暱稱「大老師」、「果青」、「俺ガイル」的戀愛校園劇《果然我的青春戀愛喜劇搞錯了。》終於完結動畫第三季。雖然第三季稱為跌Watt,但仍無損佢成為我心目中嘅神作,甚至覺得唔寫一篇感想向佢致敬都覺得可惜嘅程度。
《果青》本身個設定其實同一般青春校園作品設定無乜分別、甚至有啲老土:就係一條毒撚,一個傲嬌娘,再加一個開朗天然呆開展三角關係嘅故事。再加上作為輕小說靈魂嘅插畫師ぽんかん⑧最初畫風並唔討好,所以最初並唔係咁受注意。
男主角比企谷八幡之所以形成毒撚性格,係因為響初中時期多次向女同學告白失敗、再加上性格孤僻而被同學恥笑同排擠,亦因此對所有人際關係感到絕望。去到呢度並無乜嘢特別,但係好快讀者就開始發掘到呢套作品嘅獨特魅力所在:因為比企谷八幡對於呢種絕望,演繹成為一句又一句對於所謂「青春」嘅批判:
===
青春是謊言,是邪惡。謳歌青春的人們不斷地欺騙自己與周圍。永遠以肯定的態度麵對自己周圍的環境。即使有些致命的失敗,也會被稱為青春的象徵,成為值得回憶的過去。
愛與友情以及勇氣改變不了一個人,只有受傷才能讓人成長
孤獨的人不會傷害別人,只會不斷地傷害自己罷了。
===
我響學生時期雖然無受過乜嘢排擠,人際關係大致正常,但卻對於比企谷八幡果種對所謂「青春」嘅怨恨深有同感:我係完全唔明點解果啲校園喜劇一定係充滿住陽光氣息、少年男女可以響嘻嘻哈哈中快樂成長、點解要響群體間生存就一定要埋堆、陪笑、睇人面色(日本叫「閱讀空氣」)──
即使去到今時今日,我對於好多交際應酬場合仍然係感到十分之唔習慣,比企谷八幡各種歪論唔單止深得我心,甚至係衷心受教於佢果套人生哲理,所以點解會被冠以「大老師」之名係有原因。
《果青》吸引力並唔止於主角憤世嫉俗、而係作者渡航將呢個青春戀愛故事「複雜化」嘅努力:我睇過好多討厭《果青》嘅評論,大多數都係話一班角色「無嘢搵嘢煩」、「故作高深」、「簡單幾句說話係要迂迴曲折表達」、「太喜歡計算」,用兩個字總結的話,就係「彆扭」:我諗如果係身心正常嘅人,大都會有呢種感覺。
然而相對於本應爽朗、簡單直接嘅「陽光青年」黎講,呢個世界就係有一班思想負面陰沈、永遠諗多咗嘅死小孩存在:其他青春校園作品當然都有呢種性格設定存在,但大多數都會響閒角、奸角甚至諧角出現。但渡航卻係花咗好大心力去慢慢舖陳呢種「缺憾」點樣成為比企谷八幡嘅「能力」,令佢響唔同嘅人際交往上面透過各種觀察、計算,找出心目中最理性嘅答案。
比企谷八幡成日比人批評響人際關係上面充滿住計算,但佢地唔明白,正正因為唔識同人相處,所以先唯有依靠計算去生存落去。所以對於愈膚淺嘅「對手」,佢係愈唔介意被侮辱,因為呢個早已係預期嘅結果;令佢困擾嘅除咗係同佢相近,思想複雜嘅角色(例如女主角雪乃嘅家姐陽乃),就係佢真正重視嘅人。
《果青》同其他校園動畫一樣,都係靠各種人際衝突同校園事件(例如文化祭、情人節、學校旅行、舞會等)去推進故事,但基於「大老師」扭曲嘅性格,基本上你可以將佢同每一個角色交往都視之為一場「戰鬥」,而每一個校園事件視之為一個「難關」。
作為一個時常參與學生活動策劃嘅搞手,我覺得好多流行文化作品描寫到相關部份時,都係只能寫得出表面果浸:因為搞活動嘅真正矛盾從來係人際關係同效率之爭,你要求後者,就無可避免得罪前者,而如果唔想破壞彼此間嘅感情,卻唯有任由活動停滯不前。呢一點《果青》寫得非常出色,令我懷疑渡航響學生時代係咪長期冷眼旁觀果班口裡說得漂亮嘅「領袖」,然後再藉住「大老師」、一色、雪乃、陽乃之口,將呢班廢人爽快地挖苦到一文不值。
當然唔將作品睇得咁複雜,《果青》仍然係有佢本身嘅吸引力:兩位女角同男主角鬥氣情節其實寫得好好;去到最後三者不能再忍受於虛假嘅和諧關係,大家最終都被希望作出犧牲而令另外兩人獲得幸福嘅決擇亦寫得好感人(感傷到令你覺得胃痛),再加埋Feel. Studio超高質素作畫(尤其係花咗好多功夫畫女生大腿……唔唔)、柳凪神級主題曲……本身已係一套相當高質素嘅作品。
但如果你想真正品味《果青》嘅精華,卻係始終要學識欣賞入面果堆隱晦不清嘅對白:渡航最厲害嘅地方,係將所有重要角色都塑造成聰明人,佢地之間嘅對答都係基於大家理解對方背後含義、響彼此有默契嘅情況之下講出嘅,呢一點可以話同《輝夜姬讓人想告白》果種故意就每個考慮作超詳細說明嘅做法啱啱相反:
所以我好明白點解好多觀眾都唔係好睇得明動畫版部份情節,唔單止係因為動畫版精簡咗部份內容,同時亦因為你必須充份了解佢地當時嘅心境,甚至劇情早前舖排好嘅暗示,先會明白對白背後嘅弘外之音:翻睇幾次,甚至睇埋漫畫版先Get倒哂全部意思──唔耐煩嘅人,就會覺得呢班人實在造作彆扭,但偏偏我自己就係一個好彆扭嘅人,所以呢種「對拆」簡直係我最理想嘅交流方式。
呢種靠對白塑造角色嘅做法,係會令觀眾對佢地投入好深嘅感情。例如陽乃作為全作嘅「大魔頭」,由最初憐憫女主角妹妹雪乃只能夠依循模仿自己嘅舊路走,去到後來妒忌雪乃開始擺脫自己嘅影響而多番刺破佢同主角建立響虛偽之上嘅和諧關係,甚至挑明講男主角時常透過犧牲自己黎幫助兩位女主角,根本就係一種病態的「共依存」關係,可以話係成套作品一面,插得最狠嘅一刀;
以傳統校園漫畫主角形象出場,作為主角「宿敵」嘅葉山,透過多番表達對主角嘅敵意,突顯自己無辦法好似「大老師」可以某啲事情上面做得更果斷、痛心男主角為咗解決問題而樂於扮演壞人角色,完全違反自己嘅價值觀──佢地雖然只係故事入面嘅配角,但只要你能細味劇情對佢地嘅側寫,其實刻劃得相當細緻。
最後當然要講下《果真》備受爭議嘅結局:比企谷八幡起初就係以批判「現充」青春而 聲名大噪;所以好多讀者都曾經預期,佢同兩位女主角之間嘅關係最終係會以悲劇告終,以符合「大老師」嘅人生觀。但如今第三季結束,比企谷八幡卻最終成為佢口中最討厭嘅現充,實在有出賣當初支持佢嘅毒撚之嫌。
事實上《果真》作者渡航亦曾經苦惱於點樣埋尾,小說一度暫停咗年幾先重新續寫,就係佢終於接受咗,人嘅成長始終係要作出犧牲,而犧牲就係摒棄同自己幸福產生矛盾嘅原則,甚至對他人嘅憐憫。
其實對於呢個結局,我並唔係唔可以接受,但《果真》為咗突顯只有雪乃同「大老師」先係真正處於相同思想層次,特意將兩者撮合,選擇好似合情合理;但如果擺響現實世界,性格扭曲、帶有多少情緒病嘅雪乃,同平易近人嘅結衣,100次都應該係揀後者。
謳歌傷害計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朗讀書籍.終於,還是愛了.其中一文「愛,太難」》
朗讀內容重點:
愛,不只是愛情,不只是親情。
愛的內含及對象太廣闊,它甚至包括愛使你傷心的人,包括愛可能損及妳生活利益的人。
通常我們不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愛」,我們稱之為「寛容」。
但寛容從何而生?
又為何要給?
真的仔細推敲,它的源頭還是「愛」,而且不是一般吹噓的「愛別人」,而是為了「愛自己」。
因為愛的對立面是恨。
恨傷害你的親人,情人,恨父母、恨背叛欺騙拋棄你的情人,恨傷害你的朋友、陌生人⋯⋯
活在恨中的人,看到的陽光是刺眼的,花苞是不夠綻放的,風景是提醒你曾經的謊言,然後感嘆:為什麼辜負?為什麼拋棄?
但恨一個陌生人,一下子發個火,就忘了!
偏偏你恨的人愈靠近你,你愈苦。
為什麼?
因為對於親近的人,你會先有一個假設,並且因此假設而產生渴望,你渴望得到他們的愛。
尢其親人之愛,好似天經地義。
但實情是:這個世界上,可能有百分之一的小孩,因為父母的處境,私下決定在他的生命誕生之前,不得已先「處理掉」它。
他或是她,連生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接著才是撫養。
現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面對父母離異,你跟著其中之一,然後與另一角色漸行漸遠。
即使家庭不離異,這個世界上可能有一半的父母,不夠成熟,不知道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們的孩子在各種爭吵、利害盤算、勢利、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下,痛苦自卑又沒有自信地長大。
如果用一個普通的計算機一算,這個世界上擁有完整父母之愛的,可能只是少數人。
但這些少數人中出現了不起的文豪,寫下〈背影〉〈目送〉⋯⋯成為傳統道德謳歌的對象,而且編輯在給每一個不同處境的小朋友必須閱讀觀看的教科書。
它是美德教育?
還是道德綁架?
它是教人感恩?還是感嘆?它是定義幸福?還是逼著狀態不同的人,體會永不可得的自卑之心?
所以我說:多數人在愛的功課,交了白卷。
因為當我們在歌頌某種愛時,並沒有體會那些黑暗角落無語、且可能是相當多數人,正在受傷的哭泣。
恨,也由此而生。
恨的人,永遠不會快樂。你以為自己恨的是他人,過不去的其實是自己。
心磨著,深夜裡也孤單著。⋯⋯
我在十七歲時失去了外婆,那一年,這個世界上唯一愛我的人,永遠離開了。
我也曾尋覓,曾受傷,曾怨過我的母親、父親⋯⋯然後從各種理智中,平復了自己。
我的方法不是寛容,而是告訴自己:「當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人愛你時,你更要愛自己。」
「如果連好好愛自己都學不會,你為什麼覺得别人懂得如何愛你?包括那個别人的名字叫做:母親?父親?」
我所謂的愛自己,絕對不是只在乎自己。而是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的不容易。
想辦法遠離得不到、受損害,不快樂的事物—這些命運給你的考試。
如果你渴望的愛,不可得,轉個念,你比孤兒好,你比被墮胎的胚胎好⋯⋯你比饑荒中的人們好,你比戰亂時期的人好。
走到山林,風拂吹你的臉,它沒有偏心:走向海灘,浪潮永遠依約一波波問候你,它也沒有遺棄你。街邊的小野花從無人搭理,它照常綻放。
當你下定決心,不求他人,並讓真正的愛,一寸一寸進入你的靈魂時,你賜予了自己快樂。
https://youtu.be/HYmHetYurno
謳歌傷害計算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愛,太難》
我參加了一次關於愛的測試,我還是交了白卷。
什麼是愛的測試?
愛,不只是愛情,不只是親情。愛的內含及對象太廣濶,它甚至包括愛使你傷心的人,包括愛可能損及妳生活利益的人。
通常我們不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愛」,我們稱之為「寛容」。
但寛容從何而生?
又為何要給?
真的仔細推敲,它的源頭還是「愛」,而且不是一般吹噓的「愛別人」,而是為了「愛自己」。
因為愛的對立面是恨。
恨傷害你的親人,情人,恨父母、恨背叛欺騙拋棄你的情人,恨傷害你的朋友、陌生人⋯⋯活在恨中的人,看到的陽光是刺眼的,花苞是不夠綻放的,風景是提醒你曾經的謊言,然後感嘆:為什麼辜負?為什麼拋棄?
但恨一個陌生人,一下子發個火,就忘了!
偏偏你恨的人愈靠近你,你愈苦。
為什麼?
因為對於親近的人你會先有一個假設,並且因此假設而產生渴望,你渴望得到他們的愛。
尢其親人之愛,好似天經地義。但實情是:這個世界上,可能有百分之一的小孩因為父母的處境,私下決定在他的生命誕生之前,不得已先「處理掉」它。
他或是她,連生下來的機會都沒有。
接著才是撫養。
現在這個世界上可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人,面對父母離異,你跟著其中之一,然後與另一角色漸行漸遠。
即使家庭不離異,這個世界上可能有一半的父母,不夠成熟,不知道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他們的孩子在各種爭吵、利害盤算、勢利、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下,痛苦自卑又沒有自信地長大。
如果用一個普通的計算機一算,這個世界上擁有完整父母之愛的,可能只是少數人。
但這些少數人中出現了不起的文豪,寫下「背影」「目送」⋯⋯成為傳統道德謳歌的對象,而且編輯在給每一個不同處境的小朋友必須閱讀觀看的教科書。
它是美德教育?
還是道德綁架?
它是教人感恩?還是感嘆?它是定義幸福?還是逼著狀態不同的人,體會永不可得的自卑之心?
所以我説:多數人在愛,交了白卷。
因為當我們在歌頌某種愛時,並沒有體會那些黑暗角落無語、且可能是相當多數人,正在受傷的哭泣。
恨,也由此而生。
恨的人,永遠不會快樂。你以為自己恨的是他人,過不去的其實是自己。
心磨著,深夜裡也孤單著。
張愛玲逃到香港,見著時髦派的母親,她得到的「目送」是:妳的衣服領口是破的:她沒有「背影」,母親直接口説:「我,養不起妳。」她以才華洋溢的文字,寫下對所有家人的感受:「所謂祖先,就是躺在我的血液𥚃,等我死了,再死一次。」
這時,死亡的意念對她是痛快的,那是弱勢的她,對渴望親情最悲壯的報復。
死吧!大家一起死!再死一次!我要你們再死一回,透過我的死。
所有的人都知道,恨緣自於愛之不可得。張愛玲傳奇一生,孤獨一生。她沒有半生緣,她什麼都趕不上,什麼都得不到:連一半親情也沒有。
除了她自己可以掌握的才華。
我在17歲時失去了外婆,那一年這個世界上惟一愛我的人,永遠離開了。
我也曾尋覓,曾受傷,曾怨過我的母親、父親⋯⋯然後從各種理智中,平復了自己。
我的方法不是寛容,而是告訴自己:「當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人愛你時,你更要愛自己。」
「如果連好好愛自己都學不會,你為什麼覺得别人懂得如何愛你?包括那個别人的名字叫做:母親?父親?」
我所謂的愛自己,絕對不是只在乎自己。而是珍惜自己,珍惜生命的不容易。
想辦法遠離得不到、受損害,不快樂的事物,這些命運給你的考試。
如果你渴望的愛,不可得,轉個念,你比孤兒好,你比被墮胎的胎盤好⋯⋯你比飢荒中的人們好,你比戰亂時期的人好。
走到山林,風拂吹你的臉,它沒有偏心:走向海灘,浪潮永遠依約一波波問候你,它也沒有遺棄你。街邊的小野花從無人搭理,它照常綻放。
當你下定決心,不求他人,並讓真正的愛,一寸一寸進入你的靈魂時,你賜予了自己快樂。
當你以美的心,裝飾生活中的色彩,不依賴他人,動人的背影就是你自己。當你用你的生命、善良、耐心、喜樂和慷慨照亮他人的道路,你是燈,你是別人的星星:更是自己的救星。
當你把最好的善意給人,你也把最好的暖意留給了自己。
當你攻克自己的創傷,獲致內在的平靜,內心深處自然會響起音樂,此時快樂頌就是你。
受苦、委屈了,選擇原諒。
你祝福的不是他,諒解的不是別人,而是讓自己釋懷。
這是一堂愛的測驗,六十多年來,我考了許多次,曾經交白卷,後來補考,以為過關了。但這堂測驗太難了,每經歷一波不同的難關,我才知道自己的白卷,只完成了一小題答案,其他仍然空白。
幾十年了,漸漸地,我明白我們必須不斷的修為自己:最終,才能學會了「愛」這門課。
它,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