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河川生命力
#讓花蓮朝韌性城市發展
昨天下午去參加七公里的幸福街坊舉辦的講座,聽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同時也是台灣河溪網召集人的廖桂賢老師以多年在國外的經驗,與花蓮鄉親分享她對韌性城市、水患治理、河川健康的觀察。
廖老師開始就直言,台灣河溪欠缺河川生命力,太過水泥化,而且不適合複製他國或其他河溪的經驗,且不應只強化親水、水景功能,河川環境改善應視水路為「河川生態系統」來治理經營,以「生態復育」為原則,使其能夠提供多樣「生態系統服務」。
廖老師強調自然河川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
一、支持服務(生物棲息地、水循環、營養循環)
二、調節服務(水資源涵養、洪水調節、土砂調控、水質淨化、碳吸存、氣溫調節)
三、供給服務(水產與其他食物、水資源、航運)
四、社會文化服務(休閒娛樂、環境教育、水景和視覺美學、刺激創作靈感、促進社會交流)。
廖老師建議台灣城鄉河溪治理目標,應從目前著重排洪(工程服務)、水質改善、環境美化、近水,提升至納洪防洪、水質改善、棲地復育、環境教育、親水、環境美化。因此,台灣需要城鄉河川生態復育,水環境改善不應只是強化水景與親水功能,應結合生態保育、恢復河川生命力、營造河川生態永續來治理經營,因此河川治理需要多元專業的參與。
廖老師同時提醒,必須正視台灣城鄉河溪現階段面臨的限制:
1.水污染:污水排放、非點源污染
2.空間限制
3.快速排洪的要求
4.民眾對河川管理的認知。
同時以前些日子南台灣及北台灣水災為例,民眾多半都是害怕淹水,而政府的責任就是要傳達「承洪韌性」的概念。所謂「承洪韌性」就是:
1.能夠容忍淹水、淹水不成災的能力
2.若淹水嚴重影響社會經濟活動且造成嚴重損失,能夠迅速自我重建,恢復原有社會經濟功能的能力。
因此「韌性城市」的建立就是成為不怕水淹、與洪水和平共存的城市,具備淹水容受力加上水災後自我重建力。
多年在國外經驗與觀察,廖老師舉了新加坡兩個實例:
1.類似東南亞原住民族高腳屋的大樓設計,過往為河道的大樓,為避免洪水溢流造成損毀,將大樓一樓以柱子及規劃其他設施來替代,遭逢大雨時可以作為河道
2.還地於河,地狹人稠的新加坡,決定將河道交還給河流,同時把控制與限縮河流的柵欄給拆除,最後,除了民眾可以很容易的親近河川,蜿蜒的河道讓生態回來了,同時也提供洪泛的水流有著寬闊的去處,讓造成的損害大大降低。
最後老師舉了奧斯陸(Osio)的案例,讓與會的鄉親好生羨慕,因為城市溪流經過整治之後,民眾可以直接在溪裏游泳,何時,象徵花蓮的美崙溪,民眾可以在城市裏頭游泳呢?
講座後的對談,多位花蓮鄉親都分享對美崙溪、紅毛溪與七腳川溪的兒時記憶,當時的河川其實是很容易親近的,甚至有在溪裡游泳的經驗,只是近年包括政府及部分民眾對於溪河的漠視,像是紅毛溪開蓋又關了回去,完全看不出在水泥底下的變化,民眾既憂心也期待有機會再開蓋,方便觀察水位變化,同時恢復在城市中親水的機會,廖老師也鼓勵鄉親,或許可以舉辦更多的公共論壇來凝聚共識,重新思考紅毛溪的未來。
此外,華美深深覺得美崙溪河岸公園在米崙斷層上,沿溪屋舍眾多,0206地震後也有專家指出雲門翠堤倒塌可能與土壤液化相關,加上美崙溪畔復興新村幾乎每逢豪大雨必淹,除單點式的邊坡防護外,亟需重新檢視美崙溪河岸公園的整體規劃,加入防洪減災的概念,以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規劃的重點。
#楊華美2018第八項子政見
【#特色公園防災減災】 📷 🏞️ 📷 ⛈️ 健檢現有公園,結合區域人口結構分析,改建或新建適宜在地不同年齡者休閒育樂的特色公園,並加入防災減災設計概念,做為遇到災害時的環境緩衝區。
讓花蓮朝韌性城市發展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恢復河川生命力
#讓花蓮朝韌性城市發展
昨天下午去參加七公里的幸福街坊舉辦的講座,聽目前任教於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同時也是台灣河溪網召集人的廖桂賢老師以多年在國外的經驗,與花蓮鄉親分享她對韌性城市、水患治理、河川健康的觀察。
廖老師開始就直言,台灣河溪欠缺河川生命力,太過水泥化,而且不適合複製他國或其他河溪的經驗,且不應只強化親水、水景功能,河川環境改善應視水路為「河川生態系統」來治理經營,以「生態復育」為原則,使其能夠提供多樣「生態系統服務」。
廖老師強調自然河川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包括:
一、支持服務(生物棲息地、水循環、營養循環)
二、調節服務(水資源涵養、洪水調節、土砂調控、水質淨化、碳吸存、氣溫調節)
三、供給服務(水產與其他食物、水資源、航運)
四、社會文化服務(休閒娛樂、環境教育、水景和視覺美學、刺激創作靈感、促進社會交流)。
廖老師建議台灣城鄉河溪治理目標,應從目前著重排洪(工程服務)、水質改善、環境美化、近水,提升至納洪防洪、水質改善、棲地復育、環境教育、親水、環境美化。因此,台灣需要城鄉河川生態復育,水環境改善不應只是強化水景與親水功能,應結合生態保育、恢復河川生命力、營造河川生態永續來治理經營,因此河川治理需要多元專業的參與。
廖老師同時提醒,必須正視台灣城鄉河溪現階段面臨的限制:
1.水污染:污水排放、非點源污染
2.空間限制
3.快速排洪的要求
4.民眾對河川管理的認知。
同時以前些日子南台灣及北台灣水災為例,民眾多半都是害怕淹水,而政府的責任就是要傳達「承洪韌性」的概念。所謂「承洪韌性」就是:
1.能夠容忍淹水、淹水不成災的能力
2.若淹水嚴重影響社會經濟活動且造成嚴重損失,能夠迅速自我重建,恢復原有社會經濟功能的能力。
因此「韌性城市」的建立就是成為不怕水淹、與洪水和平共存的城市,具備淹水容受力加上水災後自我重建力。
多年在國外經驗與觀察,廖老師舉了新加坡兩個實例:
1.類似東南亞原住民族高腳屋的大樓設計,過往為河道的大樓,為避免洪水溢流造成損毀,將大樓一樓以柱子及規劃其他設施來替代,遭逢大雨時可以作為河道
2.還地於河,地狹人稠的新加坡,決定將河道交還給河流,同時把控制與限縮河流的柵欄給拆除,最後,除了民眾可以很容易的親近河川,蜿蜒的河道讓生態回來了,同時也提供洪泛的水流有著寬闊的去處,讓造成的損害大大降低。
最後老師舉了奧斯陸(Osio)的案例,讓與會的鄉親好生羨慕,因為城市溪流經過整治之後,民眾可以直接在溪裏游泳,何時,象徵花蓮的美崙溪,民眾可以在城市裏頭游泳呢?
講座後的對談,多位花蓮鄉親都分享對美崙溪、紅毛溪與七腳川溪的兒時記憶,當時的河川其實是很容易親近的,甚至有在溪裡游泳的經驗,只是近年包括政府及部分民眾對於溪河的漠視,像是紅毛溪開蓋又關了回去,完全看不出在水泥底下的變化,民眾既憂心也期待有機會再開蓋,方便觀察水位變化,同時恢復在城市中親水的機會,廖老師也鼓勵鄉親,或許可以舉辦更多的公共論壇來凝聚共識,重新思考紅毛溪的未來。
此外,華美深深覺得美崙溪河岸公園在米崙斷層上,沿溪屋舍眾多,0206地震後也有專家指出雲門翠堤倒塌可能與土壤液化相關,加上美崙溪畔復興新村幾乎每逢豪大雨必淹,除單點式的邊坡防護外,亟需重新檢視美崙溪河岸公園的整體規劃,加入防洪減災的概念,以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作為規劃的重點。
#楊華美2018第八項子政見
【#特色公園防災減災】 📷 🏞️ 📷 ⛈️ 健檢現有公園,結合區域人口結構分析,改建或新建適宜在地不同年齡者休閒育樂的特色公園,並加入防災減災設計概念,做為遇到災害時的環境緩衝區。
讓花蓮朝韌性城市發展 在 永續水土保育'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為因應防汛期間的應變作為,花蓮分局不間斷地推動校園防災宣導及防災專員教育訓練,做好準備迎接汛期 ... 韌性城市 電子報精彩內容:https://tech.swcb.gov.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