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共享】年齡焦慮,或許是華人社會下的產物。
可能是深受孔子的影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於是,「年齡」的限制就在華人文化裡緊緊紮根。
我們總是用年齡設定里程碑,每個年齡都被社會既定的里程碑綁定。
可是,#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誰又可以為你找到夢想的里程碑? 能夠找到里程碑、定義里程碑的人,應該只有你自己,不是嗎?
--
文章有點長,要有點耐心,切記!不要被自己和社會的框架所設限,年齡其實不代表什麼?在經濟能力範圍內,盡量做自己開心的事,不要太貪心,你將會得到全世界。
/
Instagram ▸ jun0423
https://www.instagram.com/jun0423/
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在 接棒啟蒙計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章選讀】年齡焦慮讓你對自我探索卻步了嗎?
年齡焦慮,或許是華人社會下的產物。
高中時被問大學想念什麼,大學畢業前被問想找什麼工作,開始工作了以後被問薪水多少、有沒有男女朋友,接著會問什麼時候要結婚? 結婚以後什麼時候要生孩子?
這樣詢問的背後,或許帶著的是關心;但我看到的,卻是一直線的思考模式。
也使得華人社會有了各個年齡下,該在什麼位置的既定模式。
在這樣的思維底下,我們總是用年齡設定里程碑,
每個年齡都被社會既定的里程碑綁定,
當沒有在既定年齡裡達到那個里程碑時,我們焦慮的,
或許不是年齡,而是隱含在年齡背後「沒有到達」的失落,
可是,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誰又可以為你找到夢想的里程碑?
能夠找到里程碑、定義里程碑的人,應該只有你自己,不是嗎?
美國有一首很有名的小詩「活在自己的時區」寫道:
「紐約比加州快三個小時,但這並不代表加州比較「慢」。
有些人22歲就大學畢業了,但卻花了五年才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有些人可能25歲就成為CEO,但卻在50歲就死掉,
有些人可能在50歲才當上CEO,卻活到90歲,
當有些人已經結了婚還有小孩,其他人可能還單身,
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你身邊的人可能看似領先你的人生,
但這也沒關係,有些人可能同時也看似落後你的人生。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用自己的速度奔跑,
不用羨慕或是模仿他們,
他們在他們的時區,你在你自己的時區,
人生需要等待對的時間點,
而每個人在人生這張試卷裡,都有不一樣的問題需要去回答。」
比起年齡,應該焦慮的是─有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在 凡事澳洲留學- 我們總是用"年齡"設定里程碑誰有權可以定義你 ...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總是用"年齡"設定里程碑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誰又可以為你找到夢想的里程碑? 能夠找到里程碑、定義里程碑的人,應該只有你自己,不是嗎? ... <看更多>
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在 影片廣告活動指定目標簡介- YouTube說明 的推薦與評價
您可以運用客層群組、興趣、刊登位置和資料區隔等眾多指定方式,根據觀眾的身分、 ... 或結婚等人生里程碑時,購物行為和品牌偏好可能因而改變,您可在YouTube 和Gmail ... ... <看更多>
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在 [討論] 華人的年齡焦慮-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3460?f=cs
偶然看到這一篇,結婚的部分不談
有一段話倒是可以提出來
年齡焦慮來自何處?
男人三十歲必須擁有一份穩定工作,否則就是不務正業。大學畢業後要乖乖去找工作,出國遊學就是心不定、打工度假就
是當「台勞」
而這框架對大學畢業生而言或許是:「我已經工作一陣子了,若是想出國念書的話,會不會太老了?」,對高中畢業生則是:
「同學們都已經念大學了,若我去Gap year 會不會落後大家一年?」
在這樣的思維底下,我們總是用年齡設定里程碑,每個年齡都被社會既定的里程碑綁定,當沒有在既定年齡裡達到那個里程碑
時,我們焦慮的,或許不是年齡,而是隱含在年齡背後「沒有到達」的失落,可是,誰有權可以定義你的人生里程碑? 誰又可以
為你找到夢想的里程碑? 能夠找到里程碑、定義里程碑的人,應該只有你自己,不是嗎?
活在自己的時區
我在西方社會裡逐漸看清東方社會的年齡焦慮後,總想為我們的社會提出這樣的反思:晚了同儕一年兩年,到底對人生有何影響?
人生又不是一場競賽,不是晚了別人念大學就輸了;晚了別人進職場,也不代表未來的成就會比同輩低。
比起年齡,應該焦慮的是─有沒有在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美國待久了,發現美國人對於年齡的焦慮也不是沒有,只是相對地,焦慮感比東方社會要低很多。某次和哈佛博士班學生聊天時,
我發現在場的博士生幾乎每個人都超過三十歲,有一位哈佛博士一年級生,在念完統計學系之後,先去非洲工作了兩三年擔任數據
分析師,發現自己能力不足,快三十歲的他決定重返校園念書。
我問他:「在三十歲重回校園,你會有因年紀而來的壓力嗎?」他一臉奇怪的看著我,告訴我還好,因為他真的想學更多東西。那個
時候,我在他眼裡捕捉到想做什麼事情究竟跟年齡有什麼關係的疑惑。
有個朋友,他在美國完成了內科住院醫師的訓練後,卻無法忘懷當一名外科醫師的夢想,因此重新申請,目前正擔任外科醫師。我
曾疑惑他的選擇,畢竟美國醫學院學費高昂,每個人身上都有龐大的學貸壓力,而住院醫師的薪水實在無法償還學貸,在他明明可以
升上主治醫師、薪水三級跳之時,卻選擇回頭去當個累人的外科住院醫師;另一方面,當時的他年紀已經三十好幾,如果是在台灣,
重新當一名外科醫師不僅對體力、年齡與已成家的他,犧牲的「成本」都太大。但他卻告訴我,之前選擇內科是因為可以兼顧家庭,
但在過程中,卻發現就算兼顧家庭,他還是不快樂,因為他嚮往的是另一個領域,如果一直往既定的方向走,耗費的「成本」其實更
大,只因那並非自己所喜愛的事物。
於是我又詢問一些西方友人,對於到達一定年紀後卻沒有工作,反而選擇一條非典型之路(例如三十歲了,卻做著與所學毫不相關、
不穩定的工作),周遭的人會如何看待。友人告訴我,雖然有少部分的人會因此看不起那個正在探索、看似不務正業的人,但多數人
還是很包容,因為探索與對未來感到困惑,都是人生的一小階段。
在美國的這些日子,我逐漸明白,年齡到了就不該做什麼的疑慮,或是年齡到了就該做什麼的焦慮,其實是華人社會裡的產物。
比起這個,西方社會更在意─你有沒有正在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我是蠻好奇這篇的論點是不是代表西方國家沒有所謂的年齡焦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64.17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alary/M.1532750409.A.CA2.html
你的意思是這篇的西方論點過於以偏概全?
※ 編輯: LoveWin7 (123.193.64.178), 07/28/2018 12:06:19
還有,台灣企業似乎都不太能接受30歲的人還去讀(日間部)研究所
※ 編輯: LoveWin7 (123.193.64.178), 07/28/2018 12:24:58
說到華人,聽說日韓的壓力更大??
只知道韓國如果沒進三大企業就會是一輩子的魯蛇?
※ 編輯: LoveWin7 (123.193.64.178), 07/28/2018 12:50:08
是不是西方國家找工作比較沒有年齡限制??
※ 編輯: LoveWin7 (123.193.64.178), 07/28/2018 12:56:50
應該是說台灣慣老闆只想找便宜年輕好用的
※ 編輯: LoveWin7 (123.193.64.178), 07/28/2018 16:59: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