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幾句話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向他道歉不就好了?」
禪師從口袋裡取出幾顆釘子對年輕人說:「你去把這幾顆釘子釘在樹上。」年輕人按禪師的話去做,把釘子釘在了樹上。
年輕人剛回來,禪師又說道:「你去把釘子取下來。」年輕人沒有說什麼,又回到了樹下準備把釘子取下來。可是年輕人費了半天的勁,用各種工具折騰了半天才取下了一顆釘子。
禪師來到了年輕人身邊,用手指著那個釘子留下的痕跡說:「就是拔出來,那又能怎麼樣呢?樹幹上不是還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嗎?
禪師又看了一眼年輕人,接著說:「對別人有所傷害的話,就像釘子一樣,儘管你能取回來,可是你留給別人的傷害就像釘子留在樹上的疤痕一樣,永遠消除不了的。」
年輕人聽了,頓然大悟,他說:「我現在終於明白出言不遜對別人會是多麼深的一種傷害,謝謝大師的指教。」
世界上對別人最深的傷害永遠是語言,當我們對別人出言不遜的時候,也就是把釘子釘進了別人的心中。
說,是一種能力;不說,是一種智慧。
#急事慢慢地說
遇到急事,如果能沈下心思考,然後不急不躁地把事情說清楚,會給聽者留下穩重、不衝動的印象, 從而增加他人對你的信任度。
#小事幽默地說
尤其是一些善意的提醒,用句玩笑話講出來,就不會讓聽者感覺生硬,他們不但會欣然接受你的提 醒,還會增強彼此的親密感。
#沒把握的事謹慎地說
對那些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如果你不說,別人會覺得你虛偽;如果你能措辭嚴謹地說出來,會讓人 感到你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隨意猜測的事不要胡說
人們最討厭無事生非的人,如果你從來不隨便臆測或胡說沒有的事,會讓人覺得你為人成熟、有修 養,是個做事認真、有責任感的人。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不輕易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會讓聽者覺得你是一個「言必信, 行必果」的人,願意相信你。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不輕易用言語傷害別人,尤其在較為親近的人之間,不說傷害人的話。善良的 人,有助於維繫和增進感情。
#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人在傷心時,都有傾訴的慾望,但如果見人就說,很容易使聽者心理壓力過大,對你產生懷疑和疏離。同時,你還會給人留下不為他人著想,想把痛苦轉嫁給他人的印象。
#別人的事小心地說
人與人之間都需要安全距離,不輕易評論和傳播別人的事,會給人交往的安全感。
#自己的事聽別人怎麼說
自己的事情要多聽聽局外人的看法,一則可以給人以謙虛的印象;二則會讓人覺得你是個明事理的人。
#夫妻的事商量著說
夫妻之間,最怕的就是遇到事情相互指責,而相互商量會產生「共情」的效果,能增強夫妻感情。
#孩子們的事開導著說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叛逆,採用溫和又堅定的態度進行開導,可以既讓孩子對你有好感,願意 和你成為朋友,又能起到說服的作用。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我們花了兩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十年時間學會閉嘴(還學不會)。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評價別人的好壞,因為他們並不影響你吃飯。
不要評價別人的德行,因為你不見得比他更高尚。
不要評價別人的家庭,因為那和你沒有一點關係。
不要評價別人的學問,因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學問。
不要評價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不要傷害別人,因果遲早都會來。
不要隨意發脾氣,誰都不欠你的。現在很痛苦,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
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對我們不公平,其實生活根本不知道我們是誰…
早安,成為更好的自己需要不斷地被提醒!
誰的青春不叛逆評價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青少年心理】上:身心發展與特性
。
『身體快速成長』
生理成熟大約在12-14歲間完成,最終指標是性器官的成熟,男孩會發生夢遺,女孩則是月事來潮,此間身體快速成熟,尤其是內部神經系統--大腦認知系統及情緒系統的能力運用。舉例來說,青少年同時經驗了性興奮、夢遺及遐想,資訊內容非常龐雜,身體反應了但心理面還沒有足夠經驗理解,有時甚至是不一致的。「不知所措、ㄚ雜」說不定就是此刻心情的寫照,情緒容易暴躁,容易有攻擊性的語言或行為,青春期正是狂暴青春啊。
。
『.社會性需求』
青春狂飆不但是內部身心快速成長,外部也有同儕關係的壓力。國中後接觸社會層面增加,孩子走得遠、聽得多、視野變寬,而朝夕相處的同儕更是價值觀參照與交流的對象,人際關係的比重大大增加。可以籠統地說,社會性需求被喚起了,包括尋求同儕認同、人際關係評價、團體歸屬和成就渴望,然教育並不教心理面知識,青少年都自行學習與模仿:問朋友、上網搜尋、隨便猜,是一段訊息量爆炸個人憑本事的學習階段。
。
『自主性萌芽』
青春期不就是一個想成為大人前的狂妄小子嗎?明明不懂的事還很多,卻自以為什麼都懂了~其實這就是個人自主性的萌芽,他開始要自己做決定,證明自己。證明自己是誰可不容易,但可先從反抗大人開始,以拒絕、唱反調來區別「這才是我」,這是「叛逆」,管它是對是錯,堅持自我主張,青春期其實只是人生第二叛逆期。第一叛逆期在2歲,那時的兒童連豬狗都嫌,純粹的自我中心。這便是成長歷程,他們在回答「我是誰」的問題。
自主性和社會性需求是兩極端,但相輔相成,雖然青春期受同儕影響大,但作為後盾的家庭關係仍是關鍵的,他或許叛逆給你看,但歸屬感仍在家裡,是心理的安全基地。青少年的最佳教養方式為,父母當顧問,家庭是後勤補給。
。
『教育環境影響』
教育環境進入國中階段後,非結構化的因素變多了,例如導師不再是保母角色、教室需要常常移動、課業科目繁多難度變高、國中生被視為獨立個體(不像小學生處處要被呵護),以及人際關係的彼此評價。所有這些對孩子都是挑戰,環境變動、多工學習及人際關係變化,一下子全來了,很多孩子國中後挫折和退縮也變多了。
誰的青春不叛逆評價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升任四星將軍的馬克授命接管太空部隊,預計在2024年將美國太空人送往月球生活。馬克的妻子瑪姬正在服刑,婚姻關係岌岌可危,女兒艾琳正值青春期,叛逆又麻煩。家庭關係一團糟,太空事業也問題百出,既要面臨他國的挑戰,還得對抗上級的壓力。被生活搞得焦頭爛額的馬克,該如何是好?
.
Netflix 影集《太空部隊》在 IMDB 的分數直直落,從第一天上線的 8.4 分,一路下滑到 6.9 分。不過細看分數表,算是一部喜好分明的作品。儘管滿分有 21.3%,但一分也高達 6.2%,拉低整體評價。#我是屬於喜歡的那一掛,《太空部隊》讓我笑得開心,劇情發展有著驚喜。
.
影集分成兩條支線進行,一條講馬克的家庭生活,妻子坐牢,女兒又叛逆,身為丈夫與父親,馬克內心充滿矛盾與衝突,他一方面想要維持對妻子的忠誠,但寂寞找上了他,渴求另一個人的陪伴,一方面想當個好父親,卻又忙於工作而無法陪伴在女兒身旁。家庭關係的難以圓滿,呼應的正是另一條支線的故事:職場的選擇題,完成上級交辦的事卻違背良心,或抵抗上級的命令卻合乎自己的本性?
.
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好父親或好員工、好丈夫或好情人、好長官或好下屬,成了馬克時刻自問的問題。
.
《太空部隊》透過太空人登陸月球一事,用來控訴科學家對於移民月球或許有著偉大的情操與情懷,但理想碰見政治與貪婪人性,硬是將美事變成爛事。科技始於人性,卻結束於面子、競技、掠奪的權力鬥爭中。
.
「忘記歷史,就注定會重蹈覆徹、忘記小兒麻痺症有多嚴重,大家就不會再注射疫苗、忘記世界大戰有多慘烈,大家就會開始耀武揚威。我們真正的敵人是,驕矜自大。」
.
《太空部隊》是喜劇,但讓人笑得酸苦。當中國太空人搶先一步進駐月球,並宣稱月球是屬於他們領地時,美國太空人立刻在三天內,胡亂成軍登陸月球,並且展開主權爭奪戰。航海時代的殖民侵佔歷史,竟在月球重現。而劇中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感到不快又無法真正對敵手造成威脅的吃鱉心情,也跟現實生活的美國不再是世界唯一強權的現實有所呼應。
.
《太空部隊》第一季結局收得非常好,留下懸念,還諷刺了當下世界的樣貌,不計較後果的你爭我奪搞破壞,最終受害的......猜猜會是誰?
.
最後,《太空部隊》其中一集,瑪姬跟馬克提議「開放關係」,希望她坐牢期間,馬克和自己都能在他人身上獲得性愛或心靈的慰藉和滿足。馬克拒絕這項提議,表示會忠誠地面對婚姻,並詢問瑪姬:「為什麼妳不直接跟我離婚?」瑪姬說:「不,我們的婚姻不只是為了在性方面的獨佔,而是為了愛,以及誠實與支持,還有艾琳。#我們結婚是要對全世界宣告我們無論如何都會相互扶持。」
.
這才是理想的關係該有的樣貌,追求一段關係,不是要獨佔一個人,而是能在關係中,讓你明白需求與慾望都只是人性的一部分,而我願意接受你原有的模樣(誠實表達自己的需求,雙方才能真正去決定這是不是彼此想要的生活)。
#這一幕有讓我聯想到台灣近期的通姦除罪化議題
誰的青春不叛逆評價 在 [亞當] 人之異於機器者?!親愛的亞當第二集 的推薦與評價
目前還看不出“決定誰的基因是卑微”和故事的連結? 另外蔚海基因療法價格昂貴的問題比較像是民生主義(突然變嚴肅了XD)主張鹽鐵等物資公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