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台中的環保團體跟環運戰士是台中環境被破壞的幫兇,不知道有沒有人會生氣?
自從綠川計畫在5月31日於俄羅斯莫斯科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全球首獎之後,當初很多參與這個計畫的人都感到非常驕傲,但也引起某些特定的人士一連串對於綠川的不實評論甚至用爆料的方式來批判。
原本應該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是應該默默的扮演好前朝餘孽的角色(誤),但是有些事情還是要說清楚講明白,才不會積非成是造成誤導。
1、綠川的水源:
綠川原本來自北屯圳,土地開發重劃後在太原段分流後導入旱溪,導致綠川無乾淨水源自淨,綠川主要水源來自於家庭及一中商圈夜市之尾水,而這些尾水中含高濃度之污染物,為綠川主要之污染來源。故在綠川水環境之改善策略上,以城鎮尾水做為綠川主要的水源,透過污水現地處理方式,就近將尾水之污染源去除後再排回綠川。因此,這些淨化後的再生水就成了綠川的主要水源。而河道及地下基礎施工所施設的人工擋土柱點井,則保留部分當成植栽澆灌及緊急維修所需要的備用水源。這些備援系統就像自來水公司在公園綠地的戰備水井或是電力系統的UPS(不斷電系統),平常並不會使用,只有在緊急特殊的情況下才由委外操作廠商開啟。故意把緊急備援設施解讀為正常操作與事實不符。
2、礫間淨水場的選擇
自104年11月開始啟動綠川淨水廠工程的計畫,原本的地點設置在台中公園的槌球場,因為辦理工址調查發現疑似牛罵頭遺址文物,為了避免破壞,決定改到建國臨時市場及干城公園公有土地之地下施設。綠川整體工程在台中市中區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完全沒有徵收到任何民間的土地,在公園的下方開挖設置為淨水場與環教場域,上方則回復成公園綠地,充分利用公有設施多功能的使用,批評者認為選址不當,實在是不了解整體規劃與評估的過程與考慮因素。
3、維護的經費
污水不會自己變乾淨,以前污水沒有進行處理,把河川直接加蓋,當然不需要經費。不管是污水接管或是礫間處理都需要電力設施,甚至污水廠處理成本還高於礫間處理場的2~3倍。把必要的污水處理成本渲染成抽水的動力成本,只能說凸顯對於污水下水道的不瞭解與環境改善價值觀上的差異。
4、上下河道的設計
防洪安全在整治綠川中一樣重要,綠川設排水箱涵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中山綠橋的通洪瓶頸。中山綠橋完工於1908年到目前已經110歲,是列管歷史建物也是城市起源的重要象徵,但卻也是排水瓶頸點。增設河道下方排洪箱涵,可增加中山綠橋88%通洪斷面,滿足區域排水25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在兼顧保存百年歷史的中山綠橋與達成防洪保護標準的雙重前題下,這是工程師專業考量下最好的方案。除非,你不在乎這1908年的歷史古橋,想把它拆掉或是讓它這位老爺爺古橋繼續在颱風豪雨中讓洪水衝擊。這樣當然會有更簡便快速的做法
5、河川品牌
綠川作為台灣第一條註冊商標的河川水岸,融合當地的傳統與新潮,將這份土地認同與想像傳遞給居民與遊客,讓大家留返綠川,留下美好回憶。煥然一新的綠川,除了回復往日景觀外,透過水岸品牌行銷台中,讓公共建設更緊密連結民眾生活與產業,找回在地居民對舊城生活與文化認同,為舊城新生帶來契機。不過很可惜,這樣的計畫在推行一年後卻突然消蹤,甚至連原有河岸的街頭藝人表演也都以汛期為由取消,裝置藝術也以經費不足為由取消,當初集合眾人之力所推動的河川品牌因為某種不明原因而銷聲匿跡,企圖消滅城市的光榮感,這樣的動機令人唏噓⋯⋯
綠川計畫從104年推動的培力計畫,讓民眾和社區商圈等人士多方參與規劃,計畫的過程和不同的機關合作才能順利推動。也因為這樣的以團隊合作為主題的精神才能有獲得2座國家公共工程金質獎與全球卓越建設首獎和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同時也是107年行政院的公務人員標竿學習計畫第一名。推動的過程重視團隊也尊重專業和民意,特別是除了工程之外的多元價值。
綠川的河水臭了40年,環境現在有不一樣的風貌,是這4年來很多人不斷的努力與堅持才有的成果。
批評者應該被檢視在他批評之餘,當初為綠川做了什麼樣的努力?尤其批評者掌握有龐大行政資源,而綠川在106年以前都還是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所管理⋯,事後諸葛,光說不練,惡意批評⋯,也難怪公務體系長久以來都是存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心態如此,如何期待城市的永續與進步?
改變並不容易,破壞卻很簡單
不期待在位的人感謝前人的播種與努力,卻也不需要把前人的心血說的一文不值。
最後,非常謝謝這些曾經為綠川付出心力的每一位夥伴。
#貼文後應該如預期又開始製作詆毀貼圖
#批評者從以前到現在到底做了什麼努力?
#別說解決關心負責連撿過垃圾都沒有吧?
#握有實權的人格局如此市民如何能期待?
#把精力與時間用在提出政策讓城市更好吧!
貼文後應該如預期又開始製作詆毀貼圖 在 謝榮雅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的很可惜...
自從綠川計畫在5月31日於俄羅斯莫斯科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全球首獎之後,當初很多參與這個計畫的人都感到非常驕傲,但也引起某些特定的人士一連串對於綠川的不實評論甚至用爆料的方式來批判。
原本應該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是應該默默的扮演好前朝餘孽的角色(誤),但是有些事情還是要說清楚講明白,才不會積非成是造成誤導。
1、綠川的水源:
綠川原本來自北屯圳,土地開發重劃後在太原段分流後導入旱溪,導致綠川無乾淨水源自淨,綠川主要水源來自於家庭及一中商圈夜市之尾水,而這些尾水中含高濃度之污染物,為綠川主要之污染來源。故在綠川水環境之改善策略上,以城鎮尾水做為綠川主要的水源,透過污水現地處理方式,就近將尾水之污染源去除後再排回綠川。因此,這些淨化後的再生水就成了綠川的主要水源。而河道及地下基礎施工所施設的人工擋土柱點井,則保留部分當成植栽澆灌及緊急維修所需要的備用水源。這些備援系統就像自來水公司在公園綠地的戰備水井或是電力系統的UPS(不斷電系統),平常並不會使用,只有在緊急特殊的情況下才由委外操作廠商開啟。故意把緊急備援設施解讀為正常操作與事實不符。
2、礫間淨水場的選擇
自104年11月開始啟動綠川淨水廠工程的計畫,原本的地點設置在台中公園的槌球場,因為辦理工址調查發現疑似牛罵頭遺址文物,為了避免破壞,決定改到建國臨時市場及干城公園公有土地之地下施設。綠川整體工程在台中市中區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完全沒有徵收到任何民間的土地,在公園的下方開挖設置為淨水場與環教場域,上方則回復成公園綠地,充分利用公有設施多功能的使用,批評者認為選址不當,實在是不了解整體規劃與評估的過程與考慮因素。
3、維護的經費
污水不會自己變乾淨,以前污水沒有進行處理,把河川直接加蓋,當然不需要經費。不管是污水接管或是礫間處理都需要電力設施,甚至污水廠處理成本還高於礫間處理場的2~3倍。把必要的污水處理成本渲染成抽水的動力成本,只能說凸顯對於污水下水道的不瞭解與環境改善價值觀上的差異。
4、上下河道的設計
防洪安全在整治綠川中一樣重要,綠川設排水箱涵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中山綠橋的通洪瓶頸。中山綠橋完工於1908年到目前已經110歲,是列管歷史建物也是城市起源的重要象徵,但卻也是排水瓶頸點。增設河道下方排洪箱涵,可增加中山綠橋88%通洪斷面,滿足區域排水25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在兼顧保存百年歷史的中山綠橋與達成防洪保護標準的雙重前題下,這是工程師專業考量下最好的方案。除非,你不在乎這1908年的歷史古橋,想把它拆掉或是讓它這位老爺爺古橋繼續在颱風豪雨中讓洪水衝擊。這樣當然會有更簡便快速的做法
5、河川品牌
綠川作為台灣第一條註冊商標的河川水岸,融合當地的傳統與新潮,將這份土地認同與想像傳遞給居民與遊客,讓大家留返綠川,留下美好回憶。煥然一新的綠川,除了回復往日景觀外,透過水岸品牌行銷台中,讓公共建設更緊密連結民眾生活與產業,找回在地居民對舊城生活與文化認同,為舊城新生帶來契機。不過很可惜,這樣的計畫在推行一年後卻突然消蹤,甚至連原有河岸的街頭藝人表演也都以汛期為由取消,裝置藝術也以經費不足為由取消,當初集合眾人之力所推動的河川品牌因為某種不明原因而銷聲匿跡,企圖消滅城市的光榮感,這樣的動機令人唏噓⋯⋯
綠川計畫從104年推動的培力計畫,讓民眾和社區商圈等人士多方參與規劃,計畫的過程和不同的機關合作才能順利推動。也因為這樣的以團隊合作為主題的精神才能有獲得2座國家公共工程金質獎與全球卓越建設首獎和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同時也是107年行政院的公務人員標竿學習計畫第一名。推動的過程重視團隊也尊重專業和民意,特別是除了工程之外的多元價值。
綠川的河水臭了40年,環境現在有不一樣的風貌,是這4年來很多人不斷的努力與堅持才有的成果。
批評者應該被檢視在他批評之餘,當初為綠川做了什麼樣的努力?尤其批評者掌握有龐大行政資源,而綠川在106年以前都還是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所管理⋯,事後諸葛,光說不練,惡意批評⋯,也難怪公務體系長久以來都是存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心態如此,如何期待城市的永續與進步?
改變並不容易,破壞卻很簡單
不期待在位的人感謝前人的播種與努力,卻也不需要把前人的心血說的一文不值。
最後,非常謝謝這些曾經為綠川付出心力的每一位夥伴。
#貼文後應該如預期又開始製作詆毀貼圖
#批評者從以前到現在到底做了什麼努力?
#別說解決關心負責連撿過垃圾都沒有吧?
#握有實權的人格局如此市民如何能期待?
#把精力與時間用在提出政策讓城市更好吧!
貼文後應該如預期又開始製作詆毀貼圖 在 江肇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綠川
事實vs謠言
想建設vs想毀滅
一條綠川讓兩位局長高下立判!
無奈中區被犧牲,苦的是市民⋯
自從綠川計畫在5月31日於俄羅斯莫斯科獲得全球卓越建設獎環境復育類全球首獎之後,當初很多參與這個計畫的人都感到非常驕傲,但也引起某些特定的人士一連串對於綠川的不實評論甚至用爆料的方式來批判。
原本應該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或是應該默默的扮演好前朝餘孽的角色(誤),但是有些事情還是要說清楚講明白,才不會積非成是造成誤導。
1、綠川的水源:
綠川原本來自北屯圳,土地開發重劃後在太原段分流後導入旱溪,導致綠川無乾淨水源自淨,綠川主要水源來自於家庭及一中商圈夜市之尾水,而這些尾水中含高濃度之污染物,為綠川主要之污染來源。故在綠川水環境之改善策略上,以城鎮尾水做為綠川主要的水源,透過污水現地處理方式,就近將尾水之污染源去除後再排回綠川。因此,這些淨化後的再生水就成了綠川的主要水源。而河道及地下基礎施工所施設的人工擋土柱點井,則保留部分當成植栽澆灌及緊急維修所需要的備用水源。這些備援系統就像自來水公司在公園綠地的戰備水井或是電力系統的UPS(不斷電系統),平常並不會使用,只有在緊急特殊的情況下才由委外操作廠商開啟。故意把緊急備援設施解讀為正常操作與事實不符。
2、礫間淨水場的選擇
自104年11月開始啟動綠川淨水廠工程的計畫,原本的地點設置在台中公園的槌球場,因為辦理工址調查發現疑似牛罵頭遺址文物,為了避免破壞,決定改到建國臨時市場及干城公園公有土地之地下施設。綠川整體工程在台中市中區寸土寸金的土地上,完全沒有徵收到任何民間的土地,在公園的下方開挖設置為淨水場與環教場域,上方則回復成公園綠地,充分利用公有設施多功能的使用,批評者認為選址不當,實在是不了解整體規劃與評估的過程與考慮因素。
3、維護的經費
污水不會自己變乾淨,以前污水沒有進行處理,把河川直接加蓋,當然不需要經費。不管是污水接管或是礫間處理都需要電力設施,甚至污水廠處理成本還高於礫間處理場的2~3倍。把必要的污水處理成本渲染成抽水的動力成本,只能說凸顯對於污水下水道的不瞭解與環境改善價值觀上的差異。
4、上下河道的設計
防洪安全在整治綠川中一樣重要,綠川設排水箱涵最主要的目的是解決中山綠橋的通洪瓶頸。中山綠橋完工於1908年到目前已經110歲,是列管歷史建物也是城市起源的重要象徵,但卻也是排水瓶頸點。增設河道下方排洪箱涵,可增加中山綠橋88%通洪斷面,滿足區域排水25年洪水頻率的保護標準,在兼顧保存百年歷史的中山綠橋與達成防洪保護標準的雙重前題下,這是工程師專業考量下最好的方案。除非,你不在乎這1908年的歷史古橋,想把它拆掉或是讓它這位老爺爺古橋繼續在颱風豪雨中讓洪水衝擊。這樣當然會有更簡便快速的做法
5、河川品牌
綠川作為台灣第一條註冊商標的河川水岸,融合當地的傳統與新潮,將這份土地認同與想像傳遞給居民與遊客,讓大家留返綠川,留下美好回憶。煥然一新的綠川,除了回復往日景觀外,透過水岸品牌行銷台中,讓公共建設更緊密連結民眾生活與產業,找回在地居民對舊城生活與文化認同,為舊城新生帶來契機。不過很可惜,這樣的計畫在推行一年後卻突然消蹤,甚至連原有河岸的街頭藝人表演也都以汛期為由取消,裝置藝術也以經費不足為由取消,當初集合眾人之力所推動的河川品牌因為某種不明原因而銷聲匿跡,企圖消滅城市的光榮感,這樣的動機令人唏噓⋯⋯
綠川計畫從104年推動的培力計畫,讓民眾和社區商圈等人士多方參與規劃,計畫的過程和不同的機關合作才能順利推動。也因為這樣的以團隊合作為主題的精神才能有獲得2座國家公共工程金質獎與全球卓越建設首獎和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同時也是107年行政院的公務人員標竿學習計畫第一名。推動的過程重視團隊也尊重專業和民意,特別是除了工程之外的多元價值。
綠川的河水臭了40年,環境現在有不一樣的風貌,是這4年來很多人不斷的努力與堅持才有的成果。
批評者應該被檢視在他批評之餘,當初為綠川做了什麼樣的努力?尤其批評者掌握有龐大行政資源,而綠川在106年以前都還是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所管理⋯,事後諸葛,光說不練,惡意批評⋯,也難怪公務體系長久以來都是存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態。心態如此,如何期待城市的永續與進步?
改變並不容易,破壞卻很簡單
不期待在位的人感謝前人的播種與努力,卻也不需要把前人的心血說的一文不值。
最後,非常謝謝這些曾經為綠川付出心力的每一位夥伴。
#貼文後應該如預期又開始製作詆毀貼圖
#批評者從以前到現在到底做了什麼努力?
#別說解決關心負責連撿過垃圾都沒有吧?
#握有實權的人格局如此市民如何能期待?
#把精力與時間用在提出政策讓城市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