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星探測系統到輔助工業製程,美國工業用 AI 新創 Beyond Limits 如何在台灣做到技術在地化應用?
李佳樺 2021/08/13
從2012 年美國太空總署成功將探測車「好奇號」送上火星至今,已經過了3000多個「火星日」,肩負著火星探測的重要任務,8年來好奇號傳回許多對火星的重要觀察與發現。背後更不為人知的,則是好奇號的 AI 運算系統,其實是由美國新創 Beyond Limits 的團隊建立的,公司發展至今也將觸角伸到能源、先進製造等產業,建立 SaaS 服務,為產業提供 AI 輔助平台,2020 年更獲得 1.3 億美元的投資,拓點到台灣、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
Beyond Limits 將 AI 應用到產業製程的契機,源自於當時跨國石油集團 BP 在墨西哥灣發生的漏油事件,企業希望導入 AI 優化決策過程,合作中也發現了石化能源產業的痛點,研發出石油配方建議系統、石油製程操作檢引系統等 SaaS 產品,不僅受到美國石油公司歡迎,日本市場也買單。
有了日本的先例,這套美國研發出的產品,照理說要拓展到亞洲市場應該不成問題,不料到了台灣卻窒礙難行,甚至需要重新開發不同的產品。
Beyond Limits 的台灣團隊究竟面臨了什麼挑戰?
台灣市場與美國差異大,Beyond Limits 台灣團隊必須如創業般從頭研發產品
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張中宜說明,台灣產業的先天特性,讓美國母公司已開發的產品都面臨市場可行性低落的問題,以石油產業的產品舉例,在台灣只有中油、台塑兩個客戶,且台灣的石油公司並不做研發工作,多半直接向國外公司購買配方,因此團隊必須在美國 SaaS 模式 的技術基礎下,研發出符合台灣市場、針對不同產業需求的商品。
「Beyond Limits 在台灣設立公司時的處境,跟重新創業差不多。」張中宜表示,AI 應用產品的開發不僅需要能夠從零開始寫演算法的工程師,也要有懂產業製程的專家團隊,龐大的研發費用與對產業專家的需求,讓每一次產品開發都像募資活動,團隊必須透過產業訪談做足市場研究找到痛點,說服製造公司與他們合作開發能解決產業問題的軟體。
然而開發全新市場對張中宜來說並不陌生。
她曾經在孟加拉創立幫助偏遠地區孩童課輔的非營利組織 e-Education ,第一年就讓偏鄉學子考上孟國最高學府卡達大學,更順勢搭上鼓勵企業與 NPO 合作的開放式創新風潮,讓卡西歐、 AI 新創、安永都找她擔任顧問,執行戰略布局或開發新通路的工作,面對 Beyond Limits 在台灣的難題,團隊選擇了電動車電池研發、面板機器手臂維修與人流異常預警系統等三個產業切入。
延伸既有美國產品技術,尋找合適的台灣在地產業切入開發產品
選擇電動車電池產業與 Beyond Limits 在美國石油產業的經驗有關,研發電池的過程與石油廠研發機油的邏輯相似,痛點都在於漫長的研發過程,就像做菜時要多次嘗試才會知道多少的鹽與油才是最佳的調配一樣,電池配方更要經歷至少半年的實驗,且實驗設計也要在無數次團隊與客戶的交鋒後才能成型,溝通成本相當高昂。
使用 Beyond Limits 導入認知 AI 架構的電池配方建議系統,研發人員只要以自然語言輸入期望的電池規格、價格與電車轉速,系統即可在 43 分鐘內提供數百種配方與實驗方式供選擇,縮短約 2 千倍的研發時間。
Beyond Limits 也在 7 月 29 日宣布與日本的三井物產公司進行策略結盟,以其認知 AI 的核心技術,協助三井投資的液化天然氣廠進行巨量資料分析,並整合作業人員專業知識與數位化作業模式,制定出精簡有效率的解決方案。日本三井整合數位策略部部長常務董事真野雄司氏說,透過與 Beyond Limits 的合作可以改善與再造營運流程,更有效率執行現有事業群的高附加價值項目。
另外,Beyond Limits基於公司在美國既有的輔助風電機維修平台,投入面板機器手臂維修建議系統的開發,「雖然也想在台灣用同一套產品幫助風電產業,也與風電廠陸續接洽,但台灣的風電仍在建設階段,缺乏營運經驗,目前的維修需求也不高。」張中宜談到,市場開發的大方向是要在台灣尋找具備預測維修需求,且市場密集、成熟的產業,公司在與投資人仁寶電腦的合作中,發現光電面板產線中機器手臂的維修概念與風機維修類似,而且痛點也類似:包含高昂的維修成本、未經標準化的維修流程,以及依賴經驗的維修決策。
目前輔助維修系統正與日本機器手臂原廠合作開發,由廠商提供維修資料與產業專家, Beyond Limits 透過 AI 分析維修數據,建立資料背後的邏輯推演,系統最終能判斷機器損壞的原因,並建議耗材種類與維修方式。從管理者的角度能降低維修、備料倉儲成本,對維修人員來說也有可依循的維修建議,長遠更能累積產業知識 ( domain know-how ) ,促進升級。
以邊緣運算技術,與北捷合作開發人流異常預警系統
而將技術從太空拉回到地面,Beyond Limits 也能在大眾運輸犯罪預警上有所發揮。他們與北捷合作,使用等同於在火星探測時、消弭與地球時差的邊緣運算技術,原理是透過分散式的運算提升效率,達成在監控系統的邊緣節點就進行異常人流的辨別,降低反應時間落差。
張中宜舉例,正常的人流像是乘客擠進車廂內的固定位置,開始滑手機,異常的人流可能是人群往四面八方散去,產生快速移動的樣態,異常訊息可以在 10 秒內將送到中控室,大幅縮減以往需要 4 分鐘以上的訊號傳輸時間,也能避免踩到人臉辨識的紅線,未來希望擴張應用到大樓監控,或是銷往他國的大眾運輸系統。
源自NASA,認知型AI成為技術優勢與門檻
與其他單純使用機器學習技術分類數據並預測結果的數值 AI 系統不同,Beyond Limits 的 AI 服務融合了數值 AI 與符號 AI ,前者的數值 AI 是透過大量數據讓模型認知「此為何物」,而符號 AI 則是藉由邏輯定義數值 AI 判斷的結果是好還是壞,並加以做出決策與判斷,以電池配方為例,將實驗室過去的實驗數據導入數值 AI 系統後,會得出樹種配方組合,再藉由符號 AI 判斷個配方辦法的優劣,並給予客戶回饋與建議。藉由結合數值 AI 與符號 AI 兩大系統的結合,讓人工智慧的每項建議都能以人類可理解的思路解釋,輔助人類做最後決策,也使人機協作的製程模式成為可能。
對於這項技術,張中宜表示這其實是源自於 NASA 將探測器「好奇號」送上火星後,由於火星與地球之間的數值傳遞有時間差,人類基本上不可能遙控好奇號,而且火星上的數據在這之前是 0,所以數值 AI 也無法運作,為了能夠讓好奇號自行在火星上探測與行動,勢必須要模擬人類大腦的認知型 AI 系統,當時才會開發出符號 AI。
根據研究報告,2025 年工業用 AI 規模將達 160 億美元,其應用開發仍具高度可能性,Beyond Limits 在台灣也希望更全面地研發產品打進該市場。除了正在培養市場的風電產業外,未來也希望協助優化晶圓半導體產業的製程,團隊更積極與社會、產業溝通,讓社會了解 AI 進入產業能讓人類更有餘力進行創意發想與決策,也讓產業正視轉型需求,近期將與台灣新創基地合作舉辦 AI 科普講座,持續促進製造業的人機共榮合作。
創業快問快答
Q:服務的創意來源,是因為發生甚麼事情而有這樣的想法?
A:台灣數位轉型瓶頸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用國際薪資招聘頂尖人才、台灣市場國際定位清楚、客戶分潤共創模式的商業模式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能見度
附圖:BeyondLimits 台灣總經理 張中宜
Beyond Limits 以數值AI及符號AI兩大關鍵技術,達到人機互補智能
圖片來源 : Beyond Limits
擠捷運
圖片來源 : diGital Sennin on Unsplash
圖說:BeyondLimits Hybrid AI導入流程說明
BeyondLimits Hybrid AI導入流程說明
圖片來源 : BeyondLimits
資料來源:https://meet.bnext.com.tw/articles/view/47993?fbclid=IwAR2HbB5FrPIBoV9kDL27OnhNF-JDNzfYdsoLoVKn85yAA7GUjzDzI3y5Lw0
「觸 控 面板產業 分析 2020」的推薦目錄:
觸 控 面板產業 分析 2020 在 我是產業隊長 張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12光罩(2338)法說會後筆記整理
1.結論:光罩明年EPS2.5元,15倍本益比,目標價37-38元
2.光罩,曝光、顯影、蝕刻皆為半導體關鍵製程。
3.產業概況:2018年光罩總產值40億美金,1212億元台幣。半導體13%的產值落在光罩,而70%的光罩,由半導體晶圓代工廠in house自製。30%的光罩委外代工。也就是大概獨立光罩的市場規模約為12-16億元美金。
4.基本面分析:臺灣光罩為專門的光罩製造公司,生產IC產業用的光罩,且提供客制化生產。
(1)國內最大、全球前五大半導體光罩廠。國內唯一面板光罩廠。
(2)光罩客戶:台積電、Global Foundries、聯電、中芯、世界、華虹、友達、群創。
(3)引進波若威董座吳國精(0.9%)入主擔任董事長。
(4)以8吋晶圓成熟製程光罩代工為主,今年將積極跨入12吋。
(5)IC設計客戶:世紀、松翰、茂達、盛群、義隆電、遠翔科。
(6)去年EPS 1.02元。今年上半年EPS 0.91元。
臺灣光罩為專門的光罩製造公司,生產IC業用的光罩,且提供客制化生產。
(7)轉投資:隱形眼鏡製造廠「昱嘉」(30.26%)、半導體測試設備廠「蔚華」(5.84%)、觸控面板控制晶片廠「威達高科」、 晶圓代工服務商「美祿科技」,打入中、韓晶圓代工供應鏈、封裝廠群豐科技
5.光罩成長動能:
(1)第一是半導體外包趨勢: 台積電等半導體晶圓代工廠,持續專注在高階製程,例如28nm、7nm、5nm,而耗費掉更多本身光罩製造的產能,低階的部分轉外包。
(2)獨立光罩廠之製程佔比: 2017年在成熟製程(>45 nm)約占87%,2018年成熟製程已降低至佔比69%。
(3)EX台積電因為EUV設備的支出增加,開始把成熟製程的光罩外包,以降低整體資本支出,因此獨立光罩廠在12吋成熟製程有很大的發展機會,因此台灣光罩在2019年也積極增加12吋到40nm的產能,台灣光罩12吋目前有機會跟台積電合作65~40nm製程,也有機會跟聯電合作55nm,另外也會跟中芯合作。
(4)第二成長動能為切入晶圓服務,台灣光罩2017年底合併美祿科技後,使2018年營收YoY+102.2%的成長,稅後EPS 0.79元。
(5)第三成長動能為董事長吳國精先生入主,吳董事長為上詮、波若威董事長,在工研院時期,他的頂頭上司正是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有助於他鍛鍊專業能力,加上廣結善緣的個性,吳國精自然與曹興誠、曾繁城、宣明智等半導體產業要角建立情誼,也結識眾多科技公司董事長,半導體人脈豐沛。
6.設備擴充部分:光罩(2338)資本支出20億元,擴充應用在65~40nm的設備擴建光罩修補機、光罩檢驗機、電子束曝光機、光罩清洗機,產能陸續開出,這部分為65奈米的較高階機台,65奈米假設40層,會有30層低階,10層高階製程,單價兩三倍起跳。台灣光罩原本已有一台可以做到90nm的曝機機,2019年5月再添購一台可以做到40nm製程的曝寫機(一台約1000萬美元)及相關設備,預計2019年底如果跟聯電談妥55nm製程的光罩製作合作案,估計會再進一台也可做到40nm製程的電子束曝寫機及相關設備,預計添購的第一台設備2019年10月會進入量產,整體到2020年會比較有顯著的營收貢獻,預計也將帶動原本可做到90nm的光罩設備產能利用率,而台灣光罩的管理階層認為新機台的學習曲線是可預期的,不會到太大的技術跳躍,學習的時間不會太久。
7.投資建議: 第三季進入傳統電子股旺季,預估台灣光罩Q3合併營收10.42億元,營業利益0.89億元,稅後淨利0.93億元,稅後EPS 0.37元。Q4稅後EPS 0.41元。長線來說,擴廠與光罩外包的趨勢成型,趨勢一但成型,就不會輕易改變,吳董事長過去的經營能力與改革績效亮眼,個人也於今年買入公司股票3千張,投資建議買進,建議可以持續留意公司長線的發展。
#光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