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健康再想像讀書組】
📚 立即報名:http://bit.ly/38oyWTh
防疫除了關乎封關與個人及公共衛生,城市及空間觀念的革新亦變得空前重要。從野味經歷產業化供應到城市餐桌、長期被忽視的城市環境隱患、面對應急之際城市管治的失效、疾病環境脆弱者的反撲,到更多自主抗禦的提倡與實踐,都牽涉對各種城市與自然的動態關係的重新理解。這些課題的思考,對於公共衛生、城市發展、空間規劃及公共政策的關注者來說都充滿挑戰。
延續過往閱讀香港土地歷史及規劃理論,是次讀書組將從批判健康研究及當代城市理論中,抽取相關文本進行閱讀,開啟有關規劃與疫症、環境與階級、城市與自然、人與非人的空間想像與潛在實踐,旨在凝聚有興趣共同研習相關課題的朋友進行深度閱讀及討論。
活動形式將以討論為主,於網上教學平台Zoom進行,每節將於事前提供1-2份讀本,讀書組按文本內容作基礎引伸討論。
活動詳情
日期:2月20、24、27日及3月2日 (逢星期一、四)
時間:19:30 – 21:30
地點:請留在家中 (活動將以網上平台Zoom上進行,報名者先下載相關應用程式參與)
導讀員:陳劍青(大專兼任講師、本土研究社研究員)
是次讀書組活動須事前報名,本研月捐支持者優先。一般參加者可隨緣樂助是次活動,收益全數撥予支援民間研究工作。
報名:http://bit.ly/38oyWTh
#滾動讀書組 #讀疫有道 #名額有限 #堅讀書組 #要睇文本先好報
-\-\
文本重點
第一節:城市瘟疫共同體
● 城市規劃與疫症的歷史淵源與共生關係
● 公共衛生革命,或走進日常生活的現代城市管治術
● 公共衛生之父Edwin Chadwick與香港衛生城市發展
第二節:都市健康與空間形式
● 土地利用、房屋與規劃的環境影響
● 城市空間管治的理想與環境論述
● 永續、抗禦、應急的另類空間想像
第三節:當代理論視野
● 「態度、行為與選擇」(ABC)的理解缺失
● 從衛生科學到超越人類 (more-than-human)的城市想像
● 新物質主義與健康都市未來
第四節:都市環境與社會公義
● 疾病的全球化與空間介入
● 增長致死 (Dying for Growth) 與醫療商品化問題
● 跨地移工、服務員與城市底層:尋找21世紀的新脆弱主體
-\-\
🐧 支持知識共享 月捐民間研究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2/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的網紅陳光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近期接獲殯葬業者及民眾反映,近期有許多政治人物無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頒布的「喪禮不公祭」禁令,經常於喪禮會場要求在「家祭中穿插公祭」,現場人員多敢怒不敢言,我也在議場播放了縣長委派縣長室簡任秘書前往參加喪禮的現場影片,影片中明確看到,現場司儀在家祭的儀式過程中宣讀公奠單「公奠單位苗栗縣政府縣長,特派...
讀疫有道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都市健康再想像讀書組】
📚 立即報名:http://bit.ly/38oyWTh
防疫除了關乎封關與個人及公共衛生,城市及空間觀念的革新亦變得空前重要。從野味經歷產業化供應到城市餐桌、長期被忽視的城市環境隱患、面對應急之際城市管治的失效、疾病環境脆弱者的反撲,到更多自主抗禦的提倡與實踐,都牽涉對各種城市與自然的動態關係的重新理解。這些課題的思考,對於公共衛生、城市發展、空間規劃及公共政策的關注者來說都充滿挑戰。
延續過往閱讀香港土地歷史及規劃理論,是次讀書組將從批判健康研究及當代城市理論中,抽取相關文本進行閱讀,開啟有關規劃與疫症、環境與階級、城市與自然、人與非人的空間想像與潛在實踐,旨在凝聚有興趣共同研習相關課題的朋友進行深度閱讀及討論。
活動形式將以討論為主,於網上教學平台Zoom進行,每節將於事前提供1-2份讀本,讀書組按文本內容作基礎引伸討論。
活動詳情
日期:2月20、24、27日及3月2日 (逢星期一、四)
時間:19:30 – 21:30
地點:請留在家中 (活動將以網上平台Zoom上進行,報名者先下載相關應用程式參與)
導讀員:陳劍青(大專兼任講師、本土研究社研究員)
是次讀書組活動須事前報名,本研月捐支持者優先。一般參加者可隨緣樂助是次活動,收益全數撥予支援民間研究工作。
報名:http://bit.ly/38oyWTh
#滾動讀書組 #讀疫有道 #名額有限 #堅讀書組 #要睇文本先好報
--
文本重點
第一節:城市瘟疫共同體
● 城市規劃與疫症的歷史淵源與共生關係
● 公共衛生革命,或走進日常生活的現代城市管治術
● 公共衛生之父Edwin Chadwick與香港衛生城市發展
第二節:都市健康與空間形式
● 土地利用、房屋與規劃的環境影響
● 城市空間管治的理想與環境論述
● 永續、抗禦、應急的另類空間想像
第三節:當代理論視野
● 「態度、行為與選擇」(ABC)的理解缺失
● 從衛生科學到超越人類 (more-than-human)的城市想像
● 新物質主義與健康都市未來
第四節:都市環境與社會公義
● 疾病的全球化與空間介入
● 增長致死 (Dying for Growth) 與醫療商品化問題
● 跨地移工、服務員與城市底層:尋找21世紀的新脆弱主體
--
🐧 支持知識共享 月捐民間研究
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2/
讀疫有道 在 陳光軒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近期接獲殯葬業者及民眾反映,近期有許多政治人物無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所頒布的「喪禮不公祭」禁令,經常於喪禮會場要求在「家祭中穿插公祭」,現場人員多敢怒不敢言,我也在議場播放了縣長委派縣長室簡任秘書前往參加喪禮的現場影片,影片中明確看到,現場司儀在家祭的儀式過程中宣讀公奠單「公奠單位苗栗縣政府縣長,特派秘書XXX……」。
依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頒布的強化三級防疫禁令,喪禮不公祭,違反者將依「傳染病防治法第37條第1項第1款」規定,依同法之罰則應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我要求衛生局張局長必須依法開罰,並要求縣長徐耀昌為苗栗縣政府做的不良示範公開向所有縣民道歉,但是很遺憾縣長並沒有道歉,局長也不願意開罰,好一個說一套做一套,違反防疫禁令,只要是國王人馬就可以有雙重標準,苗栗一直自稱防疫資優生,但防疫作業缺失卻是多到罄竹難書,不但讓縣內確診數高居全國第三高,現在連最基本的防疫禁令都帶頭違反,要如何以身作則?
#苗栗縣議員陳光軒
#縣府帶頭違反防疫禁令
#縣長不道歉衛生局也不開罰
讀疫有道 在 果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又到年尾派雙糧的時候,不知道你們給父母的家用又有否相應增加呢?每個月你們給家用時,又是否心甘情願呢?〈果籽〉邀請了兩位在這議題立場上南轅北轍的兩位哲學系畢業生,激辯一番。同是80後的男生,年過三十多點,一個不願給家用,一個拿出薪金的三分一來回饋父母,各有道理可言。
這會牽涉到更大的議題——香港的文化基石、土壤,就是太過資本主義,變相錢是唯一價值。所以這不只是家用問題,而是更大社會問題,就是香港有沒有多元價值呢?有沒有錢以外的東西更能表達愛意?我們是否應想辦法去衝擊一下舊有文化符號。我寧願有時請父母吃好東西,甚至自己煮飯給他們吃,都比現金更表達到愛。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香港職人】手袋神醫甩皮甩骨都救翻生 改短皮帶收$700:世上無嘢整唔到!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JlYWNeg5Vxw)
【採耳師】25歲港女採耳師棄教職赴台灣讀採耳課程 記者實試:「第一次清晒耳屎的感覺,好爽」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8uvIzhfy3hI)
【重案解密】前G4長七洪立明任李澤楷「小小超」保鑣逾十年 暗戰張子強 :隨時冇命收工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BNL8NP5-H4)
【6億身家奉獻徐濠縈】Eason停工侍妻女 幫阿徐抹鼻做跑腿 疫市賺少半億(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EYsm9v8VSvc)
【灣仔燒味老字號】17歲做大廚 自立門戶35年 油雞酒味濃 老闆:好做嘅食物唔會好食(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svAF8pKszw0)
【深水埗兩餸飯】59歲大叔賣$32兩餸飯 月派100份送長者 由台灣派到香港:受過港人恩惠想回饋 (飲食男女 Appledaily) (https://youtu.be/kyvNU86ntio)
【再現幕前零走樣】鄧上文生3個囝囝未夠數 計劃領養變六口之家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umTq9XNR6sA)
【頭條動新聞】Ep.4 林鄭月娥一個星期被放棄兩次有咩感受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TulvTCk2ZQ4)
#果籽 #資本主義 #80後 #好青年荼毒室 #家用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讀疫有道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隔離 #卡謬
─────
瘟疫來襲,你被隔離了嗎?或者很宅又沒朋友(?)的你,其實已經「自我隔離」很久了呢?
你知道即使沒有瘟疫,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阿宅,其實也等於長期自我隔離嗎?
你知道世界文學史上眾多名著都是以「孤獨」為核心的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你聽過英國間諜小說家勒卡雷(John le Carré)嗎?事實上,「間諜」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孤獨,最「隔離」的職業之一。
我們今天要讀的倒不是勒卡雷的小說,而是他的自傳《此生如鴿》(The Pigeon Tunnel:Stories from My Life)。
沒錯,勒卡雷自己就曾在冷戰時期的德國柏林當過間諜。
當間諜都在幹嘛?每天都跟007電影一樣飛簷走壁、殺來殺去嗎?當然不是;這是完全錯誤的印象。伊格言這樣寫:
勒卡雷當然是位大師,你不會懷疑這件事──如果你看得下他的小說的話。這其實是種恭維,因為正是他的博學、精密、旁徵博引、拒絕簡化,遂令我們得以一窺一個隱遁於煙硝之外的,間諜的真實世界。是的,你以為間諜成天都在殺人或被殺嗎?當然不。幹嘛殺人呢?殺人多麻煩,屍體難以收拾,要是在他國領土殺人,還得去「按捺」別人的治安機關和情報組織;稍一不慎,還可能引爆外交危機或戰爭。對,非不得已,間諜當然不殺人──他們的大宗日常工作,也就是在蒐集情報、傳遞情報而已。
有道理吧?說穿了,驚險、血腥能免則免;我們對情報工作的誤解,其實來多數自於電影的誇大戲劇化效果。
真正的「間諜日常」,其實非常寂寞,近乎自我隔離,因為那幾乎都是一個人的資訊蒐集作業──
沒錯,當然是「近乎一個人」,難不成你還能酒後對好友吐露心事說你正在當間諜,蒐集情報很辛苦嗎?
所以間諜當然是孤獨的──情報員的快樂,就是這麼樸實無華,且枯燥。
勒卡雷的回憶錄《此生如鴿》英文題名原為「鴿子隧道」(The Pigeon Tunnel)──鴿子隧道是什麼?
那是蒙地卡羅賭場的娛樂設施。還是個青少年的勒卡雷有一次被他不成材的父親帶去賭場開眼界;那裡養了一群鴿子,配置了隧道。
鴿子們依序由隧道飛出,此生唯一目的是讓賭累了想活動筋骨的紳士們舉槍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權充娛樂。伊格言如此述寫:
你覺得鴿子很可憐是嗎?是的,勒卡雷說,許多他尚未定名的小說檔案,在電腦裡都先叫做「鴿子隧道」。為什麼呢?讀者們可以自己想想看:若有一日,大自然或上帝心血來潮,突然決定以病毒對人類進行不定向飛靶射擊,你覺得人類像什麼?
這是作家勒卡雷的悲觀;也幾乎是所有他小說的共同主題──愛國的疲憊,間諜的虛無。
為國熱血奉獻的情報員,在過了大半輩子提心吊膽的生活之後,也總會有那麼一瞬間,懷疑起這一切是否值得吧?
問題是,人真能有選擇嗎?或者其實我們的一生,總像那些依序飛出隧道的鴿子一樣,徒勞且別無選擇呢?
講到這,伊格言說,我們也該來讀讀法國作家卡謬的名作《異鄉人》了。
對,此刻我們可能更容易聯想到他的另一本書《瘟疫》;但提到孤獨與隔離,最令人難以忘卻的卻是《異鄉人》。
讀過這本書的朋友們都知道,這是殺人犯莫梭的故事。
對,莫梭沒什麼朋友,無疑是個孤獨的人;但我們要問的是,在日常中,你難道沒有「不太清楚為什麼」而做了一件錯事的經驗嗎?
比如,被老闆訓話時,突然覺得自己站在這裡聽訓似乎有點可笑;於是你福至心靈,笑了那麼一下──其實並沒有強烈對上司不敬的意思,但你卻因此被開除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