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史上首度的貝多芬全套鋼琴奏鳴曲壯舉
1932年,奧地利鋼琴家許納貝爾(Artur Schnabel)在英國倫敦展開他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錄音計劃,這段1930年代唱片史的偉業序幕,距今已將近90年。很多文獻都記載了許納貝爾錄製貝多芬奏鳴曲全集,與他1927年在德國首都柏林的貝多芬系列音樂會,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那一年,正好是貝多芬逝世100周年紀念,許納貝爾在柏林的人民劇場演出了全本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他花了七個禮拜的時間,每個禮拜天下午開一次獨奏會,把32首奏鳴曲演完,聽眾還包括廣大的勞動階級,看起來像是一場打破階級的音樂會。
從柏林到倫敦的入場券
那次的演出獲得極高的評價,《Before the Deluge - A Portrait of Berlin in the 1920s》這本書有一段關於當時音樂會的記述。書中記錄了聽眾聽完以後的感動,譬如第29號鋼琴奏鳴曲帶來了「內心深處的震撼」,有聽眾感動到痛哭。也因為這次的系列演出,許納貝爾被蓋斯伯格鎖定,拿到後來在倫敦錄音室錄音的入場券。
許納貝爾的錄音生涯
1932年到1939年間,許納貝爾被說服加入HMV(His Master’s Voice)的錄音行列,而說動他重返錄音技術的人是EMI名製作人蓋斯伯格(Fred Gaisberg,1873∼1951)。許納貝爾在HMV的錄音生涯持續到戰前, 後來他不滿納粹而離開德國, 移居美國。
從1905年到1950年,許納貝爾留下的錄音都紀錄著這位鋼琴大師的唱片傳奇,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話說1932年,50歲的許納貝爾在蓋斯伯格的遊說下重回錄音科技的懷抱,並開始他的貝多芬奏鳴曲錄音計劃。不過,說服他進錄音室的過程頗為曲折。
用試錄說動鋼琴大師
蓋斯伯格知道許納貝爾對留聲機收音功能有很大的質疑,尤其是擔心錄音技術無法精確地將他演奏的力度變化錄下。因此,蓋斯柏格與他面談時,一次次地將許納貝爾所質疑的部分反覆測試,讓許納貝爾聽到他想要呈現的音色, 聽到渾厚的低音現身,讓他感受到聲音中踏板的感覺回來了,最後終於將他說服。
1932年,全本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計劃在倫敦知名的艾比錄音室(Abbey Road Studios)第三號錄音棚展開,1931年11月12日,這個錄音室才剛正式啟用,當時還稱為HMV錄音室。許納貝爾後來在自傳中提到:「回憶起我第一年在倫敦錄音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時光。在每次的錄音中遭受痛苦及絕望的狀態。我覺得自己好像快死去─此外,非常不快樂。一切都不自然─光線、空氣、聲音─和我花了相當長的時間來調整(唱片)公司的設備以錄製音樂,甚至花更長的時間調整自己,想使錄音品質大大提升。而這些要求,被一位友好的保證人同意, 認為這些機器可以錄製出他心中的理想( 錄音)。」這個保證人就是蓋斯伯格。
五年的浩大工程
在錄音過程中,當許納貝爾希望擁有在音樂廳演出的情境時,蓋斯柏格大方地出借自己的姪女擔任翻譜員兼聽眾,當許納貝爾的情緒緊繃時,蓋斯柏格會做些有趣的行為,或直接坐在鋼琴前彈奏有趣的樂曲,幫苦悶的鋼琴家重新提振精神,讓他能表現得如同在演奏會中一樣美好。
HMV幫許納貝爾準備了貝希斯坦鋼琴(Bechstein)
,1932年1月21日錄製的貝多芬第31號鋼琴奏鳴曲是全集錄音的開端,1937年1月15日補錄了第4號與第16號,整個浩大的錄音工程才劃下句點,這個錄音史上最初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歷時近5年。
當時之所以有信心推出這套全集,唱片公司的銷售靈感來自1931年錄製的150首沃爾夫歌曲,這個由李格(Walter Legge,1906∼1979)設計出來的空前大計劃,只接受預約並收訂金做為錄製的費用,後來為此還成立了「沃爾夫協會」推廣。沃爾夫計劃的成功,催生了下一個「貝多芬奏鳴曲協會」計劃,促成了許納貝爾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 參考錄音:https://youtu.be/06k4yLB38wA
(文字節錄自MUZIK 雜誌 2017-10 Vol. 124 / blue97)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檸檬卷 Jane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檸檬卷鋼琴獨奏會 2020 年 6 月 30 日 @ 台北市立大學演奏廳 現場錄影 因為防疫的關係,這場畢業音樂會必須限制觀眾人數及從簡舉辦,沒能公開邀請大家來參加,但你們現在可以在 YouTube 看到全部囉!希望你們會喜歡! ==== 曲目解說 ==== 舒曼:《幻想小曲集,作品 12》...
貝希斯坦鋼琴 在 跟著雪倫愛出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週末早午安😚😚
香草姐聽見你們的呼喊,終於點頭答應讓我上傳這段影片!🤣🤣
其實彈得好或不好我覺得無所謂,重點是我覺得香草勇氣可嘉!她從來就不是個愛出風頭的孩子,但只要有機會去做某件事,她就會把握並且全力以赴!與你們分享,她坐在百年鋼琴前彈的曲子,雖然不太順暢,但這樂聲是否跟這架琴很搭呢?
#知道她彈的是什麼曲子嗎🤣
#跟著雪倫愛出走 #英國
#貝希斯坦鋼琴 #香草愛出走
貝希斯坦鋼琴 在 萃文老師鋼琴教學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次皇家舉辦優異學生音樂會,讓學生彈到了德國3B鋼琴之一的C.Bechstein(貝希斯坦)鋼琴,老師覺得對學生而言是個很不錯的體驗,目前學生彈過Kawai、Yamaha、Steinway&Son(史坦威)鋼琴,每台鋼琴都有她自己的音色特質,能夠讓學生再接觸到另一種不常彈過的鋼琴是個難得的經驗😃
我很鼓勵學生有機會可以多參加演出,畢竟演出機會不常有,把握每一次上台的機會都是很好的磨練,她們越來越會處理任何舞台突發狀況,台風也越來越穩健唷!
#皇家有給予這次上台學生證明獎狀
#很好的觀摩機會
#還有文憑級的演出
貝希斯坦鋼琴 在 檸檬卷 Janet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檸檬卷鋼琴獨奏會
2020 年 6 月 30 日 @ 台北市立大學演奏廳
現場錄影
因為防疫的關係,這場畢業音樂會必須限制觀眾人數及從簡舉辦,沒能公開邀請大家來參加,但你們現在可以在 YouTube 看到全部囉!希望你們會喜歡!
====
曲目解說
====
舒曼:《幻想小曲集,作品 12》
舒曼是十九世紀傑出的德國作曲家及樂評家,他時常將音樂與文學結合,並將個人的豐沛情感、濃厚的幻想力投注於作品中。
《幻想小曲集》為舒曼創作於 1837 年,題獻給一位到萊比錫演出的蘇格蘭女鋼琴家安娜羅貝娜 (Anna Robena Laidlaw, 1819-1901) 的作品,舒曼當時正處於人生的黑暗時期,他們的相遇為舒曼的生活展開一段美麗插曲。然而《幻想小曲集》在音樂上實際上為獻給克拉拉的作品,在這段期間舒曼與克拉拉被迫分離,母親於1836年辭世,舒曼將這些情感投注於創作上,創作期間,舒曼回憶起與克拉拉相處的時光,也無法忘記與克拉拉祕密訂婚的約定,這是舒曼人生中最黑暗的時期。
樂曲的創作更表現了舒曼內心的兩種極端性格-大膽狂妄的「弗羅倫斯坦」(Florestan)以及內向含蓄的「奧賽比斯」(Eusebius),這套鋼琴曲集包含了上下冊共八首的性格小品,每首作品皆被賦予標題,而各曲目的標題皆是舒曼在作品完成後,以音樂本身的意境來命名。
0:00 第一首《黃昏》Des Abends
反映出舒曼內心中較為內含省而含蓄的「奧賽比斯」性格,可想像為在黃昏時刻漫步在夕陽西下的河畔邊,以不疾不徐的腳步欣賞河岸風光。此曲的拍號寫法與實際演奏時的聽覺效果也是相當地耐人尋味,舒曼打破了一般對二八拍的想法,讓三連音貫穿在全曲當中,使之聽起來像是三拍子的曲子。旋律時而出現在高音聲部,有時也在低八度的地 方以類似的形式再出現,就像彼此唱和般,互相對話。
3:44 第二首《飛翔》Aufschwung
《飛翔》為八首曲子之中非常有戲劇張力的一首曲子,充滿了幻想曲時而瘋狂時而冷靜的氛圍,不論是開頭「弗羅倫斯坦」的大膽衝動的主題,或是中間「奧賽比斯」冷靜沈著的風格,也是舒曼內心斯雙重人格的一種展現,因此有許多對比的情緒細節。而這首曲子也是技巧上較為困難的一首,除了有許多超過八度而必須用單手彈奏的音程、以及大跳音程之外,情緒的掌握也是詮釋的重點。
7:12 第三首《為什麼?》Warum?
《為什麼?》是一首舒曼不斷地提問、自問自答的小曲子。 而開頭第一聲部的旋律為往上的大六度音程,就像疑問句口吻般的音型,可想像為舒曼在開頭即破題、殷切期盼地詢問:為什麼?
而《為什麼?》這首曲子幾乎到處都藏有主題旋律,它會上下交換、出現在各個聲部,甚至可能與其他聲部重疊,每一次的問題就好像都得不到答案一般,即使問題不斷延伸,最終仍然回到原點。
9:37 第四首《變幻莫測》Grillen
《變幻莫測》為一首極富節奏感的樂曲,而此三四拍的曲子在節奏上有許多的弱拍強音、第二拍長音等等的切分節奏,在彈奏時常有節奏上的衝突感,呼應了開頭的術 語-「Mit Humor」帶有幽默、俏皮的含義。彷彿可以感受到舒曼在創作時「變幻莫測」的思維,很難預測到舒曼會在下一個音變化出什麼新花樣。
13:02 第五首《夜晚》In der Nacht
本曲是舒曼描述一個古希臘神話《赫洛與勒安德爾》(Hero and Leander) 隔著海峽相戀的故事。 這個神話是一個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樂曲中不斷由下往上、再由上往下的音型,如暗藏旋渦的海浪一次次往岸上拍打一般,不斷推進,而勒安德爾必須對抗大自然的重重阻撓以及萬般攔阻,才能見到彼此,他們急迫渴望見到對方的那份激情與熱情,正是舒曼在《夜晚》這首曲子所營造的氛圍。
17:25 第六首《寓言》Fabel
此曲開頭的「快慢」對比,即為蘊藏「弗羅倫斯坦」、「奧賽比斯」兩個對比人物非常明顯的例子。此曲較為特殊之處為曲子中間出現了聲部輪唱之「卡農」,此上行音型的卡農之音量及情緒應由較小聲慢慢往上堆疊,直到達到頂點最高音後才稍加放慢地宣洩而出。
20:12 第七首《夢魘》Traumes Wirren
此曲開頭旋律及主題是明朗的F大調色彩,而開頭的主題旋律就好像睡夢中仍在不斷運作的大腦, 即使在睡眠中仍呈現出潛意識的亢奮而混沌的狀態,因而產生某種焦慮而不安的現象。而主題之旋律不斷地穿梭在琴鍵之間,從高音到低音、再從高音到低音,就像頑皮的小孩在夢中恣意地奔跑。
23:11 第八首《終曲》Ende vom Lied
《終曲》為此套曲集的最後一首曲子,如同舒曼在寫給克拉拉的信中所提到:
接近結尾的終了,將一切困難排除後,進入一個愉快的婚禮,但是結束時,思念你的痛苦又再度出現,於是婚禮的鐘聲和死亡的喪鐘同時響起。
這首曲子的開頭就像是一場華麗的盛宴,舒曼用了他平時很喜愛用的「連續和弦」,以及超過八度音程的琶音,製造出隆重登場之感。
然而此曲也是舒曼內心糾結的寫照,就如他在信中所提到的,樂曲的最後因為思念克拉拉而痛苦又再度出現,因此樂曲的最後並非以歡樂收場,最後的樂音就像死亡的鐘聲般,並藏有開頭的旋律動機, 最後慢慢地、悄悄地結束。
28:57 浦朗克:《降 A 第三號大調間奏曲》
浦朗克 (Francis Jean Marcel Poulenc, 1899-1963) 是二十世紀法國作曲家,他的音樂風格簡約不失幽默、優雅而浪漫。
浦朗克一共創作三首間奏曲都是鋼琴小品,分別是 1934 年創作《兩首間奏曲》(Deux intermezzi),和 1943 年創作《降 A 大調間奏曲》(Intermezzo in A-flat Major)。而晚期創作的這首《降 A 大調間奏曲》雖然較為短小之鋼琴作品,但旋律動人、各聲部分明,其中更充滿色彩豐富之和聲。
他的創作受到許多作曲家的影響,如德布西、史特拉汶斯基、薩悌等,浦朗克所寫的和聲雖仍屬調性音樂,但已然跳脫傳統,他經常在和聲中加入和聲外音,如九和弦或九度音程,將和聲產生二度碰撞的關係,使作品帶有較為前衛之感。
追蹤檸檬卷 IG:https://www.instagram.com/lemonjanet0131
關於檸檬卷:http://LemonJanet.com
訂閱檸檬卷頻道:https://goo.gl/xUUxUG
檸檬卷的 FB:https://www.facebook.com/ItsLemonJanet/
貝希斯坦鋼琴 在 卡西歐音樂中心頂溪門市's post 的推薦與評價
READ.MUZIKAIR.COM. 酷樂大師:貝希斯坦鋼琴| 新聞焦點| MUZIK Air Read. 德國鋼琴製造商貝希斯坦(Bechstein)創自1853年,... Hugh Cheng and 3 others.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