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書《#一出手脫單又脫魯》中,解析了五種增加約會對象的管道,其中之一就是【搭訕】。這裡的搭訕,並非單指上街找陌生人那種,還包括在日常情境中的搭訕(例如飲料店員、發傳單小姐姐、活動或課堂坐隔壁的妹子)
就我的實戰經驗,任何搭訕要成功有三個關鍵策略。第一個就是【不要急著要LINE】,因為搭訕的核心原則是:「要到LINE不是最重要的事」
--
乍看是不是黑人問號?
不要LINE怎麼聯絡?茫茫人海如何再次相遇呢?
嘿,我們當然還是要LINE,但那是【順勢而為】的結果,而非搭訕過程中的主要戲份。因為若你沒有建立初步關係、無法讓對方產生好奇與好印象,即使她勉強給你LINE(為了脫身或打發你),離開後也不會回應。
這種俗稱「冷號」,頂多你拿來跟朋友炫耀「自己要到妹子的LINE」,但下面呢?下面沒有了。
--
以「情境搭訕」來說,你們相遇的場合,可能是對方的上班地點,她的心態處於工作中,沒來由就直接要LINE,容易讓人感到突兀甚至感到有壓力、不自在,要嘛給你冷號,要嘛草草回絕然後避開你。
如果你硬纏著對方,結局往往是「警察先生,就是那個人」(抖)。
--
摘要SOP:先跟對方聊起來,氣氛熱絡互加LINE,回去再繼續延續互動,並且嘗試邀約。
《一出手脫單又脫魯》書裡有詳細技巧&對話範例,除了幫你認識更多對象,也大幅提昇你的邀約成功率。
不想當大魔法師了?趕快去買來看吧!
▶ 博客來 http://bit.ly/S0100192-B
▶ 誠 品 http://bit.ly/3u71Rq1
▶ 金石堂 http://bit.ly/S0100192-K
▶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S0100192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警察 課堂 結局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總統府層級的性醜聞)
發言人背後的「好人」共犯和打手...
朱立安/教(嘉義市)
最近重讀莎翁。學生時代讀《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譯,近年在課堂上比較美國音樂劇版與原劇裡,教會和宗教信仰的角色;還有另一個相當現代的舞劇版,摘選普羅高菲夫的音樂,重新詮釋成冷戰對抗的兩國,造成內部人民撕裂內耗,結果犧牲了年輕一代。
莎士比亞恆是經典,因為他的戲劇前中後韻各自巧妙,隨年齡增長體會不同。《羅茱》其實是以青春男女對性愛之渴望去包裝深刻主旨,只是後來大部分版本,都刪除原劇複雜脈絡。我句句啃讀英文古文裡隱藏微言,還在斟酌其對愛情的諷刺,媒體就爆出了民進黨總統府發言人的性醜聞。
羅密歐其實是渣男,原本戀著羅瑟琳,在舞會見到更美的茱麗葉,立刻見異思遷。他選擇的最後結局,究竟是為了真愛?或者身上背了幾條罪,自知走投無路?但再怎麼渣怎麼爛,與爆出性醜聞的總統府前發言人相比,羅密歐已算是情聖。
莎翁筆下兩人,其實是養尊處優,沒確切的責任感、道德觀。茱麗葉之死,死在雙眼蒙蔽,對情夫和世界都了解甚淺,在她缺角的認知,以為能用欺瞞、假死藥去保有心裏的唯愛。而羅密歐在愛情上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加害者,他自己因殺人罪被放逐,無法許諾女方美好的未來,仍一意孤行,最後走不出自毀。洶湧的愛看似偉大,其實很蠢。
莎翁真正寫的,是兩人身旁的「配角」長輩。羅茱兩家敵對,源自父兄輩搖旗吶喊,底下人唱和,而他們還有奶媽和神父在後面以「好人」姿態幫醜事包裝和止血,最後成為悲劇共犯。這整個演的,不就是現在社會?
這故事警惕我們很多事,當年兩家相鬥,動刀動匕首;現在鬥,槍砲飛彈一起。當年純愛私奔,之後可能生一打小孩,現在直接令妳墮胎!性醜聞升到總統府層級,而那一大群人從高雄市府到總統府,有數不盡例子指出公私德方面行徑離譜,為何社會上貼著良善標籤的知識分子、團體,沒挺身批判呢?難道他們也不過類似羅茱兩家圍事的打手?
二十多年前,李奧納多的《羅茱》電影版,一開場兩家先幫派大亂鬥十幾分鐘,搖滾樂伴奏小混混展現瘋狂自信,根本搞不清鬥什麼,就鬥到加油站炸了,警察坐直升機鎮暴,今日看起來既眼熟又心驚,最後當然也是別人用生命替他們付代價。把時代與場景互為印證,現在我們豈更自律更懂是非?劇本最後,年輕人躺在墳墓裡了,兩家長輩想握手言和,太理想,也太慢。
「回去吧,對此淒慘多發感慨;有些可饒恕,有些必嚴懲。」《羅茱》所寫,當年是醜聞,現在也是醜聞,而若一連串高層醜聞可讓我們同情被摧殘的社會,該是時候讓愚蠢落幕了!
警察 課堂 結局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總統府層級的性醜聞)
發言人背後的「好人」共犯和打手...
朱立安/教(嘉義市)
最近重讀莎翁。學生時代讀《羅密歐與茱麗葉》中譯,近年在課堂上比較美國音樂劇版與原劇裡,教會和宗教信仰的角色;還有另一個相當現代的舞劇版,摘選普羅高菲夫的音樂,重新詮釋成冷戰對抗的兩國,造成內部人民撕裂內耗,結果犧牲了年輕一代。
莎士比亞恆是經典,因為他的戲劇前中後韻各自巧妙,隨年齡增長體會不同。《羅茱》其實是以青春男女對性愛之渴望去包裝深刻主旨,只是後來大部分版本,都刪除原劇複雜脈絡。我句句啃讀英文古文裡隱藏微言,還在斟酌其對愛情的諷刺,媒體就爆出了民進黨總統府發言人的性醜聞。
羅密歐其實是渣男,原本戀著羅瑟琳,在舞會見到更美的茱麗葉,立刻見異思遷。他選擇的最後結局,究竟是為了真愛?或者身上背了幾條罪,自知走投無路?但再怎麼渣怎麼爛,與爆出性醜聞的總統府前發言人相比,羅密歐已算是情聖。
莎翁筆下兩人,其實是養尊處優,沒確切的責任感、道德觀。茱麗葉之死,死在雙眼蒙蔽,對情夫和世界都了解甚淺,在她缺角的認知,以為能用欺瞞、假死藥去保有心裏的唯愛。而羅密歐在愛情上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加害者,他自己因殺人罪被放逐,無法許諾女方美好的未來,仍一意孤行,最後走不出自毀。洶湧的愛看似偉大,其實很蠢。
莎翁真正寫的,是兩人身旁的「配角」長輩。羅茱兩家敵對,源自父兄輩搖旗吶喊,底下人唱和,而他們還有奶媽和神父在後面以「好人」姿態幫醜事包裝和止血,最後成為悲劇共犯。這整個演的,不就是現在社會?
這故事警惕我們很多事,當年兩家相鬥,動刀動匕首;現在鬥,槍砲飛彈一起。當年純愛私奔,之後可能生一打小孩,現在直接令妳墮胎!性醜聞升到總統府層級,而那一大群人從高雄市府到總統府,有數不盡例子指出公私德方面行徑離譜,為何社會上貼著良善標籤的知識分子、團體,沒挺身批判呢?難道他們也不過類似羅茱兩家圍事的打手?
二十多年前,李奧納多的《羅茱》電影版,一開場兩家先幫派大亂鬥十幾分鐘,搖滾樂伴奏小混混展現瘋狂自信,根本搞不清鬥什麼,就鬥到加油站炸了,警察坐直升機鎮暴,今日看起來既眼熟又心驚,最後當然也是別人用生命替他們付代價。把時代與場景互為印證,現在我們豈更自律更懂是非?劇本最後,年輕人躺在墳墓裡了,兩家長輩想握手言和,太理想,也太慢。
「回去吧,對此淒慘多發感慨;有些可饒恕,有些必嚴懲。」《羅茱》所寫,當年是醜聞,現在也是醜聞,而若一連串高層醜聞可讓我們同情被摧殘的社會,該是時候讓愚蠢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