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東彥的《霧中》入圍了威尼斯的影展VR非競賽單元「特別選映」。
某種程度,這個短片等於是EROS《野狼亂交館》,或G@me Virtual Date的再升級,等於把電腦D槽裡面的那些淫猥妄想藉由立體8K VR技術效果把一整座三溫暖發展場搬到你面前來。
某個手機的廣告詞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或者也可以改成「科技始終來自性」,我們追求更高的頻寬、更高階的電腦、更巨大的硬碟容量,是為了實踐那些關起門來一個人在房間裡對荒淫的色情念頭。
周東彥所有創作似乎都在回應這個問題。
無論是這一次的《霧中》,之前與澳洲藝術家跨界合作的《虛擬親密》,或者在更早更早之前紀錄片《你找什麼》,他彷彿某種趨光的昆蟲在寂寞的暗夜中飛向手機、電腦等科技的光源。
也知道不能耽溺於社群網路交友軟體了,兩年前擔任兩廳院駐館藝術家推出的行動藝術《國家級徵婚》,在1天之內連續約了35個男人,給彼此10分鐘,相互詢問:「你是我找的那個人嗎?」
其實人到中年,其實不大會被性欲擺布,但寂寞還是時不時地冒出來,逛街看見喜歡的酒杯,都是成雙成對地買,幻想有一天會遇見喜歡的人可以對飲,但總是平白無故打破杯子。
他與人最親密的關係大概是某連鎖按摩店的某號按摩師,「他時間很好配合,漸漸有點固定的感覺。我們不大說話,但他很貼心,我長得高,棉被蓋不到的地方,手腳容易冷,他會主動幫我蓋2條被子。」覺得寂寞不好,應該要改變,但人生充滿太多「可是」,「我也想學網路的人約抱睡,可是我每天都睡不好,睡覺大腦還處於開機80%的狀態,約抱睡怎麼會睡得好呢?」
以下是兩年前的訪問。
《因為寂寞的緣故/周東彥》
時間是某個星期三下午,地點是誠品信義咖啡館,青年藝術家周東彥坐我對面,聲音沉穩而低沉,很低很低,簡直低到桌子裡了。週間上班日的午後,巴哈無伴奏大提琴殷殷切切地迴盪在空中,鄰桌婦人窸窸窣窣地議論著誰整形失敗,誰老公有外遇,置身如此懶散的氣氛中,也讓訪談有一點八卦和窺探的意味。
「所以那天來了35個男人,只有一、二個是你的菜?」「會再碰面吧,才過一個禮拜而已啊,我們有在LINE繼續聊天,但我不斷在會議跟下一個會議之間穿梭,太忙了。」「你到底喜歡哪一型?」「對工作有熱情,喜歡他正在做的事情。可以一起去看表演,但他要打瞌睡也是可以的。下雨天穿著白色運動鞋,會加分。」
周東彥與我的談話與鄰桌碎嘴八卦的婦人並無不同,然而他講話字字斟酌,彷彿文化部長發表演說那樣慎重。周東彥是台灣當代備受矚目的劇場工作者和紀錄片導演,以劇場結合多媒體投放建立風格。我們談話內容論及婚嫁,乃他現為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辦了一個「國家級約會計畫」。今年5月24日,台灣同婚法案通過這一天,他穿上西裝,拿著玫瑰,拍徵友照片,張貼在國家戲劇院外頭燈箱,昭告天下他正在尋找男朋友,一百多個人來信,他遴選其中35人,於7月7日當天給彼此十分鐘,相互詢問:「你是我找的那個人嗎?」
他說同志相關議題公投後,他一直思索該如何活得更同志,如何突破同溫層,「在兩廳院徵友,除了可以跟進出兩廳院的中高產階級家庭、家長進行對話,我也在想是否能給還不敢認同自己的同志,多一點點信心。」前年,他入圍金馬獎的紀錄片《你找什麼?》談論的男同志網路交友文化,明年即將推出的舞台劇《虛擬親密》亦聚焦網路世代對親密關係探索,社群媒體上的寂寞已然成為他近年創作核心,問這一切與他單身5年有直接關係?他說:「是。」
周東彥今年38歲了,至今談過4場戀愛,開頭二段是念北藝大時認識的學弟和學長,2008年在巴黎駐村,網路上認識一個住布魯塞爾的義大利人,後來他回台灣了,用SKYPE維繫情感,但濃烈的情感不敵遠距離,二人2010年分手。2年後,他又在同志交友軟體JACK'D認識一個住北京的青島人,一年後還是走不下去,「我後來二段感情都是遠距離,可是我真的很認真,我受夠這一切了,我不想再和手機談戀愛了。我並不是說交友軟體不好,科技帶來很多美妙的事情,創造了許多不可能,但它也帶來許多可怕的事情,人跟人認識的速度來得快,但感情消逝也去得快。我做約會計畫單純只想回到真實的生活,人跟人的互動有呼吸,有體溫,我可以看見人,也想被人看見。」
交友軟體確實可怕,三貞九烈的地方媽媽在網路上需要火辣的性愛;道貌岸然的異性戀護家盟在午夜色情聊天室比誰都淫蕩,誰在網路上都是人格分裂,誰都是一人分飾二角,故而我不懷好意地問:「周東彥,身為當代備受矚目的劇場工作者,你在交友網站怎麼介紹你自己?」「就放自己的照片啊,跟人聊天,入圍金馬獎那次,有人認出我來了,就祝我得獎。」談話如同文化部長一樣慎重的人會沒有偶像包袱,我不信,遂命令他打開他的交友軟體,在眾多袒胸露背,肉香四溢的交友照片之中,果然他的徵友照片與放在表演節目冊上的宣傳照沒有什麼差別。
假裝我是手機那一端的陌生人,他會這樣對我介紹他自己:「我是周東彥,劇場工作者,紀錄片導演,我喜歡男孩子,而且從小就是。小時候去游泳,木柵的游泳池很原始,沒有隔間,我發現我一直盯著我不該看的,彷彿一切感官都放大了,快快穿上衣服離去。我高中念明倫高中,大概1997、1998年的時候,我會去看屏風表演班,看耕莘小劇場,有一次在劇場外頭看到一個人拿著攝影機拍攝,那個人是陳俊志,覺得拍片這件事很酷,我媽幫我買了一台小攝影機,開始透過小視窗認識這個世界。差不多是同一時間,我讀到一本雜誌叫做《同言無忌》,我確定我是同志,我在大一新生訓練就宣告出櫃。」
年輕藝術家人生沒有櫃子,但不知為何,講話有一種架子,一個字一個字拖得慢慢的,內容明明應該是輕鬆詼諧的,但他口氣始終是事不關己的,淡漠的。問他講話就是這樣子嗎?「應該是吧,我小學一、二年級上課都趴在桌子上,我們老師都叫我懶骨頭。我講話很慢嗎?我講話速度很快欸,我今天有告訴我自己講話一定要放鬆。大概昨天晚上沒睡好,吃了一顆安眠藥,藥效還沒退吧。」「我覺得你講話有一種架子,優雅的,像女明星一樣的派頭,有架子並不是壞事,你身處藝文圈,你得要撐一個專業的形象,去公部門開會,這個架子可以讓你跟舒淇當閨密,但不可能讓你收穫一個理想男朋友啊。」
「或許吧,我自己有想過我這樣的狀態在男同志界都是不優的,不好的,」對我的觀察,他不以為忤,淡淡地說:「大概小時候看了太多時尚雜誌的關係吧,我在高中會去誠品買《VOGUE》之類的外國雜誌,然後聞它的味道。時尚雜誌教了我認識很多名牌、名模,不只是牌子怎麼拼、怎麼唸,還有每個品牌、人物、甚至配件的故事。好東西是非常努力地打造出來的,不論是一個手工包包,還是一個讓人仰望的明星。」從時尚雜誌學會講話要得體,做人要優雅,所以當我問他誰是他做人處事的典範?他說張艾嘉,一點也不讓人意外,「我沒有真的很認識她,但她是那個會照顧人,會關懷別人的人,大器又得體,她沒有滿足於當一個女明星,當所有的女明星都停下來了,她還是不斷地往前走,金蟬脫殼好幾次。我的Role Modle都是這樣獨立的,堅強的。」「你跟林懷民合作過,也跟林奕華共事,不把他們當標竿,將自己投射在張艾嘉莫非是性向使然?」「我也沒有不把林懷民和林奕華當偶像,但張艾嘉比較美啊。」
因為喜歡張艾嘉的獨立自主,故而從懶散的創作者變成經營者也解釋得通了:他2010年自立門戶,創立狠主流影像公司,從3個人的工作室演變至今10個人的公司,在同輩的創作者並不尋常,他解釋有些大型的案子,就需要比較大的建置才能負荷,然而與他因《關於島嶼》有過合作的林懷民對此卻是憂心忡忡,「到底他是用團隊養創作,還是用創作去養團隊呢?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他的創作都是手工的,勞力密集的,但市場太小,他隨時都把自己搞得很累,永遠都像一隻生病的貓咪。」
生活忙與盲 孤單想找伴
我向他轉述林懷民的說法,「還好誒,比我辛苦的人大有人在,每個人都有不容易的地方,不是我不跟你講,是我自己都沒去看到。」他不訴苦,回應依舊像女明星一樣雲淡風輕的,舉止氣質像是優渥家庭出身的孩子,但母親的說法又是另外一種版本:「我們家也不是很有錢的家庭,他爸爸身體不好,現在中風,我以前早上要送報紙,然後去幼稚園煮點心。他去英國念碩士是自己貸款,跟二家銀行一共貸款150萬元。他念博士班,我跟他爸爸覺得不行,幫他籌錢,念了一個學期,沒錢念下去,我們很自責,他反過來安慰我說:『媽媽,我念藝術是要美化人心,如果要讓爸爸媽媽辛苦那就不美了。』東彥從小就貼心,斯斯文文,乖乖的,小時候被同學叫周妹妹,我知道後很生氣,但他跟我說:『媽媽,我們不要理他,我們努力就好了。』他說自己是同志,所以更要努力,不要讓別人瞧不起。」
拿張艾嘉當標竿,希望當個獨立堅強的人,不被別人看輕,也把自己活成一首張艾嘉的〈忙與盲〉:「盲盲盲,忙忙忙,盲得已經沒有主張,盲得已經失去方向,忙忙忙,盲盲盲,忙得分不清歡喜和憂傷,忙得沒有時間痛哭一場。」手機上行事曆,五顏六色的色塊,各式各樣的工作排到明年秋天,問他最近一次痛哭是什麼時候呢?「二年前,世界劇場展在台灣辦頒獎典禮,我下午跟學弟聊天,彷彿上演《大象席地而坐》,覺得一切都很無力,晚上金曲獎工作人員找我吃飯,他們很能喝,我沒吃什麼,就一個止痛藥,然後傳來消息說學弟得獎了,我哭是為了他高興,但也為自己其他的事哭一哭。我很容易哭,但後來壓抑到哭不出來了。」
原來他講話低沉不是學習女明星的慵懶,就只是疲累。人至中年,其實不大會被性欲擺布,但寂寞偶爾還是會跑出來,逛街看見喜歡的酒杯,都是成雙成對地買,幻想有一天會遇見喜歡的人可以對飲,但總是平白無故打破杯子,只能一個人孤孤單單在週末夜喝酒。每個跨年會許願改變自己嗎?「會啊,不論跨年或生日,都會跟自己說真的不要再鬧了,真的要找一個伴了。我沒有歸咎是工作耽誤了姻緣,我還有自己的問題,我太挑,不符合市場上肌肉、蓄鬍的需求。我應該在網路上勇敢表現自己,但因為我在很多工作場合已經過度表現自我了,所以覺得不知道如何是好。」
忙碌的青年藝術家最親密的關係大概是某連鎖按摩店的某號按摩師,「他時間很好配合,漸漸有點固定的感覺。我們不大說話,但他很貼心,我長得高,棉被蓋不到的地方,手腳容易冷,他會主動幫我蓋二條被子,這種細節他都注意到了。」於是,孤單的人到頭來只能仰賴陌生人的慈悲。他也覺得這樣不好,應該要改變,但人生充滿太多「可是」,「我也想學網路的人約抱睡,可是我每天都睡不好,睡覺大腦還處於開機80%的狀態,約抱睡怎麼會睡得好呢?」
他是矛盾的,那像喜歡男人穿白球鞋,採訪拍照的這一天,也穿著一雙刷得乾乾淨淨的白色球鞋,偏偏這天下雨,在積水的窟窿都踩髒了。
想太多的人活著就是自找麻煩,問他近日為追求愛情做出勇敢的事,他得意地說他有一天遇到了《美麗少年》的羅國宇,「他就是那種環境很好的台北小孩,前三志願 ,完全是我的型。我很積極地打招呼,並且加了LINE,但我丟訊息說:『嘿,有一天我們可以一起出外Hang Out(鬼混)。』卻打成了Gang Out。」 為愛踏出了第一步,明明是值得歡呼的事,他卻為了無傷大雅的錯誤,擔心對方以為自己邀約「群交」,自責了好幾天。
「讓世界都看見 台灣好品牌 品牌人物誌」的推薦目錄:
讓世界都看見 台灣好品牌 品牌人物誌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翻轉」這個詞算是在「文創」熱潮後另一個熱門關鍵字,不僅政治上要翻轉黨國威權,美學也要翻轉出屬於新一代台灣人的呈現,近年來市政逐漸開放設計師進入施政核心,導入「Design Thinking」到政策規劃的趨勢,我想台灣應該是後來居上成亞洲第一,在中央到地方,每個施政首長都積極作為時,桃園市長 鄭文燦 與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這一記合作強打《走桃花》,又刷新政治人物與設計展策單位合作的新高度。
.
.
在眷村策展可能不是什麼太新奇的事,而眷村因年久失修,如何讓人走進展區瞬間得到一個全新的世代記憶,考驗策展單位功力。展區以「桃紅、艷青、螢藍」(我擅自取名)分為「走桃花」、「結桃子」、「大桃林」三區,用顏色形塑記憶上的定錨點十分簡單而聰明,也帶給人們對桃園市全新的印象。走進「#走桃花_三分之一桃園」展區時彷彿走進一扇通往自然秘境的任意門,腐土青苔的氣味,閉上眼彷彿能側耳聽見的蟲鳴鳥語,這樣的觀展體驗十分新鮮。或許是策展人格子希望帶著觀展群眾,瞬間移動走一趟覆蓋桃園三分之一土地面積的山林,如同他導覽時說「以後你從桃園機場下飛機,不是趕著要搭機捷去台北,而是要去北橫國家風景區走一趟那結山。」
.
.
這種人與土地的連結也可以在隔壁展區「#結桃子_如果山是一所學校」中看見。其實山林教育在先進國家中已是一個顯學,台灣也有這樣的教育方式,該進步的是家長對傳統科舉教育制度銜接社會的狹窄看法,如果認同孩子的教育能有更多可能,那我們大人應該要能創造出更多對「教育現場」的想像。大自然無疑是一所學校,格式帶著桃園八德大忠國小的師生與花藝師凌宗湧、蛾類研究者吳士緯等人一同走訪桃園「復興三尖」之一的那結山,展開一場3天2夜的自然探險。
人類可以跟山林學習的很多,尤其當你走進盤根錯節的山路,向上仰望樹梢日光、向下撫摸土壤植披,你會徹底感受到台灣作家吳明益所說「與其他生物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相較,現代智人在地球上的出現實在太過短暫,我們只是一首長歌裡的四分之一音符,只是一齣舞劇中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的瞬間。」人類的渺小,應當讓我們都能向任何事物虛心請益。
.
.
展覽的格式上除了讚嘆之外還是讚嘆,我真心認為台灣國內。這種能讓人一踏進展場就瞬間移動至另一個非日常場域的策展單位,目前無人能出其右。此外我想稱讚一個小細節,這次「走桃花」中減少許多文字說明,讓人少了許多逛展的壓力。看過無數場展覽,我對大圖輸出、螢幕看板式那種充滿文字與數據的展覽已經非常無感,看展覽的確會需要閱讀一些脈絡上的東西,但我希望策展單位在講一大堆故事前,請先讓你的展覽形式耳目一新,讓人覺得好玩,等到讓人喜歡後,你再來講故事。
此外,這場展覽為不破壞眷村原有建築量體,利用各種鋁管鐵架從原有空間長出另外一個結構,讚嘆空間設計師 #彭一揚、#李翊勤 功力。搭配的布幕、印刷輸出等,幾乎全是桃園在地工業支援,這種隱藏在展覽背後設計與產業的總力結合,更是讓我刮目相看,讀得出市府與策展團隊上下齊心合力的訊息。
六都中我個人比較沒記憶點的桃園,近年來強化設計的跨界合作, 桃園誌 已可說是台灣地方政府出版印刷物中最強最美,現在又以 #桃園文博會 創造城市設計博覽會新高度,看來其他縣市政府若要仿效舉辦,可能會有一個不矮的門檻需跨越,但在這種良性競爭下,我衷心期待台灣各城市能競相追逐,讓我們逐漸進步成一個以設計立國的國家!
.
.
▬▬▬▬▬▬▬▬▬▬▬▬▬▬▬▬
🅐 走桃花 —— 文化展區
#創造認同,藉由地理地貌(空間)、人文的演變(時間)的梳理,建構一種內觀的城市演化秩序。
▍一種高度|三分之一桃園 ▍
▸ 分區策展人 / 王耀邦( 格子 (Pang Wang) )、 參展人 / 呂忠翰. 吳士緯. 李秉軍. 林暐翔. 凌宗湧 Alfie Lin 花藝生活美學 . 詹偉雄. 陳敏佳
▍一種頻率|多元的桃園之聲 ▍
▸ 分區策展人 / 黃偉倫 Frank Huang . 梁懷志
▍一種共生|桃園的記憶 ▍
▸ 分區策展人 / 方序中
▬▬▬▬▬▬▬▬▬▬▬▬▬▬▬▬
🅑 結桃子 —— 議題展區
#創造機會,藉由文化議題的擾動,媒合地方政府、產業與設計進行未來性的實驗探問。
▍一種回歸|翻轉客家新花布 ▍
▸ 分區策展人 / 劉正堃. 張芝菁、共同策展人 / 齊振涵
▍一種探索|如果山是一所學校 ▍
▸ 分區策展人 / 王耀邦(格子)、參展人 / 呂忠翰. 吳士緯. 李秉軍. 林暐翔. 凌宗湧. 陳子倢(扣扣老師). 陳敏佳
▍一種創新|新芽浪潮 ▍
▸ 分區策展人 / 徐景亭 (GinaMummum Hsu)
▍一種在地|發現!最野桃原味 ▍
▸ 分區策展人 / 郭庭瑋. 王耀邦(格子)、參展人 / 陳志煌
▍一種未來|2020 桃園設計獎 —— 前衛創造 ▍
▸ 分區策展單位 / 前未創造有限公司
▬▬▬▬▬▬▬▬▬▬▬▬▬▬▬▬
🅒 大桃林 —— 體驗展區
#創造體驗,藉由消費性的文化商品與美學引導,讓民眾從生活中感受到五感的文化魅力。
▍大桃林市集 ▍
文化從哪裡來、產業往哪裡去?「大桃林市集」集結在地文化、產業與創意的跨域能量展現,透過五大桃林展售合一的實際體驗,邀請民眾從議題過渡到體驗,結合日常生活、飲食文化,一窺桃園文創產業的多元可能。
▍桃林工作坊 ▍
從「文化」、「設計」、「產業」三個面向切入,結合 2020 桃園文創博覽會各展區主題及內涵,邀請桃園在地產業、客家原民文化職人、藝文工作者、展覽參展人等,為走桃花 RUNNUNG TAOYUAN 客製超過18場系列工作坊,匯聚地方魅力及設計能量,將桃園文化以活的姿態與民眾分享,開創對於桃園的城市品牌印象。
▍桃林講堂 ▍
邀集臺灣各方好手,以文博會著眼議題,從地方到世界、從創意到經濟、從人文到山林,透過對談形式展開交流思辨,引領民眾重新挖掘桃園的多元族群及自然山林,解析地方文博會的前瞻性與經濟力。
Read more|
www.runningtaoyuan.com
#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
#走桃花RUNNINGTAOYUAN
#分享會走桃花運
▬▬▬▬▬▬▬▬▬▬▬▬▬▬▬▬
▧ 展覽日期|2020/10/31 (六) - 2020/11/8 (日)
▧ 展覽時間|9:00-18:00 每日開放
▧ 展覽地點|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桃園市中壢區龍吉二街155號)
▧ 指導單位|文化部、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經濟發展局、原住民族行政局、客家事務局、農業局、教育局、青年事務局
▧ 總策展執行|格式設計展策
▧ 總策展人|王耀邦
▧ 分區策展人(按展區排序)|黃偉倫、梁懷志、方序中、劉正堃、張芝菁、徐景亭、郭庭瑋、SyndAvant、地平線文化事業、禾云創意
▧ 參展人(按展區排序)|呂忠翰、吳士緯、李秉軍、林暐翔、凌宗湧、詹偉雄、陳敏佳、齊振涵、陳子倢、陳志煌
▧ 在地合作(按展區排序)|新光紡織 SHINKONG TEXTILE、桃園藝文陣線、和成客家八音團、望見書間、桃園市大忠國小、桃園復興區卡普部落、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洄游創生
▧ 展覽植物景觀統籌設計|CNFlower
▧ 展覽攝影|汪德範
▧ 展覽影像紀錄|叄喜映畫
▧ 展覽行銷短片|dosomething studio、尖蚪映畫
▧ 展覽行銷文案|阿潼
▧ 執行企劃|陳瑞淩、許瑄芮、熊品勛、王昱惟、陳映璇
▧ 視覺設計|鄒昀達、劉子琳、楊順志
▧ 空間設計|彭一揚、李翊勤
▧ 行銷暨公關統籌|胡蘭玉
▧ 展務營運|翁熒熒
讓世界都看見 台灣好品牌 品牌人物誌 在 韓雨恩/周書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期把嚴肅場地當打卡聖地事件,眾人開始探討「網美」生態,自媒體當道,世界各地吹起一股「網美熱」,多年前這稱謂出現大多是中性的表現,但隨著時間拉長,多數網美不堪考驗,許多惡行、偏差三觀的顯現,至今成為觀感不佳的印象。
若要繼續閱讀.......
(敬告)把網美當成寫報告,文長超過3000字,對話題有興趣者在進入,否則會感到無聊想入睡。
網美的崛起,是因為素人在社會底層找不到出口,把時間花在經營虛擬的世界上面,所以大多數的網美給人的形象是沒有事業成就、沒有內涵、沒有學歷甚至有些輕浮,很少看見學霸是網美,或是企業家是網美,因為在社會很卓越的人,她們會被當成「專家」而不是網美。
如果網紅、網美她本身有職業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例如:她是健身教練但經營IG的網紅,或是她是新聞主播或律師但她是網美(不過如果能當主播或律師誰會把自己變網美)
網美不是一種「職業」,除非她們本身有正職的工作,那網美這個詞也許對她是加分的,例如護士網美,或是畫家網美,表示她有專業有才華又在網路頗有人氣。
如果她完全沒有工作,職業就是網美,只接業配拍照的,而且大部分很裸露,那這網美就可能是一種貶抑,表示她沒有任何技能,或是她的視野只有在接業配的框架不願意提升更多。
雖然對網美來說,手機拍照、修圖、調色、剪接、擺姿勢、寫業配文也是一種技能,但其實那些是小學生都會使用的軟體,至於打上麥當勞食品的分享文,我想國小一年級都能寫的生動有趣。
至於橋姿勢,只要手腳沒有受過嚴重傷害,人類翻翻雜誌也能擺出GQ時尚,所以本文研究後認為網美的「工作」困難度並不太高。
網美的抗壓性也較為低落,認為工作壓力很大、背的內容很難,但網美的業配與網路廣告機乎只有兩句台詞、歌詞。如果幾句台詞是困難,那從網路「畢業」,進入社會後,應該如何自理職場的文案?
本文分析網美的行為大部分是:
在一些場合橋了很多很久的姿勢拍了100張挑出好看的一張、只在乎照片的美觀、活在自己世界、在餐廳換鞋子、在咖啡廳大聲嚷嚷、把圖書館當場菜市場、在誠品拿書拍照不看內文、把靈堂當作自己的舞台....或是無視他人的存在做出異樣的行為卻不自知。
也因為網美自認為擁有高人氣,IG 7、8萬粉絲、臉書10幾萬粉絲,就把自己當成虛擬世界的明星,而網友宅粉眾星拱月的膜拜,導致她們陷入網路世界的吸引力,無法自拔,因為那是在現實生活中不曾擁有過的成就,導致她們更難接受現實中的自己,將來更難去做一份樸實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是真的卓越,不會因為擁有粉絲人數而有優越感,例如蔡依林、林依晨,小巨蛋的人數是如此實在,他們的號召力也會很強大,但若是網美開粉絲見面會,粉絲黏著度與忠誠度和她們的身分可能會一樣虛。所以網美應該著重實際生活中的自身影響力。
而網美的串紅,也必須要有人「追蹤」,表示民眾現在的素質被這社會餵養的低落,那為何一堆人去追蹤那些網紅、網美?因為明星藝人或優秀的名人、作家距離太遙遠,網友感受不到真實感,網美和他們一樣都是素人,所以更有共鳴。
這也是歸咎於民眾的水平文化,日本著名趨勢專家、經濟戰略家大前研一出版過《低智商社會》將社會一蹶不振與經濟泡沫化總總問題歸因於「集體智商衰退」,尤其現在網路資訊、電子遊戲、不實廣告的氾濫,導致民眾失去辨識能力、思考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觀察這種集體智商衰退的現象就像網美效應,大家生病有問題寧可在直播問網紅、想知道什麼事件,想紓壓,就去看網美的照片、影片,為什麼網紅會紅,除了社會景氣低迷造成人們壓力之餘的小確幸,也因現代人缺乏思考,如果人民是有高度水準,應該是學者專家會紅,但很顯然,現代當道的是那些「特殊」的網路素人。
媒體網路的渲染,讓人們沒有自主思考力,也不會想求證,而尺度的難以控管,也讓色情商業化,如入無人之境般的充斥在網路世界裡,女性被物化、知識的商品化、品味低俗化、不專業的貼文,成為民眾的生活樂趣,
觀眾們只喜歡看輕鬆的貼文,喜歡看吃喝玩樂、美妝、看部落客的貼文遠過學者專家的文章,大家對於嚴肅專業用詞和過多的文字感到恐懼,導致網路世代逐漸「白癡化」。
一個人足夠優秀,有分辨資訊好壞的能力,他們就會選擇要閱讀的文字或圖片,就像律師、醫生、企業家不會去追蹤網美,但宅男、社會邊緣人最喜歡關注網美。
關於網美的競爭力,本文從各種活動、展場查看,分析一個人身邊合作站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的程度,網美被邀請工作的地方大多夜店、酒吧、汽車旅館、或是不入流的地方,就算她們爭取到比較知名的品牌業配,或是遇見知名人物,也只能當成粉絲去找人拍照,而不是名人邀請她一起過來合影,更不可能是代言人,或是被邀請的來賓、貴賓。
但是網美不會知道自己的地位不同,因為眼中只有自己的世界,她們也認為自己比「一般人」還成功,因為網路有人氣,所以有優越感,其實拆解來說,她們就是一群素人,只是剛好網路不小心被追蹤破幾十萬的粉絲。(當然用買的也可以)
現在的廠商水平也不斷下滑,景氣的影響,不得不省錢來找合作對象,所以選擇了比明星、藝人便宜的網美來合作,卻忘了自家產業最重要的素養,一個品牌的形象是它所產生的文化價值。
低門檻造就網路平台成為另類明星製造機:
在流量變現成為互聯網創收的時代,網紅商業價值奇貨可居似乎是理所當然。他們的出現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造星機制,讓成名的門檻降低了很多。
過去一位明星的成長需要一個成熟的經紀公司或者團隊來打造,要成為明星,首先要具備音樂、表演等方面的新才藝,經紀團隊也必須與演出、出版或影視企業及平面、電視媒體有良好的互動甚至人脈關係,但是網美、網紅則不必受這些傳統規則的約束,有個性、敢搏版面,成了出位揚名的基本條件。
因為成名機制異於以往,也顛覆了過去成名的操作模式,標新立異的競爭下,造就了一批敢說、敢秀、敢講、敢露甚至為了流量無所不用其極的網紅。雖然深受年輕人喜歡,但是投資網紅「事業」卻是要擔很大的風險。網紅的走紅依賴於特定的粉絲群體,粉絲的黏性、忠誠度、轉化度都因人而異,如果創作能力下降了,或風向轉變,那麼風險也就出現了。
演藝圈的藝人,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們確實有表演務實的經驗,面對競爭對手的抗壓性、待人接物,在圈內磨塑出的堅毅或知道自己的軟弱、不足,這都是要在戰場實戰經驗才能擁有。
當然更不用說韓國的魔鬼訓練,要住在宿舍、沒收手機,每天要練到毛巾擠出一桶汗水才能睡覺,那種極度操練。
網美不用經歷過這一段,也沒有電視台的經驗,只有在網路自己的臉書、IG就認為是明星,其實網美們最重要的是要面對現實,跳出網路世界會什麼?技能是什麼?專業是什麼?
如果只是經營網路的美,那以後會有更多的年輕妹妹比這些網美更漂亮、更精緻,那時候她們的業配會減少,除非已經有了知名度,而且不是她們自己去業配群組毛遂自薦找商品業配,而是從網美晉升成了外界肯定的專家,只有「專業」才會是跟著工作一輩子。
本文認為,民眾開始審美疲勞,對於網美的業配信任度、好感度、新鮮度沒有以往的好,可以看看過去「爆紅」的網紅(他們當時收入都是百萬千萬的)
現在雖然他們拍影片還是有人看,但是討論度已經大幅下降,而一些默默耕耘的人,雖然從來沒有享受過爆紅的滋味,但是他們的受眾依然穩定,因為那些專家的粉絲頁、頻道經營的是知識、專業。
某些律師、心理醫生、作家的粉絲頁,永遠就是那樣規律的互動,他們帶出的是幫助,是祝福,這樣的「專業」才能造福人群,讓社會變得更好。
但網美大部分帶出的是負面教材,只有花時間調濾鏡的照片,配上複製來的雞湯文,雖然網路時代是不會停止的,它只會越來越科技強大,但網美會泡沫化。
如果網美可以充實內涵,讓大家看見的是不一樣的形象,也許會讓人尊重,本文舉一個例子,這是一位日本作家和我分享:日本的酒店小姐和台灣酒店小姐不一樣,她們很多是東吳大學畢業,或是一些有才華的女性,她們一早要起床看經濟日報、閱讀文章,要知道社會時事,接軌世界脈絡,才能和貴賓社長們談話,她們連上班穿的衣服或和服是最頂級的絲綢,去沙龍做頭髮,尊重自己的行業,而台灣的酒店卻看起來隨便與骯髒,很多小姐根本也沒有打扮,只是來混個檯費。
別誤會這裡不是指網美和酒店小姐是一樣的,而是日本人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
話說回來,如果網紅經濟是未來發展的風向,則網紅的存在不能只著眼於經濟甚至個人收入層面,社會可能會因為少數的成功,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年輕人也會效仿網紅的效應「怎樣被關注」、「怎樣賺到錢 」,急功近利、膚淺急躁的價值觀。
網紅沒有在網路出現,也會在任何地方存在,雖然網紅確實會讓群體模仿,但還是有「世代差別性」的影響;30歲以下年輕人較容易受影響,因為還在念書或是社會經驗少就會被吸引,只是台灣,學術性、知識教育的網紅類型太少,如果網紅有影響力,還會影響政治,就像有些網軍一樣,是可以操控媒體的風向,他們的言論、意見、都會作為年輕族群所追隨的方向。
總結,網美的行為已造成社會大眾觀感問題,而民眾素養也跟著集體衰退,除非網美能有不同的創新與改善,否則觀眾會視覺疲乏,網紅的效應會逐漸退燒。
每個人都有被創造的特質與使命,網美可以找出自己的價值,帶出好的影響力。
PS 本文不以偏概全,也有上進的網美,這篇探討的是偏差的族群,請勿亂對號入座。或是粉絲團沒有超過30萬的也請不用入座。
#歡迎轉發
#感謝耐心閱讀
#今天也來當個網美
讓世界都看見 台灣好品牌 品牌人物誌 在 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電視節目 的推薦與評價
星澤製播電視節目「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及「品牌人物誌」,以堅強陣容深入揭露品牌價值,專業的跨諮詢、行銷、製播團隊為企業量身企劃節目腳本,細心刻劃突顯 ... ... <看更多>
讓世界都看見 台灣好品牌 品牌人物誌 在 電視專訪節目-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 的推薦與評價
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品牌人物誌 電視節目專訪港記酥皇,感謝品牌行銷Yvonne 給予好評回饋. 71 views. 2 weeks ago · 1:22 · 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品牌人物誌電視 ... ... <看更多>
讓世界都看見 台灣好品牌 品牌人物誌 在 電視專訪節目-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 的推薦與評價
品牌人物誌 -華視主頻道播出「凌誠科技×協益飼料」六十載夜以繼日的堅持,結合科技再創飼品高峰! 電視專訪節目-讓世界都看見台灣好品牌. 5.5K views. 1 year ago.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