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朋友推薦,看了韓劇:機智醫生生活,勾起了很多在實習和住院醫師時候的回憶啊!
在大醫院遇到很多生離死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胸腔科病房遇到的老先生,他是因為肺炎入院,每次查房都會遇到他的太太在旁相伴,一開始還算穩定,但是後來病況轉嚴重,抗生素與氧氣已經升級,但是還是無法改善,到最後,他的血壓、心跳慢慢下降,眼看老先生就快要撐不下去了,我們就問太太,如果到了需要急救的時候,是否要執行CPR?太太說:就讓他好好的走吧…
時間慢慢過去,老先生眼看已經隨時就要離開,我也在一旁隨時注意他的狀況,這時候,就看見老太太握著老先生的手,非常溫柔的說:「這些年你辛苦了,我們都會很好的,你放心,好好的走喔……」
瞬間,我的眼淚無法抑制的流出來,只好假裝沒事,慢慢走出病房把頭抬高,深呼吸,在一旁看著的護理師,拍拍我,說:「你第一次遇到齁?之後就會習慣了。」但,我想如果再次遇到這個狀況,我可能還是無法習慣吧…
我們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但是在人生旅程的最後,有著溫暖的陪伴,我想也就不枉此生了吧!😌
#婉婉醫師小故事
#珍惜身邊的人
#圖是多年前在法國尼斯拍的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何解想不開?與情緒病患相處,旁人總有許多不解。曾患嚴重抑鬱焦慮症的Cookie分享,「很奇怪的,我不曾覺得不幸,患病卻使我視自殺為任務。」兩度與鬼門關擦身而過,丈夫George作為照顧者, 感觸良多:「我希望用好多時間,甚至下半生陪她,不會再有第三次發生。」 10年前,George和Cookie初...
護理實習想死 在 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OKYO MER 行動急診室》(TOKYO MER~走る緊急救命室),夏季日劇的收視冠軍。
1.日劇很愛拍攝醫療劇,這部題材有些新意,描寫東京都成立醫療團隊 TOKYO MER (Mobile Emergency Room),專業醫護人員乘坐搭載最新器材和手術室的大型車輛,如同行動的急診室,可前往重大事故現場第一時間救人,以「不能出現任何死者」為使命。
2.在新冠疫情下,編劇表示此劇最主要是希望能替醫護人員們打氣,希望是讓人看過後能獲得勇氣的作品。其實劇中隱然也在討論日本醫療現況是否有所不足,是否需要改變?人命關天,但官僚心態和政治有時是否阻止了醫療端救人?值得好好省思。
3.喜多見幸太(鈴木亮平飾)擔任 TOKYO MER 的主任,其他成員主要是東京海濱醫院的醫護人員。喜多見是整個團隊的靈魂,他的永不放棄和積極救人的心態感染了每個人,整個團隊也越來越成熟,即使喜多見不在,成員也可各自獨當一面。
4.厚生勞働省派出的醫系技官音羽尚( 賀來賢人飾),是白金大臣安排的內奸,希望能廢止政敵扶植的MER。但音羽顯然是逐漸被喜多見收服,最後明顯偏向MER,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官僚生涯也想和MER一同救人。雖然超級傲嬌,我覺得音羽醫生最愛的是喜多見醫師喔(而不是他的妹妹😅)
5.配角成員也有所刻畫,弦卷比奈實習醫師應該是成長最多的,藏前夏梅(菜菜緒 飾)護理師在人質事件中令人印象深刻、麻醉科醫師冬木治朗在虎頭蜂事件中奮力救到兒子、德丸元一臨床工學技師、從越南來的護理師小敏,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是團隊不可或缺的戰力。
6.知事得的那個病,應該是無法那麼簡單根治...不過這樣像DoctorX一樣的爽劇,醫學上大家就別這麼考究吧🤣
7.應該是會有續集!
護理實習想死 在 張璽醫師-小兒神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天上午參加了北醫附醫主辦的全人關懷-實踐工作訪研習,感觸良多,在這與大家分享一點小感想,讓大家在中秋連假享受月光美景時也思考一下生命和活著的意義。
當年還在日本習醫時,教授常常反覆告訴我們醫學裡唯二“絕對”的事-
1. 醫學沒有百分之百絕對。
2. 唯一的絕對就是,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會面臨死亡
傳統上醫學院所受的教育往往是如何醫治病人,關於死亡這件“必然”的事,反倒接觸的機會不多,甚至有一種“病人的死亡等於醫師的失敗”的感覺,雖然知道“絕對”會發生,但是一直沒有好好學習如何應對。
兒科與其他科不同的是,在執行醫療過程當中,大部分的醫療決策與病情解釋的對象,不是病患本身,而是家屬---病患的父母親。理所當然的也會面臨當病童到了已需要面對緩和醫療或不積極急救的情況。這樣的情境讓我不禁在課堂上,回想起自己在日本接受訓練時的種種情景。
自2010年返台,時間飛快,今年已邁入第十一年了。雖然我現在是一名小兒神經科醫師,但是2001年剛自醫學院畢業的我,嚮往是成為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因此我在日本十年的醫師生涯中接觸且參與了不少早產兒的治療。日本的早產兒醫療可說是相當先進(依照我的老師的說法,日本人手這麼靈巧,這麼會做模型,非常適合做早產兒醫療…這樣好像早產兒醫師都是愛公仔的宅宅),而當時日本全國1000g的新生兒存活率高達8成,換句話說不管是在東京,大阪等大都市或是像我曾經被外派到,人口可能10萬不到的日本海港口小城 舞鶴市,即便是1000g的早產兒,10人裡面也8人能夠能存活。因此在日本服務的那幾年,我們團隊也常常成功的救活500g甚至是400g以下的寶寶。但是無論怎麼順利,該遇到的還是會來的,實習醫師第一個秋天,負責了一位28周,出生體重800g的單胞胎男孩,出生第一週期間,順利的度過了肺部及心臟等問題,進入了第2周。當時我們醫院的規定是,負責醫師在病童拔管前需全天留院執行第一線照護。因此當時應該是連續住在醫院的第10天左右,心想應該在撐一下,兩三天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事情往往不如人意,就當開始討論何時拔管的那幾天,突然血壓變低、末梢循環變差,身體出現浮腫,檢查電解值後判定是腎上腺功能的問題,因此給予類固醇治療。隨著血壓上升,開始排尿後浮腫也逐步改善,當晚十二點於大夜交班時叮嚀主護理師,目標血壓不超過70mmHg,注意尿量後,我就進去值班室休息。大概凌晨五點左右被大夜護理師叫醒,說血中氧氣含量頻繁的掉至危險範圍。起床一看,小朋友膚色蒼白,活力差,當下立即抽血並立即執行腦部超音波,一放上超音波探頭立刻發現是腦部出血,且是大範圍出血。一向溫和不太罵人的我也忍不住對著大夜護理師說“怎麼顧的,搞什麼啊”。當下護理師早已淚流滿面,頻頻向我說對不起。當時的我應該是氣到神智不清了,回了一句“不要向我說對不起,你應該是向他的父母親道歉”。待當時的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來了之後,我們向家屬說明當晚所發生的事情,並解釋目前情況相當不穩定且就算救起來預後也預期相當不好。說明完後的第二天,家屬回覆決定不採取積極治療。聽了家屬的回覆,我個人覺得應該還有機會,家屬不應該就這麼放棄治療。但是主任告訴我,生命的價值有時不在長短,即使短暫,共處的美好記憶卻是可以永恆活在人的心中。千萬不要將自己定義之醫療成功,單純地建立在病人的生存上。如果有能力,沒有父母不全力愛自己的小孩。也沒有一位父母願意讓自己的小孩比自己更早走,反而有更多的家長會將小孩子生病過世的責任加附在自己的身上。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有時做這樣的決定對家屬來說是有多麽困難。當下主任也與我分享兒科死亡宣告的技巧以及兒科如何讓小朋友與家長告別的方式。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若是當下已執行復甦式一段時間,感覺回不來時,一般來說,家長往往無法當下告知醫師停止急救,因為喊停止等於宣告死亡,這對家長來說是難以承擔之重。因此可向家長說明「小朋友已經很努力了,再加油下去對小朋友來說真的太累了,是否讓他好好休息」。另外,最後一定要讓爸爸媽媽抱小朋友,讓一家人能有好好獨處的時間。因為有一些早產兒出生後就住進保溫箱,爸爸媽媽從來沒有抱過自己小朋友。第一次抱他可能也是最後一次抱他,所以抱小朋友時盡可能的把身上的管路都拔掉,監控系統也盡量拿掉,並且轉靜音。醫療團隊則在護理站看螢幕確認心跳等生命徵象。聽完主任的說明後隔天,那位28週的小朋友的生命力也慢慢轉弱,因此我們也急忙的聯絡了家屬來與小朋友做最後的會面。這是我第一次送走我負責的小朋友,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當螢幕顯示心跳逐漸轉慢、停止。主任帶我進去,向家長宣告及確認死亡時間,當下真的有一種非常不真實的感覺,3天前才在規劃是否拔管,而現在這個瞬間我卻在宣告他生命的結束。而讓我印象更深刻的是,當我們團隊送小朋友離開加護病房時,爸爸媽媽轉身像我們深深的一鞠躬並向我們說“謝謝你們的照顧”,老實說當下家長對我們道謝,真的非常意外,就如同主任說的,生命的意義也許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每一個全力燃燒的生命,即使短暫,也可以是永恆的。就如同我,“他”應該也一直活在他父母親的心裡。
小朋友走了不就後,那位主護理師也離職了,一年後某個機會,她回到單位,善良的她還是向我反省,也許那天她再多注意一點,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我不確定,只能說是我們團隊,尤其是身為主責醫師的我實力不夠,為了不讓同樣的事情發生,我們只能檢討,繼續向前走,如同當時的主任說的,我們沒有時間悲傷,因為還有小朋友在等著我們救。所幸那位護理師後來也回到她的家鄉,在京都隔壁的福井縣再度繼續新生兒醫療服務。醫護團隊對病患全心的投入,其實自己也還是需要心靈的依靠,尤其是努力結果不如預期時,精神的支援更不可少。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一些疫情嚴重的國家也發現醫護人員面臨生死交關的場景,心靈的安定對於醫護是多麽的重要,許多一線醫療人員因為無法承擔他人生命的心理壓力而造成許多憾事,台灣日前也發生過,因此北醫附醫也開始關注照護員工們的心靈健康。這不僅是照顧員工,同時也間接地增加醫療品質,給病患及家屬更好的醫療照護。
護理實習想死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何解想不開?與情緒病患相處,旁人總有許多不解。曾患嚴重抑鬱焦慮症的Cookie分享,「很奇怪的,我不曾覺得不幸,患病卻使我視自殺為任務。」兩度與鬼門關擦身而過,丈夫George作為照顧者, 感觸良多:「我希望用好多時間,甚至下半生陪她,不會再有第三次發生。」
10年前,George和Cookie初相識,一個在大公司做銷售經理,另一個任職中學教師。Cookie說話遣詞清晰,表達流暢。多説兩句,才發現她曾是流行音樂填詞人,難怪放低教鞭六年,中文老師的氣息依舊。若抑鬱症沒有找上門,她也許還在春風化雨。「當老師是我的中學志願,實習時和學生打成一片是最開心的回憶。」她喜歡設計小組討論、遊戲,認為要讓學生感興趣,學習不應沉悶。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9/OJSFHZ3JE5HJRCLJX2XWQVZI5M/
在香港,政府設有15間精神科日間醫院及診所,近年也有私家醫院開始提供精神科專科住院治療。麥醫生表示,住院治療是透過行為改變及藥物治療幫助病人,一來有24小時的護理,防止病人傷害自己,二來能適時調整用藥和觀察反應。
麥醫生指住院生活很有規律,一般早上七點起床、晚上九點熄燈,三餐時間固定,活動安排都有時間表,「有助病人出院後,循着這個規律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點像坐牢?「這説法不公平,其實是都市人生活習慣太差。」猶如一般人曬太陽、做運動後心情會好點,行為和情緒、身體反應互相影響,建立積極的生活方式,是面對失控情緒的最佳方法之一。一般情況下,住院的限制不多,包括不能使用智能裝置,避免侵犯他人私隱,也會勸喻家人不要給病人送太多零食或可能構成自殺風險的物件(如繩狀物件、膠帶)。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229/2X42S7OYT5DKZMEEXZAXQY2Q3Y/
現年40歲的Connie是一位媽媽,在5年前,她面對親人離世,小朋友有嚴重濕疹問題,加上自己有小產的經歷,一連串的問題,令她身體各處都出現痛症。求診過不同醫生,仍然未能確診病症。這5年內,找不出病症,成為了她「心」中的疑惑……
這些症狀,包括了緊張時手震、突然間口乾、睡眠時出現心悸。Connie形容:「個心會跳得好大力,突然之間好快,又或者跳下跳下有幾下突然之間係唔暢順,時大時細咁樣。」當時她去求診中醫,中醫指出心臟有問題,令她一直認為自己心臟出了毛病。再去求診心臟專科時,醫生看過心電圖後,卻說她並沒有患上心臟的疾病。與此同時,痛症、心跳不正常仍然困擾着Connie,當時心情十分無奈。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01109/IIRDL3VC7FGHBP47LNQSDLN4F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情緒病 #壓力 #驚恐症 #心臟病 #濕疹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護理實習想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病床上的選擇權:一個年輕醫師對生命與人性的誠實反思」新書介紹
專訪編輯:丁慧瑋
內容簡介:
當病人來到生死關頭,是要守護他的尊嚴?還是延續他的生命?
當家屬期待與病人意願背道而馳,
一個醫生優先維護的是什麼?
.我歇斯底里地尖叫:「她已經簽了放棄急救!她已經簽了!」──救回病人讓她多活幾天,是值得的嗎?如果是你的至親,你會怎麼選擇?
.最後一位家屬在最後一刻及時趕到,護理師說:「人到齊了吧?那麼,拔管囉……」──我不禁想:究竟是家人在等待他?還是他在等待家人?
.「婆婆,現在要幫您插鼻胃管喔!」──她快一百歲了,失智並長年臥床,絕食是她唯一能為自己做的了,我們卻連她僅有的這點自由都要剝奪?
一切都顛倒過來了,當初在醫學院強調生命尊嚴,不做無謂急救的我們,進了醫院卻拚盡一切搶救病人,百歲的、失智的、長期插鼻胃管的……,學校教我們各種醫病關係,卻從未告訴我們,穿上白袍後,更艱難的是「醫病抉擇」。
人們喜歡有正確答案的選擇題,偏偏世上太多兩難,沒有答案。
資深醫師教她:「幫病人做選擇,有時是我們醫生應負的責任。」然而,做出選擇不容易,病人自身的意願、病床旁太多的不捨與聲聲不甘心,在在拉鋸著最終決定。
滿懷救人熱情的年輕醫師來到醫療現場,才發現有太多學校沒教也教不了的,那正是──人。即使醫術再精良,但許多時候面對病人及家屬的茫然和質疑,身為醫者也同樣找不到解答,因為生命是如此複雜難解,人性是如此瞬息萬變,情感更是無法說聲再見便割捨。
生存方式有時是一個人無能為力的,那麼,人生最終的句點到底由誰來劃下?
者簡介:穆琳醫師Muk Lam
25歲,擔任內科住院醫師第一年。
2016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現於香港公立醫院服務。童年時,想當科學家;年紀稍長,想做個生物學家;進入醫學院後,原本想當精神科醫師,最後在畢業時選擇內科。
她是專業、理性的醫者,並帶著年輕獨具的豐沛情感,在心裡與病人和家屬同傷、共悲。經常有人問:「當醫生的是不是對死亡看得很淡?」但她認為醫護人員對病人之死看似淡泊,不是因為見慣死亡,是因他們沒見慣那位死者;然而對死者的家屬來說,他們確實失去了生命中的一部分。
事實上,習醫以來,最令她深思的並非死亡,而是生命與人性,這也推動著她真誠寫下自己上臨床課、實習及正式從醫後,期間的種種關注、思索,甚至自我懷疑,有些她豁然開朗了,有些困惑仍在尋找答案。
她以「Muk Lam」之名,在端傳媒撰寫「生死觀」、「病房筆記」兩個專欄,如實記錄一名年輕醫者的失落、自省,以及重拾期待。
護理實習想死 在 拉哥 Lai UP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護士學生實習時一定有很多苦處,有時更會被 Tutor 鬧。不過,鬧過才深刻,才會記得不要犯錯!(當然拉姑也不愛被罵啊!?)
學習理論一定是學最正宗最嚴格的一套,到了實際情況往往不能紙上談兵,要變通!好像學駕駛時一定要所有動作都很明顯,真正駕駛時就有自己一套!在不危害病人下,其實很多步驟是可以變通的!?
訂閱Lai UP ▶ http://bit.ly/laisubscribe
Lai's Self Introduction:
Hello! I'm Lai from Hong Kong. I'm just a normal Hong Kong boy being raised in Hong Kong, having local Hong Kong education and Hong Kong culture. Lai in Hong Kong would like to introduce different culture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 lovers.
Since I like travelling so much, recently I started making travelling videos for the sake of Hong Kong. Hope that you can know more about the beauty of Hong Kong.
拉的自我介紹
你好啊!我叫拉,是香港人啊!我是個在香港土生土長的男生,接受香港教育和香港文化。我想向喜歡香港旅遊的朋友介紹不同的香港文化。
由於我超喜歡旅行!最近我開始為香港拍攝旅遊短片。希望你能更了解香港的美啊!
Related external videos:
為甚麼讀Nursing? -《HKU拉》
https://youtu.be/VilvDpk3JYc
【香港醫院】青山醫院開放日 -《Lai in Hong Kong》
https://youtu.be/nX2FLVgWXUQ
【醫院故事】護士學生第一次打包屍體(Last Office)-《拉姑娘醫院日常》
https://youtu.be/7H7U3f_-Lf8
Lai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jackylaiyc
Lai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ckylaiyc
Telegram 吹水 Group: https://t.me/laiup
Telegram 收風 Channel: https://t.me/laichannel
合作查詢: jackylaiy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