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生性拖延,但現實治療大師Wubbolding 表示:「如果你沒有辦法做出計劃,就是計劃好了要讓自己失敗!」
於是過年前一天就嘗試計劃要念的範圍,把一天的範圍唸完之後就允許自己休息(一個正增強的概念)總算是在開工之前把這兩本書「大致翻完」了。比我想像當中花的時間更久!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我一邊讀的時候一邊發現,原來一個心理師要考到執照至少要念這本書三遍,第一遍是在考研究所的時候,第二遍是在課堂修業的時候,第三遍是在諮商心理師考試的時候。
我以前常常在想,同樣的東西念這麼多遍有什麼意思?直到今天突然有一點點明白,隨著專業的訓練增加、實習的經驗、還有年齡的成熟,這些生活經驗會慢慢的回扣到閱讀的內容。或許在唸第三次的時候,會發現書裡面講的一些東西並不一定是真的,各種治療的方法也有書上說沒有談到的優點跟缺陷。尤其是如果讀者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深入對其中一個學派了解之後,會發現這本書根本就只是目錄而已(難怪作者會在每一個章節後面加上這麼多的延伸閱讀)。
#諮商研究法
至於左邊這本書,我很慶幸當年碩士考的是心理學研究所,裡面談到的大多是量化的研究設計技術,一邊讀的時候一邊有一種回到大學在念心理實驗法的感覺。但同時也發現2個很重要的差別:
1.諮商的研究更重視「參與者的狀態」,畢竟參與實驗的人相對於一般的受試者,有一些需要協助的地方,我們總不能夠把一個憂鬱或者是焦慮的人丟在一個非常不利的實驗情境,這是不合倫理的。
2.相較於藥物或者是心理學實驗,諮商相關的研究要操弄的變項可能要更為小心,如果治療師本身是研究材料,就不得不考慮到治療師本身特質的影響。
有慶幸的地方就有喪氣的地方。比較悲慘的是我對於質性研究的了解有限,這本書又只有一個章節簡單地提到,唸起來模模糊糊;高等的統計部分也只是簡單帶過,看了跟沒看一樣都不知道在做什麼。後面提到一些方案評鑑,沒有實際操作過的人讀起來覺得好像在打高空炮;最後提到論文寫作,感覺有是邀要要寫過的人才知道箇中的滋味⋯⋯。
總之,我在想左邊這本書可能當作「研究生使用手冊」作為參考書(做研究做到一半就翻一下)比起教科書來得更適合。
然後有一個小小的murmur ,或許可以echo 這幾天有關於 #愛莉莎莎 新聞的討論:這整本書都在寫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會面臨到的各種效度威脅(翻譯蒟蒻: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研究,每個研究都限制),所以不論是相對嚴謹的醫學研究,或者是所謂的「個人體驗」,都只反映了浩瀚無垠的世界裡面的一部分,我們只能夠盡量完備研究方法,減少誤差。科學並不是什麼至尊無上的東西,但至少提供了一種相對嚴謹的方法來檢查「如果我發現的東西是錯的,那麼是哪裡錯了?」
或者,有一個更科學哲學性的探問是:以我們的能力,真的有機會可以完全了解客觀的事實嗎?還是,你相信我們只是活在「相對主觀」的世界裡面,各種現象透過每一個人的濾鏡,會看到不同的東西?
#結論
雖然短短1000多個字就簡單講完了這五天來唸書的心得,但這五天其實真的是痛不欲生啊~好幾次都想要中間放棄,因為啃起來實在是太累了⋯⋯我也想要打電動、出去玩、放鞭炮(?),可是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要面對的任務,年紀大了唸了這麼多也不曉得吸收了多少,就只能期待記得住的都會考,記不住的都變成氣質。
對了看完之後我對於「要成為心理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又有一個新的頓悟:你要可以忍受無聊,忍受花很多時間在念書、解論文、做研究,甚至研究的結果不如預期等等⋯⋯。
雖然就我所知,許多人是因為自己曾經受到心理治療而療癒,因為生命受到啟迪,想要踏入這一行,了解自己也幫助別人。我覺得這個動機很好,但可能要同時考慮比較現實的事情是——要通過相關的訓練與考試,真的是不容易啊~
總之明天雖然就要開工了,但實際上我已經開工了好幾天了。放假的好處是不會受到其他「俗事」的影響(例如工作),明天開始又要左手工作、右手讀書、如果可能的話,還要用下巴敲鍵盤來寫論文⋯⋯。
雖然百廢待舉,但我想到我老闆跟我講的一句話:「關關難過關關過。」雖然關關不說,但就走一步算一步吧。
道阻且長,有走就有希望。
僅以此文章分享給在準備研究所、公務員或其他考試的戰友。
#讀書筆記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75的網紅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走過15年的理論學習與治療實務歲月後,發現自己愈來愈能夠看到理論背後,它所闡述和傳遞的深層概念。 接觸心理治療這十多年來,在諮商與治療理論的大海中尋尋覓覓,心理劇和敘事治療目前成為我專業發展中的選擇。 透過這則短片,跟你談談我在這兩個理論中的看見。 我是曾正奇,這...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的推薦目錄: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TAAZE|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二手書書況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5.5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實務案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1.1 個人中心治療理論概述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諮商理論與實務:從諮商學者的人生看他們的理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6.5 認知行為治療務案例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關於心理醫師vs心理諮商師 - Mobile01 的評價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要怎麼面對焦慮呢?昨天晚上在clubhouse(CH)跟 Chloe 等人一起討論這個問題,加上今天念了一整天的書,好像在心裡漸漸形成了一些答案。
從存在主義的路線來看,焦慮是人生的必須,你只要活在世界上就會有焦慮,也因為焦慮,你才有動力去克服生命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如果你的焦慮超過了「正常的幅度」(例如神經質焦慮),可能反而會影響你的生活、工作、甚至身心都出現反應,沒有辦法好好休息、身體很僵硬、關節很緊、晚上睡不著等等。
為什麼會這樣呢?存在主義就會說,有些人恐懼死亡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真正活過,所以有一些恐慌症的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是害怕那個很接近死亡的感覺(那個真的很可怕你體驗過一次就知道了),但實際上是透過恐懼死亡來逃避生命當中其他的事情,比方說學業、感情,或者是和家人的關係。唯有當事人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才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可是聽到這些話,你並不一定會覺得比較好受,所以人本取向的心理治療更在意陪伴你的人「能不能夠接住你」,透過仔細聆聽你的話、像鏡子一樣反映出你的心情,並且相信你自己會在痛苦的故事當中,找出自己的解答。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時候透過跟一個朋友好好的分享自己的感受,心情就會好了許多。事情一樣沒有解決,但是腦袋當中的打結似乎慢慢就會被鬆開了。
不過,要能夠好好的聆聽對方其實是不容易的事,比方說昨天Chloe在回答的過程當中,注意到一位提問者講話的聲音有一點「浮浮的」,指出可能他沒有紮紮實實地「踩在地上」(grounding),這其實也是很多焦慮的人常常會有的感覺,有一種浮躁、飄飄的、沒有辦法靜下來的fu,心臟感覺被懸吊在半空中。好像想要做很多事情,可是又覺得做什麼都沒意義,很多東西都放不下、很多擔憂都在前面,可是不論未雨綢繆得再多,都沒有辦法緩解當下的緊張。
我也是讀書才知道Chloe 當時正在做的是「注意到提問者的背景訊息」(figure ground)。有時候一個人的聲音顫抖比其他的內容本身告訴你的更多,這時候陪伴在身邊的人不只要聽他說什麼,更要去聽他「怎麼說」。這些非語言訊息往往透漏著「他想要告訴你但是他並沒有在文字裡面告訴你」的秘密。完形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這件事情提供了很不錯的洞見,只不過因為礙於時間,當時也不是在做諮商,我們不可能在CH上面操作完形治療的一些技術,只能夠點到為止。可是,光是「你覺得你的焦慮在告訴你什麼?」這樣的問句,就足以讓當事人好好的去感受,在焦慮背後所藏著的其他訊息。
如果你跟我一樣也是很容易焦慮的人,昨天又錯過了這個房間,那麼今天晚上大概9:45還有機會;如果你是被CH排擠的Android用戶😭😭,或者晚上有其他的事情,那麼在這裡也可以提供行為治療取向的一些方法給你參考。這邊筆記的是正念減壓(MBSR)的三個核心觀念,我覺得很好記,英文字開頭剛好是MAC:
1. Mindfulness :正念。透過調整呼吸和行走禪,練習活在當下、感受此時此刻。有很多相關的書籍可以參考,這裡不贅述。
2. Acceptance:接納。焦慮如我,這個是我到目前為止覺得最有效的方法,我幾乎天天都練習。比方說我經常跟自己說「OOO也沒關係」,OOO裡面可以填入各種你難以接納的行為、想法或者是情緒。那如果你還是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該怎麼辦呢?那你可以說「就算我暫時還沒有辦法接納自己的焦慮也沒關係」,一個接納自己不接納的概念😛。
3. Compassion:關愛。又可能翻譯成慈愛,這裡指的是可以關愛自己也關愛別人。聽起來很抽象,我覺得比較好的翻譯或許是「心疼」,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說, #愛自己就是從每一天練習心疼自己 開始,典型的做法是,你可以跟自己的身體某個部位說說話(結合完形的技巧),比方說「親愛的肩膀,我心疼你過去一年來這麼辛苦的幫我扛下很多的責任」或者是「我很心疼五歲的時候的我,年紀還那麼小就被丟掉、被迫長大⋯⋯」
#懶人包
把上面這些學派全部結合起來就是:覺察自己身體的感受、發現讓自己感覺到焦慮的情境,透過跟別人訴說、被聆聽,或者是跟自己對話、甚至做出具體行為,來減緩焦慮。
如同前面所說,只要是活著就得面臨種種的選擇,而所有的選擇都涉及承諾與責任,因為要負起這些責任,難免就會有一些焦慮的心情產生。既然焦慮是人生的必須,那麼練習和焦慮的情緒共處,就是每一天的功課。
就像一個長年受焦慮跟憂鬱所苦的朋友跟我說,在他最糟糕的那個時候,他發現做什麼都沒用。有一天,他硬是把自己拖出去散步,每天漫無目的快走兩個小時,每次都要走到流汗為止,沒想到慢慢喜歡上這種感覺。這一走就是兩年,不但情緒得到舒緩,而且圓滾滾的身材還因此瘦了一圈。
所以最後我想說,如果過年這段期間待在家裡面看電視很煩,一邊滑手機一邊又覺得焦慮的話,不如去走走吧。一邊調整自己的呼吸,一邊邁開步伐,說不定你的腳下,會開出一朵又一朵的蓮花(完蛋了一定是今天看太多長輩了)。
#讀書筆記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好偷懶四個章節筆記在一起
#今天的房間在這裡 許常德的地下手記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張宇傑心理師
https://www.joinclubhouse.com/event/m744QbAo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年這幾天,你曾經有那種在親友比較之下,想要躲到洞裡面的想法嗎?
好像別人的日子都過得比較好、別人家的小孩都比較厲害。都已經長這麼大了,錢還賺得那麼少、感情也起起伏伏,網路上大家都在曬自己的小孩照片,只剩下自己,連另一半在哪裡都還沒有著落⋯⋯很多文章會教導你該如何面對家人的質問,但你心裡非常明白,問題並不在於怎麼回應,而是那些問句剛好「戳進你心裡的痛處」。
#錯誤的私有邏輯
每當家人問起感情、婚姻、工作、薪水,你就會想起自己是一個不夠好的人,然後接連著很多負面的感覺都會一起湧現:
1.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正關心我
2.我是失敗的人,做什麼都不會成功
3.我是不被愛、不重要的
4.我必須與別人保持距離才不會受傷
這些想法在阿德勒心理治療裡面稱之為錯誤的私有邏輯(Basic mistakes of private logic),往往來自於你的早期回憶(early recollections,ERs)。如果你也有上面這些感覺,你可以試著「坐時光機」回到過去。比方說,我的治療師常常問我這個問題:「這種感覺最早是來自於什麼時候?」
#回到過去
而阿德勒學派的心理治療師可能會說:「回想一下在你小的時候,發生過一件讓你印象很深刻的事情。如果停格在當初的畫面:
-你覺得那個畫面會是什麼?
-你的感覺是什麼?
-那時候發生了什麼?
-你做了什麼回應?」
這些回憶往往反映了你習慣在人生當中扮演的角色、關鍵的生命課題、以及你在人際互動當中習慣回應的方式。如果你在回憶當中是退縮的、委屈的、受挫的,那蠻可能在往後的日子裡,你也習慣把自己扮演成一個「受害者」。
那如果自己真的是這樣的人,該怎麼辦呢?首先,你不會是這樣「的人」,因為你並不是由過去所決定的,而是由動機所驅動的。
換句話說,真正重要的並不是你過去的遭遇,而是你從今以後想要追求的東西。也因為這樣,自卑本身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他反而是一種「讓你想要更好」的動力。
講起來很簡單做起來難。一想到我媽昨天很沒禮貌地把紅包拿出來數,然後說為什麼我弟包的比我多,我就自卑得想要鑽個洞躲起來(可惡我弟竟然沒有跟我先說好)。雖然我也希望有一天可以賺大錢,可是 #金錢焦慮 還是會常常讓我覺得「那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
幸好Corey(2016)課本上提供了另外一種方法(課本上的名稱叫做「踩你痛腳」)其實就是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提到的正向聚焦:
1.閉上眼睛回想一個讓你覺得最近非常難堪的事情(比方說紅包袋事件),當你全神貫注在這些想法,覺得很難過的時候,用左手按住右手的虎口——這裡就是你的憂鬱點。
2.現在想像在你身上發生過美好的事情,如果想不到,可以想像一個你渴望發生的畫面,然後如實地發生在你身上的那種感覺(我想到的是前陣子去花蓮,在鯉魚潭上面划船很自在的感覺)。如果想到了,就用右手按著左手的虎口,這就是你的快樂點。
3.以後當你每次感到自卑的時候,除了設定目標讓自己變得更好之外,你也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我要選擇按憂鬱點而不是快樂點呢?」
#實際操作之後的效果
老實說練習之後,我還是覺得我弟跟我媽很機車,還是會想到為什麼自己到現在還在唸書還沒畢業,堂弟堂妹都結婚了,自己人生進度還一直卡,什麼東西都比不上人家;但有趣的是,我也會想到自己有一些還不錯的人際關係、很美好的回憶等等。
想起這些美好的回憶,就像花蓮鯉魚潭上面的波瀾,一點一點的拍打著夕陽的彼岸。
有人說阿德勒心理學跟 #被討厭的勇氣 根本就是心靈雞湯,老實說有時候我也這麼覺得,可是後來想一想,人生本來就很難,苦樂參半,甚至有些時候,悲劇發生的比喜劇還要多很多,也因為這樣,我們往往只是欠缺鼓勵、欠缺一個陪在自己身邊的人。
當有人能夠理解你的痛苦真的是如實的發生,當有人能夠看見你過去到現在這一段路走得非常辛苦但是卻還是走過來了,雖然日子不會因此而好轉,但心情可能會因此而有所轉圜。
聚焦在正向的部分,並不代表負向的部分會因此而消失,只代表你的人生可以有所選擇,透過給自己一點點信心,再重新定向(reorientation)未來的目標,對日常產生希望。
如果你跟我一樣為了親戚家人講的一些話所苦,不妨試著想像:明年的這個時候我想要變成怎麼樣的人?
因為我們還有夢想,還有想要抵達的地方,所以對自己失望是很正常的。新的一年,調整步伐,慢慢開始,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人,既不完美又經常討厭自己,但就算是這樣也沒關係,因為這代表我們未來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前進。
慢慢走,會到的。
#阿德勒心理學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讀書筆記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在走過15年的理論學習與治療實務歲月後,發現自己愈來愈能夠看到理論背後,它所闡述和傳遞的深層概念。
接觸心理治療這十多年來,在諮商與治療理論的大海中尋尋覓覓,心理劇和敘事治療目前成為我專業發展中的選擇。
透過這則短片,跟你談談我在這兩個理論中的看見。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欣語人文空間 https://www.heartrich2017.com
FB粉專:曾正奇博士 - 親子關係/心理健康/自我探索/心理諮詢/諮商輔導
LINE官方帳號:@doctseng
MAIL:haoyuchat@gmail.com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影音/曾正奇 諮商心理師
從事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多年,後現代取向與我的價值觀相當吻合,喜歡它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它總是聚焦在正向、積極面,這個概念也讓我的專業工作及生活更加的容易。
這則影片跟你享這個理論中,一個簡單卻實用的概念,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是曾正奇,這裡分享了我在生活、工作的心得與見聞,歡迎您來這裡交流!為保護個人隱私,有關案例分享,皆經過改編或整合多個案例經驗所撰寫而成。
**************************************
我是正奇
諮商心理師/輔導與諮商博士
專長:
兒童青少年及成人個別心理諮詢、親職諮詢、企業培訓、心理助人專業人員培訓、心理劇實務
官方網站:曾正奇賦能心理諮詢網 http://www.doctseng.com/
立即追蹤我的youtube頻道,或用 LINE 訂閱我的文章即短片 http://bit.ly/doctseng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在 TAAZE|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二手書書況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