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2016年時蔡英文說過這段話:「年輕人不要怕跟政府機關打交道,不用太溫良恭儉讓,我相信未來政府也會有這樣的雅量。如果第一次聽不見,大聲一點。第二次再聽不見,你可以更大聲一點。第三次再聽不見,#你可以拍桌子。」這些話如今聽起來都變成笑話,而年輕族群的陳謙這麼說:「我站在這裏是想告訴 #民進黨,你們變了,但我沒變,我會持續站在這裏跟弱勢人民、公平正義站在一起,我們不會放棄。」>
民調顯示蔡英文政府的 #年輕族群流失,這可說是民進黨執政五年多來累積的「成果」。其中在一些重要政策的「選前承諾、選後欺騙」,是失去年輕人信任的原因之一。真的想挽回頹勢的話,就把選前說過的那些 #捍衛人權、#公平正義 的話盤點一下,並且一一做到就好。
8月25日,在3百多警力壓境下強拆南鐵黃春香家的五天後,#黃春香家 關注組、以及20多個 #社運團體 來到民進黨部前,一眼望去都是年輕的臉孔。他們之中的許多人在2016年、2020年把票投給蔡英文,而當天他們在現場對著民進黨部喊的口號是:「#官官相護、#民主退步、#打壓社運、#背棄民主」。
#南鐵 比 #大埔,年輕人向蔡英文、蘇貞昌立牌丟鞋
抗議最後他們做了一件在2013年苗栗大埔事件中,對前苗栗縣長劉政鴻做過的事,那就是脫下鞋子,奮力砸向蔡英文、蘇貞昌穿著警察制服的立牌。是的,只能砸立牌,因為今天民進黨在抗爭現場的警力佈署可不比當年,想要靠近他們一步已絕無可能。
今日的年輕人拿大埔比南鐵,恐怕是民進黨最難堪的事,蔡英文在強拆大埔後曾經這麼說:「政府冷酷又無情,我們都應該記住這一天,這是悲劇,更是教訓,這是民主社會最遺憾的事情」。
為了避免再發生 #強拆事件,大埔事件後民進黨承諾要修《土地徵收條例》,幾個修法重點包括廢除區段徵收、以及類似黃春香案例的半拆房屋居住權保障。但民進黨執政後這個修法承諾再也沒有提起。因為執政後的民進黨才發現,原來這個條例這麼好用。
#民進黨在野時承諾過 的不只修正《#土地徵收條例》,還有廢止《#集會遊行法》等被視為 #警察治國 的法令。民進黨也同樣在執政後發現,這些法拿來對付抗爭者實在太好用了。
如何好用?就在民眾發言時警察不斷用麥克風告誡:「你們沒有經過合法申請集會、演講,不要再亂講話了。」或是:「注意你的言詞,不要煽動群眾。」還不斷插話要發言者保持理性。
而這些都是基於 #集遊法 的規定,例如第八條:集會遊行應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還有30條:以文字、圖畫、演說侮辱、誹謗公署、公務員,還可以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罰金。
而民進黨不但背棄承諾,而且還變本加厲,警察的手段不斷翻新。舉幾個在強拆南鐵黃家現場的控訴。黃春香家關注組成員林承彥說,在強拆的3個小時內警察用粗暴的方法將聲援者拖離屋內。
隔天他們回到現場,只是要舉行一個純屬聊天性質的和平集會,但警察卻在晚上10點時以違反集會遊行法將他們驅離,而且把他們全部上「束帶」拖到一旁,將近3個小時後才放開。
警察的濫權還包括對付記者。《報導者》記者、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監事林雨佑,在三次強拆南鐡黃家時全程在場採訪,他的感受是:「#民進黨對新聞自由的干涉力道愈來愈大」。
第一次警察不依約定提前封鎖馬路,讓記者無法進入現場。第二次他在四樓,即使告知警察是記者,也出示記者證,並表示只是記錄,不會妨礙警察工作,但還是被強行拖走。抬他的過程中警察還說:不要裝了拉,你們都是來抗議的。他對此提出嚴正抗議。
第三次更嚴重,即使表明是記者,還是被拉走上警備車後丟包。黃家位於開元路橋下方,橋上是公共空間,他要上橋拍攝時卻被阻撓,警察還要求他删除相機裏的照片。他要求警方對此要有所說明。
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秘書長陳謙說:「我曾經期待過蔡英文總統、民進黨執政可以為台灣帶來全新的國家,但勞工依舊被資本家剝削,土地依然被怪手拆除,這是我們要的民主國家嗎?」
警誡詞英文 在 公民不健忘-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神父的鹽
身為一個知識份子,首先就是要避免將特定族群發明的政治術語,把他們當作一種真理來談,這叫偽冒理據.
例如「台灣價值不夠」或是「1450」,那基本上只不過是特定族群用來打擊政敵的蔑稱,或者是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用來使自己免於被質疑,甚至轉嫁責任到對方身上,扭曲對方意涵的術語.它注重的是語用性,而非實質的語意,所以定義曖昧不明,只要能用來概括所指涉的負面形象,都可以容納其中,它的定義可以伸縮滑轉,兼具免責、免於批判,並進行有利於自身族群的特殊解釋,所以,它只存在於特殊族群,並不適用來做為普世認可的道理.
舉另一個例子來說,如「母豬」.
我想不會有任何人在現實的公開議題討論平台上,用母豬,來評論性別議題,用來代指女性,特定女性,或者是指稱女性的負面行為.
使用這些集合名詞,本質上又是空的集合,無助於幫助公眾了解社會議題,如果你不了解它的話,更容易誤用.
1450並不是製造假新聞當作一種宣傳方式,相反,它原本是澄清假新聞的,農委會為「加強農業訊息因應」編列1450萬元預算對外招標,招募至少四人每月四萬以上薪資的小編職缺,對於網路上的假消息進行澄清,並提供正確信息,它原本是要針對諸如兩百多萬柚子倒水庫類似的謠言進行第一時間回應,其中佔65%的素材製作與廣告投放經費.
不過,被國民黨用來說是「用1450養網軍」,國民黨認為這1450萬是農委會用納稅人的錢,來「帶風向」,進行匿名攻擊,為政府擦脂抹粉,他們的定義是「主動的」、「侵犯網路自由空間」、「排除不利於農委會的意見」,傾向於指控那是類似中共的「言論管制」,但事實上並非如此,農委會的網路小編是「被動的」、「清楚標示農委會」、「澄清非事實的農業消息」,換句話說,他們不會去刪除、管制,或者進攻各大平台打壓反對意見,實務上,4名小編也做不到這點.
緊接著,柯文哲夫婦,用來指涉批評自己的人,「1450下班了」、「1450還在上班」、「1450他總不能領了錢不做事啊,有時候被網軍攻擊,那也是應該的」,把反對柯文哲或者批評他的市政的人,都打成民進黨派來的,有領錢的網軍.
這基本上是經不起邏輯檢驗的,例如批評柯文哲的人,有很多都是曾經支持他的柯粉,而批評他的人是否都收取金錢,接受民進黨指示,想也知道,這不可能概括到所有人身上,你無法證明批評你的人是否都收受金錢,而一批評就等於收送金錢,這樣的連結更是違反事實.
若依照1450的原意,他只有四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概括到全體綠營支持者,或者是蔡英文的支持者,然而,它卻被拿來如此使用,用來攻擊他們認為是民進黨網軍的對象,例如神父之前被統括到一些泛綠粉專之中,被稱為1450,領1450,然而,神父本身沒有領任何民進黨的一毛錢,或接受組織指揮,可以想見,這樣的指控是無效的,這樣的連結是簡單的,他們也正在進行某種程度的意識檢查,他們將泛台灣本土派的支持者,或者傾向批判中國,批判親中思想,以台灣優先,以本土利益為出發點考量的人,一律歸類為站在自己對立面的1450.
然而,就算是領錢的網軍,也不會一個人發到1450萬,1450,應該可以解釋成,是藍營和柯文哲支持者假想的敵人,他們專門迫害自己,用國家機器來打壓自己的言論自由.
這也讓人想起柯文哲的支持者,擔任八卦版版主期間,所製造的網路濾鏡神奇id,把支持香港反送中、批評柯文哲,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標註成智障,或者說,他們是一群蟑螂、網軍,這是典型的麥卡錫主義.
在汪浩與某位媒體人的對談之中,他們出席的,是一場公共論壇,汪浩以「1450」來代指蔡英文在大選中自發性的支持者,並希望藉由這種成功的經驗,將之轉化成全民的、支持台灣在國際角度上發聲的力量,這當然是一種明白該詞彙的原意,所產生的「解嘲」用法.
既然你們說,支持蔡英文的人都是領錢的1450,那麼,我就取其被特定族群貶抑的真實成分,自發性的支持者,來做為1450的語意.
這跟另一位記者,將他人反串的用法當作一種真實,藉此去教育在場的年輕人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是兩碼子事,那位記者認為他人假定的敵人是存在的,而且正在出征並且製造假新聞,她宣稱她有一種「社會責任」來告知大家真相.
這其實跟柯文哲的用法是差不多的,她可能把自己遭受到的批評都解釋成有心人士組織的網路攻擊,而這個攻擊可能來自政府所圈養的網軍,不過,她的行為比起柯文哲,可能又有一種危險,柯文哲作為一個低能的政客,坊間可以理解為這是一種政治操作,但這位記者似乎把它當成是一種普遍社會上認知到的道理,以此去教其他人如何分辨是非.
這顯然,是一種反教育.
不是說,網路上的用語或者特定族群的語彙,不能被使用,但必須建立在你對於它有深入的理解,而非抱持著錯誤認知.
你要熟知它只成立在特定的語境,在不同語境之中,你必須界定它在各種情況上代指的意義為何,用在普羅大眾的視野中,它應有位階為何,它的意思為何,特別是那些指涉性不明確的網路詞彙,可以知道的是,在特定語境之中成立的知識,它並不是一般人認可的常識,反而在一般情境之中,那是一種羞辱和傷害.
如此就是把無法驗證的玄思當成真理,非教育當成一種教育,玄思若作為玄思的位階,或許可以作為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玄思若作為一種真理,則違背事實,違反教育意義.
如同,把上帝會發大洪水來制裁罪惡,去教孩子不可以做壞事,如有他律或者勸人向善的意涵,多少有點教育意義;但若說上帝為真,洪水即將來到,世界末日近了,這些違反認知事實的東西,那就是反教育.
若說1450到處出征別人,而且會製造假新聞,傳遞這個訊息變成一種社會責任,反教育也.
從1450的典故來說,再怎麼樣,也不會是以製造假消息為目的,或用用假新聞的行為做宣傳的方式,假使是打壓政敵,進行言論管制,原來的指控是「縮限言論,將不同意見打成是假新聞」,而非「主動去製造假新聞」.
在不同政治族群之間,真的要說的上謠言氾濫的,應該是韓粉群集,其他群集的政治攻防都尚在一定範疇,在媒體之間,假消息真要進入媒體的審核,成為「假新聞」,最氾濫的應該是中天,其他媒體,無論藍媒、綠媒,多的是過於主觀,或者是過度解讀,多有所本,和所謂消息來源.
至於四處出征別人,按照「出征」此詞的意涵,大規模的在他人網站,或不同群集中呈現反對意見,這可能被講成是出征,各個群體或者各個場域都會發生,甚至是使用者燃起他人的義憤,也會被講成出征,然而,真正的出征,有組織的網路攻擊,系統性的破壞討論區的自由風氣,所仗勢的理據是不明的,違反常識的,欠缺正當性.所用的方式,同樣的言論不斷重複,字詞毫無邏輯,只是以破壞討論區生態,形塑恐怖,消滅他人存在為主要目的,具有明確的惡意,如同中國網軍,或者柯韓粉進攻時代力量的立委王琬諭,攻擊她的親人,檢討被害者,這比較符合出征的定義.
如果是在自己的臉書上,發表不滿某人言論的意見,或者被自己的受眾認為不公正,在原有場域中發出批評,若因其政治影響力,或多人串聯,導致被指涉對象有被出征的錯覺,那不叫出征.
另者,即使是ㄧ個群集進入另一個群體發表反對意見,也要看他們說什麼,針對論述表達不認同或進行反駁,而沒有背離發文者的主題,這也不算出征,若是進行人身攻擊,或無關主旨的洗版,這就算出征,當然ㄧ場群眾在各個不同群集進行攻防,打輿論戰,這是網路上常有的現象,這就得看所謂出征的行為,人身攻擊和正常批判佔據的比例多寡,或者看被出征對象或出征的群體他們佔據的正當性多寡,以及他們在公眾領域是什麼身分,誠如范瑋琪大罵口罩為什麼不捐給中國,被群體批判,如果出征的定義是廣泛的,那顯然也有合理的跟不合理的;如出征的定義是狹隘的,那麼這些人根本和五毛小粉紅去攻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具有天壤之別.
對於該人以「1450」來描述為一種出征現象、假新聞製造行為,這曝露的是對網路世界認知的不足,屬於一種誤用,這也反映了她的認知跟台灣社會脫節,導致她以為其他人明白了,並體會她在描述一個確實具體的犯罪行為.但事實上,旁人感受的是不合理的指控,對於1450影射的對象,蔡英文的支持者,民進黨支持者,泛綠本土派支持者,或者是過往被1450不當指控的被害者而言,他們只會感覺自己被不合理的栽贓罪名,還要被當成是一種教育社會的負面例子,等於是二度的傷害.
舉例來說,汪浩本身,也可能是這種誤用的「1450」所涵蓋的對象,汪浩根據央視「海峽兩岸」,用25分鐘來討論柯文哲以及台灣民眾黨,所論述的內容,皆採正面表列,主持人在節目尾端更是如此說,
「雖然現在2020的選戰還沒有進行,但是柯文哲已經對外公布他正在積極布局2024,所以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台灣政壇,白色力量很有可能會發生較大的作用.」
其中來賓有賴岳謙、于強,于強稱讚柯文哲和台民黨,「論揭弊,柯文哲比黃國昌更強.」並高調分析,「柯文哲打網軍案非常有正當性」賴則吹噓台民黨成為關鍵少數,「你蔡英文連任,但是你如果沒有民眾黨支持,你在議會裡面,你在立法部門裡面,你要通過任何法案,基本上來講都是不可能.」
汪浩評論,央視的海峽兩岸力挺柯文哲民眾黨成為關鍵少數,柯文哲說,這是假新聞,這是網路攻擊,要抓網軍,然後台民黨則對汪浩提告,稱「該節目從頭至尾皆未表態支持民眾黨,僅為分析台灣選舉情勢.」
在神父看來,這種隨便將他人應有的可評論的空間,應當可以下判斷的自由意識,都給阻斷掉了,全都解釋成「假新聞」,是網軍,這,才是在戕害言論自由.
如果1450如同國民黨的說法,將不同意見全都解釋成假新聞,那柯文哲的行為,就符合這樣的「1450」.
如果1450如同他人所誤用的方式,那麼依此邏輯,台民黨動輒提告,在自己臉書上以「嚴正聲明」警告他人,則更像是出征,說央視從頭到尾沒表態支持民眾黨,更像是宣傳假新聞.
後真相的時代,網路的意見自由流竄,人人都可以參與公眾論述,參與討論政治的人變多了,在平台上,各種組織和小社群林立,有些人因為過於集中的意見,而倍感壓力;有些人則因為無法像從前那樣說服他人,而感到焦慮,這使得某些自詡為知識份子的人,開始將自身的心理防禦機制,當成一種理論,來述說.
舉另一個例子,「台灣價值不夠」來說好了,或許在某些情境,特定群體,認為這是一種道理,但放在公眾情境之中,它完全是個歪理.
只要設想,將之放在不同語境之中,加以省視,就可以知道那是站不住腳的.
假設在ㄧ個公共論壇,討論美國大選,問拜登為何會被批評親中,ㄧ人卻跳針,「那是台灣價值不夠」,並搖頭晃腦地說,「有一群人在檢查其他人台灣價值夠不夠」,另一人發起質疑,他則暴怒「你這台獨糾察隊!」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將自我中心的解讀,替代公眾認知的道理,這基本上是屬於「不能做的事」,但是人們還是忍不住做了.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時代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事,沒有什麼不能說的話,沒有誰,可以真正的去阻止誰.
所以必須容忍批判.
如果那是你「不得不為」的事,它所造成的荒謬和漏洞,也有人「不得不為」,將它補起來,哪怕,那是一種粗糙的方式,那讓你不愉快,而覺得委屈.
對於這位記者,有些地方神父還挺欣賞的,特別是在趙少康的節目裡,面對張經義的那種不卑不亢的態度.
當趙少康艷羨張經義,能做出那種「正經八百的國際新聞」,張經義則以「白宮記者」,在中國新聞台工作,以能接近川普而自豪,
「其實我覺得自己相當的幸運,我們都知道台灣駐美的記者很多大部分的時間可能就在棒球場,或者是孫安佐,或者是韓國瑜之類的,他們可能跑棒球場的時間,都可能比白宮還要多.」
「很幸運的,我做的是一個正經八百的,真正的國際新聞,這是我希望能做到的,同時在大陸現在這麼一個關鍵的,中國大陸崛起的這樣的一個時刻,讓他們能夠看到世界,那對我來說完全是一個報導正兒八經的國際新聞.」
當趙少康轉頭問范,「這不就是我們台灣現在的問題嗎?」
她回答,
「因為我們政治因素的關係,所以很多事情,因為我們在國際上被邊緣化的關係,很多事情變成,跟我們的生活就很遠.」
趙少康和張經義,毫無疑問是以自我中心的見解,依據自身經驗做出的必然選擇,當成他人應該遵從的當然選擇,她則指出了荒謬,他們自信嚮往的東西,恰巧是使我們邊緣的理由,也是使他們看不起的末端現象.
知識份子要做的,不是沉溺於那種狀態,使自己看不清楚,也欲使別人看不清楚.
當你強調你的震驚,別人卻因你而更感到震驚無比.
知識份子的義務是,走入人群,走出象牙塔.
是謙卑的,不是傲慢的.
是挑戰權威,而不是教訓人民.
是傳遞知識,而不是散播錯誤認知.
是聆聽,而非假定他人意志.
是我聽你怎麼說,而不是你得聽我的訓誡.
是講真話,而不是講幹話,brother.
警誡詞英文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超級歪10月好書推薦贈書活動
年初我做了《解讀民粹主義》的說書影片,有些觀眾反應這本較學術、有點難,這個月出版的新書《民粹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簡潔明瞭,小本易讀,很適合高中生、一般大眾,我為這本書撰寫了一篇推薦序,在越來越盛行指控對手是民粹、假網軍的台灣社會(聽說1450最近很紅?),大家不妨打開此書,看看自己對於民粹的理解是否正確、又有哪些政黨或政治人物最符合這些民粹的描述。
-
📣留言加分享本貼文,就有機會抽《民粹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一本呦。
參加抽獎活動時間為期一週:2020.10.26 - 2020.11.2
👏感謝 平安文化 提供2⃣️本贈書
-
推薦序
理解民粹就是實踐民主
YouTuber 說書人/超級歪 SuperY
什麼是民粹主義?在我撰寫這篇導讀的同時,二○二○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正火熱上演,參選人互相指控對方是騙子的說詞,剛好很適合讓讀者一窺典型的民粹主義話術:
拜登:川普沒有健保政策,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他連疫情都處理不好!
川普:媒體給你好的報導,給我壞的報導,都是假新聞啦!我早就習慣了!
拜登:美國警察系統的種族歧視你為什麼不處理!
川普:刻意談種族歧視就是製造對立、煽動仇恨!
拜登:你是美國史上最糟的總統!
這場辯論中的發言大概會讓台灣觀眾想到,不久前台灣2020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參選人們花了兩小時互相指控,而非有建設性地討論具體國家政策,同時,韓國瑜與蔡英文的支持者也都互相指控對方是民粹。世界各地的政治學者哀嘆民主在退潮,一般大眾開對民主政治失望,原本公民神聖的一票現在只寄望能選出一位不那麼糟的候選人。如果問題只是大眾對民主參與的信心正在消逝,那倒還有救,但當今世界各地的民主危機,還源自於另一股力量正藉著民主失能時趁機篡位,它的名字叫「民粹主義」。
在台灣,「民粹」已經變成指控對手最好用的政治標籤,只要實施跟我立場不同的政策,就是民粹政黨,只要我不喜歡的就是「民粹」, 我喜歡的就是「傾聽民意」。但是,這種區分「你們」/「我們」的行為,其實本身就是孕育出民粹主義的養分,結果,指控別人是民粹的人,自己可能也不自覺得落入另一種民粹。因為看到這個現象越來越普遍,我在半年前拍攝了一支關於民粹主義的說書影片,想讓觀眾可以更清楚認識到底何謂民粹主義,不過在拍攝時我立刻發現,在台灣書市上,多數介紹民粹主義的書籍仍然偏理論導向,一般大眾可能難以消化。讀者手中的這本《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民粹主義》卻是我目前看到最深入淺出的導讀書,可以說是目前市面上最適合「入門級」的一本。如果這本書早點出版,我會很樂意選這本書做導讀影片。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記者楊.路德維希(Jan Ludwig),因為本書是設計寫給德國公民的小書,所以書裡的例子多半是德國社會的經驗或是歐美國家的社會境況,談論歐洲國家的民粹政黨如何趁著近年的難民問題、恐怖攻擊問題興起,也因此,作者也在一開始就提醒讀者這本書是聚焦在右派民粹主義,而沒有談論左派民粹主義。我發現這幾乎是介紹民粹主義的書籍都會遇到的麻煩,因為多數作者都是希望告誡讀者,歐美國家要被民粹政黨、政治領袖佔據(看看近年興起的法國的勒朋、荷蘭的懷爾德斯、匈牙利的維克多),所以並不會談比較草根性的左派民粹主義,否則可能造成讀者的混淆,不曉得民粹主義到底是好是壞。
這本書的一個思想主軸是指出,(右派)民粹主義跟民主最大的區別,在於情緒煽動與理性討論兩者之間的比例。民粹主義者想鼓動的是情緒而非理性,因為製造恐懼和憤怒更容易達到政治績效、目的,所以資訊是真是假無所謂,散播假新聞、陰謀論也沒關係,現代人不點開臉書上的新聞內容,只看標題就留言分享,更是民粹主義者的最愛!因為提不出更好的理性論政,只好透過貶抑他人的想法來抬高自己的地位,藉由情緒操控群眾來對抗敵人,在哲學家尼采眼中,這種心理操弄技術正是典型的奴隸怨恨心理,是弱者的表現。因此作者也提醒讀者,應該去注意民粹主義者到底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很可能是社會結構轉型時沒有被體制照顧到的受害者。
然而,近年也有政治學者試圖從民粹主義中發掘新的政治動能,有沒有可能發展出一種對社會有益的民粹主義?民粹主義者喜歡宣稱自己是唯一、真正的人民代表來為自己增加正當性。「人民」、「民眾」、「庶民」這些字近幾年越來越常見,政治哲學家拉克勞(Ernesto Laclau)把這些字稱作「浮動意符」(floating signifiers),它們其實根本沒有實質意義內容,只是一個空的符號,讓大家投射自己在既有的政治管道上無法宣洩的情感、不滿(這個政府眼中早已沒有「人民」!下臺!)對於領導者的共同好惡被凝結在一個象徵符號中,因而賦予人們一個共同的政治認同,形塑出強大動員力量。拉克勞認為這種動員力量可以發展出一種左派民粹主義,用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才是真民主,而非像右派民粹主義只追求政黨政治利益的假民主,例如二○一○年茉莉花革命、二○一一年的華爾街運動,都是以「人民」的名義號召群眾,而帶領社會走向正向改革。
無論是哪種民粹主義,無論是誰想要主張自己可以代表普羅大眾,只要人們願意並且能夠追求真相、理性討論,這些行動就是在實踐民主。我們必須承認,在世界各地,多數有大學學歷以上、讀過較多書的人,普遍會認為民粹主義者是「外行」、「情緒化」、「被政治操弄的選民」,而自己則跟他們不一樣,但這種看人低一等的態度,往往只會造成民粹主義者更加深既有印象(看吧!這些政治菁英根本不在乎人民!)如果要能贏得民眾信賴,深化民主溝通機制,不只是要小心民粹主義的興起,自認為不是民粹主義者的人們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對民主的認識又有多少、是否把對方當成互相尊重的公民而不是情緒選民、是否願意不帶偏見的去聽聽看跟自己意見不同的聲音?民主不是一個先存在在過去,而必須被守護,不要在未來被民粹主義侵蝕的東西。民主是一個必須透過重複實踐創造出來的東西,如同作者在書裡的結尾指出的「只要多聽民粹主義者說話一會兒,就會發現我們其實正在參與這樣的民主」。
警誡詞英文 在 cautioned中文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执法人员在没有给予疑犯警诫词的情况下所录取的供词,可能不会被法庭接纳 . ... 大词典网为您提供英文cautioned是什么意思,cautioned在线翻译 ... ... <看更多>
警誡詞英文 在 cautioned中文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焦點 ... 的推薦與評價
执法人员在没有给予疑犯警诫词的情况下所录取的供词,可能不会被法庭接纳 . ... 大词典网为您提供英文cautioned是什么意思,cautioned在线翻译 ... ... <看更多>
警誡詞英文 在 正政唯識- 香港現時的警誡詞:「唔係事必要你講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如果選擇回答,所有問答會被寫下來,成為「警誡供詞」;完畢後,警方有責任給你一份供詞副本。你不必簽署口供或任何文件,除非你想記下你自己說過的話。即使你同意簽,簽署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