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不見為淨,但心真的安靜了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一句話:「不去想就好了!」可是不去想,煩惱及問題就會消失不見嗎?或者說,去仔細想又會感覺害怕及難受,那到底該如何是好呢?
近期與個案工作中發現,人與自己失去坦誠的連結是常有的事,很常會有自己認為根本不存在的事,但卻沒被我們意識到它其實是潛伏在潛意識驅動一切的源頭。比如某種情緒長年被壓抑及掩飾成另一種行為或想法,而導致看似命運的流轉所發生的事件,其實來自於被潛抑住的那股我們一點都不熟悉的情緒。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我因為害怕被抛棄而發展的過度獨立或追求目標,表面上看起來我很有自主意識地去創建我的人生,但這獨立的背後實是恐懼在作崇。因為害怕被丟掉,所以讓自己沒有機會被丟掉,於是靠自己強大不依賴任何人,實是因為自己對恐懼的不接納、不承認、不碰觸。因此,恐懼這個情緒對我來說就很陌生。而當我無法與恐懼接觸,並以自己的因應方式去掩蓋而成為強大、獨立、目標導向時,就離恐懼愈來愈遠。但它並不會消失不見,而是潛藏著不斷地以各種方式顯現。
也許在人際關係上,怕被抛棄的恐懼會戴上「渴望被理解」的面具,因此在與同事主管共事時就容易強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但因為態度強勢的背後可能是害怕被誤解的反向操作,於是所有非語言訊息的傳遞之下,才真正造成對方的誤解。而被誤解又會勾住「渴望被理解」的挫敗,於是就更著急地想要去解釋,但愈解釋就會愈不被諒解,而感到愈挫敗,於是被誤解成了家常便飯。最終又回到了原點,不得不去看到渴望被理解背後的「怕被丟掉」的恐懼。
也有可能在親密關係中,怕被抛棄的恐懼扮演著「討好奉獻」的僕人,或是「自戀自私」的皇帝,甚至是「無法專一」的花心人。可能看著貌似以自我需求為中心,但其實很害怕他人一不注意或關心自己,自己即將會被忽視或丟棄;也有可能周旋在眾多對象間,看似相當吃得開並不留心於特定一人,實是害怕一旦專心付出真心了對方會離開。
當然在親子關係中也會顯現,比如「緊迫盯人」的母親,很有可能與孩子發展出過度糾纏的關係。對孩子做的一切(控制、侵略、索討)深信是為了愛,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自己的需求,藉由母職角色在定義自我認同及存在價值,背後實是為了安撫內心怕被抛棄的恐懼。
那麼「怕被抛棄」的恐懼,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除了原生家庭的影響之外,追溯至更早就會與靈魂累世的轉世經驗相關了。若是一個帶有原生「怕被抛棄」恐懼的靈魂,想必經歷過很多世的被抛棄經驗,而今生設定要來好好完成這個課題的學習,就必定會投身於會創造出這個現象的家庭(親子靈魂契約)。我們也許會認為應該多次經驗後,早晚會習慣沒感覺,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雖然靈魂記得,但我們每一世的出世都是一張白紙,以嶄新的視角在體驗的,唯讀那個情緒印記還是深深烙印著。因此我們雖然不記得累世的經歷,但對於情緒創傷仍是有感覺的。
有做過前世今生的個案就會從前世報告書中發現,前世的靈魂傷痛就會是今生的學習課題,它通常與你今生的深層情緒相連;而前世的靈魂能量則與今生的現況會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或極端相反),也就是慣性反應或重複性事件。這就是靈魂安排的有趣之處,我們今生是來療傷的。換句話說就是,靈魂驅使我們再一次為同類事件做出不同的人生決定,看看這一次會不會在同樣的情況下,活出不同的人生樣貌,那麼我們就把累世同主軸的一系列傷全都療癒了。有時候它能影響的會是整個家族脈絡的傷痛。
因此,別小看自我探索及自我療癒。它牽動的不只是這一世的自己、前世及來生的自己,也會影響到家族裡的所有成員。
潛意識若沒有進入意識,就會主導你的人生而成為你的命運。-榮格
#十月新開
#一對一靈魂之旅課
#一四五下午
#一個月密集式課程共十二小時
#費用一樣課程量身定做
⭕️ 靈魂之旅課
此課程的內容會以超個人心理學派為基礎,去詮釋我在靈性經歷上所學習到的,以及分享個案案例的故事來探討不論是心理或心靈上的課題。我希望能強調並不是一昩地躲入內在意識來逃避心理層面,活在與真實世界脫軌的幻象中;反而是因為更往內在走,而有能力與自己的內在經驗及感受共處,找到內在平安及和諧,並發展出面對外在挑戰的勇氣及信任。
課程中會以故事為例,和大家探討理解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發生什麼事了?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這樣?在渴望什麼或恐懼什麼?以靈魂層次上來看有什麼不同的觀點?行為背後的心理驅力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療癒?能如何避免此種狀況?
這會是一個線上解說(一週一次一小時)加上群組討論(每日文章更新、提問、回饋及後讀討論)的課程,以新書中內容為主軸來探索我們與自己的不同面向,達到整合及精進。因為內容深度和觸及的範圍較深,因此這次以課程方式進行,書只是教材。希望在三個月的心靈課程下,能使大家獲得更深層的自我了解及探索。
📣 適合「靈魂之旅」課的同學:(上過工作坊的同學大推)
1) 常莫名感到情緒起伏,也許焦慮、悲傷、憤怒、無奈等,卻找不到方式來安自己的心。
2) 不懂為什麼自己不斷遇到類同的人事物。
3) 想要照顧好內在小孩,想療癒兒時創傷與原生家庭有糾葛的議題。
4) 在婚戀關係中不斷觸礁,容易與人產生爭執,常看不慣身邊的人事物。
5) 想要了解心理運作的理論及靈魂視角的解讀,如何與自己和解及成長。
6) 想更深層的探索了解自己,讓自己完整獨立而感到安心。
7) 想要了解焦慮、沒安全感、控制、依附、防衛、人際邊界、自尊、疏離、內疚等議題,是如何在關係中觸發恐懼或憤怒的。
8) 想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身體,又是如何在家族能量中運轉。
9) 想了解意識與潛意識是如何鏈結,而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想法、信念及行為的。
10) 想了解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自己都是如何在防衛及攻擊他人的。
☑️上課方式:
每天線上群組心理學知識分享及一週一次線上課程,針對一週以來的內容做理解及探討,並提供我個人親身體驗的自我療癒方法(任何問題可提出來討論)。
☑️上課費用:
三個月台幣$6000(含書)
海外paypal加手續費為台幣$6400(帳號:yvonneyuhsuan@gmail.com)
開課時間會再群組上另行通知,人數滿班即開課。有興趣參加課程,完成匯款後請告知匯款帳號後五碼。
戶名:邱俞璇
銀行:台北富邦(012)
帳號:757-168-003670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同時也有3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
詮釋學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閱讀隨記】《法式甜點裡的台灣》‧ Ying C. 陳穎 ‧ 日出出版
這是一本,台灣法式甜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書。── 完讀此書後,我深深有此悟。
其實有些意外,去年春天,才剛出交出沉甸甸大部頭的《法式甜點學》的 Ying,短短一年多,竟又一部六百多頁巨作出版,同為寫作者,對她的強大毅力與寫作能量著實佩服不已。
和前作之以「全書」形式,抽絲剝繭、章法有序歷歷呈現法式甜點之歷史人文、類型定義、組成元素、評鑑賞析、趨勢潮流以至產業學界狀況不同,《法式甜點裡的台灣》由於以台灣為書寫主題,法式甜點之形構版圖與自我特色仍在醞釀發展之地,Ying 因而採取了截然迥異於前的敘事結構和視角 ──
轉以「人」為綱,透過一篇又一篇在地甜點創作者、工作者們的專訪,藉由個別歷程、作品與追求的娓娓述說,彷彿拼圖一般,逐步勾勒、梳理,台灣法式甜點的過去、以及今時面貌。
讀之屢屢動容。不單單書裡所載這近數十年來的一路演進均曾近距離親身體驗甚至參與,不單單從中瞥見曾師事或上過單堂課的曾美子、柯瑞玲老師以及早年愛悅的芙麗葉、朱里兒等店家的懷念身影,不單單此刻日常依賴的甜點店甜點師的生涯與創作故事都趁此一一更深入認識、回味……
更從中清晰看見、印證,台灣法式甜點人們,包括作者自己,在全心全意擁抱夢想、實現自我的同時,更一致奮力踏尋、探索、刻畫,屬於台灣、屬於台灣人以及我們心心念念的「台灣味」的身世面目、形貌輪廓,以及,立足位置。
事實上,這樣的探索不獨甜點,近二十年來,在台灣各個領域、包括餐飲界都正風起雲湧發生著;而 Ying 則以她的精采之筆,熱情感性、同時縝密理性地,精準完整記錄、詮釋、論述了台灣法式甜點世界的追尋與實踐軌跡,別具意義。
而同樣可喜是,從中點滴領會、覺出,在這追尋路途上所共通的一路前行與進境:
走過剛剛開始也許出乎亟欲連結土地、建立認同、朝外張看,遂而難免略顯急切的強尋強解強說強加,繼而漸漸清明,回歸周遭素材與自身的成長環境、味覺經驗情感記憶,自然而然如實踏實含英咀華而發……
是的。正如我對這一切的始終希望:懂自己、做自己、做好自己,專注在此、樂在此;而我們所共同願想的,自明自信自在自得的未來,也將逐步浮現此中。
※ 更多閱讀筆記 https://goo.gl/B2htR4
詮釋學定義 在 獅子心塔羅×腦少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腦少女的塔羅・神論卡|讀牌實驗3日實體工作坊-初階🕯
#一對一家教需求可私訊討論
#價格將依場地費用調降
#舊生回鍋特別價請見最下方
“美麗的78張牌是生命不同階段面向的縮影。”
卜術向來被定義成問事工作,開始我也是這麼運用著。
一路走著讀著,塔羅牌被我定義成這靈魂旅途的縮影療癒的工具。
可以從訊息裡看見事,也能看見人心;從圖像裡看見階段,也能以此為本認識更多奧袐。
我並不是典型的塔羅解讀師,看得見未來的不同版本之餘,但更重要的是為迷惘的人展現一條可能的道路,引導對方發現自己的力量或者帶領對方陪伴自己。
-
工作坊中分享的是得以運用在任何牌卡上基本的數字學以及生命靈數概念、讓牌卡訊息更加立體化的希臘神話。以及以卡巴拉引導出來的靈魂觀。
此次與過去不同的是帶入具超越觀點的神諭卡,解析神諭卡結構和使用的基本心法,協同同時具有五維以上和三、四維概念的塔羅牌一同工作。
而知識向來是可以被推翻再次詮釋的,歡迎參與課程一起探索這迷人的生命旅程。
💡💡💡請私訊報名💡💡💡
🟨課程時數 共31hrs🟨
▪實體課共3日 1日7hrs 共21hrs(含中午用餐時間)
10/23週六、10/24週日、10/31週日
10:30-17:30(含休息吃飯時間)
▪線上課程時數約6hrs
▪課後3次作業Google Meet線上討論及發問,1次線上會議約1hr-1.5hrs。
▪加入自由討論學習群組(依個人意願)。
{課程內容}
占前準備-淨化冥想與能量保護
與天使合作
卡巴拉的宇宙觀
色彩象徽及其意義
數字代表意涵及象徵、靈性數字
(帶入生命靈數概念)
星座三態/元素性質
/初階偉特78張牌/
78張塔羅牌牌義及相關神祕學及希臘神話
關於解牌的大觀念及現象
基礎牌陣解牌
牌陣初步練習
隨便你問時間
/神諭卡解讀分析/
以文字及圖像2種類型的對神諭卡結構進行分析,以邏輯的方式初步連結神論卡訊息。
#費用及其它資訊如下
報名日期|10/19週六前
上課形式|實體課/網課/線上討論
實體課地點|台北市京站一帶
課程費用|新台幣 9,666元
參與人數|4-6人
#費用分期需求請私訊討論
-兩人同行1人N.T. 9,222|三人同行1人N.T. 9,000-
-舊生回鍋價新台幣 3,333元(不另附教材)-
▪課程包含紙本教材(不提供牌卡)
▪報名後5天前告知不克參與全數退費,未在5日內提出費用恕不退還。
▪報名當天臨時告知無法出席 費用不退於新開班上課。
#課程 #進修 #神秘學 #偉特塔羅 #神諭卡 #生命靈數
#獅子心塔羅 #身心靈 #顯化法則 #吸引力法則
詮釋學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_3aMWFrOtk/hqdefault.jpg)
詮釋學定義 在 transitionofficia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www.transition.tk
www.facebook.com/transitiontw
曲 Music: Transition 前進樂團
詞 Lyrics: Transition 前進樂團 and Cheng Li-Chen
Video Post Production: Danny Roberts - Sons of Graham Ltd
Mixed and Mastered by Daniel Foo (using DEFINITY AUDIO® DEFINITY M6 speakers and DEFINITY AUDIO® α-1 Amplifier)
Special Thanks to:
GECKO MUSIC GROUP for the SATELLITE SRM 2020 C.R.I.S.T.A.L.® Audiophile Microphone!
https://www.geckomusicgroup.com
Special thanks also to the students:
Lillian Chevin, Bella Howells, Mia Vitkovic, Beth Webber, Tyler Boulton, Arshya Bommaraju, Chris Popoola, Jessica Ackred, Poppy Ackred, James Butterworth, Olivia Davies, Archie Drury, Sophie Gregory, Liam Hindle, Evie Langdon, Kristy Falkiner, Amelia Lotz, Eleni Hadji-Savva, Itohan Imasogie, Lucy Harris, Gabsi, Sophia, Darcy Dalwood, you guys did a fantastic job, thanks for joining us this time!!
這是分崩離析的時代,也是時間與空間被重新定義的時代。
在不平靜的2020年,Transition前進樂團挾帶全新原創單曲《 起走》強 勢回歸。
長年穿梭不同場域,不斷地將英搖正典與華語流行的豐富元素層層交疊,
前進樂團擅長從各種維度的生活經驗中提煉出全然原創的跨域思維,這首
先發中文單曲正是驚艷的結晶。
主唱Jesse、鼓手Josh與前團員Niall因這首歌再次合體,卻因疫情分隔三 地:英國Bristol、 台灣台北 、英國Cornwall。令人驚喜的是,純熟編曲 為骨幹、濃烈聲線的開展、 乾淨歌詞使之平衡, 套上獨立又互相依存的 全新創作模式,意外建構出遼闊空間感,讓人得以悠游於音樂的疆界中。
受惠於疫情在台灣控制得宜,MV順利取景於花東縱谷與墾丁,謝謝台 灣!
回頭看,前進樂團在創作上的膽識與成熟度 路獲得好評,更因《對不起 我的中文不好》 曲誤打誤撞開啓了中文歌曲教學的領域。路,就這樣被 走了出來!透過網路,前進樂團的創作有幸被不同國籍的學生傳唱著。這 次經由《 起走》,樂團進 步與英國當地學校合作,邀請正在學習中文 的同學們同步參與MV合唱。
後疫情時代, 前進樂團期盼用滲透人心的旋律打破時空與文化藩籬、完 整詮釋其深沉內在的世界觀。在這高速運轉的2020,跟著前進樂團的音 樂, 起走。
Transition launch a powerful new song this autumn! With haunting melody and evocative theme, it’s a song for a troubled world: Journey Together.
The band have pioneered cross cultural music for many years, producing and performing original material in Mandarin, fused with Western rock traditions. They had always set themselves to explore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this new song is a great example.
Covid 19 restrictions have required Jesse, Josh and Niall北極熊 (who returns for this new single) to film and record on two sides of the world: Jesse and Niall in Bristol and Cornwall with Josh in Taiwan! Thanks to Taiwan’s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the pandemic, film locations in Taiwan include the beauty spots of the east rift valley in Hualian and Taidong, as well as the beaches of Kenting.
Transition’s music has been learnt in schools teaching Mandarin all over the world. With this song, the band enlisted students from several schools in the UK to join in the chorus refrain, filming and recording wherever they were, in whatever state of restriction or lockdown. A journey together.
曲 Music: Transition 前進樂團
詞 Lyrics: Transition 前進樂團 and Cheng Li-Chen
Verse 1:
記得那一年,一起出發的冒險
不管有多遠,好像就在我們眼前
Bridge:
發光的一切
都被抺去
天空一片漆黑
能不能抓住你?
Chorus
我跟你一起走
眼淚我們一起流
Wherever we may go
我抓住你的手
我跟你一起走
眼淚我們一起流
Wherever we may go
你就在我左右
It’s you and me, 一定是你
Verse 2:
沒人走過的路,我們一步一步跑
受傷我不痛,但淚水嘲笑我的心
Bridge:
發光的一切
都被抺去
天空一片漆黑
能不能抓住你?
Final Chorus
我跟你一起走
眼淚我們一起流
Wherever we may go
你就在我左右
我跟你一起走
眼淚我們一起流
Wherever we may go
我抓住你的手
It’s you and me, 一定是你
Verse 1
jì de nā yī nián yī qǐ chū fā de mào xiǎn
bù guǎn yǒu duō yuǎn hǎo xiàng jiù zài wǒ men de yǎn qián
Bridge
fā guāng de yī qiè
doū bèi mo qù
tiān kōng yī piān qī hēi
néng bù néng zhuā zhù ni ?
Chorus
wǒ gēn ni yī qǐ zǒu
yǎn lèi wǒ men yī qǐ liú
Wherever we may go
wo zhuā zhù ni de shǒu
wǒ gēn ni yī qǐ zǒu
yǎn lèi wǒ men yī qǐ liú
Wherever we may go
ni jiù zài wǒ zuǒ yòu
It’s you and me
yī dìng shì ni
Verse 2
méi rén zǒu guò de lù wǒ men yī bù yī bù páo
shòu shāng wǒ bú tòng dàn lèi shuǐ cháo xiào wǒ de xīn
Bridge
fā guāng de yī qiè
doū bèi mo qù
tiān kōng yī piān qī hēi
néng bù néng zhuā zhù ni
Chorus
wǒ gēn ni yī qǐ zǒu
yǎn lèi wǒ men yī qǐ liú
Wherever we may go
wǒ zhuā zhù ni de shǒu
wǒ gēn ni yī qǐ zǒu
yǎn lèi wǒ men yī qǐ liú
Wherever we may go
ni jiù zài wǒ zuǒ yòu
It’s you and me
yī dìng shì ni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ywfXDT9PKM/hqdefault.jpg)
詮釋學定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讀] #陰陽師的劃界力量:#找台北的結界 與讀《日本的結界》| 李長潔
.
陰陽師,是人們對日本傳統宗教的重要想像,時常出現於各種大眾流行文本中,像是手機遊戲《陰陽師》、漫畫《雙星陰陽師》、夢枕獏的小說《陰陽師》等。回到制度歷史來看,陰陽師源自中國先秦百家中的鄒衍一派,以陰陽五行的協調為學說,進而產生的一種對自然界運作做出符應與敬畏的信仰體系與儀式實踐。這裡講的信仰體系是指「神道」(shinto),而儀式實踐則是指陰陽道中的各種巫術,而其基礎就是「結界」(kekkai)。《#日本的結界》(日本の結界:陰陽師が明かす秘密の地図帳)的作者,#安倍成道,即身為水之家系第27代的陰陽師,便透過本書解釋了「結界」的定義、功能、歷史,與結界和日本生活空間的關聯性。
.
▓ #陰陽師的經驗之知
.
這本書並沒有深刻論證,或是滿滿的史料,可是讀來有趣的是,這本書的內容來自於真正的陰陽師的「#經驗之知」。安倍成道以自己的生活所知,敘述著結界的技術、陰陽師的系譜、安倍晴明的卓越等,並舉出關東、近畿、中部、北海道等地的結界樣貌。旅行者們可以跟著這本書,去拜訪日本的各處結界,饒富趣味。
.
▓ #尋找台北的結界
.
然後早上突然有一個想法:「#台北有結界嗎?」於是我從日治時代的台灣神社開始思索與調查,發現一個有趣(但沒有資料證明)的觀點。如果我們從七星山為方向,可以見到 #台灣神社(現圓山飯店)一路沿著中山北路的方向,由東北切向西南,途經「#護國禪寺」、「#台北天滿宮」、「#建功神社」,形成一條線。從結界的觀點來看,或可視為「鬼門封」。(#影片就去拜訪了這些地方,#感受一下空間感)
.
▓ #台北建城的空間規畫
.
而這條線的方向,剛好與清代劉璈建城的方向一致。劉璈不以原本河港型(洪致文 等,2014)來建築台北城,而是以對正七星山的風水之說來切畫下台北城的城牆、城門,形成現在所理解的城池模樣。而後來的劉銘傳則是以對向正北的方位進行街道規劃,則是目前台北裡部分街道的南北向、東西向的正向方位。一邊走在台北的城市中,一邊從《日本的結界》的角度來觀看台北,或許可以有一些有趣的概念,去詮釋我們的生活空間。
.
其他關於「結界」的文化人類學研究還在持續閱讀中,太多日本文獻我的學校沒有提供資料庫使用,好想要完整的理解啊。之後我會持續以日本或台灣的例子,運用於結界分析,一定可以有非常有趣的成果。
|
#參考文獻:
.
1. 安倍成道(2018)。張宇心 譯(2019)。《日本的結界:陰陽師的祕密地圖解謎》。台北:健行文化。
2. 洪致文、馮維義(2014)。清末以來臺北盆地歷史地名的空間認知相對方位改變。《環境與世界》,28,75-9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2SSS_RV8-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