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你的職場微特質】
歡迎來到2021年。
踏進新一年,一方面迎來新希望,另一方面卻為一眾職人打工仔,帶來最令人懊惱的職場惡魔,就是 #年終考績(Performance Appraisal)。翻箱倒籠回想過去一年做過甚麼,在永遠無法看懂的職能列表上替自己填上分數。我想,除了老闆,大概應該沒有誰會對這份文件感到興趣。
職場上的確有很多事情是「為做而做」,而年終考績就肯定屬於這類別。當初出發點固然是為了能讓每個人都有一個公平的評核機會,但到了後來,卻變成了行禮如儀。一成不變的評核標準成為了人才的魔咒,把每個人的可能性侷限在特定的範疇上,白白浪費了他們本來可以散發出來的光芒、可以為團隊提供的貢獻。這套制度,用於審核19世紀的工廠員工或許適合,但用在千變萬化、講求創造力的千禧世代,卻顯得不合時宜。
可惜的是,在潛移默化下,這已經變成了職場定律。我們每個人都習以為常地以職業(Profession)或特定職能(Competence)去定義能力,彷彿世界上只存在一個唯一而絕對的成功標準,而職涯就是一個向著那完美境界攀爬的無盡旅程。
「身為護士,你必須很有愛心。」
「身為業務,你必須能言善辯,有can-do spirit。」
「面對老闆,你必須作出妥協。」
「面對同事,你必須笑臉迎人,有團隊精神。」
「身為部門主管,你必須懂得激勵團隊。」
「身為公司老闆,你必須願意站在人前。」
正正是這樣的區分,把同一個職業中的每個人,都形塑出同一個模樣。但這是必然的嗎?當劉備與曹操皆能夠分別以「臉皮厚」和「心腸黑」打出一片江山,當販賣愛情的《Titanic》(鐵達尼號)和以歷史論述作主題的《Schindler's List 》(港譯:舒特拉的名單;台譯:辛德勒的名單)皆能夠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電影巨作,那為甚麼在職場的我們必須活得如此單調乏味?相同的一個職業,真的只能夠擁有相同的一種做法嗎?我並不認同。
除了框住我們的可能性和扼殺我們的獨特性外,以職業作為我們的定位,也同時因為缺乏彈性,褫奪了我們對瞬間幻變的職場環境作出應對的能力。如果一位擁有30年經驗的醫師,因為一次醫療事故,無法再繼續他的專業。那醫師這職業對他來說已經再沒有任何價值。但這代表他的人生就此毀掉了嗎?
又試想想,一個頂尖業務員真的一輩子只該從事業務的工作,無法轉換跑道嗎?若他能夠看見自己當初能夠成為頂尖的背後原因,並加以好好利用,他隨時都能夠開拓新的職涯旅程。
真正能協助他們走出前路的,是他們的【#職場微特質】。
還記得三年前,當時我剛裸辭,在沒有下一份工作的情況下,離開了工作了8年的舒適圈。當時,我很渴望把興趣與職業結合,所以應徵了一家旅遊產業的初創公司。這初創公司是由四個熱愛旅遊的香港人所創建,因為規模有限,所以這幾位老闆就是我的面試官。
這次的面試跟以往的很不同,因為他們並沒有任何快銷品(FMCG)或行銷工作經歷,所以在他們眼中,對行銷工作做甚麼充滿著世俗的幻想。當被問到:「所以你以前是做行銷的,你有甚麼推廣我們這公司的好點子嗎?」我不禁在當下納悶起來,一方面覺得為甚麼外面每個人都覺得做行銷必須很有創意,彷彿丟個問題給我,就能夠換來好點子,但另一方面,我感到很困惑、很受傷。我覺得自己很沒用,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失敗的行銷者。
後來,我到了全球市場調研公司龍頭 #尼爾森(Nielsen)上班,為大企業提供數據分析和顧問服務。透過新工作,我開始有了新的覺悟。我開始對職業和職能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到了那刻,我終於看清自己的賣點在哪,之前一直能夠在行銷職涯中升遷的原因又是甚麼。我具備分析的天賦,擅於透過精準的問題找出重點,能夠引導他人看見事物的潛能,和他們自己的可能性,但我同時認知到,我絕不擅長想點子或推廣。這或許與世俗眼中的行銷者有所不同,卻並不代表我就此是個失敗的行銷者。
「行銷」和「有創意」這類型的「通俗特質」只是在某個時空的產物,不代表一個永恆的標準答案。只是當時的人把很多不同的【職場微特質】組合,成為一種「職業」,以便有效培訓。
然而,我們隨時都可以化整為零,把這些「通俗特質」還原作【職場微特質】。【職場微特質】就像化學中的原子,看似微小但舉足輕重,而且能夠自由重組整合。我們每個人皆擁有著獨一無二的【職場微特質】組合,憑此我們就能把現有的職業和職能概念打碎,把職場既定框架打破,拼合出一個屬於你個人的職業。
我可以成為一個擅於分析和拆解行銷問題的商業顧問,但我同時也可以成為一個擅於分析和拆解職場問題的職場引導師。
了解並接受這個自己後,我就可以純粹地專注於擅長和喜歡做的事情上。這不代表說我就此拒絕一切有關想點子和推廣的工作,只是這並不是我作為「商品」的核心價值。
情況就像台灣和香港很多的食店,他們都總會供應五花八門的食物種類,魯肉飯、米粉湯、黑白切甚麼都賣一通。美其名是為消費者提供選擇,而實際上可能只是沒有看見自己最想賣的是甚麼?自己最有價值的又是甚麼。
可能因為其它食店都這樣做,所以覺得理所當然?可能是因為客人都在要求不同的種類,所以就符合了他們的要求?更可能是已經忘記忽略了,本來的初衷,本來最想做最喜歡做最擅長做的是甚麼。
在行銷中,有一個我很喜歡的概念叫「Simplify、Amplify & Repeat」。意思是說,找到那個最值得銷售的亮點,然後把這賣點強化、深化、極大化;其餘不重要的則去蕪存菁。
假說你本來是賣海鮮拼盤。若你能夠清楚察覺,拼盤裡面最好吃最新鮮最受歡迎的只是裡面的生蠔,其它的都只是陪襯品,那你專注只賣它,賣好它,成為一家生蠔專賣店就好了。
專注於自己的核心價值知易行難,但絕非不可能的任務。我的經驗告訴我,不要貪心,不要企圖一步登天,慢慢在過程中逐步重新認識自己、釐清自己的價值所在。重點並非找到一個一成不變的答案,然後沒頭沒腦的執行;而是在旅程中盡情探索,然後有天你會發現,原來你擁有的可能性,比你最初所想像的多得很。
如此一來,你就能會成為市場上獨一無一的商品,就能擺脫性價比的死亡競爭,不再成為人資市場中逆來順受的 #大宗商品(Commodity)。他人再無法對你砍價,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根本無法比較;他們只能夠選擇買還是不買。
成為 #稀有商品(Rarity),並不代表每個人都要搶著要你,但真正需要你、真正看到你潛質的那個人,無論花多少都會願意買你。
期待勇敢無懼的你,在2021年好好享受你的新旅程,找回你的【職場微特質】,一步一步散發出你那與生俱來的耀眼光芒!
-----
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到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若有興趣將靈性修行實踐在生活中,歡迎追蹤 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認知 彈性 假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
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取自《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
……………………………………………………………
各位朋友,早安:
上次直播我感覺遺憾的,是沒好好談到霸凌議題。這本書的內容真的相當豐富,把犯錯到犯罪之間的路徑也帶了出來。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647924389171454
這篇摘文的重點有四個:霸凌與預防霸凌、霸凌事件的長期影響、檢討受害者的文化、幸福是減少犯罪的重要元素。這四個重點其實環環相扣,再搭配上我附上的圖,看到我們在關係中可能缺少的,還有將來我們可以練習的方向。
其實別說兒童與青少年,對很多成年人來說,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也不一定得到滿足。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訓練,也都是一輩子要學習的功課。
「修復式正義(Restorative Justice)認為刑事司法的新思維,重點要放在修復因犯罪而撕裂的社會人際關係。」
「正義恢復最關鍵的目的是修復兩者之間原本的信任關係,以及弭平社會撕裂的傷口疤痕。」
目前霸凌事件的處理,有人推修復式正義。這應用在社會上、在家庭裡,都能帶來一種新的思維:到最後處罰誰其實不是重點,重點是個人與關係的修復!
就關係來說,遇上逆風與打擊,那是稀鬆平常。但我們如果希望滿足自己愛和關心、歸屬感、信任的需求,我們還是要從自我肯定與社交技巧的強化,展開修復。
也就是,我們透過理解與諒解的耕耘,能帶著我們走到和解的面前,有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剛好,之前在談《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提到相關的概念。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81927152056543
祝願您,能從關心自己、愛自己開始,那一直是每一條路的起點!
……………………………………………………………
【文/ 陳建安】
■ 站起來,拒絕被霸凌的命運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被霸凌的原因很多樣,很多並不是被霸凌者本身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我們可以積極做出一點努力,以避免或幫助自己脫離被霸凌的命運。
對於如何預防與避免被霸凌相關資訊有很多「官式」的說法,例如,跟老師說、請老師介入、提升同理心訓練、加強品格教育、讓對方知道自己不希望受到這樣的對待,甚至還會建議被霸凌者能與對方好好溝通等。沒錯,改變教育現場與學校系統的友善性等這些都是可行的辦法,但是否真切有用呢?許多經歷霸凌的被害者或第一線霸凌防治工作者都知道,上述這些似乎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或力道不足之感。
我們必須體認到生存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還是需要有「自己的人生自己救」的體悟。因此以下有幾點自救的務實建議:
1. 讓自己強起來。
被霸凌者雖然不都是弱者或活該罪有應得,但要知道,自己有哪些地方讓自己容易成為霸凌的被害者?你要讓自己有能力、勇氣去面對那些可能以某些形式欺凌你的人,才是根本之道。甚至畢業出社會後,你還是需要靠自己獨力去面對生活與人際間的權力衝突及挑戰困難。因此,要提升自信與溝通能力等,讓對方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負的!
2. 多交幾個朋友。
這不是呼籲,而是實際的數學問題,更是一個團體動力關係。當你被霸凌時,可能你的陣營就只有你,必須孤伶伶地對抗惡勢力。但你若交了一位、五位,甚至更多位班上的同學,此時情勢就是二對四十八或五對四十五,比例上變成一比二十四和一比九了。相信我,我們不是要拉幫結派或利用朋友。但你要知道,在需要的時候有朋友願意拉你一把,對在這個社會生存是很重要的。
3. 能閃就閃。
隨著年紀成長,我們的經驗也會累積,這些可以說是生存的智慧吧!我們知道不要與人為敵,但是也要深刻認識到,我們也不可能跟所有人交集或成為好朋友。因此要學會辨識,有些人你能閃則閃,你知道自己的生命中不需要跟某些人有互動,這只會增加被害風險。有時你遇到的問題,就算是大人或專家也需要費很大工夫去處理,或者也處理不了。所以把人生的精力多放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陷在這泥沼裡。有道是:「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4. 避免挑釁。
霸凌與暴力的發生有時是一種雙方互動下的產物。在電影、電視影集裡,我們常會對一段情節印象深刻。當男女主角在吵架的時候,雙方都處於情緒高亢、憤怒至極時,攻擊行為可能就在如下的故事情節中發展:
女:你打啊,有種你打我呀!
男:妳再說,妳不要以為我不敢打妳!
女:那你打啊,你敢打我試試看!
男:(啪⋯⋯一個巴掌真的就甩在對方臉上)
女:你敢打我,你真的敢打我⋯⋯(不可置信地狠瞪著對方,還一手摀著臉)
別挑釁、別逞口舌之快,因為你不知道人在情緒失控下,會做出什麼不可預測的行為出來!
正向看待霸凌,並不是希望或歡迎霸凌。但若哪天發生了,在不造成生命威脅與重大安全傷害下,你可以選擇用正向心理的觀點看待。這是正向被害心理學提到的:既然不幸的事件發生了,我們要從負面經驗中找到成長和正向的力量。例如,從中了解、體會寬恕、堅毅、正義、憐憫及同理等正向美德。孩子,你若能了悟這些正向心理,克服與解決霸凌困境,你的人生會更偉大!
遇到和預防事件的發生是兩碼事。當然我們要有被害預防的警覺,我們可以保證不霸凌別人,但無法保證自己不被霸凌。因此不要期待別人都會公平對待異己或同理自己。
…………
■ 霸凌的長遠影響—四十年後傷害依然存在
霸凌(肢體、精神、性及關係)被害會因個人特質(性格、認知、能力、資源多寡)及透過直接與間接形式,如:網路、謠言、文字、剝奪等有形無形手段而有不同影響,並且也會因為角色型態而產生不同的衝擊。
在兒童時期被霸凌的人,在五十歲時有較差的身體、心理健康及認知功能。而同年齡時期若經常被霸凌者,他們有更嚴重的憂鬱、焦慮失調及自殺想法。此外,這群被害者也比較容易出現低教育程度,尤其男性更容易失業或收入較低。同時社會關係與幸福程度也受到影響,受霸凌者較不易維持關係、好的社會支持,以及低生活品質與滿意度。也許你會認為這群被害者本身有較差的條件,但排除智力、情緒與行為問題及父母社經地位影響後,發現霸凌的影響仍存在著。
在霸凌事件中,除了過去大家熟知的加害者與被害者身分外,更有近年才被重視的一群人,他們同時身為霸凌者,也是受霸凌者(bully—victims)。就負向影響來看,有趣的是,那些純屬於霸凌者的,發展上通常被認為相對較無問題。就算有,也只是因為他們的行為在學校爭議較大,較缺乏同理心;通常他們也來自問題家庭與不良素行。但除此之外,研究並沒有發現他們成人之後有較嚴重的情緒或情感問題。
相反地,影響成人時期心智健康(焦慮、憂鬱、自傷及精神問題)最大的並非是單純的被害者,而是這群霸凌/被害者。這群人一方面具霸凌特質,卻也有被霸凌的內化負向問題。他們較常處於社會孤立、寂寞,也較無能力建立友誼關係,而且大部分來自失功能家庭。後續研究也發現,雖然他們具雙重身分,但一般相信他們是由被害後轉為加害者。這是一個所謂「從被害轉加害」的情形,他可能因為缺乏愛、關懷與尊重,從被霸凌傷害的角色,轉而以霸凌別人來滿足肯定感與關注還有自信。最後,對於長期與偶爾被霸凌者的比較研究發現,前者更容易在兒童時期出現精神問題。
…………
■ 為什麼民眾常不站在被害者那邊?
就社會心理學角度來說,人們對日常社會的互動,以及自然世界運作的法則都認為有個背後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我們一個穩定能預測的生活世界,我們得以覺得有安全感。一個不安全與變動的社會,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預測能力,耗損我們的心智資源與精力。試想,若我們每天還要花功夫重新學會判斷他人是好人或壞人、友善或不友善,是一件多麼令人精疲力盡的事。
假設這世上所有事件的發生是有因果關係的,我們便會本能般對事情進行歸因判斷的強烈動機。其中一個歸因是「正義世界」(Just World)假說。簡單地說,是認為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因此對於性侵被害者而言,我們常會驚訝地看到(尤其是事件未明之前)網路鄉民留言譴責被害者(通常是女性),這個奇特的心理現象違反人們會同情弱者與被害者的憐憫之心。
…………
■ 少年幸福感與犯罪成反比—當我感到幸福,看到的世界便會有愛
正向幸福感的研究發現,少年若與他人有較緊密的連結、正向的自我形象,還有較社會性的認知與行為技巧,除了會有較正向的情緒外,也有助於預防青少年犯罪。
從心理學解釋,人都需要自我肯定與受到他人肯定,也需要滿足內心深處的歸屬感與幸福感。儘管幸福感是主觀的,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但對少年而言,若是能從家人、朋友等人得到滿足,自是不需要從其他問題管道獲得幸福感。因此青少年心裡要的不多,其實就是很簡單的一種幸福感,他們自然會長成健康、幸福及完整的成年人!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越界.犯罪心理解剖書:首部監所心理教師視角,逼近犯罪行為的起心動念【9/1上市】
博客來:https://reurl.cc/9XroYa
誠品:https://reurl.cc/odgzGM
@昶景國際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CJPublishing/
.
9/6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厭世媽咪日記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20966672649379/
已額滿9/7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尊重且具體的要求孩子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13594242797945/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