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問你自己,想想對未來的期許和希望
你真能許下讓精靈自由的願望嗎?
《阿拉丁》是齋主兒時再重要不過的迪士尼動畫,那貴森森的錄影帶,被我看了不下數十次。我仍記得狹窄巷弄的追逐歌舞、茉莉感嘆受困皇宮、奸詐的賈方、洞窟裡無盡的金銀財寶、神奇的飛天魔毯、幽默有趣的神燈精靈、被許下的最終願望,但我卻想不起阿拉丁是個怎樣的人。對於幼年的我來說,阿拉丁像是個幸運的少年,但對如今的我來說,阿拉丁的意義遠遠超過我的想像。
這次《阿拉丁》重拍的真人版,大抵上的劇情並沒有太多改變,除了增加了幾場歌舞、動作戲及侍女劇情之外,就是因應女權思潮而增加的公主劇情。但齋主並不打算討論這些新的劇情,而是針對《阿拉丁》本身主軸的劇情,做些現實人生的討論。
還記得小時候,當阿拉丁許下最後一個讓精靈自由的願望時,我在電視機前為神燈精靈感到高興,覺得這是個幸福團圓的故事結局。但我們終究長大了,有對自己的各項期許,心中也存有對未來的各種慾望。每個人鐵定都想過,若有幸某天也有精靈神燈時,會許下怎樣的願望? 我們在社群網站上,看到許多人渴望財富、名聲、權力,也有人渴望己身的健康和快樂,但隨著年歲增長,當我們在社會打滾的經驗越來越多時,我們就越不可能許下讓精靈自由的願望。至少齋主知道現在的自己,絕對沒有辦法許下同樣的願望。也因此,我在電影結局時完全淚崩,久久不能自己。
就算不論讓精靈自由的願望,光是那獅頭的神燈密窟,恐怕就已是我們的巨大考驗。你想像一個充滿財富的洞窟,裏頭有陶珠隱園的地契、蘋果公司的股份、滿坑滿谷的莫迪里亞尼和趙無極畫作,你真的能全無起心動念的走到洞穴的盡頭嗎? 精靈在脫困以後,詢問阿拉丁的第一句話,就是阿拉丁的老闆在哪裡。因為一個有所求有慾望的人,是絕對沒有辦法進入洞窟,甚至是走完全程的。賈方雖然是個很強大的反派,但他的慾望看起來無窮,但終究是被他的想像力所困,洞窟裡肯定有讓他陷入瘋狂的財寶。賈方其實就是平常人,他許了平常人會想許下的願望,金錢、權力、武力,就是我們平時汲汲營營的價值。
但阿拉丁不同,他之所以能通過層層考驗,並不因為幸運,而是因為他的善良與無私。阿拉丁基本上是個一無所有的人,他沒有半點財產,更沒有個能稱作是家的地方,但他會對路邊飢餓的孩童伸出援手,會幫助一個毫不認識的陌生女子,若說阿拉丁真正擁有甚麼,大概也就只剩下「自由」了。
自由貫穿了整部《阿拉丁》,只在神燈精靈的議題上稍稍提起,卻又輕輕放下,但若針對劇情細思,會發現與「自由」相對的並不是「不自由」,而是「執念」。當人擁有的越多,也就越不自由。美貌財富權力於一身的茉莉公主,卻因為擁有的身分而必須乖乖待在宮殿裡;智慧頂尖的賈方卻因為想要擁有的更多,而最後許下了悔不當初的願望;無所不能的精靈,卻因為無所不能而必須成為永世的神燈奴僕。當你擁有了一,你就會想要二,當你擁有了二,你就會想要千千萬萬。是心中的執念,讓我們不再自由。
片尾,當阿拉丁的身分敗露,非王子的他不能娶茉莉公主時,神燈精靈提出了幾個方案讓他選擇,可以讓他再次成為王子或勇士,或者直接抹煞公主必須嫁給王子的這條法律。但許過願望,擁有過財富名望權力的阿拉丁並沒有向自己的執念屈服,他許下了讓精靈自由的願望。這是何等令人折服的事蹟。人很奇妙,當你體會過財富、名望和權力時,你就越難擺脫己身的慾望,心中的執念也就越深,而阿拉丁竟然可以在擁有這些經歷之後,許下一個全然無私的願望,這是何等不容易的事情。
過去眼界狹隘的我,認為阿拉丁只想要愛情,所以他假扮王子,編造謊言,只為了能得到與茉莉公主匹配的身分,甚至是騙取這愛情。如今想來,阿拉丁實在不是你我所能及,當自己夢寐以求的目標就在眼前時,他只需要許下最後一個讓自己夢想成真的願望即可,但他卻選擇了讓精靈自由。阿拉丁雖然在人格上有許多問題,但他卻將自己放在了第二位,而且是永遠的第二位。為了精靈,他可以犧牲自己的愛情;為了茉莉,他可以犧牲自己,甚至為了猴子阿布,他可以不顧性命的去冒險。
結局時,我問我自己,若真有神燈精靈和三個願望,我能否許下讓精靈自由的願望? 此刻的你或許會認為,有兩個願望已經足夠,但就我對人性的認知,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你只會想要更多更多,而當你有了更多時也絕對不會滿足於你眼前所擁有的一切。我自認無法許下讓精靈自由的願望,因為我想要的太多,而且無止無盡。那你能嗎?
詐團圓劇情 在 凱特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陳可辛導演用iPhone X拍了一部叫做《三分鐘》的微電影告訴我們團圓的意義,順便致意了過年無法回家,仍舊堅守崗位的工作人員。每年春節,諸如此類的暖心故事到處都是,提醒我們,家人的愛,勝過一切。
-
這確實是很容易就帶入的認同,也是最輕易被渲染的情緒,只要切入的角度合適,不需要刻意煽情,就能讓人眼眶含淚。
但現實中,有些孩子是不喜歡過年的,哪怕他們都已經成人。因為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父母親從未讓他們感受到愛,只有不停的剝奪掠取,甚至是背叛或遺棄。
關於描寫這樣的孩子的劇情,兩岸三地,我從未看過處理恰當的方式,卻在去年的日劇《四重奏》中得到了答案。許多人避開去談的問題,在坂元裕二的腳本裡被輕描淡寫卻正中下懷的戳到痛處。
-
劇中的小雀被人通知「妳父親病危了」,暗示她是不是該去見父親最後一面。
她與父親的關係交惡始於小時候受父親指使參加超異能少年綜藝節目,謊稱自己擁有特異功能,結果被舉報是「騙局」,自此罩上了一層無法散去的陰影。長大後一直刻意隱瞞這段往事,後來被同事發現那段表演影片,「滾出去」的匿名紙條塞滿她辦公室的抽屜,最後只好離職。從小,她因這件父親安排的詐騙事件被霸凌過無數次。
她討厭德行不良到處行惡的父親帶來的陰影,長大後離開家獨自生活,直到遇見了四重奏的夥伴們,才開始有了意義上的歸屬。
那天,她在父親的醫院前徘徊許久,最終放棄探視。內心一直無法原諒父親的她,一方面覺得連最後一面都不想送的她不配做女兒,一方面又替自己這一路來所受的委屈不服。
四重奏的夥伴真紀告訴她:「不想見就不要見吧,我們回家。」
沒有任何大道理,沒有任何道德上的規勸,他們一起吃了一碗豬排飯,然後回家了。
這當中還產生了好多金句,例如真紀對著又哭又笑的小雀說:「邊哭邊吃飯的人,能夠活下去。」
我常想,同樣的劇情設定,放在別處會不會就成為特別狗血,特別煽情的「相互體諒,彼此理解」,然後在病榻前擁抱哭泣的戲碼?
-
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孩子,父親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嗜賭或嗜酒,有一個怎麼都不願意離婚的母親,一起跟著孩子挨打,而一屁股債,丟給老婆孩子去還;又或者從來未曾擔起養育責任的母親/父親,待孩子成年,拖著孱弱的病軀要求對方「我是你的親生父母你要養我」。愛與其他親戚朋友家孩子攀比的父母,從小規劃小孩出人頭地的路線,稍有不行,就罵小孩沒出息,丟盡他們的臉。
-
也許中國人對親情最大的誤解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倘若你有無法原諒的家人,不用勉強自己去原諒;過年時,找個讓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去過,也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團圓」。
-
/ 陳可辛導演的iPhone X 跟我們的一定不一樣
/ 這兩張照片也是用iPhone 拍的
/ 過年時如果缺少片單把《四重奏》追一追吧
.
有些即時動態在這裡不好說,
不如換個地方。
前進我的IG帳號↪️1103kate
.
📷Evans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