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米
#精通實驗與理論的物理通才 🏅
#不是那個費曼 🧐
在1901年的9月29日,#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在羅馬誕生了,誰都沒想到,他將是美國 #曼哈頓計畫 的主導科學家、也是 #諾貝爾物理獎 得主,並且對粒子物理的發展影響深遠。
與半導體相關的 #費米能階、費米–狄拉克分布,另外還有 #費米子、美國費米實驗室,以及紀念費米而命名的第100號元素 #鐨 等,在理工領域到處可見費米的足跡。
費米在 #理論物理 的貢獻,最具代表性就是費米Beta衰變理論,為今日 #弱交互作用 理論的前身。
20世紀科學家曾爭論 #Beta衰變 是否遵守能量守恆,1930年包立(Wolfgang Pauli)基於能量守恆提出了一個假想的中性粒子,費米支持這項假說,並且稱此粒子為「#微中子」。
1933至1934年,費米發展了一套妥善的理論解釋Beta衰變,當時微中子尚無實驗證實,因此投稿《自然》期刊竟被編輯拒絕,只好發表在義大利文與德文的科學刊物,之後科學家才發現費米Beta衰變理論作為重要里程碑的意義。
1934至1936年費米將視角轉向 #實驗物理,也被他玩出一個諾貝爾物理獎!他嘗試用中子轟擊各種原子,人工誘發放射性反應。他發現 #慢中子 產生的放射性效果最好,而這也是日後核能研究的開端。
費米在理論物理和實驗物理皆有突破性成就,在專業分工的現代,可謂物理學的通才。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歐馬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六講提到投資應該向富蘭克林、像巴菲特 而不要殺進殺出,頻繁交易、頻繁換股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
費因曼物理學 在 工商時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美食報報】
〈FERMI〉最大的特色與賣點就是,餐廳供應的Pasta全是用台灣小麥天天現磨現製成寬帶麵、麵餃、麵疙瘩、麵卷、千層麵,除新鮮、健康,風味與口感也與坊間Pasta House或義大利餐廳截然不同,並帶有一股Fine Food氣質...
➡療癒系名廚「MASA山下勝」復刻日本家常菜
https://ctee.com.tw/lohas/food/513491.html
▌工商樂活:https://bit.ly/36vriGf
#美食報報 #義大利麵 #工商樂活 姚舜美食中央社 #FERMI
費因曼物理學 在 網球場的路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目標
有位網友媽媽來訊,聊到是否該讓小孩繼續打球。她說,雖然教練們都會客氣的說,妳家的小孩打得不錯哦~可以好好栽培!但她知道栽培選手是要花很多錢,這條路也很辛苦。她和先生身為一般的上班族,也沒辦法同時負擔太多的費用,是該勒緊褲頭,還是繼續讓孩子們多嘗試呢?曾經想過,不如停了吧。
最近剛好看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經給一位也有相似困擾的朋友他的建議。
費曼寫道:「如果你的小孩喜歡某件事,而且在做某件事的時候非常開心。你應該要儘量鼓勵他去做他喜歡的事。不是指將來,而是指現在、每一天。不要預設什麼遠大的計畫,讓他很認真的去玩他喜歡的電腦和想法。當他需要瞭解電腦的電路時,他的數學能力也會慢慢發展起來。現在,他應該可以自由自在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當他成為某件事情的專家時,他會發現瞭解相關的主題很簡單。」
在費曼的這段話裡,除了建議應該追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之外,還提醒了我們一個重點 - 當我們做一件事,會培養其他的能力。這些能力,有人稱它做「暗能力」,眼下雖然不能變現,但是也許未來有一天,我們能憑藉這些能力,找到新的賽道。
有句話說:「人生極致的悲劇是一切皆目標,人生極致的幸福叫一切皆路徑。」網球是個競技運動,但如果贏球是唯一目標,我們會被框死,做出短視的選擇。比如教練只教目前可以贏但不會有長進的月亮球,或者奸巧不違規的小伎倆。
只注重結果會讓我們容易迷失方向,因為好的策略有可能導致壞的成果;只注重目標也會讓我們失去平衡。
在費德勒的新書《費德勒:王者之路》裡費德勒提到自己的一段改變。
「在這三年(大約 2003 年開始)特別是在成為世界第一以後,」費德勒說:「我不再像之前滿腦子除了網球,一整天不會想別的事情。我開始想要多去了解自己所造訪的地方,更深入知道這個國家的歷史。我開始對網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老實說這對我來很有幫助。我成為一個比較平衡的人。儘管有排山倒海的壓力席捲而來,我也不會特別感受他們的存在,這讓我更享受在比賽之中。」
網球始終就是一項運動,「有時候只是因為能夠打球而感到快樂,」費德勒說:「很遺憾,有些人和媒體不明白打網球是可以單純享受樂趣。他們總是認為你必須贏得一切,必須總是獲勝,否則就一文不值。因為我喜歡網球,這是我最喜歡的愛好,也變成我的職業。有些人就是無法明白這點。」(擷取自另一本費德勒的新書《羅傑.費德勒:無可取代的網球之王》)
網友媽媽說她傳訊來其實是要謝謝我們之前的一篇文章,看了彷彿吃下一顆定心丸,知道自己可以繼續這樣走下去。她說:「看著孩子們蠻喜歡去上(網球)課的,家長的褲頭就勒緊一點囉!」
從喜歡的事中學到的最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追求精進的同時也在培養不同的(暗)能力。多一些時間,多一些耐心,一條路走不通,就試試換一條路。
說到底,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讓自己更有選擇。如果說我們每一個人有什麼共通的目標的話,那麼或許就是積極嘗試、精進潛力,還有,千萬別讓自己進入一個沒有選擇的境地。
--------------------------------
後記:
網友媽媽說的那篇文章是我們粉絲頁的置頂,相信大家也都看過了。文中分享的那本書後來出了中文版《跨能致勝》。
理查.費曼可能是最具知名度、最風趣的學者。費曼在給朋友的信的最後其實還寫道:「如果他什麼功課都是中上,並沒有特別喜歡什麼事,或者什麼事都喜歡,經常這事做做、那事搞搞的,那我反而不知道該怎麼建議了。」
--------------------------------
圖片來源:
https://twitter.com/rogerfederer/status/1410901144960966657/photo/1
費因曼物理學 在 歐馬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第六講提到投資應該向富蘭克林、像巴菲特
而不要殺進殺出,頻繁交易、頻繁換股
訂閱我的頻道: http://bit.ly/OrMARC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rMarc
Instagram▶http://instagram.com/marc_orange
工作連絡請來信▶barleyorange@yahoo.com.tw
_更多說書影片_ https://goo.gl/7viXT4
_給妳/你的有用提醒_ http://bit.ly/2UpUrjx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讀書會
費因曼物理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我們都是時間旅人:時間機器如何推動科學進展,影響21世紀的人類生活」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林進韋
內容簡介:
改變過去X回到未來
當代科普大師葛雷易克
打造現代歷史、哲學、文學、影視和科學中的時間文化誌
◆ 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告訴我們動動按鈕就能回到一萬年後?
◆殺死希特勒,卻無法改變死傷慘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費茲傑羅讓班傑明的生老病死順序與常人相反!
◆伍迪•艾倫讓現代人穿越百年與海明威當朋友!
◎ 推動百年科學進展的,始自H‧G‧威爾斯的《時間機器》?
人類原本活在當下,但當十九世紀末,H‧G‧威爾斯寫下《時間機器》、將時間與旅行兩字結合一起,人類自此打開了對於時間軸的想像。時間不再像箭般往前奔射,我們透過遠觀過去和千百年後的樣貌,改變了對時間的認知,展開了二十世紀物理學的華麗序幕。
想像宇宙裡存在無數個時間裂縫,我們只要找到其中一個就能改變世界。改寫歷史甚至開拓新世界的夢想,讓愛因斯坦、艾丁頓、惠勒、霍金等理論物理學家無不懷抱希望,紛紛提出重力場、蛀孔理論、多重宇宙等新學說,可以說,時間機器不只存在文學裡、也不是瘋狂科學家的兒時夢想,學術圈的熱烈討論促成近代物理理論和實驗的無數進展。
◎ 如果可以重新定義「時間」,「我們」會是什麼樣子?
殺死希特勒能不能改變二戰結果?如果世界即將毀滅,回到過去有沒有可能找到解決辦法?住在時間機器裡會不會變老?「過去」與「未來」有沒有可能同時存在於另一個時空?一個世紀以來,文學再度奪回人類想像力的主導權,從吳爾芙的《歐蘭朵》、費茲傑羅的〈班傑明的奇幻旅程〉、波赫士的《歧路花園》,到海萊因的《4=71》、查爾斯•游的《時光機器與消失的父親》,時間不再是單線道,而是無限多重的分岔路,文學超越科學,如同H‧G‧威爾斯,再度領先於物理的進展。
繼暢銷書《混沌》後,葛雷易克在時間系統化和全球時區化的今天,探索為何現今物理學仍要追索時間的本質,以及當代影視文化中懷念過去和渴望未來的時間旅人為何不曾斷絕。在這本時間的觀念史裡,他認為現實生活中早有「時間機器」:人們跟著全球時區所規定的時間作息,往前往後都有明確時間座標可循。從那時開始,時間感就是人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歷史時間」敏感更是近來的事,我們如此汲汲營營打造時間膠囊和歷史博物館,當中都藏有人類對活在當下的困惑,以及對回到過去美好年代的盼望。時間機器不只是一本書、一種觀念,也是一種科技物,改變過去、回到未來的渴望促成了時間膠囊的發明、蛀孔旅行的新技術,甚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推特(twitter)上的古人都有自己的穿越帳號,他們穿越來的生命都將會活得比真實中的我們更長久。
作者簡介:詹姆斯.葛雷易克 James Gleick
全球知名科普作家,長期關注科學、科技及文化影響力議題。
1954年出生於紐約,197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在《紐約時報》擔任編輯及記者職務達十年。多年來為《紐約時報》科技專欄「Fast Forward Column」撰稿,1989~1990年間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麥格羅名人講座講師(McGraw Distinguished Lecturer)。他也是《全美最佳科普文選》叢書第一位編輯,並於2017年當選美國作家協會會長。
2012年出版暢銷書《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並獲得英國皇家協會科普書獎。他的第一本書《混沌:不測風雲的背後》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及普立茲獎決選,「蝴蝶效應」等複雜理論觀念自此廣為人知,並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討論的熱潮。其他知名暢銷科普著作包括《理查・費曼:天才的軌跡》、《牛頓傳》、《毫秒必爭——全面加速的時代》(Faster)、《方才之事》(What Just Happened)都曾入圍普立茲獎決選,翻譯成三十國語言出版。
費因曼物理學 在 艾爾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這支影片要來分享如何透過 #思維模型 訓練自己的大腦,解決更多問題,做出更好的選擇,這方法又稱 #心智模型,原文叫 mental models。
▸訂閱我的頻道:https://goo.gl/VsQgD2
▸學習成長的影片:https://goo.gl/Ce7e3T
關於思維模型的觀念,很早就被心理學家提出來,知名的物理學家費曼,也很常被人提到他擅長,使用思維模型去解釋問題,此外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也說過他能夠做出多次的,投資與商業決策的原因,就在於他擁有很多的思維模型,他也鼓勵大家要有多元的思維模型。
思維模型的數量有很多,事實上有許多模型我們經常都在用,比如說「複利法則」,一筆錢的累積,或一件事的成效,越到後面越明顯,又如「逆向思考」,如果要讓一件事情成真,除了去想如何做,也可以去想哪些事情不該做,這些都是思維模型的一種。接下來我要分享,我自己常用在工作跟生活中,幫助到我的幾個模型,你不妨也用在你的日常工作中,去解決更多問題。
--------------------------------------------------------------------------------
★這些人氣影片也別錯過★
--------------------------------------------------------------------------------
10件事讓2018年變成最好的一年
https://youtu.be/PqWZnNy8XGA
高效習慣,成功者每天都在做什麼?
https://goo.gl/WQprfL
10本可以改變人生的書
https://goo.gl/nkPvNJ
只要3小時,勝過別人一天的工作量
https://goo.gl/AKo2CP
--------------------------------------------------------------------------------
▶︎其他艾爾文出沒地方◀︎
--------------------------------------------------------------------------------
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friend.fans
IG‣‣https://www.instagram.com/alvin701/
個人最新著作‣‣https://goo.gl/cesj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