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著共同的需求,同時也是一個獨特的人」
#心理師碎碎念 #玫瑰少年 #你不需要抱歉
昨天是玫瑰少年逝世21年,請容我碎念一下。
在學習心理諮商的過程中,基本的心理學理論是一定要懂的,例如Maslow的基本需求理論、Erikson社會發展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這些幾乎是在研究所考試常出現的理論,沒有一個提及有性別差異。
是的,每個人的需求與發展歷程幾乎沒有什麼差別。
#榮格心理學 #伴侶關係 #占星與愛情
在榮格心理學中相信,我們內在都有陽性能量(阿尼姆斯)與陰性能量(阿尼瑪)那一面,只是女性陽性的那面跟男性陰性的那面,可能因為成長歷程被壓抑了,才會想要在伴侶關係當中找到壓抑或失落的那一部分。(這就是占星裡頭很愛談的一宮與七宮之間的愛恨情仇)
在現今的社會,我們好不容易跳脫了不少框架,不需要刻意再去拿誰的框架來套住自己;在心理師受訓過程中也極力地提醒我們小心自己的價值觀與人性觀會不自覺地傷害個案。
...每個人在成為一個完整的人都如此不容易,可不可以不要再拿石頭砸自己的腳,否定自己的需求與獨特性?我只希望哪天我們不要再談論性別,而是專注地與當下你身旁的「人」或「自己」相處。
作為練習,于玥在此邀請您跟自己獨處時,問問自己:
1.我喜歡現在的自己嗎?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2.不喜歡的原因是什麼?這些「不喜歡」自己的聲音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3.誰在什麼時候像植入晶片在你腦中一樣地告訴你,「你不討喜」?
4.請給自己秀秀,對自己說:「即使對自己還是這麼嚴苛的你,還是很努力活到現在了呢!這麼努力的你,很值得被疼愛呢!為了犒賞你,我要帶你去吃一頓好料的/泡溫泉/出去走走(自己填選喜歡的選項)
最後還是廣宣一下:
#占星課程
若想更了解自己也歡迎來參與于玥的占星課程
于玥的占星課程正在籌備中,在那之前想聽聽您的需求,麻煩幫我填個問卷:https://www.surveycake.com/s/LwlY6
認知理論皮亞傑 在 蘋果好書推薦悄悄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風靡歐洲教育界-兒童邏輯益智教材💡
3-10歲孩子,都靠這一套養成7大能力👌👌
✔語言✔數學✔藝術✔生活認知
✔邏輯思辨✔空間運用✔品格養成
📣有孩子的家長都知道,許多基礎課程在小學一、二年級只會簡單帶過,因此學齡前的學習格外重要
📣尤其是108課綱開始後,分數不再是唯一的重點而是融入邏輯思考、規劃、創新、符號運用及人文藝術素養等元素
✨而這樣的教育理念早已在歐美實施多年,尤其是由瑞士名教育學家「皮亞傑」運用認知發展理論,所設計的左右腦開發益智桌遊套組早已是每個孩子必玩的💯🙆♀️🙆♂️
💪讓孩子跟上新式教育的腳步: https://bit.ly/2ZVo1Ox
【依照年齡分成3等級】
🔵等級1:適合3-5歲
🔴等級2:適合6-8歲
🟡等級3:適合9-10歲
【1組遊戲盤+14項認知啟蒙18本】
▪英語主題認知
▪數學主題認知
▪注音主題認知
▪動物主題認知
▪海底主題認知
▪藝術主題認知
▪基礎國字語言主題認知
▪大自然主題認知
▪昆蟲百科主題認知
▪日常生活主題認知
▪形狀主題認知
▪觀察力主題認知
▪視覺觀察主題認知
▪排序&空間運用主題認知
▪健康飲食&生活食材主題認知
▶新版皮亞傑完整一套定價5000👈
Q寶新品上架🌟3天內享57折優惠🔥🔥
🛎全部遊戲盤&18本遊戲書⚡只要2980
現賺2010+免運費🔺後天恢復原價
https://bit.ly/2ZVo1Ox
認知理論皮亞傑 在 恬兒職能治療師-醫學領域的兒童發展專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孩子啊~不要亂拿別人的東西!】Part.1
孩子在成長階段很常會遇到『搶奪玩具』的狀況劇~😱
拿了別人的玩具造成衝突,甚至演變成有理說不清的搶玩具大戰!
爸爸媽媽們有時也很苦惱,😓
不是剛剛才說講清楚那是別人的不可以拿嗎?
怎麼會這樣『偷』別人的東西呢? 😟
其實~孩子常常是分不清『擅自拿』就像是偷的概念,
在孩子小小的世界裡,他們還依照慾望和本能去行動,很多行為還不這麼合乎社會的規範,這時需要大人慢慢的引導👫,讓孩子漸漸社會化,才能有適當合宜的行為表現呦! 🌞
今天#Ally治療師和#恬兒治療師 就來解析一下「不擅自拿別人東西」的學問吧~
孩子要學會「不拿走別人的東西」
這牽涉到『✨物權概念、道德觀發展、自我控制能力✨』!
-
🔴物權概念的建立🔴
✔物權概念讓孩子有自主的意識,也幫助孩子了解要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物品,並尊重別人的物品。🙆♂️
✔分得清楚「你的、我的、別人的」:孩子一開始會先學會「我的」,在大人引導下漸漸學會分辨「我的」和「不是我的」,再之後才會懂得「誰誰誰的」,如:這是媽媽的。
✔孩子到4歲左右,才會慢慢建立起物權的概念,起初他會先了解「我的東西別人不能拿」,當角色相反時,孩子不見得了解「物品有自己的主人,不能隨便拿」。
🟠道德觀的發展,決定孩子的行為🟠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當中:
✔無律期(0~4歲),這時候他們自我中心強、對規範似懂非懂的,行為大多出自本能,就會常常出現「我想要我就要拿」的行為。😜
✔他律期(4~8歲),孩子所了解的規則是很固化沒有彈性的,他們會很極端的去評價好壞,孩子會依照行為的「後果」去決定做出什麼行為,像是拿了別人的東西之後,「要去道歉」,我不喜歡去道歉,所以不拿。🤓
✔自律期(8~12歲),這時孩子可以了解規則是人訂的、是可以改變的,他們的行為不再只是依照後果,也會和原先的「意圖」有關,像是那不是我的東西,我去「跟他借借看」。👍
🟡內在衝動,勝過自我控制能力🟡
✔除了孩子道德觀發展的階段外,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環。許多學齡前的孩子即使有了物權概念,也知道不是自己的、不能拿,但偶爾還是會出現拿別人東西的行為🤔,甚至到中大班都還有可能出現喔!
✔自我控制能力是「後天習得」且「需要練習的」👊,孩子常常因為物品很吸引他,內在衝動壓過了後天才習得但還不夠成熟的自我控制力,就產生了明明知道,卻還是做了的狀況。
-
這三點是缺一不可,且都會漸漸發展的!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教導孩子這些概念,並且依照他們的年齡給予適當的規範,慢慢幫助孩子成為社會化的成熟人喔! ❤
下集我們會來分享要告訴大家,
如何引導『不擅自拿別人的東西』的小撇步~
請持續關注,敬請期待喔!!! 😎
-
【講座訊息】#學齡前孩童的教養守則 https://bit.ly/3cWHd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