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狂歡的自由]
香港骨子裡有一種娛樂至死的基因。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曾經說過一句話,用來安撫擔心1997回歸的香港人,他說,香港資本主義生活模式不變,可以「馬照跑,舞照跳」。意思是說,香港仍可以是糜爛的銷金窩,繼續夜夜笙歌。
夜生活,在香港有核心的意義,在夜總會裡,談生意,男歡女愛,道德放一邊,搵錢至上我們笑貧不笑娼;夜總會式娛樂,流行文化衍生出一種市井活力,歡樂今宵,嘻嘻哈哈,墮落的鴉片式麻醉式地輕鬆一下讓人暫忍現實生活的不如意,嘻笑怒罵的諷刺娛樂,卻讓社會的不滿找到宣洩的出口。
以前,香港人樂於膚淺,一窩蜂以消費或娛樂發洩不滿,殖民地在1967年暴動後,搞新潮舞會給年輕人,讓他們在樂與怒中麻醉自己,不會上街示威,不去想政治議題。
香港在過去幾個月,想鬆一鬆也越來越難,大型活動接二連三被取消。大受歡迎的海洋公園萬聖節活動,因為其中一個表演劇場節目涉及內容被政治審查,醞釀員工大罷工,竟然在萬聖節入場人數最高那一天,宣佈閉園休息。有生意也不做,政治因素干擾下,香港這個號稱最自由市場,一次又一次做出違反經濟學常理的決定。
連續4個多月的反修例示威,昨晚遇上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在中環蘭桂坊,地標式的旅遊點,每年萬聖節晚上,中外人士扮鬼扮馬狂歡派對舉行至深夜,怎知,昨晚又再一次遇上「非官方式宵禁」。
進出蘭桂芳的鐵路站,宣佈在最旺場時段的晚上九時關站。在蘭桂坊擺攤檔售賣煙仔瓶裝水已七旬的梅姐,見證蘭桂坊興衰,她記得,1993年大除夕在蘭桂坊斜路上,因人多擠逼人踩人而引致20多人死亡。她說,那天她看不到事件,因為她的攤檔在外圍。
見證過大時代興衰的梅姐,昨晚檔攤一反常態,晚上8時許她就決定收檔,以往遇上節日定必經營至深宵:「我住港島東,港鐵停開,若果打到來,地面也沒巴士,不知如何回家。」
七十多歲的她,語氣裡沒有驚怕,小時候連六七暴動也遇過,「萬聖節,最好睇是扮鬼扮馬,看誰人用最少的錢,扮得最恐怖就為之好。」昨晚不少市民以諷刺時弊的造型出現,有人扮被水炮車射得全身藍色的市民,也有人戴上中港領導人的面具,也有九龍區的示威者把整個太子站套在頭上。
梅姐收檔後,人潮漸多。7時,蘭桂坊的氣氛平靜,蘭桂坊自己聘請了大批穿白恤衫的保安,保安聽到我說:「記者多過酒客」,忍不住笑。他們同意,若不是蘭桂坊大老闆盛智文和政府關係密切,警方在蘭桂坊的行為,應該更為失控。
蘭桂坊得到的「禮遇」,就是讓大批防暴警察在8時進場,站在最當眼的十字路口位置,他們最初穿着全副裝備,刻意不戴上頭盔(以減少威脅感?),但有不少警員還是戴上金屬製的口罩,那個口罩設計頗有荷里活連環殺手造形的味道。
晚上8時,以香港夜場的時間表來說,派對還未開始,一大班防暴警駐紥在派對大門,群眾非常憤怒,大家寧可不入酒吧喝酒,圍着防暴警察叫罵。有戴着紅色隱形眼鏡,瞳孔像流血一樣的男子用英語罵道:「你破壞了派對的氣氛!這天是萬聖節!」
昨日有一些畫面充滿荒誕感,由於近日在採訪現場看到不少頭破血流的畫面,看到一臉血痕的女士,瞪着眼跟警察口角,霋眼看下去,分不清那些血是真還是假,要多看幾眼,才分得清那是化粧顏料,但罵警察那種憤恨的眼神,卻偽裝不了。
政府早前推出蒙面法,在萬聖節成為了最諷刺的一條鬼法例。整條街的人,不是戴面具就是把臉畫成花臉貓,有防線的警員用低質素的擴音器大嗌(不知為何警察使用的咪高鋒永遠都是聽不到的):「前排戴面罩的黑衣人,你除下面罩!」引來全場百人起哄回罵:「廢話!除你媽的!」。
8時半,據現場指揮官所說,由於港島其他地區的遊行人士,正準備來到中環,警方決定封鎖整個蘭桂坊,不准市民進入。有戴了骷髏頭面罩的父子,多啦A夢等造型人士,失望地在防線外徘徊。群眾大嗌:「開路!」「光復老蘭!我要飲酒!」
記者整晚也和防線警察對峙,最初段,我旁邊有一位拿照相機的男人不斷和一名男警聊天,那男警站在一個死角,顯得很悶,有一搭沒一搭地回話:「我們工時很長,一天工作十五小時,戴面罩,沒辦法,怕起底(被追蹤身份,進而自己及家人被騷擾)。」那個男人把握機會,不斷告訴男警,記者不是壞人,囑咐對方別惡意對待記者。
對話還有一點可能,因為早段警察還未穿上裝備,未戴上頭盔,在場的副指揮官還裸臉說一些安撫的話:「我知道你們很不快樂,很憤怒,我是聽到的。我們不是來清場,只是告訴你們將有其他遊行人士加入,安全有風險。」群眾不受落,噓聲回應。
我不禁想,那種溫柔,和平日的暴烈,那個才是真實?8時半,警方宣佈封鎖蘭桂坊,所有防暴警察戴上頭盔,拿起圓盾,對話變成不可能,一切就又回到敵我分明狀態。警察一個不順氣,便用粗口回罵,向記者直噴胡椒,衝上前制服他們看不順眼的人,才是「常態」。
如果昨晚的萬聖節一夜,是讓民眾偶爾來一次脫離平日自我的Cosplay派對,透過裝扮來一次角色扮演。那末香港警察本身,應該是全港最大型的Cosplay群體之一。拿相機的男人跟警員說:「每次衝突,就像兩邊打架。」我補充:「不,不同的,這一邊有槍。」我指着男警身上掛着的長槍,男警不語。
防暴警察的墨綠色制服(俗稱韓國仔,來自韓國鎮壓年代的警察衣着),速龍那套只看到眼睛的全黑制服,配備的武器,每一次他們拿上手,穿戴上身,把警員的人性一點一滴挪走。有指揮官向報章承認:「警員蒙面後,做事就更過火。」加上沒有警員編號,外人難以識別身份。
有警員跟我討論過,「有些同事還知道,政府在利用我們處理政治問題,有些人會按章工作,不想之後成為犧牲品,但有一些則上哂頭(頭昏腦脹),做事過火。」我一句總結:「假戲真做。」
如此這般,晚上10時半,聚集的人群,在皇后大道中被驅趕,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天地任我行般在中上環疾走,他們大力地使用警棍毃打長盾,製造聲勢,他們用腳大力踢地上的路障(不過是一些垃圾埇和竹枝),不斷向空無一人的街道上放催淚彈,他們的呼喊聲、催淚彈殼掉落地下的金屬聲,槍聲在街頭的迴盪聲,是萬聖節劇目裡最恐怖的聲效,只不過香港人已經習以為常,我們已經不再需要海洋公園的藝人羅蘭扮鬼嚇我們,因為每日都在上演哈佬喂(Halloween的港式翻譯)。
有些超現實畫面是這樣的,防暴警在大馬路上疾走,行人路上還有戴着面具的遊人,像幽靈般飄過,敢經過又不太敢張望。一個頭罩大白鯊面具的男人,回頭一望,有一刻分不清,究竟這天的萬聖節派對,來參加的是小市民,還是百計防暴警。
有人以大熱電影Joker打扮到來,這位20歲電腦網頁設計師阿Ben告訴我,他花了好幾天找尋造型的化粧品和戲服,這天他在蘭桂坊成為焦點,不少人找他拍照留念。在運動之中,他偶爾參與,但站得不太前,他說,這晚乘港鐵到中環,在港鐵站內碰到防暴警察:「我不敢正眼望他們,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看着我。」香港人,這晚未能盡興,娛樂自己,竟也滿心虛怯。
只是想放蕩一晚,只是想輕鬆一宵,這樣卑微的權利,已經被政權的伸延輾壓粉碎。看着防暴警呼嘯而過,有一位站在中環暗黑街頭,穿着萬聖節圖案長黑袍的中年女士,眼淚鼻水因為催淚彈而流得一臉也是。
她站在街角,用怨恨的眼神望着警察,說了一句很有味兒,語帶雙關的廣東話:「邊有得玩?畀佢地玩哂啦!」意思是,這個晚上根本沒有狂歡的可能,警察已經為所欲為了。
警察 3個月 240小時 在 林智群律師(kla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立委抗議58小時,警察賺多少錢?>
前幾天帶小孩到成功高中蝴蝶宮,
看到一堆鎮暴警察在中庭躲雨休息,
突然有一個疑問,
就是前幾天時代力量抗議58小時,
那些陪著淋雨或在附近(比如成功高中)戒備(躲雨?)的警察賺多少錢?
先算基層警察的月薪,
如果是四等或是基特及格者,都是先以警佐三階任用,
自三階三級起敘,俸點150,月支19,110元,
專業加給18,445元,警勤加給6,745至8,435元,
薪水約44,300至45,990元,
這個還沒扣除退撫基金及公保、健保費用喔~
那他們因為抗議出勤的超勤加班費怎麼算?
公式是(本俸+專業加給)/ 240 (30天*8小時) ,
本俸19,110元 + 專業加給18,445元 /240 = 156元/小時
略高於今年初剛上路的勞工時薪140元,
不過如果給我選,我一定選小7,
小7店員雖然忙著補貨忙著應付客人,至少不用在外面淋雨!
如果全程參與的話,
時薪156元,持續58小時,兩天兩夜有找,
這樣值勤下來,警察的加班費是9,048元~
如果是老鳥警察,加班費會更高,
不過一個月超勤最多只能報到100小時,最多17,000元,不能再高了~
覺得警察很好賺的請舉手!
如果是我,我寧可掏出1萬元(剩下不用找了)給國家,
請他leave me alone!
辛苦了!
其實我要講的是,
國家(不管誰執政)對於自己的員工(警察)也是狂操,
給加班費也是遠低於勞基法標準的,
你能期待他們甚麼?
警察 3個月 240小時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
凍薪、減薪、失業……經濟差,開始在各行各業浮面,可是食飯依然咁貴,租金樓價依然難以負擔。這種時勢讀《這輩子,多少錢才夠用?》,不更焦慮?──面對危機,正是調整腳步的時候。
這本書是日本「人生戰略會議」寫成的,背後有11位二十到四十多歲的成員,但覺生活充斥著不安與絕望,立志研究、調查、討論「如何獲得平凡的幸福」。台灣「好人出版」不但翻譯了這本書,還找出書裡提及的數據,台灣版本是多少。兩地數據不同,可是趨勢類用,香港人一樣可以參考。
前言第一句,已經觸目驚心:「過了三十五歲,是人生最不安定的時期。」年過三十事業開始上位,但眼前的工作,當下的公司,是否可以讓你迎接安定的四十歲、安心的五十歲、圓滿的六十歲?
「很難想像到了五十歲,收入反而變少吧?偏偏我們可能就是最先碰到這現象的世代。」世界經濟已經過了發展高峰期,昔日工作經驗愈多,收入愈高的年代已經過去。書中形容眼前的「慘烈」:有工作也賺不到夠用的金錢,淪為「在職貧窮」;由於無法賺到足夠生活費,不敢退休;但若是企業不需要的工種,不到五十歲便會被裁掉……這些都不是香港獨有的處境。
轉公司、轉工作,還是創業,作者認為三十五歲前就要想清楚的,因為所得的收入決定一生「五計」:「生計」維持健康生活的開支;「家計」結婚生子教育等的開支;「身計」工作可得的收入;「老計」退休後的生活開支;「死計」晚年旳醫療費、護理費、殯葬費等。日本人的仔細是很可怕的,書裡一項一項,都計出來。
。2009年日本一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基本生活費25萬日元(約18,000港元),好一點的生活要37萬日元(約26,000港元);
。台灣家庭戶主六十五以上,每月平均開支近40,000萬台幣(約10,000港元);
。而香港2016年統計處數字,不計年鹷,平均每戶每月開支$21,623、每人$6,421。
假設六十五歲退休,活到八十五歲,把金額乘上240個月,再加上通脹預測,就是三地退休各需要的參考數目。
「錢是必要,但不是最重要。」這本書有意思在於不止是列出各種金額,第二章就問到更核心的問題:你的配偶,可以信任嗎?政府,不可信;傳媒,不可信;連警察、法官、教師、醫生等專業人士,在日本調查的信任度都下降了,唯一把其他遠遠拋離的,就是「家人」。有家人,就等於有可以信任的人。作者因此指出:選擇配偶,信用比長相和興趣更重要。如果目前的配偶無法信任,及早離婚,如果不想離婚,就試著相信另一半吧!
而無論有沒有配偶和子女,另一樣同樣需要規劃的,是身體:離開學校後,還有運動嗎?
沒有運動,所有增加的體重,幾乎都是脂肪。書中仔細地計數一公斤的脂肪要消耗七千卡路里,要減掉十公斤就要減七萬卡,換言之要快步走350小時才能消耗,每天一小時也要用上一整年──而每天下班還能否抽到時間?那就要由每日攝取的卡路里計起,以免脂肪積聚,導致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死亡四重奏」。
讀完一堆金額,份外有動力,不能賺多一蚊,起碼都不要肥多一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