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妤爭取
#故宮台灣原創IP比例再提升
我之前曾多次建議故宮,應該努力提升與台灣特色原創IP跨界合作的機會,#故宮吳密察院長,也答應過會朝20%的比例規劃;我今天特別就此事來向故宮追蹤進度。
☑#感謝故宮採納建議
☑#更友善小型創作者
吳院長表示,經過我上個會期的質詢後,故宮就馬上將以往小型廠商、創作者相對無力負擔的品牌合作履約金20萬調降為10萬元,同時也把50萬元的簽約授權金直接取消,未來會透過 #文策院 的「FreshTaiwan」來轉介專案;我認為故宮的表現超乎預期並且給予肯定,同時我也提醒故宮,應該透過不同的管道來增加我們原創IP的多元性。
💡#建議故宮主動出擊
💡#萬里蟹也能成為特色新IP
同時,我也以2019年故宮與海科館合作推出的「海錯奇珍展覽」為例,為我們 #金山、#萬里、#貢寮 等盛產海鮮的區域來爭取機會。我認為,故宮可以主動的來與地方政府、漁會合作,為我們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IP;用故宮的館藏資源來幫地方的經濟、文化做出貢獻,同時也可以讓大眾多多認識海洋生物。
吳院長也非常認同我的建議,承諾未來會積極與相關單位合作,一起來推廣地方特色,讓故宮的「歷史館藏」能有新型態的樣貌。
#教育文化委員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 #台灣走進故宮 #台灣IP
同時也有2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為了讓國人透過影像認識海洋文化,文化部首次舉辦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今天開展,首映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柯金源的作品《平安龜》,希望透過保育海龜的故事,啟發國人尊重海洋、保護海洋,並且向海學習。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779 ...
認識海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留言
好好玩的釣魚磁鐵遊戲書!
#幼福文化
謝謝幼福的中秋節禮物,
吃貨兄妹最愛釣魚遊戲,這本磁鐵釣魚設計了大大小小的海洋生物,非常方便攜帶又好玩!
孩子可以從釣魚遊戲認識海洋生物外,還能訓練手眼協調和學習判斷能力!
📍本書有40種海洋生物磁鐵:一起認識美麗的海洋生物。
📍附有2根釣竿:和家人、朋友一起比賽釣魚真有趣。
📍還有1張雙面遊戲說明:海洋生物總動員+我是小釣手對戰遊戲。
忍者兔磁鐵遊戲:一起釣魚趣【40種海洋生物磁鐵+2根釣竿+1張雙面遊戲說明
購買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168?loc=P_0005_007
同場加映巨無霸機器人,拼裝簡單、親子同樂的最佳選品!
認識海洋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研究推薦】Be Water, My Friend 解放新.海洋空間想像 #都市化洋謀 #9月專研
提到海,大部分香港人大概會想起與樓價密切相關的海景、娛樂化的水上活動、貴價深海海鮮食材、人工沙灘,或不時有臭味的海濱長廊,以至填海、明日大嶼願景,而理解海洋本身似乎一片空白,彷彿只有在以上商業及地產框架內,海洋才有其價值。除此之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海洋?
一篇2015年由英國杜倫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Philip Steinberg及英國威爾斯亞伯立斯威大學地理及地球科學學系學系學者 Kimberley Peters發佈有關「海洋本體論」的學術文章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文章帶領我們離開以人類為中心、以陸地為主的視野,由本體論(ontology)的角度重新認識海洋的運動(motion)、流動性(fluidity)、深度(depth)、容量(volume)以及隨性(randomness)等特性,簡而言之,就是從海洋本身出發,去問海洋是甚麼?
這正好回應,現時海洋簡單地被視為可被「填平」的空間,將海洋中的特性視如無物,亦不清楚陸地與海洋規劃的分別,有時甚至連填海物料也不太清楚是什麼。這種思維正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空間想像,讓我們應對「明日大嶼」等填海計劃時亦顯得乏力。
文中一開頭引用德國法學家施密特(Carl Schmitt) 於”The Nomos of the Earth” 一文中,認為海洋並沒有特性,除了海浪就只有海浪(The sea has no character, ...... On the waves there is nothing but waves)。撇開當代有關海洋符號學以及地緣政治學的學術理解,這種扁平化的海洋想像亦會引伸出一套「土地規劃」視覺,將海洋像陸地領土一樣切割、分配及加工建設,人為置入式改造海洋。最近的龍尾「海膽黑沙灘」為例,正好凸顯這種「暴力」人工改海的潛在災難,忽視吐露港一帶的水質評估、海灘選址的海水對流動向、以及鄰近具生態價值的海洋生物等等以海洋為整體的規劃考量。
海洋既非空無一物,那我們應如何定義海洋?作者認為,海洋除了充滿各樣的生物,作為一個流動的世界,地方(place)永遠正在形成,更是一個權力關係投射、通過及圍繞的空間(a world of fluidities where place is forever in formation and where power is simultaneously projected on, through, in, and about space)。可見,陸地平面的、可理解的、有確立邊界的特性幾乎與海洋完全相反。海洋為本的思考除了海洋本質上跟陸地不同,亦會影響如何認知海洋中的物質與非物質互動。相信以此作為出發點,我們才能找尋與陸上視覺以外海洋規劃新出路。
要理解何謂流動(fluidity)的海洋,除了要閱讀今次推薦文章外,亦推薦透過呈現海洋生態的紀錄片,作為理解海洋流動且多變的特質的方法,除了講述正在消失的粉紅色「魚頭」的紀錄片《白海豚失樂園》(Breathing Room)外,近日最新一套關於香港海洋聲音的《聲之海Sea of noise》,亦呈現香港海洋作為一個不斷有各種不同聲音流動混雜的空間。
紀錄片中呈現,聲音在海洋裏傳播的速度為在陸地上的五倍,傳播的距離也比在陸地上遠得多。原來對於倚靠聲音作溝通媒介的海洋生物而言,海洋工程的影響下,置身海洋中就如長期在工地裏生活,噪音大大影響牠們探索環境、與同伴溝通、甚至覓食。再反思香港近年在海上的基建,為補償三跑工程對白海豚生境作出的破壞而設立的大小磨刀洲海岸公園,竟選址在三跑項目旁邊,該海城一直受高速船影響,鄰近又不斷有工程進行,成立這個名義上的海岸公園,其成效不足可想而知,嘗試滿足的,可能只是反對三跑的民意。
放眼未來,不斷上馬的大型填海項目明日大嶼、海洋旅遊化等海洋產業,以規劃土地的眼光去規劃海洋,除了對環境做成不可彌補的破壞,更甚進一步收窄我們對於海洋的豐富想像。因而,要尋求現時香港海洋規劃的新出路,第一步先要理解陸地與海洋的巨大差異:海洋既沒有如陸地般有意義的邊界,亦是個擁有不同流動性與特質的空間。輕率將陸地城市發展的思維貿然在放在海中心,或許會出現「蝴蝶效應」,招致意想像不到的災難。
#圖片由研究員Kristy提供
#研究員潛水訓身演出
#bewatermyfriend
#海洋規劃新出路
#研究閱讀
Reference
Steinberg, P., & Peters, K. (2015). Wet Ontologies, Fluid Spaces: Giving Depth to Volume through Oceanic Thinking.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Society and Space, 33(2), 247–264.
💪 研究自主 月捐撐起最新專研系列: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認識海洋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為了讓國人透過影像認識海洋文化,文化部首次舉辦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今天開展,首映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柯金源的作品《平安龜》,希望透過保育海龜的故事,啟發國人尊重海洋、保護海洋,並且向海學習。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2779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認識海洋 在 Xiaofei小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教育部FB: https://www.facebook.com/www.edu.tw
每當我開到台灣南端,去捕捉那一瞥湛藍的太平洋時,總是讓我驚嘆不已。我們生活在充滿生機和鮮豔色彩的世界,那是多麽驚奇壯麗!而在水下,又更加令人著迷。珊瑚、海龜、和各式各樣的精妙生物:有著奇怪習性、複雜的社會性行為、和紛繁的食物尋找過程。水下,是個全新的世界。
我有些最棒的童年回憶都是在海中玩耍。而我認為,身為孩童在海中嬉戲,能與海洋和大自然更好的連結。而那也是塑造今日之我的一部分源由。和海洋互動,並且看著她在過去三十年間的改變,使我對環境保護充滿熱情。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非常開心跟墾丁國小和教育部一起合作,鼓勵並激勵學童(和他們的家長)一起用更多的時間來了解地球上最棒的資源、最廣大的遊樂場、和最奇妙的生態系統。
在這支影片當中,來自墾丁國小的學生和我,一起到東海岸去撿起那些被沖刷上岸的垃圾。接著我們帶著螺殼到海邊,提供給寄居蟹去使用。最後以在海中游泳和浮淺去享受海水、觀察海洋生物、並且與自然合而為一作結⋯⋯而不只是當個旁觀者。
認識海洋,就是要愛護海洋。而那是保護她的第一步。海洋,還有著好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學習。
補充資料:2020年七月最新資料的模型評估,2020年不當處置流入海洋的塑膠約有1100萬噸。
#知海 (知道海洋) #近海 (親近海洋) #進海 (進入海洋)
00:00 Intro
00:22 水下神秘世界
03:25 淨灘
06:62 小飛碎碎念
08:30 回墾丁國小
10:30 跟學生一起自行車
11:58 幫寄居蟹找家
14:55 上海洋教育課
19:01 討論怎麽愛海洋
跟著小飛玩
台灣黑熊衣: https://followxiaofei.com/stor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followxiaofei/
FB: https://www.facebook.com/followxiaofei/
募資平臺:https://www.patreon.com/xiaofei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followxiaofei
地圖部落格:https://tw.followxiaofei.com/
Thx for Additional Footage:
https://www.facebook.com/playfuldiveclub
多海洋影片:
潛水AOW: https://youtu.be/91fWu79DHZI
潛水 OW: https://youtu.be/JDSSw2akV7E
第一屆小飛盃龍洞花式跳水:
https://youtu.be/xV0w3o8ImZU
撿灘:
https://youtu.be/QaqCTGDWB6c
澎湖:
Part 1:https://youtu.be/eCk0XnaBv0k
Part 2:https://youtu.be/eCk0XnaBv0k
Part 3:https://youtu.be/JKpQyftwIaM
認識海洋 在 蘇巧慧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聽水獺媽媽說故事#睡前故事
文/張東君、圖/陳維霖
【5~8歲親子共讀;9歲以上自行閱讀】
張崑雄——臺灣第一批推動人工魚礁的學者
張東君——臺灣科普作家
父女一同帶著大小朋友擁抱自然,認識海洋!
「小魚被大魚追的時候,怎麼辦?」透過小女孩的發問、收集資料,加上父親的引導,實地參與觀察,進而理解、統整與應用,了解到食物鏈、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等海洋知識。這是作者小時候跟著父親一同認識臺灣海洋生態的故事。在繪本中,家長教師們可以試著學習成為「有協助能力的大人」,不要輕忽孩子們的好奇心,這就是「問出好問題」的關鍵,帶領孩子感受「悅讀」的魔力,從看見到洞見。
本書特色
1. 結合海洋生態與生命教育的科普繪本。
2. 本書描繪多種海底生物,介紹食物鏈、人工魚礁、海洋牧場等豐富海洋知識。
3. 書末附有張崑雄教授專訪及人工魚礁常見問答,帶讀者更認識臺灣「第一」的人工魚礁。
*故事由小魯文化授權使用*
▶️訂閱我的YT:https://bit.ly/2QxCuvx
💁🏻♀️Follow我的IG:https://bit.ly/2Dl3Vox
認識海洋 在 WOW!驚喜百科3:用AR認識海洋 的推薦與評價
以五大洋分類詳細介紹各海域的基本知識與趣味知識,全面了解海洋生物學。 ※透過免費附贈的AR應用程式,不需要實地搭上潛水艇或深海船,只要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以及本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