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社會上的其他人都正在擔任責任監督的角色,因此,負責的部分實際上就是一個個人與社會其他個體相互信任並彼此監督。如果,一個人無法相信另一個個人能夠承擔起責任,也不相信社會上有其他團體能夠讓他相信,那麼這個社會將不再存在,因為它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即個體與個體、個體與集體的信任。這是盧梭提出的社會契約論。同樣的,學術的研究與寫作同樣是一種社會契約,寫作者不只是對自己負責、對指導老師、口試委員、研究所老師、親人好友也都要負起責任,同時,寫作者還有對於自己所處的學術社群以及社會同樣有必須承擔的責任。一個不誠實的研究者損害的不只是自己的學術生涯,他所屬的學科、同儕、甚至是該社會的不同學科都會被貼上學術不誠實的污名化標籤。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對於筆者反覆強調格式、引用、出處、書目等「瑣碎細節」而露出驚訝且疑惑的申請,他們大概在想的是「這個人是不是有偏執狂才會反覆強調這些瑣碎細節」。實際上,強調這些細節就是在提醒學生們當他們在寫作時,應該要對同儕、師長、口試委員、以至於社會都負起責任。固然,這個過程有許多折磨與苦痛,但我們難道要因為這些折磨就放棄我們應該承擔的責任嗎?從學術寫作、公共論述開始,如果一個社會中的彼此信任逐步從不同領域瓦解,那麼這個社會也就無法對話,結果是這個社會終將停止再生產。
———
一個韓國瑜,摧毀的是全體國民對民主社會代議政治中政策論述與執政團隊的公共信任。一個李眉蓁,摧毀的是全體公民對於學術論文審核機制的信任。
我們痛苦走過的論文路,只為了對得起自己
寫論文是一條漫長又孤獨的路,那些痛楚與不堪都只有自己清楚。
柯裕棻曾經在書中提到,她在美國求學的時候,在大雪中奮力走上一條因大雪覆蓋而險境重重的上坡、不時可能滑倒、甚至不進反退,她領悟到,學術之路,正是如此漫長、困厄而孤獨。
我後來甚至覺得,有任何一個人想要研讀博士、碩士之前,我都想建議佛心一點的師長或是助教,可以像是從事高空彈跳、浮潛、衝浪、拖曳傘等等具有高風險的極限運動一樣先進行安全宣導。
我不曉得其他的學者或是初入叢林的研究生們,是不是像我一樣在論文寫作上遭遇了極大的困難。我相信這世上還是有許多極有創造力、富有耐性與自我鞭策的動力等等的研究者,花了無比的耐性,屢屢調整每一次的學術論文體例格式,對於一個文獻資料求證再求證,只希望能夠對自己寫出來的東西負責。
因為是這樣痛苦的歷程,論文寫作比起其他的創作形式,要來得不自由、自我懷疑、嚴謹、高度邏輯化而且考驗重重。那些痛苦的歷程,有很大部分在於從腦海中將一個模糊未成型的概念,透過一次次的辯證慢慢成形,在這期間則必須蒐集、取得並閱讀大量的文獻。從物理上的取得與心智中的閱讀、困惑、反思到理解,那都是非常艱困而不舒服的歷程。
因為缺乏跨領域整體常識,我們對於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論述與運作方式的認識,建立在一種盲信上:我是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啦!但是起碼他們都是考過試、通過檢驗、拿到執照的人,應該不會給我亂搞吧?
而這樣理所當然、無基礎的盲信,只要遇到一個單一個案出了錯,就會傾向強力反彈,將整個制度都視為不專業的亂搞,從盲信一瞬間轉為極度不信任。
想想恐龍法官這個詞怎麼來的。想想黑金民代、想想國營企業肥貓、想想狼師、想想黑警、想想收賄公務員。想想那些一兩個人行為犯法,然後我們就把他們這一整批人的專業訓練、考核機制、內在自我要求、操守、尊嚴,完完全全掃到地上的反射式判斷。
然後我們走到了這一天。一個國民黨籍的直轄市長補選候選人,她的論文的生產形式與檢驗過程,賠上了全國的高等教育從業人員,以及所有從事知識生產的研究者。
不管是為了非常功利的學歷與畢業證書,又或者只是為了能夠在某個專業學術領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哪怕只是往前挖掘推進了一小粒的礦石砂土,他們所經歷的那些艱困的歷程與考驗、孤獨與痛苦……就在這一刻完全被否定了。
當一個國家的知識的生產與創新,從來沒有走進一般人民的生活中時,大多數時間其實並不會怎麼樣,大家還是過各自的生活。然而,當公共信任的危機出現時,我們就會像體質不良的兒童或是結構不穩的建築物,逃不過傳染病或是強震的考驗。
或許這就是民主的功課,危機出現時,我們往往才驚訝於對於實際狀況的不理解與未曾掌握。而唯一的解法,只能不斷思考、不斷學習。
這也是民主的代價。民主很累,民主建立在公民理解到自己的責任與無知的基礎上,而願意隨時保持謙虛、艱苦學習,彷彿像是那些初入學術界的研究菜鳥一樣,踽踽獨行在漫天狂風暴雪中、看不到盡頭、只能孤獨地慢慢走下去。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05/article/9722
論文頁碼格式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創新工場DeeCamp 2020正式啟動。歡迎向我們推薦優秀的學員。
世界在變,DeeCamp 初心不變。新內容,新形式。新人才,新使命。一個半月時間,免費聆聽學術大師、工業界領軍人物親身教誨,學習科技與創投規律,實踐用AI解決前沿問題。只對全球在校大學生開放!過去兩年也都有台灣同學來參加哦。
下文來自創新工場微信公眾號
………………………………………………………………
DeeCamp 2020啟動,邀請全球AI菁英共克世界變局下真實難題!
2020 年是不尋常的一年。世界在變,初心不變。即日起,創新工場聯合華為共同推出“DeeCamp 2020 全球 AI 領軍人才培養計畫”。
圍繞“世界變局下的 AI 人才新使命”這一核心主題,入選的 200 位高校大學生將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接受世界頂尖導師陣容的授課指導,嘗試用創新思維和前沿 AI 技術,迎接新挑戰,解決新問題,擔負起 AI 人才的新使命。
DeeCamp 訓練營面向所有電腦、數學、自動化等AI領域相關專業本、碩、博在校生開放報名,全程免費。
DeeCamp 2020 全球 AI 領軍人才培養計畫分為大師課和開放性競賽兩部分,課程和專案實踐全部轉為線上進行。成功加入訓練營的200名學員,將獲得多位 AI 科研及產業領域頂級大師親自線上授課。他们有:
▍李開復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
▍張亞勤 世界級科學家和企業家,清華⼤學“智慧科學”講席教授
▍吳恩達 全球知名的人工智慧專家,Coursera的創始人及董事長,斯坦福大學電腦系兼職教授
▍張宏江 世界多媒體和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一流科學家,源碼資本投資合夥人
▍周志華 人工智慧領域世界級專家,國際AI學會“大滿貫” Fellow華人第一人,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南京大學人工智慧學院院長
▍張潼 人工智慧領域世界級專家,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領域的頂級學者,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系和數學系教授
▍俞敏洪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
▍徐輝 創新奇智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創新工場合夥人
▍唐文斌 曠視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官
▍曹旭東 Moment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汪華 創新工場聯合首席執行官,管理合夥人
▍王詠剛 創新工場首席技術官,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執行院長
學員們還能與來自全球的 AI 精英共同組隊參加線上競賽,衝刺大獎。此次,DeeCamp 人工智慧訓練營將以往的線下實踐課題改為線上競賽形式。
不同於常見的 AI 領域競賽,DeeCamp2020 開放性競賽不以完成某一具體指標為目的,而是讓同學們組隊完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項目,鼓勵其用創意向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的科技問題發起挑戰,找到用 AI 技術改變真實世界的機會。對於提交的最終結果,評委將從“創新性、先進性、潛在價值、呈現結果”四個維度進行評估,最終評出總冠軍及各賽道冠軍,最高獎項獎金達人民幣100,000元。同時,優秀學員還有機會參加與神秘科學家評委的午餐/晚餐交流會!
DeeCamp2020 開放性競賽共設立五大賽道:
• 用 AI 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 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 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創新
• AI 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 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賽道一:用 AI 應對醫療和公共衛生領域的新挑戰
COVID-19 新冠病毒讓全世界共同經歷了恐慌、病痛和隔離,也凸顯出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對全球經濟與個人生活的重大影響。科技是扭轉戰局、提高社會組織與協同效率、提升全人類衛生水準的重要武器。無論是疫苗研製,新藥研發,臨床數據分析,流行病學分析,還是對與疫情相關的社會學、傳播學等問題進行深入調研,以大數據、機器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術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請加入我們,一起探索用大數據、機器學習等前沿科技改變全球公共衛生狀況,應對全球危機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和新產品。
▍賽道二:AI 賦能的商業決策與商業流程優化
全球經濟和投融資環境進入了 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又一個艱難時期:經濟全球化的美好願景正遭遇貿易紛爭、意識形態分歧乃至全球疫情的多重打擊,資本市場和供應鏈生態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新一代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該如何幫助人類更好地應對危機?如何根據市場、行業、社交網路等數據更準確預測經濟趨勢並指導商業決策?如何利用 AI 技術提升商業運行效率,優化供應鏈管理等核心業務流程?
請與我們一起探討用 AI 技術輔助商業決策或提高商業效率的創造性方法,更好應對全球經濟變局。
▍賽道三:自動駕駛的技術突破與前沿創新
自動駕駛是人工智慧眾多領域中,最具技術挑戰性和應用前景的方向之一。最近幾年,自動駕駛的科研、產品和工程團隊越來越注重在真實場景、真實約束條件下打磨演算法和產品,力爭儘早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大規模商用。隨著自動駕駛所依賴的感測器、車載晶片、車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前沿人工智慧演算法有可能在更高效、性價比更好的自動駕駛平臺上突破更多的技術與產品瓶頸。
在本賽道中,團隊有機會利用真實場景採集的高品質數據,結合真實計算環境,學習和實踐自動駕駛技術在產品、工程領域的最佳路徑,並挑戰演算法和算力的極限。
▍賽道四:AI 驅動的教育新工具和新方法
教育是人類智慧得以延續和發展的載體。以 AI 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已經在今天的各類教育平臺、各種教學形式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即將成為未來教育的主導因素之一。
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如何幫助老師規劃教學路線、提高教學效率?如何通過智慧互動、自動測評、持續改進等形式激發每個人的學習潛能?
AI 時代,教育工具和教育方法將在技術推動下持續變革。你們的技術、創意與工程實現,也是這一歷史變革的重要環節。
▍賽道五:人工智慧的創新思考與前沿設計
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發端以來,AI 技術經歷多次反覆運算,今天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一代 AI 已經創造出超越人類的圍棋程式,可以自動駕駛汽車的智慧演算法,可以獨立執行任務或與人協作的機器人……但AI在認知能力、推理能力、對複雜環境的感知能力、在複雜場景中的規劃和決策能力等方面,還與人類水準相差甚遠。
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對AI是九重天外的挑戰,有哪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可能幫助我們開闢更廣闊的 AI 新天地?請利用你們的科研積累,發揮你們大膽突破的創新能力,用最直觀的創意演示系統向人們揭示 AI 未來可能的技術路線與應用場景。
▌報名流程及時間安排
時間安排:
報名及選拔時間:即日起至5月29日
學員名單公佈:6月3日
大師課上課時間:6月6日至7月5日每週六周日上午
開放競賽成果提交:7月26日
競賽結果公佈:8月5日
報名流程:
考慮到今年上半年全球大學師生的實際情況,本屆DeeCamp採用導師或實驗室推薦與自薦報名相結合的方法,並根據推薦和自薦材料綜合選拔錄取。
1)官網註冊:在 DeeCamp 官網(deecamp.com)完成註冊並填寫個人資訊;
2)準備申請材料:pdf 檔需在個人中心上傳,視頻請上傳至組委會可以訪問的平臺並在下一步報名時填寫訪問位址;
3)點擊報名:進入活動頁面點擊報名,提交必要資訊並完成報名;
4)等待通知:你可能會收到一次遠端面試的邀請,請留意郵箱資訊並準時參加。
*申請材料包括:
一份 PDF/DOC/DOCX 格式的檔,內容包括你的簡歷、項目經歷、曾獲獎項、曾發表論文及對應會議/期刊、推薦信或自薦信,以及其他能讓我們知道你很優秀的材料,請整理在一個檔裡集中上傳;
一段自我介紹視頻,時長 3 分鐘以內,將用於向選拔參考(可選項,建議提供,以便我們更好地瞭解你)。
▌關於DeeCamp人工智慧訓練營
DeeCamp 的名字來自歷史上由 O' Reilly 組織的 Foo Camp(一個完全由與會者設計流程、議題、內容的 unconference)。DeeCamp 用類似的命名方式,希望建立一個為學生服務、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精神的 Deep Learning Summer Camp,既有統一的課程和專案安排,也借鑒 unconference,放手讓學生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表現。在 2019 年度暑期訓練營期間,學員們在順利完成課程和實踐的同時,自行組織了 24 場分享會,涵蓋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對抗神經網路等十餘個主題。
DeeCamp 訓練營由創新工場於 2017 年發起,旨在提升高校 AI 人才在行業應用中的實踐案例經驗,同時推進產學研深度結合的公益性質 AI 訓練。
在過去的三年中,DeeCamp 總計收到來自全球 1000 餘所高校超過 20000 份報名申請,已有 1000 余名學員順利結業。
到 2019 年,DeeCamp 人工智慧訓練營已初步建立了以創造性的團隊工程實踐專案為主幹,以打通學術、產業邊界的系統性知識培訓為支撐,聚焦未來科技變革與商業發展,成規模、可複製的人工智慧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DeeCamp 獨創的“知識授課+實踐專案”模式,讓學員們既可以近距離與科研及產業領域大師溝通交流,也可以與志同道合的小夥伴結隊,親身體驗 AI 技術如何轉化為產業應用、積累實踐案例經驗。
聯合主辦方:創新工場、華為
雲平臺:華為雲
課題合作企業:曠視科技、Momenta、路孚特
合作媒體:量子位
報名連結:https://deecamp.com/#/activityRegistration?id=1
論文頁碼格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名人堂
新的一年 新的論文
嚴震生
蔡英文總統博士論文疑案在大選期間,仍被對手陣營質疑。教育部四度重申蔡英文總統博士論文、學位及升等著作等文件資料已查證屬實。圖/教育部提供
蔡英文總統的博士論文是在二○一九年才補給倫敦政經學院,之後也放在國家圖書館供國人閱讀參考。這本格式非常紊亂、錯字百出,看起來比較像是草稿的論文,也在同一時間被美國密西根大學納入在其收藏的博士論文網。該網站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這篇一九八三年的論文,是在二○一九年才被收錄。
如果蔡英文教授有能力在博士論文消失卅多年後,說服倫敦政經學院接受她的傳真影本,何不乾脆將原稿找專人整理,再行繳交,而不是將這篇缺乏學術規範的著作放在國際著名大學的博士論文網站上,讓自己的學術聲譽受損,也間接衝擊到中華民國的形象?
跨年期間,個人將此論文再看了第三次,加上一些關心學術品質的教授提供的資料,我認為這本論文實應該由國內著名的出版社,或是過去新聞局的國際編譯人員認真校對、重新排版,以嶄新的面貌公諸於世。除了錯字和格式的問題外,這本論文另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目錄與內文的差異。不僅目錄與內文的標題有所出入外,有一部分內文的標題根本沒有出現在目錄中,讓人感覺這是一本拼裝的論文,竟然連標題都無法一致呈現。
根據我所收到的資料顯示,在五頁的目錄中,竟有八十二個目錄標題和正文標題不一致或錯誤的情形,違反了一般論文完成後制定目錄的經驗。此外,既然蔡教授有替目錄編碼,為何在兩百四十九行的目錄中,僅有十行有頁碼?難道是尚未完成確認、不是最終的版本?
另外,這本論文不分段的情況相當嚴重,常常有一頁卅行都沒有分段(卅五頁),更有一處跨四頁都沒有分段。不知蔡博士是在寫作時一氣呵成、無法中斷想法,還是連基本的英文寫作都不熟悉?通常一頁至少會有兩個段落,多則三到四個,很少有一整頁都不分段,遑論兩至三頁?
校對錯字、將用手改寫的部分修正、單一使用美式或英式英文、調整字距與行距使其一致、全篇論文採取同一的向左看齊或左右對齊格式、替目錄及論文重新編頁碼、把過長的段落再分段、及將論文內文的章節標題和內文用不同大小字型做區隔等,都可以讓這本論文呈現出起碼的學術標準。至於內容如何,則待國際學者專家對這本晚近出土的珍藏品做鑑定。
這本在國家圖書館的論文目前是以PDF檔呈現,要修正僅能將其先轉換成Word檔,但在轉檔過程中,由於有手改的部分和不同的字型和字距,出現相當多亂碼的情形,因此要修改將會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程,大概僅能重新製作一本。不過,以蔡博士身為國家元首,而台灣又如此在乎我們的國際能見度,相信老百姓一定會支持即使傾全台灣學術界和出版界的力量,也不願讓一本如此多瑕疵的論文被國際社會議論。
當然,要將一本修正後的論文換掉原先錯誤百出的論文,可能不符合學術常規。不過,出版界不是經常因原始版本不復存在,而重印多年前暢銷書的情形?只要內容不變,應當不涉及造假。至於如何說服倫敦政經學院當初匆忙傳真的版本僅是初稿、尚未校對,我相信以蔡總統有本事在二○一九年才補繳論文的情形來看,再換一本應當不是難事才對!(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論文頁碼格式 在 論文寫作密技-用Word自動編輯兩種頁碼 的相關結果
游標移到摘要的任何位置,點選「插入」→「頁碼」→「頁面底端」。 · 再點選「頁碼格式」擇小寫羅馬數字,並且「起始頁碼」設定為i。 · 本文開始:游標保持 ... ... <看更多>
論文頁碼格式 在 在開始編頁碼之前 的相關結果
論文 排版及頁碼需求如下:. 封面→授權書→推薦書→審定書不需編 ... 摘要→致謝辭→目錄可不編頁碼或以羅馬數字或阿拉伯數字皆可 ... 塊都可設定自己的格式、頁碼. ... <看更多>
論文頁碼格式 在 研究生論文格式製作:封面、頁碼與目錄製作 的相關結果
4:請把游標移到第二頁任何一個位置,執行【插入】→【頁首與頁尾】→【頁. 碼】→【頁碼格式】。 5:選擇【起始頁碼】會設定頁碼編號,但是在第一跟第二頁都會出現。 6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