
很多中樞神經系統的毛病,譬如腦瘤、癲癇(尤其是temporal lobe epilepsy)等,
都會造成失憶、人格改變的現象,但在早期,無法被偵測到,此時極可能誤診為解離症狀
。
所以,若患者發作不只一次,每次都得重新探究生理病因。
2. 未發現的器質性病灶(間接誘發解離症狀)
有時候,一些中樞系統的病灶,雖然本身未造成直接的病症,但卻誘使患者出現解離現象
,
如額葉、頂葉的小腫瘤。此時,解離症狀屬實,但卻是次發於器質性疾病的。
3. 未發現的其他精神方面疾病
解離現象不一定只發生於解離症。
所以當患者出現解離現象時,須小心留意是否有潛在的憂鬱、焦慮等現象,
而且,也得注意是否有精神病的可能。
4. 戲劇性人格違常患者的誇張表現
戲劇性人格違常患者傾向於誇張情感表現,以引起旁人的注意,當遭遇到一點生理上的疾
病,
戲劇性人格違常患者可能反應過度,而被誤以為是轉化症或解離症。
5. 裝病
這也是很容易跟解離症混淆。尤其當患者很熟悉疾病症狀時,更是難以區辨。
唯一的辦法,就是長期觀察,直到患者露出馬腳。
解離症在一般人口裡,盛行率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六,若一等親內有相同疾病,
則盛行率增加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六。
大多數解離症發作雖然突然,恢復也是很快。很少患者會持續過一年,
然而,據統計,一旦發病過一年,有半數患者的症狀會持續超過十年。
即使醫師小心診斷,免得誤人誤己。一項調查仍舊發現:
解離症患者在長達 7 ~ 11年的觀察中,有1/3發展出真正的器質性疾病,
另外1/3發展出憂鬱症或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治療方式主要是以心理治療為主,包括三方面:
1. 再保證(reassurance)
2. 解決作為致病導火線的壓力源
3. 移除一切可能增加患者症狀的增強物。
治療者必須一再向病人解說:這病是由於心理因素引起,不是生理問題,鼓勵病人去克服
症狀
(eg: 回憶、移動痲痹肢體等),必要時可以給予物理治療。治療者必須表現出對患者的
支持,
但不能縱容患者,當患者因症狀而受困時,盡量鼓勵患者靠自己的力量克服。
像輪椅對於下肢痲痹的轉化症患者而言就是增強物,必須避免。
總之,我們得打斷患者潛意識中那場「生病的戲碼」。
動態心理學(Dynamic psychotherapy)的療法一般不甚被建議,即使患者往往在會談過程
,
釋放出內在的焦慮與幼年衝突,但因為這會轉移治療焦點,並有情緒轉移的可能,
反而延緩解離症狀的消除。
藥物則是毫無用處。除非患者另有其他潛在的疾病,如憂鬱症等的。
行為療法也是一樣。一般並不使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84.176.2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