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拼命吃河豚:也值得一死!(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造物者真是神奇,竟把至毒極鮮二物融於一體,讓人又愛又恨,而且欲罷不能,想要一膏饞吻,只有拚命一試。
基本上,「拚死吃河豚」這句流傳甚廣的民諺,早在宋代即有,當時人孫奕所撰的《示兒編》這部書內,載有一則蘇軾吃河豚的軼事,寫得頗為生動。話說蘇軾謫居常州(今江蘇省常熟、武進、陽湖、靖江一帶)時,愛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製河豚有獨到之處,想請大名鼎鼎的「蘇學士」吃一頓。既蒙這位婦孺皆知的名士首肯,士大夫的家人,無不大為興奮。待蘇軾吃河豚時,都躲在屏風後面,想聽「蘇學士」如何品題。即使擠得水洩不通,依舊鴉雀無聲。
但見蘇軾埋頭大啖,不聞讚美之聲,當這家人相顧失望之際,這時已打飽嗝、停止下筷的蘇軾,忽又下箸,口中說道:「也值得一死!」屏風後面的人,聽到無不大悅。
名小說家高陽便稱:「由一『也』字去推敲,可知『拚死吃河豚』為當時通行的俗諺。」不過,另有筆記指出:蘇軾所說的,乃「據其味,真是消得一死」。意思是說如此美味,毒死也值得的。字句略有出入,本意卻無不同。
河豚美名「揚子江中第一鮮」
只見過標本,從未吃過河豚的文人不少,像高陽及汪曾祺均是,汪氏甚至說,他在以擅燒河豚著名的江蘇江陰待過兩年,「竟未吃過河豚,至今引為憾事」。
河豚真的很有意思。牠古名鯸鮐、赤鮭、鯸、䱌、(魚市)魚、河魨等。其別名則有「吹肚魚」、「嗔魚」、「氣泡魚」、「雞泡魚」、「臘頭」及「西施乳」等。其魚體較短,呈紡槌狀,頭腹肥大,牙愈合成牙板。尾部較細,背鰭一個,無腹鰭,皮面平滑無鱗,背面及腹面布滿小棘。背部多為黑灰色,並有各種顏色的條紋或斑塊,腹部為乳白色,內有氣囊,遇敵害時,能吸氣膨脹如球,全身上下棘刺怒張,使敵更不敢侵犯。然而,此適為人們得以捕獲牠的致命弱點。
基本上,河豚與海豚同屬一類,只因棲息之水域不同,而各異其名稱。牠屬魚綱、魨科魚類。在中國分布極廣,江、河、海中皆有,多半棲於江中多沙處,江、海之交(即淡水與海水交會之處),分布尤多。目前中國約有30多個品種,數量之大,世界第一,故有「東方魨」之稱。其種類甚多,就形狀而言,有箱河豚、團扇河豚、模樣河豚、刺河豚等,如就條紋而言,則有虎紋河豚、蟲紋河豚、星點河豚、豹河豚和條紋河豚等。其中,又以蟲紋河豚、條紋河豚及豹河豚的毒性最大,不可不慎。
河豚的毒性之大,絕不可等閒視之。古人對此,知之甚詳。如晉人左思《三都賦》的〈吳都賦〉便有「王鮪鯸鮐」之句,其注云:「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餘,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魚臣)魚肝與子俱毒。」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同時期的《太平廣記》亦云:「鯸鮐魚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以上可謂是對河豚之毒,有初步之認識。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對河豚的毒性,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例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云:「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吳人言其血有毒,脂令舌麻,子令腹脹,眼令目花」,且「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大如芡實也」。明代《嘉靖江陰縣志》在「魚之屬」中提到:「河豚,……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清代《光緒江陰縣志》的〈物產‧鱗介之屬〉內總結前人經驗,歸納為:「河豚,……子則毒甚,忌銅,眼、血、油(即魚肝)亦毒。」有清一代名醫王士雄更謂:「(河豚)其肝、子與血尤毒。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極淨,食之無害。」可見河豚只要整治得法,就不會「食之殺人」了。
河豚到底多毒,唐人陳藏器《本草拾遺》云其:「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無藥可解。」而其毒性發作時,會引起腹痛噁心、嘔吐,麻痺末梢神經和中樞神經,嚴重的還會四肢麻痺,甚至全身癱瘓,言語不清,吸收困難,全身青紫,如果搶救不及,立刻導致死亡。因此,有位日本飯店主人便稱這種死亡為「恐怖的死亡」,一旦中毒,「雖然你的神智非常清楚,手腳卻已麻木無知,不能站立。你可以思考,但無法開口,無法動彈,而且不久就無法呼吸了。」
至於如何解河豚毒性?則眾說紛云,莫衷一是。有謂「艾能已其毒」(見《酉陽雜俎》);「中其毒者,以橄欖、蘆根汁、糞清、甘蔗汁解之,少效;或用鴨血灌下可解」(見元人賈銘《飲食須知》);「世傳中其毒者,以至寶丹或橄欖及龍腦浸水皆可解。復得一方,惟以槐花為妙,與乾胭脂等分同擣粉,水調灌之,大妙」(見元人陶宗儀《輟耕錄》)。但是否真的有解,恐怕也說不得準。又,清人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卷12中寫道:河豚上市時,遍地生長的蔞蒿可解其毒。果真如此,那真是造物者的巧妙安排了。此一說法,亦可見於嚴有翼的《藝苑雌黃》,云:「余守丹陽宣城,見土人戶戶食之,但用菘葉、蔞蒿、荻芽(即蘆芽)三物煮之,亦未見死者。」
總之,面對河豚此一「水族之奇味」,雖「世傳其殺人」,但好其味者,仍前仆後繼,代不乏人死。因此,就有人呼籲摒棄此一珍味。其中,最有名的是梅聖俞與范成大。前者撰〈戒食河豚詩〉云:「……炮煎苟失所,入喉為鏌邪(即莫邪,古鋒利之寶劍)。若此喪軀體,何須資齒牙。持問南方人,覺護復矜誇。皆言美無度,誰謂死如麻。吾語不能屈,自思空咄嗟。」後者則作〈河豚嘆〉一詩,指出:「……既非養生具,宜謝砧兒醋。……朝來里中子,饞吻不待熟。濃睡喚不譍(即應),已落新鬼錄。百年三寸咽,水陸富肴蔌,一物不登俎,未負將軍腹。為口忘計身,饕死何足哭。」二人皆強烈表達不該追求美食異味而損害身體健康。
不過,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所以,清人崔旭形容天津風物習俗的〈津門百詠〉中,即有一首形容天津人愛吃河豚,每當清明前後,河豚上市之際,無不冒死拚命食河豚。其詞云:「清明上塚到津門,野苣堆盤酒滿樽;值得東坡甘一死,大家拚命喫河豚。」另,上海人也嗜食河豚,故清人楊光輔纂《淞南樂府》裡,就有一首稱:「淞南好,命險一杯羹,生願西施乳下死,死憑和尚腹中生,生死眩奇情。」皆將「拚死喫河豚」的精神,描繪得入木三分。
(朱振藩,原刊台灣《歷史月刊》)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意思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語重心長】
只可惜,仍然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我們臺灣最詭異的,就是凡事只拼硬體,不重視軟體。教育部的計畫經費及補助,往往大項只准用在器材、建築,少數才能用在教師的薪資、報酬。
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五年、十年之後,人才紛紛離開臺灣,這個國家也就無藥可救了。
---
一個好大學一定要有大師,而不一定要有大樓,可是如果我們大學教授的薪水是不如別人的,我們實在不可能有頂尖大學,就以亞洲來看,我們教授的薪水比不上香港、新加坡以及大陸的重點大學,我們政府給錢給大學都是在一個計劃中給的,五年五百億的意思就是,五年以後就沒有錢了,所以五年內有些教授的薪水的確是增加了,可是五年以後又歸零,這種做法如何可能吸收到最厲害的教授。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意思 在 明周文化 MP Weekl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封面故事】檔案法︰民間 vs 政府資訊戰
政府檔案處前處長朱福強主張成立《檔案法》凡九年,至今苦無寸進。
今期「封面故事」探討檔案、資訊、歷史、真相與自由的深層次關係。有時候,一張紙就是真相所在。偏偏,一張張紀錄,在沒有完善制度保障下被銷毀。 2014年,亦即雨傘運動爆發的一年,政府銷毀了破紀錄的89,277直線米文件。這個數字的意思是,把那些平均為 A4 大小的文件疊在一起,高度相當於 215 幢國際金融中心(國金二期),而政府保存的文件只佔被銷毀總數的 150 分之1。
誰能決定銷毀?誰擁有檔案存廢權?如何保護重要文件不因各種理由湮滅?
朱福強與一眾學者念茲在茲,可惜,九年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一張又一張文件,在不經保護下被銷毀,就好像一個又一個真相,被人消滅。
雨傘運動誰下令施放第一枚催淚彈,銅鑼灣書店老闆李波如何離奇地「偷渡」到中國大陸,梁振英如何處理收受UGL五千萬元的指控,廉政公署署任執行處首長李寶蘭被取消署任安排的前因後果如何,誰人曾參與剝奪梁天琦等人參選立法會資格……所有這些事情,政府所作的紀錄,所存的檔案,若不能得到保護,將可能讓香港人永遠失去知道真相的機會。
檔案,是留給將來歷史的資訊。資訊年代,遠離資訊,等如遠離真相,亦等如遠離了安全。微生物學家袁國勇說:「遠離事實真相的地方,只會愈來愈危險。」
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如果記錄了各種各樣罪責的檔案盡毀,亂臣賊子又何懼之有?
張帝莊
採訪主任
#明周文化 #2497封面故事 #檔案法 #知情權 #歷史 #真相 #官民資訊戰 #朱福強
----
檔案立法/官民資訊戰 文章︰
【朱福強:落實檔案法 刻不容緩】https://goo.gl/FB3oMG
【民間檔案拯救隊︰拾取城市記憶的碎片】https://goo.gl/5fmCew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意思 在 言之鑿鑿聽之渺渺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EDU.TW. 言者 ... 的推薦與評價
言者谆谆 , 听者藐藐(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的解释:( ... 成语言者谆谆, 听者藐藐的意思解释是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 藐藐:疏远 ... ... <看更多>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意思 在 葉慶元律師(葉狀師) - 【語重心長】 只可惜,仍然是言者諄諄 的推薦與評價
【語重心長】 只可惜,仍然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我們臺灣最詭異的,就是凡事只拼硬體,不重視軟體。教育部的計畫經費及補助,往往大項只准用在器材、建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