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忠觀點》韓粉證實自己「沒辦法想罷誰就罷誰」
- - - - -
💡快來追蹤Newtalk新聞 IG! https://reurl.cc/oLVRZj
「語言哲學 羅素」的推薦目錄: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Newtalk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BenSir同你學教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轉錄]當代分析哲學簡史(1) - 精華區W-Philosophy 的評價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羅素與維根斯坦的信徒,奧斯汀相信哲學問題可以藉著語言的 ... 的評價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罗素哲学】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是依靠逻辑独立于外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語言哲學 羅素 在 橫跨「數學、哲學、文學」的諾貝爾大師:伯特蘭 的評價
語言哲學 羅素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烙哲學 哲學有所謂天才嗎?
就算不是哲學背景出身,許多人文社科的學生也都曾聽過大名鼎鼎的哲學家維根斯坦,這位對語言哲學做出重要貢獻的哲學家,曾被另一位大哲學家羅素肯定為天才。到底天才是如何造成的?
細讀 Ray Monk 的傳記作品《#天才的責任:維根斯坦傳》後,洪偉說:「維根斯坦的天才並不神秘,那是一種最細膩而痛苦的生活態度。」
衛城出版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
語言哲學 羅素 在 BenSir同你學教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語言哲學開啟2020年
Ben Sir’s Academy: Language & Philosophy: Russell’s Paradox(Jan 16)
主題:
日常生活有個千年哲學難題:“同時遇溺,救媽媽還是救老婆”,當中“救誰都死”的辣味,源於“上帝能否創造一塊連自己都舉不起的石頭”這類問題,回答yes或no都必然產生矛盾,此乃著名的羅素悖論(Russell’s Paradox)的中文演繹。
理解羅素悖論有幾個層次:數學集合的層次 > 用語言表達這數學集合的層次 > 用日常生活例子以中文表達出來的層次 > 自己創造生活例子來表達羅素悖論的層次。
通曉這四個層次,對於我,很難;對於你,也不容易。在這大時代生活要咬緊牙關,理解羅素悖論,也要咬緊牙關,你我盡做。因為我們相信:
A meeting a month, our knowledge will jump.
日期:2020年1月16日(星期四)
時間:7-10 pm (7-8:用餐,8-10:演講和答問)
地點: AUX (包全場)(尖沙咀柯士甸道152號地庫)
費用:每位$350.00 (包括:一道前菜、一道主食、一杯飲品)餐單容後公佈。
餘額:35 (原額40人)
入數辦法:023609902838 (HSBC) ‘Ben Sir Limited’。入數後請把相關截圖傳至FB Page: Ben Sir Academy的inbox作實,屆時會有專人跟進。
#bensir
AUX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ux.hk/
過往活動可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BenSirsAcademy/
語言哲學 羅素 在 羅素與維根斯坦的信徒,奧斯汀相信哲學問題可以藉著語言的 ... 的推薦與評價
〈奧斯汀的哲學導論〉/楊金穆(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一般認為奧斯汀是日常語言哲學學派中最具代表性的哲學家。概略而言,作為弗列格、羅素與維根斯坦的信徒, ... ... <看更多>
語言哲學 羅素 在 【罗素哲学】事物与事物的关系是依靠逻辑独立于外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维特根斯坦 哲学 】日常 语言 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哲学 #西方 哲学 #分析 哲学 #维特根斯坦. 嵐奇 哲学 philosophy•481 views · 1:02:40 · Go to channel · 禪意 ... ... <看更多>
語言哲學 羅素 在 [轉錄]當代分析哲學簡史(1) - 精華區W-Philosophy 的推薦與評價
來源:https://book.peopledaily.com.cn/big5/paper18/4/class001800004
當代分析哲學簡史
當代分析哲學流行在英美語繫國家,故「分析哲學」往往被視為「英美哲學」的同義語。
分析哲學不是一個學派,而是一種運動,分析哲學家們共用相近的方法──語言和邏輯分
析,以切入各種哲學議題──傳統的、新興的、緣於分析方法所產生的新問題。
分析哲學一般公認源自弗列格(G.Frege),弗列格本來是個數學家,他的研究工作主要在於
數理邏輯,他被尊為「現代邏輯之父」和「現代語言哲學之父」、「現代分析哲學的奠基
人」等等。在弗列格時代,心理主義盛行,主張邏輯法則不過是人的心理法則,因此邏輯
法則也應該由對心理學的經驗科學研究來考察,但弗列格反對心理主義,主張邏輯是一形
式化的學科,不能由經驗科學來揭露,邏輯法則一點也不是心理法則,哲學應該建立在邏
輯分析之上。於是開始引發哲學和科學的定位問題。
最初羅素(B.Russell)主張哲學仍是一種知識,它是對科學和常識的精練,所精練是指用形
式化的邏輯語言而把已知的科學知識重新表述。什 是形式化的語言?就是符號邏輯語言,
在羅素所著的「數理原論」中,他便是把數學的基礎建立在全然符號化的邏輯語言上。除
此之外,羅素也主張哲學應該援用科學方法而成為「科學化的哲學」。
維根斯坦拒絕羅素的觀點,他的主張可由「邏輯哲學論說(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的下列命題所明白宣示:
4.111哲學不是自然科學其中之一
4.112哲學的目標是思想的邏輯澄清。
哲學不是一學說體系,而是一活動。所謂哲學不是一「學說體系」即是拒絕哲學本身乃是
一知識,而是知識的澄清活動。也就是把一般的科學知識、科學命題、科學的表達,透過
嚴謹的邏輯語言重新表述出來,並且澄清諸命題間的邏輯關繫。在維根斯坦看來,哲學家
不探討知識,探討知識是科學家的任務,哲學家負責「澄清思想」。
維也納學圈是二、三十年代在德國的一群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們所組成的思想團體
,他們厭惡德國哲學界的黑格爾傳統,於是提出「科學的世界觀宣言」,主張應用科學嚴
謹來改革哲學。弗列格、羅素和維根斯坦都被他們視為「先知」。他們接受羅素、維根斯
坦的部分看法,雄心勃勃地推動統一科學計劃,試圖透過符號邏輯來建構一個理想的形式
語言,以做為各種學科的基礎,最明顯例子是卡納普(R.Carnap)的「世界之邏輯結構」,
這本書的主要目標是「在指稱直接所與(immediately given)的概念之基礎上」合理地重
建「一切知識領域的概念」(這種建立在「直接所與」概念的立場後來被稱作「現象論
(phenomenalism)」)。維也納學圈反對形上學的思辨,他們認為形上學不具備知識的知
資格,隻是像詩歌、文學一樣是想像的產物,當然這並不是在說形上學沒有價值,而隻是
認為形上學不是一種如科學一般的知識。
對比於維也納學圈之企盼建立一完美的形式語言之趨向,英國長久以來存在的常識哲學傳
統也自謨爾(G.E.Moore)開出「分析版本」,標舉日常語言的價值,認為傳統哲學、形上
學(如唯心論、心物問題等等)的爭論來自於日常語言的誤用,因此應該以日常語言的用
法為判準來解決傳統上的哲學問題。此一觀點為牛津學派(Oxford School)所繼承,主要
的哲學家有奧斯丁(J.L.Austin)、萊爾(G.Ryle)、史陶生(P.F.Strawson)等人,在劍的維
根斯坦也約莫在此時(四、五十年代)發展出他的後期哲學,同樣鼓吹回到日常語言。他
以光滑的冰面來比擬他自己早期的所構思的完美和理想的語言,而以粗糙的地面來比擬晚
期的思想和日常語言,他說:
「我們走在沒有摩擦的光滑冰上──在一定意義上的條件是理想的,但正因如此,我們不
能行走。我們想走路的話,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吧!」
然而,不管是由弗列格、羅素、早期維根斯坦和卡納普所一脈相承的完美語言之邏輯結構
分析進路;或者謨爾、牛津學派和晚期維根斯坦所信奉的日常語言用法之分析傾向,他們
均共同主張語言分析方法以及語言意義之澄清乃是哲學探討的起點。
邏輯實證論發展到後來,由於不滿於「實證論」的立場,開始擴大為邏輯經驗論,他們為
意義澄清提出了一個核心的區分:分析且先驗/綜合且經驗。這個區分最早為康德所提出
的,但康德相信數學是「先驗綜合命題」則不為邏輯經驗論所接受,他們隻堅持先驗的一
定是分析的,經驗的就一定是綜合的,這個區分也平行於「演繹/歸納」。
分析命題是包括「天下雨或天不下雨」、「1+1=2」、「單身漢和王老五」這一類所
謂套套邏輯、數學命題和同義詞語句,它們均不具經驗意義;經驗命題的具有經驗意義,
它的判準是「檢證原理(verificationist principle)」,亦即命題是可檢證的(不管真
或假)才是有意義的。形上學命題均不可檢證,故既不真又不假,隻是「無意義
(meaningless)」──精確地說,無檢證意義或認知意義。宗教、倫理、美學命題也和形
上學命題是同一類──隻有情感上的意義。
正因為有無意義的判準是由可檢證性而來,檢證雖是科學的工作,但一個概念或語詞是否
具有「可檢證性」卻可由哲學來討論,科學理論由命題或語句所構成,因此檢查這些科學
語句是否具有可檢證性和一個科學理論是否可以檢證(驗證)(由分析其邏輯結構),便
可據以判定一個理論是不是夠資格稱為「科學」──這就是形成了早期的科學哲學。
對邏輯經驗者來說,分析命題和經驗命題兩者間存在一條嚴格的界限,分別是哲學/科學
的任務。哲學專門分析「分析命題」和它的邏輯結構;科學則專門檢證經驗命題,並且以
歸納法來檢證。五十年代起,開始有人質疑檢證原則本身是分析命題或綜合命題?
奎因(W.V.Quine)在「經驗論的兩個教條」一文中開始攻擊「分析/綜合」這個區分;在
科學哲學方面,邏輯經驗論的歸納檢證主張也受到波柏(K.Popper)的否證論
(falsification-ism)的挑戰,六十年代更受到科學哲學中的歷史學派──庫恩、費耶若
本(P.Feyerabend)的批評,在歷史學派從科學史的研究中大量證據顯示科學實況全然不是
邏輯經驗論所設想的那樣,形上學也不是阻礙科學進步的腳絆石,於是形上學的地位漸漸
復興。
如果邏輯經驗論的「分析意義/經驗意義」之區分不能成立,那 意義的判準為何?又意
義本身又是什麼?或者是有「意義」這種東西嗎?需注意的是我們以「意義」來譯
「meaning 」指的是「語言的內容」,而「意義」這個中文詞本身還有「價值」的意思,
但分析哲學所討論的「意義理論」並沒有價值意味。換言之,當意義判準受到矚目時,意
義理論也順理成彰地躍居哲學的舞臺上,語言的意義是什 ?各種語言單元如專有名稱的
意義又是什麼?有意含(sense)和指涉(reference)的二分嗎?意義和語句的真值條件之關
繫又為何?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間,英美重要的哲學期刊大抵為語言哲學所統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64
※ 編輯: popandy 來自: 140.112.5.64 (04/21 21:21)
> -------------------------------------------------------------------------- <
作者: popandy (pop) 看板: W-Philosophy
標題: [轉錄]當代分析哲學簡史(2)
時間: Wed Apr 21 21:20:20 2004
人們常說二十世紀的哲學是「語言的轉向(Linguistic Turn)」,以別於近代(自笛卡兒
算起)的認識論轉向,這是指二十世紀的哲學家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焦點投射到語言之上,
但語言的轉向不一定代表哲學家所研究的都是語言哲學,而是以語言的表達功能(語言是
思想的表達)為核心來探討各種哲學議題:如形上學、認識論、科學哲學、社會哲學、道
德哲學 等等;此種作法當然也不免預設了某種語言本性的觀點,而把語言本性揭露出來
就是語言哲學的任務了,簡而言之,語言哲學乃是把語言本身當成主題;語言轉向則只是
把語言分析當方法。語言轉向從二十世初即開始算起,語言哲學則代從五十年代開始興盛
。在三十年間有許多重要的語言哲學理論被發展出來,我們可以把語言哲學約略再區分為
語意理論(semantic theory)(研究語言的意義)和指涉理論(theory og reference)(研
究語言和它所代表的對像間之相關性,即指涉)。則它們分別各有如下的種種理論。
在語意學方面大致可區分為溝通進路、形式進路和句法進路三種傾向。
(1).溝通進路指從溝通的角度來探討語言的本性,重要的理論有奧斯丁和瑟爾的說話行事
理論(speech act theory)、葛萊斯(P.Grice)和席佛(S.Schiffer)的會話理論和意圖基礎
的語意學等等。可以說源自日常語言學派。
(2).形式進路則延續弗列格的意義和真值關繫之探討進路,經塔斯基(Tarski)的語意學
(被譽為二十世紀邏輯學的三大成就),到戴維森(D.Da vidson)的帶有實效主義色彩的
真值語意學。
(3).句法學進路:這是語言學家瓊斯基(N.Chomsky)所獨力發展出來的,簡單地講是認為
意義衍生自語言單元的句法構造上。
在指涉理論方面則大略可分為:
(1).描述詞論:亦即認為我們是透過語言單元(如專名)的意含(代表事物的特徵)來辨
認它的指涉對像。如由「亞裡斯多德的老師」來辨認「柏拉圖」這個專名所指涉的對像。
在心靈運作上則意謂著透過我們的內在心像或內在資訊來辨認外在的對像,故在心靈哲學
上又稱「內在論」。主張描述詞論的哲學家有弗列格、羅素、史陶生、瑟爾等等。
(2).指涉的因果理論:這是由鄧南倫(K.Dennellan)、庫律普基(S.Kr ipke)、普特南
(H.Putnam)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恰對比於上述的描述詞論。這一派認為名稱和對像的關繫
是個因果關繫,在對像最初被命名之後,這個名稱即沿著一因果鏈而傳遞下來,而且名稱
是個「剛性的指稱詞(rigid designator)」,它直接指涉對像,不必透過任何意含或描述
詞的中介,不管在什麼樣的可能世界,名稱均指涉該對像而不會改變。
這只是一種傾向的劃分,在實際理論的建構上則是眾說紛雲,有許許多多的意義理論和指
稱理論不斷地發展出來,當一個領域所有探究的可能性都已被摸索得差不多時,這個領域
就隨時準備退出優勢舞臺了。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分析哲學的重心開始移向心靈哲學。
這個移動有下列三項因素:
(1).意義理論本身的困難無法解決(也就是無法有一個公認的強勢答案):在眾多意義理
論的競逐而無從定案之下,人們開始懷疑是否有一普遍的意義觀念能適用於各處?
譬如普特南便曾喟嘆:為什麼語意學如此之難?
(2).對語言□像相信(believe)、意圖(intend)、欲要(desire) 等動詞(術語上又稱「命
題態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的探討上,一方面這些動詞均相關於某種心靈狀態
(mental state),從而對語言哲學之轉向心靈哲學提供了一條便捷之道;另方面,命題態
度動詞在英語使用中常是以「that語句」的形式出現,哲學家在研究此類語句的邏輯形式
時,發現它們的意義和指涉無法確定,從而質疑是否有相關於它們的心靈狀態之存在,這
也就把焦點帶到心靈哲學的探討上了。
(3).外在大環境的轉變,特別是電腦科學的高速發展,為心靈的探索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
、靈感和典範,更加速了心靈議題之躍登為哲學舞臺上的主角之趨勢。
由語言向心靈的移動,不惟是主題的改變,研究方法也同時發生變動,哲學家們不再遵循
科/哲分界的弗列格傳統,反而大幅向科學靠攏、結合,一方面,尋求對哲學問題的解答
,另方面,則試圖以哲學思辨來為科學研究提供方向,哲學和科學密切配合,有時哲學反
而成為科學下的一個次學科,如公認當代認知科學為一跨學科的科目,包含了資訊科學、
人工智能、神經科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等等。哲學家和科學家(語言、心理、資訊
、神經科學 等等)經常在會議場合對話,哲學家把這種趨勢稱為「自然主義回轉
(Naturalist Return)」。為何叫「回轉」?原來,在弗列格之前,哲學流行「心理主義」
,哲學家們也是勇於援引科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等學科的理論和概念,
這基本上正是一種自然主義。因此當前的哲學趨向乃是「又回到從前」了。
在西方,自然主義一點也不是中國道家式的「自然」,自然(nature)這個詞的另一個意思
是「本性」,它源於拉丁文「受造物(natura)」,它主張把人視為自然的一分子,並不是
具特殊地位的「主體」,故屬於人的各種奧秘(最大的奧秘當然是心靈),均能在科學的
解剖下而予以揭露,有時它也常常和唯物論混在一起。當代唯物論的意義和馬克思主義的
唯物論亦不太相同,這並不是指世界上只存在著物質,而是指世界最終必須以物理學來說
明的唯物論。當然有瑟爾這樣的反唯物論之自然主義者,主張心靈並不能用物理來說明,
但對心靈的說明仍然是自然主義式的──生物的自然主義。(可以說這種生物的自然主義
主張生命現像不可能用物理學來說明)。
因此自然主義不僅是一種方法上的改變,也是一種立場上的改變,許許多多的知覺、認知
、表象論之因果理論一一被發展出來,使暗示了這一個趨勢,因為因果理論的特點便是上
述的心靈狀態必須由致使其發生的整個因果關繫來說明,而不能隻依賴於字詞間的邏輯分
析,並且追究事物發生的原因正是科學的本分,有趣的是,我們看到在語言哲學之間也發
展了指涉的因果理論,分析哲學便如此地背離弗列格傳統而走向自然主義的道路上。
跨入九十年代,心靈哲學方興未艾,英美的分析哲學將會如何發展?且讓歷史來告訴我們
答案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6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