惇安智財快訊 第108期
2018年9月14日
主編:鄭志玲
訊息快遞
1. [國際] 2017年海牙體系工業設計國際註冊統計<作者: 鄭志玲/林玄原>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日前公布2017年海牙體系工業設計國際註冊統計資料,摘述重點如下:
(1)申請國際註冊的設計數量及申請案件量
2017年海牙體系工業設計國際註冊申請數達19,429個,較前一年增加3.8%,連續11年成長;但申請案件數僅有5,213件,較前一年下降6.3%,這是繼2015年及2016年分別成長40.6%和35.3%之後,首次出現反轉下跌趨勢(2015年和2016年申請案增加主要由於日本、韓國和美國加入海牙體系所致)。
(2)會員國數量現況
2017年柬埔寨加入海牙體系後,成員國總數到達66個,申請人可以在總計84個國家涵蓋的區域取得設計保護。海牙體系成員國的數量與所涵蓋的國家數量之間的差異是因為該體系包括非洲智慧財產組織(OAPI)和歐盟EU),透過指定這些跨政府的組織,申請人可以在其所屬的所有成員國內同時尋求保護。
(3)申請人所屬國排名
2017年德國以4,261個設計繼續居首,其次是瑞士(2,935個)、韓國(1,742個)、美國(1,661個)和法國(1,396個),新進的成員韓國、美國超越了2016年的法國和義大利,排名第三、四。前10名的申請量在全部設計占比80.2%,與前一年相當。前十大申請國以比利時增幅最大(+189.2%),其次為美國(+17.8%)、法國(+15.2%)和瑞士(+14.9%);荷蘭(-38.7%)與土耳其(-27%)減少最多。歐洲申請的設計占總數72.4%,反映了海牙體系的成員主要為歐洲國家,其次是(18.4%)和北美洲(8.6%)。
(4)申請案平均包含的設計數量
海牙體系允許一件國際申請案最多申請註冊100個設計,但僅有少數申請人利用。2017年只有8件申請案包含100個設計,一件申請案平均包含3.7個設計,較2016年平均3.4個稍高,但比2007年平均5.5個少很多,原因應係新成員國(日本和韓國)一件申請案所含的設計比德國、瑞士等老成員國少,例如韓國平均1.7個,而比利時平均6.3個,德國平均5.9個。在前八大申請國中,一件申請案只含一個設計的比率,以韓國最高(86.5%),德國則最低(30%);含2個以下設計的申請案,韓國占91%,德國只占47.2%。
(5)申請人(公司)排名
韓國電子大廠三星(762個)和LG(668個)的申請量排名第一、二,荷蘭的Fonkel Meubelmarketing公司(490個)從2016年第一名滑落至第三名,美國寶僑公司(488個)和德國福斯公司(369個)分別排名第四、五名。排名前10位的申請人涵蓋行業領域,包括汽車、電子產品、家具、家居用品、裝飾照明、軟體及計算機服務以及手錶和珠寶。在50大申請人中,德國占16個、瑞士占9個、美國占4個。
(6)尋求保護的國家/地區
海牙體系透過單一的國際申請程序,簡化在多國取得設計註冊的程序。2017年國際設計申請案指定保護的國家/地區(designations)數量減少7.9%,但是所有指定包含的設計數量增加5.6%,共79,464個,是連續第3年成長。指定保護的國家/地區前五大為歐盟(15,124個設計)、瑞士(9,604個設計)、土耳其(6,615個設計)、美國(4,534個設計)和挪威(3,546個設計)。有三分之一申請案只有一個指定,四分之一包含兩個指定,僅5.8%申請案超過10個指定。
(7)申請類別
在所有設計中,傢俱設計(第6類)佔比例最高(10.5%),緊接的是錄音和通訊設備(第14類,10.3%)及運輸工具(第12類,7.6%)。
(8)國際註冊的設計數量及費用
2017年登錄了5,041件國際註冊,其中包含19,241個設計,打破17年來的紀錄,註冊件數雖較前一年減少3.7%,但註冊設計數量則成長9.3%,達連續六年成長。
平均國際註冊費微幅增加,達1,837瑞士法郎(CHF),費用由一案兩個個別設計註冊為CHF 439,至一案指定62個會員國且包含23個設計為CHF 49,438不等。四分之三的註冊費用少於CHF 2,000,僅有11.5%超過CHF 3,000。
參考資料: http://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930_2018.pdf;
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678872&ctNode=7124&mp=1
全文下載:http://www.lexcelpartners.com.tw/…/%E6%83%87%E5%AE%89%E6%99…
計算機組織與設計pdf 在 游蕙禎 Yau Wai Ch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慣用語言數據檢視香港文化轉變(下—教育)】
語言乃一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份。上文提及中共意圖以人口政策,包括單程證和內地人才輸入計劃等將香港改頭換面,與此同時,港共政府著力以政策配合,令本地的粵語發展停滯不前,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或文物以發展為名拆卸銷毀,於這種情況下保留自身文化,甚是艱巨。而本地教育直接關乎文化傳承,故本文將集中探討教育部份。
理想的教育政策,尤著重語文課程設計。2017年最新版本的《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中,提及教學其一目的,是「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掌握規範的書面語,能說流利的粵語和能以普通話溝通」[1]。然而本地慣用語言課程,長遠以來缺乏系統,著重讀寫聽,說話能力次之,又如何有效令學生掌握流利的粵語?雖近年課程已稍強調學生聽說能力,並強調必須關注學生的懶音問題,但一般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語音、粵拼系統知識,而此項知識對發音、語言學習尤為重要。他們必須倚仗如網上學科天地等額外的教學資源以習得拼音,而該批教學資源卻往往停留於二零零零年代的電子檔,與現今學生普遍使用的電腦器材不相容(按:筆者亦只因為大學主修中文,於音韻學課程中方習得粵語拼音,大學之前從未有機會習得粵拼系統)。既然學童早於小學時已能習普通話拼音,這一系統亦能全然套用於粵語教學,令學生自小熟悉正確發音、辨別入聲字,解決最基本的發音問題。與此同時,要他國人易於入門,拼音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授之拼音,方能掌握粵語中不同的發音部位和方法,降低學習門檻。發音如舌根音[ŋ]、舌葉音[dz][ts],若欠缺拼音加以說明,難以掌握正確發音方法。這點對於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人而言,尤為重要。
根據2016的統計數字,其他國家的移民人口亦有明顯增加之勢[2],社區中的少數族裔學習粵語的問題同樣令人關注。非在學的少數族裔固然需倚靠部份非牟利組織學習粵語,嘗試融入本地生活,少數族裔學童於本地課程中,仍然無法順利學習本地語言。教育局網頁中刊有關之英博士《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具體倡議如何以「浸入式教學」教授第二語言,並以海外例子以證之[3]。現實卻是,本地許多少數族裔學童被本地小學拒收,並著其報讀以少數族裔學生為主的小學。與此同時,本地中文教育文憑課程中,並沒有要求學生修讀以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學生大多修畢文憑成為合約教師後,在職進修相關的短期課程[4],反映以第二語言授課的資源和人才嚴重短缺,加上欠缺有系統的粵音教學,少數族裔學童掌握基礎粵語已甚具難度,又何以追趕上普遍同齡學童的進度?這一惡性循環,使少數族裔遲遲不能融入本地文化和生活,故除正規粵音教學亟需引入小學教學外,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課程亦需投放更多資源培訓專科教師,以及度身訂造地制訂教材,方能有效使少數族裔掌握本地語言,融入社會。
此外,現有政策應積極考慮全面恢復以粵語授中國語文科,同時重設普通話科,令粵普兩語重新分流。取消普教中,並非要將一門語言排拒於外,而是要避免兩語相互混淆。先不論先前已有報告證明普教中無助學童中文能力更好,兩語之中不同詞彙,乃兩地文化相異之鐵證,縱然以普通話取得高分,在市中也不可能以「土豆兒」、「計算機」取代「薯仔」、「電腦」。而恢復普通話科,令學童不止能掌握兩文三語,透過提供相關提示和資訊,從比較粵普兩語中,了解語音流變,打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限,更能掌握本地語言。
撇除語言教學外,歷史科亦為文化保存之關鍵。歷史乃記憶的教育,故在學的課外活動宜加入更多本地歷史遺跡的參觀和考察,透過析述不同古跡的歷史背景,在學生「編年史式」的本地史學習中加入親身遊歷的記憶,方能更有效達致學科之目標。
教育改革僅為保存本地文化之一小部份,需同時配合城市規劃、遺跡保育以至移民政策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輕視自身文化,以一己之力保育和傳承當中的精神。
[1] 教育局 - 《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小六)》 (http://www.edb.gov.hk/…/c…/CLEKLA_20170513_for_uploading.pdf)
[2] 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主要統計表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12006XXXXB0400.pdf)
[3] 關之英著,《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策略》,載於教育局網頁 (http://www.edb.gov.hk/…/chi-e…/second-lang/SL_Strategies.pdf)
[4] 樂施會 - 中小學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中文學習支援研究調查—內容撮要及政策建議,2016年1月 (http://www.oxfam.org.hk/content/98/content_24743tc.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