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城市:香港] 缽仔糕的滋味:《新不了情》中的庶民記憶 / 李長潔
.
深水埗的雜亂濕熱是香港城市風貌中重要的景觀典型,從地鐵上來後就直接進入熱鬧的市場,各式氣味混雜,腐敗的垃圾、廉價的香水、翻騰的小吃,以及來往人群身上的酸汗,香臭皆濃厚。雖是雜亂骯髒,但也是吃的津津有味,許多知名地攤小吃都在此數十年了,像是「劉森記麵家」、「坤記糕品專家」、「公和荳品廠」遠近馳名,知名的「添好運」亦起家於此。市場旁的鴨寮街是販賣電器的區域,2002年的電影《無間道》中,蔡琴一曲《被遺忘的時光》,就在其中的音響店鋪響起。
.
「是誰在敲打我窗」,是香港幾十年來的庶民記憶,正被深水埗的各類感官感覺(sensation)喚起,如法國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追憶似水年華》中被味覺所召喚的人生即視感,深水埗的濕熱、香臭、喧吵總是展演著香港城市的「被遺忘的時光」。
.
#坤記糕品
.
在地鐵站出口處,「坤記糕品專家」碩果僅存的傳統糕點味道,似乎讓人們想起了些甚麼。35度的炎熱天氣,店面的大姊熱烈地推銷著檯面上的點心,白糖糕、倫敦糕、缽仔糕,看得我眼花撩亂。挑了用糖、米、紅豆製成的缽仔糕,糕點隨意方便的形式、便宜的價格透露了這個糕點的庶民性格。很長一段時間,我以為這帶著紅豆的碗糕,叫作「紅豆糕」,為甚麼呢?因為一部電影:《新不了情》(1993)。
.
#新不了情中的飲食場景
.
爾冬陞導演的《新不了情》是香港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影像之一,尤其在97回歸前夕,該電影中對「人事變幻」與「城市變遷」做了最好看、細膩的詮釋,雖然在愛情的俗套中,但卻真摯到不要不要的。爾冬陞的「幻變」敘事,將香港城市與香港人帶入人生的百般滋味,並且,實際地用「滋味」來作為引子。
.
《新不了情》中有七個主要飲食的場面:家裏的金錢龜煲湯、油麻地酒吧裏的烤田螺、海上船屋的燒鵝麵、旺角中國冰室的奶茶、家裏的生日蛋糕、廟街上的大排檔、街邊的缽子糕,七個飲食場景貫穿了香港中產階層以下的日常生活,透過飲食的類型、場境指涉著底邊階層人生故事、遭遇與情感。
.
例如中國南方煲湯的飲食習慣,乃補足氣候炎熱下食慾不佳所缺乏的營養,電影中也以母親煲湯描述慈愛上的表現;同樣發生在家中的,還有替母親慶生的場面,一盤簡單的白奶油蛋糕,化解了世代與階級間的衝突。燒鵝麵、大排檔都是小人物之間愛情故事的浪漫滋味。
.
#缽仔糕的隱喻
.
在《新不了情》中,缽仔糕應該是本劇的核心食物。因為台灣的配音都稱作「紅豆糕」,所以一直以為袁詠儀與劉青雲在廟街閒晃食玩的是某種雪糕冰棍,後來長大後仔細地看了字幕與聽粵語後,才發現是叫缽仔糕的點心。缽仔糕是80年代的便宜糕點,一種屬於街頭的小吃。其用瓦缽為模,將米漿與黃糖和蒸為糕體,入口香甜嫩彈,也可加入紅豆,或將黃糖換成白糖,為白色的缽仔糕。
.
缽仔糕,在爾冬陞《新不了情》中是最有「滋味」的食物。它象徵著香港底邊階層生活的滋味,用十分簡易的手工作法,便可獲得的快樂,強調著「自食其力」的樂觀奮鬥,平實而知足。這樣的屬於大眾的缽仔糕,同樣也在《歲月神偷》中擔任「知足常樂」的再現。在劇中袁詠儀與劉青雲以兩個顏色的缽仔糕(一白一黃),為愛情的甜蜜滋味開場,揭開了電影中其他的飲食系列。而缽仔糕也是《新不了情》中人物故事的落幕,罹癌的袁詠儀為了想要吃一口缽仔糕,讓劉青雲夜裡趕去買了,卻像是刻意地為自己的別離找了一個不需要說再見的合理借口。當劉青雲拎著塑膠袋,一黃一白兩塊缽仔糕磨擦著發出略帶緊迫的聲響,便終告了這無法自諒的不在場證明。
.
#變幻的人事與城市
.
缽仔糕的滋味為《新不了情》設下「幻變」的佈署,一方面,它是「人事變幻」的最佳道具,人生的偶然離合,都透過香甜的滋味來經歷;另一方面,它也是「城市變遷」,主角職涯際遇的順與不順,新舊世代的衝突與交替,以及舊時代消逝的象徵。缽仔糕凝結了整個80年代的浪漫懷舊,如果有機會到深水埗,就來嚐嚐「變幻」的滋味吧。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