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到凱道了嗎?
今天我在自由廣場周邊看到了許多退警退消團體,響應了號召前來參加秋鬥,一起為食安以及國家的尊嚴發聲!現場有 #新北戰警、#全國各地退警退消協會、#中華民國退休警察權益促進會、甚至還看到了遠從高雄而來的 #南台灣正義聯盟,他們還包了四輛遊覽車從高雄北上,真是令人動容!(我今天戴的帽子也是南臺灣正義聯盟的高屏戰警帽喔)
今天國民黨可說是全員到齊,馬總統、吳副總統、朱主席等人均來參加了這次的秋鬥,還有各級的民意代表、縣市長、議員等,我們 #立院黨團更是無一缺席,展現了極度的團結!😉
雖然陪了侯市長走了一段路後,我的體力不堪負荷先行回醫院了,但今天看到大家勇敢地站出來,令我很感動, #你們都是最棒的!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
警察權益促進會 在 黃珊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金改革 親民黨主張瘦大官、保小吏】
(編按:93軍公教遊行到立法院,親民黨團主任張碩文於下午5點接受退休警察權益促進會陳情書,並發表演說,允諾全力協助)
對於軍公教將走上街頭抗議年金改革一事,剛從蘭嶼淨灘回來的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李鴻鈞表示,尊重人民在民主社會捍衛自身權益的合法權利,年金問題有其歷史背景,希望政府在處理年金時,應該要與各方多溝通,不要想一步到位,也不要把軍公教當成敵人,大家應該坐下來平心靜氣的交換意見,一起推動國家永續經營的工程,希望政府能尊重所有爭取權益的民眾,妥善處理年金問題。
李鴻鈞表示,台灣的年金制度就像個頭大身體小的外星人,或是頂樓加蓋七、八層的違建,少數高層退休人員,月領十幾萬、甚至數十萬,但卻要所有軍公教人員共同承擔年金制度的缺失,完全不合理。親民黨支持年金改革,但反對清算鬥爭式的改革,更反對用選票考量來制約年金改革。長期以來,軍公教人員一直是撐起中華民國政府,是整個國家社會運作的骨幹,是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社會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中,不應把軍公教人員當成敵人,而要弄清楚,軍公教人員中,也有層級之分,也有收入差距,也有M型化現象。年金改革,應該先清理這些頭大身體小的異常結構,對高階軍公教人員過多的退休福利進行改革與修正,但對低階軍公教人員,卻應保障其退休後最起碼的生活所需,使其得以安心度過晚年生活。
李鴻鈞並重申,親民黨對於年金改革,有五大處理原則:
1、 應秉持公平正義原則,推動年金制度改革。年金制度是為了維持退休人員生活所需,不是為了讓退休高官吃香喝辣。所以,改革年金制度,應先依台灣一般生活條件,算出最低生活所需的基數,作為年金制度的地板,不足者應往上拉。而退休可領金額的上限,則需考量退休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建議為七成以下),不能讓無事可做的人,領得比每天拼命幹活的人還多,甚至退休後還在領主管加給,應該訂定合理天花板。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承受當過幾天政務官,就可以吃政府一輩子的政務人員退職酬勞金給與制度,這種制度不改革,國家財政能受得了嗎?當然亦應一併檢討。換言之,年金制度改革必須從上而下,先砍肥貓,拆掉頂樓加蓋(月領十幾萬以上的高官年金),再將生活困難者的基本生活照顧好,方為正辦。
2、 年金改革必須顧及國家財政支出能力與債務負擔,不能讓年金破產,是政府第一要務。國家必須負起各項年金的最終償付責任,不能讓退休人員(包括勞工及所有提撥年金的退休人員)領不到錢。
3、 成立具主權基金性質的「超級基金」,作為相關年金支出的救火隊。超級基金的來源,可由政府預算編列、政府歲計剩餘、政府資產變現(股票與固定資產)、國營事業盈餘…等。平時作為新創事業投資來源,收益可作為老人福利及年金支應所需。基金不應冒風險,作為搶救股市的救火隊。
4、 建立全國一體的「基礎年金」制度,讓人人享有退休生活照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尊重職業差異的「職業年金」制度,賺得多,領得多,合理分配資源。年金改革不能只解決燃眉之急,而應趁此時機,整合國保、公保、勞保,規劃更合理的長遠年金制度。
5、 年金制度的爭議,起源於戰後嬰兒潮世代老化,對比少子化現代所造成的倒三角型人口結構,完全推翻了當初年金制度設計時的假設,使得進場資源無法支應出金所需。面對此一問題,我們不該怨天尤人,也不應藉機掀起族群對立及世代對立,而應共同尋求一個不滿意但可接受,且能長期運作的新規範。
李鴻鈞最後表示,不合理的年金制度是台灣的歷史共業,我們這一代人所造出的問題,必須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共同解決,不能把負債與錯誤留給下一代,這是各個政黨必須有的基本態度。所以,親民黨一方面尊重任何抗爭年金合理訴求的行動,親民黨更會根據前述五大處理原則,要求政府儘速妥善處理年金改革問題,讓軍公教與廣大勞工、農民等所有的退休人員,都能得到政府合理的照顧,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不要把年金改革作為藍綠對決的籌碼或幌子,而是確保作為人道生活保障的救命丹。(親民黨團新聞稿105/09/03)
警察權益促進會 在 親民黨 People First Part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年金改革 親民黨主張瘦大官、保小吏】
(編按:93軍公教遊行到立法院,親民黨團主任張碩文於下午5點接受退休警察權益促進會陳情書,並發表演說,允諾全力協助)
對於軍警公教走上街頭抗議年金改革一事,剛從蘭嶼淨灘回來的親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李鴻鈞表示,尊重人民在民主社會捍衛自身權益的合法權利,年金問題有其歷史背景,希望政府在處理年金時,應該要與各方多溝通,不要想一步到位,也不要把軍公教當成敵人,大家應該坐下來平心靜氣的交換意見,一起推動國家永續經營的工程,希望政府能尊重所有爭取權益的民眾,妥善處理年金問題。
李鴻鈞表示,台灣的年金制度就像個頭大身體小的外星人,或是頂樓加蓋七、八層的違建,少數高層退休人員,月領十幾萬、甚至數十萬,但卻要所有軍公教人員共同承擔年金制度的缺失,完全不合理。親民黨支持年金改革,但反對清算鬥爭式的改革,更反對用選票考量來制約年金改革。長期以來,軍公教人員一直是撐起中華民國政府,是整個國家社會運作的骨幹,是政府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社會在追求公平正義的過程中,不應把軍公教人員當成敵人,而要弄清楚,軍公教人員中,也有層級之分,也有收入差距,也有M型化現象。年金改革,應該先清理這些頭大身體小的異常結構,對高階軍公教人員過多的退休福利進行改革與修正,但對低階軍公教人員,卻應保障其退休後最起碼的生活所需,使其得以安心度過晚年生活。
李鴻鈞並重申,親民黨對於年金改革,有五大處理原則:
1、 應秉持公平正義原則,推動年金制度改革。年金制度是為了維持退休人員生活所需,不是為了讓退休高官吃香喝辣。所以,改革年金制度,應先依台灣一般生活條件,算出最低生活所需的基數,作為年金制度的地板,不足者應往上拉。而退休可領金額的上限,則需考量退休人員的所得替代率(建議為七成以下),不能讓無事可做的人,領得比每天拼命幹活的人還多,甚至退休後還在領主管加給,應該訂定合理天花板。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承受當過幾天政務官,就可以吃政府一輩子的政務人員退職酬勞金給與制度,這種制度不改革,國家財政能受得了嗎?當然亦應一併檢討。換言之,年金制度改革必須從上而下,先砍肥貓,拆掉頂樓加蓋(月領十幾萬以上的高官年金),再將生活困難者的基本生活照顧好,方為正辦。
2、 年金改革必須顧及國家財政支出能力與債務負擔,不能讓年金破產,是政府第一要務。國家必須負起各項年金的最終償付責任,不能讓退休人員(包括勞工及所有提撥年金的退休人員)領不到錢。
3、 成立具主權基金性質的「超級基金」,作為相關年金支出的救火隊。超級基金的來源,可由政府預算編列、政府歲計剩餘、政府資產變現(股票與固定資產)、國營事業盈餘…等。平時作為新創事業投資來源,收益可作為老人福利及年金支應所需。基金不應冒風險,作為搶救股市的救火隊。
4、 建立全國一體的「基礎年金」制度,讓人人享有退休生活照顧,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尊重職業差異的「職業年金」制度,賺得多,領得多,合理分配資源。年金改革不能只解決燃眉之急,而應趁此時機,整合國保、公保、勞保,規劃更合理的長遠年金制度。
5、 年金制度的爭議,起源於戰後嬰兒潮世代老化,對比少子化現代所造成的倒三角型人口結構,完全推翻了當初年金制度設計時的假設,使得進場資源無法支應出金所需。面對此一問題,我們不該怨天尤人,也不應藉機掀起族群對立及世代對立,而應共同尋求一個不滿意但可接受,且能長期運作的新規範。
李鴻鈞最後表示,不合理的年金制度是台灣的歷史共業,我們這一代人所造出的問題,必須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共同解決,不能把負債與錯誤留給下一代,這是各個政黨必須有的基本態度。所以,親民黨一方面尊重任何抗爭年金合理訴求的行動,親民黨更會根據前述五大處理原則,要求政府儘速妥善處理年金改革問題,讓軍公教與廣大勞工、農民等所有的退休人員,都能得到政府合理的照顧,安心度過晚年生活,不要把年金改革作為藍綠對決的籌碼或幌子,而是確保作為人道生活保障的救命丹。(親民黨團新聞稿105/09/03) #反污名要尊嚴 #遊行 #93軍人節 #年金改革 #軍人節 #軍公教
新聞稿連結:
http://www.pfp.org.tw/TW/News/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CatID=4&hidNewsID=1622
警察權益促進會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
警察權益促進會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
警察權益促進會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泰緬孤軍(嘉賓:王Sir)(主持:Gary)
泰緬孤軍,泛指自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自中國雲南退入緬甸北境的原中華民國國軍。現居於泰國北部邊境,與緬甸、寮國交界地帶,今簡稱「孤軍」。
孤軍早期主力來自李彌率領的第八軍第二三七師及余程萬率領的第二十六軍第九十三師。原本為國軍抗日正規軍、滇桂黔省府軍、滇桂黔省防衛軍、滇桂黔省關隘邊防軍、滇桂黔省警察、滇桂黔省消防部隊等。因為時任雲南省主席的盧漢领导投共,各省、縣、市、鄉、鎮等逃難軍官家屬被迫自雲南、廣西、貴州南部轉進,由李彌在曼谷指揮孤軍作戰,籌措軍備。
1953年,李彌在國際壓力下奉令回臺,並擬定天、地兩案,明為撤軍,卻仍在當地發展武力,與中共抗爭,與緬軍作戰。3月8日,李彌在外交部長葉公超邀宴時中風,急送臺北中心診所診治,後轉送陽明山招待所療養。依據李彌計劃,臺北改派柳元麟將軍接任總指揮,繼續留在當地發展游擊武力;但隨即因緬甸政府向聯合國施壓而二度撤軍,剩餘孤軍殘部由李文煥、段希文二位軍長改編成第三軍、第五軍。兩位將軍曾應泰國需要訓練泰軍出征協助掃蕩苗共、泰共,維護泰北安寧。更積功獲泰王普密蓬頒授徽章、御賜泰國居留權,鞏固孤軍在泰北清萊的美斯樂等地駐足的必要性[1]。
由於早期一部份的將領如李彌後來率領部隊撤往台灣,麾下軍眷接受中華民國政府安排安居於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龍岡的忠貞新村[2];後期歸台的泰緬僑民則多定居於台北的雙和地區一帶。有些軍民被分配置在南投縣清境農場附近農業養殖。另有少數滯於緬北金三角山區從事各式各樣產業。
據孤軍遺老指出,當地軍人及其眷屬總人數仍有七、八萬之譜,並且收容了仍陸陸續續逃離中國大陸之民眾;至於中泰緬老邊界的華裔人口有多少,有人稱約20萬,實難以估算。目前泰緬僑民相關事宜以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3]、中華救助總會、中華民國駐泰國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和民間自力成立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為交流最密切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