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看 首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將在海外同步播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9月21日晚20時,《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將與全球受眾見面。據悉,這是總臺秋晚首次在海外同步播出。爲讓海外受眾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總臺國際視頻通訊社今年首次向海外電視媒體推送總臺中秋晚會節目。美國中文電視臺(Sinovison)、加拿大新動力傳媒(Xinflix Media)、肯亞斯維奇電視臺(Switch TV)、阿聯酋中阿衛視(CATV)、馬來西亞Enjoy TV等境外媒體以及澳廣視、澳門有線電視同步播出。爲便于海外受眾理解農曆中秋節的文化傳承和豐富內涵,國際視頻通訊社精心設計,首次對晚會節目配以英文解說,將中秋節的風俗習慣、總臺秋晚歷史、今年晚會主題等背景資訊做詳盡介紹。播出當晚,國際視頻通訊社還將同步編發晚會節目集錦報導,以碎片化的形式,向全球媒體廣泛投送。央視網也將通過Facebook平臺CCTV中文帳號、CCTV全球頁英語帳號及YouTube平臺CCTV春晚頻道直播中秋晚會。
詳情請點擊:https://bit.ly/39g4A7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資訊 碎片化 英文 在 智慧家庭實驗室-智家嚴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缺平台價太高是台灣智慧家庭市場豎立在面前的巨大挑戰
#產業要如何共同解決這問題呢?
華碩這次攜手台灣最大的3C內容電商「486團購網」,限定版合作販售其新上線的智慧音箱,新增了語音控制LG智慧家電功能,希望能藉著3C內容電商這個新型通路銷售智慧家庭類的產品,突破過去走主流電商的困境。
這當然是一種良性的突破,因為過往在台灣智慧家庭市場的發展之中,前裝市場倚靠的是建商新建案、設計師協同系統整合商的規劃導入、工程商等的通路,挨家挨戶地把智慧家庭方案落地到千家萬戶之中,後裝市場則是由品牌廠商在電商通路,以及運營商包括電信商與有線電視,其本身門市+電銷+工班+客服中心的最後一哩路賣給終端用戶,但以目前台灣排行前幾名的智慧家庭品牌來說,都沒有一家超過十萬用戶來看,台灣目前的整體滲透率,甚至不到860萬家戶的百分之十,算是全球智慧家庭發展很緩慢的地區。
原因也不少,包括了市場碎片化、產品單價太高、安全疑慮、情境販售的需求、且需要售後服務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系列文章的單元1一智慧家庭尚未進入主流市場的困境是什麼?
這次藉由內容電商的販售,把情境販售的這個問題解決了一部分,雖然還是沒有實體通路的展示,但藉由486團隊所擅長的產品情境影片,讓用戶可以想像智慧音箱與智慧家庭產品串流之後所帶來的場景與能解決的問題,希望能夠讓用戶更了解智慧家庭在做什麼。
但過去一路發展的困境就解決了大半嗎?個人認為離進入主流市場還是有一段距離存在。
台灣智慧家庭後裝市場最大的困境雖然理由眾多,但實際上就只有兩個,一來沒平台來帶頭衝,二來賣太貴,講粗俗一點就是「大家都想當老大但都沒本事,產品性價比又看不到小米的車尾燈」,然而華碩與486團購網的結合,還是沒有解決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第一個是缺乏平台的困境,平心而論,華碩並無法成為一個產業發展的共同平台,一來華碩是單一廠商,所有的硬體公司都把它當作敵人,好比對岸家電的領導廠商海爾,其做了這麼多年的智慧家庭家電平台想一統江湖,卻也是到了2018年的3月9日,在AWE2018現場,中國家用電器協會聯合海爾、美的、博西家電、長虹、海信、TCL、創維、康佳、雲智易等10余家國內外知名家電及雲平台企業,正式對外發佈了智能家電雲雲互聯互通項目 (英文縮寫為CIC) 工作組的最新工作成果 — 雲雲互聯標識及SDK,才藉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這個中立單位的促成,對岸才完成一個智慧家電合作平台。(智慧家庭深入探討系列3 — 智慧家電會是智慧家庭進入主流市場的推力嗎?)
那單一廠商誰有能力可以領導智慧家庭平台的發展?只有兩類廠商,第一類是互聯網巨鰐(巨惡:p),這個產地稀少,只有在北美跟大陸存在,北美的3A (亞馬遜、谷歌、蘋果),大陸的BATJM (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京東、小米),藉由其在互聯網與行動互聯網所累積的產業資源與無數的生活服務,藉由智慧音箱這個補貼的賠錢貨 (Loss Leader),左手累積用戶數,右手誆生態系廠商入局。
另一類就是在地老大電信商,這類同樣在固網與行動網路這邊累積巨大能量+用戶數,天秤的另一邊也同樣擅長操盤產業整合,雖然在發展智慧家庭的過程中,由於內部山頭林立與官僚文化阻礙物聯網事業的發展,但相較於IT產業的領導廠商來說,還是佔盡了便宜。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可敬的鄰居韓國,他們的三大電信領導智慧家庭發展得有聲有色,其中行網的龍頭SKT從2015年五月的SKT Smart Home平台上線之後,在2016年九月就推出了SKT NUGU智慧音箱,一直發展到現在早已超過百萬用戶。
韓國電信商為什麼能成功打造與營運智慧家庭平台?SKT NUGU 智慧音箱在推出來之前,SKT 智慧家庭平台已經上線一年四個月,而且韓國智慧家電已經是進行式,所以音箱推出就可以控制大量家電。再加上不論是地圖與電視服務與NUGU AI的串聯,也有效的提升音箱的銷售量。還有前述NUGU音箱本身在音樂、有聲書、兒童內容、生活資訊等串聯很多,都是智慧音箱在韓國可以銷量逐步成長的原因,並非只靠硬體補貼促銷。
讓我們來看看韓國電信為其智慧音箱 GiGA genie 所打造的智慧家庭應用,橫跨多個生活場景,做到跨終端完美整合,即使是聽不懂的韓文,是不是很讓人心動呢?
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對比起來,台灣想以IT領導廠商來打造智慧家庭平台,即使有486內容電商這個新夥伴新通路加持,想要在平台天秤的兩端同時抓到用戶與廠商,其難度還是相當的的高。
而相對有能力建立智慧家庭平台的台灣電信商與MSO多系統有線電視業者,包括四大電信中華電信、台灣大+凱擘、遠傳電信、亞太電信+台灣寬頻以及地方系統業者,除了中華電信之外,似乎都把發展方向朝向單一加值服務,而非往平台策略的方向走,甚是可惜,期待日後會有進一步發展,帶動台灣整個家庭物聯網產業向上提升。
下一篇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能只靠單一廠商或單一產品來打造智慧家庭,以及台灣智慧家庭市場目前的性價比是多麼的不親民且讓人難以下手。當然,價格並不是提升產品銷售的唯一因素,但是台灣廠商端出來的菜餚,有達到相對應的價值嗎?
原文請看:智慧家庭深入探討系列5 — 從486團購網開賣華碩智慧音箱來探討台灣智慧家庭的春天來了嗎?(1/2)
http://bit.ly/2IPwqw0
---
www.smarthomehub.tw 智慧家庭實驗室
資訊 碎片化 英文 在 鄭龜煮碗麵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每一個政治人物都是網紅,我們受得了嗎?
雖然這個趨勢早在幾年前就出現、成形了,但看到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成立個人的 Youtube 頻道之後,我覺得值得好好聊聊,也自我反省一下。
(蔡英文總統的 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user/ingwen831)
作為在台灣最早開始推動草根媒體與公民媒體的其中一人,我其實一直很希望看見更多政治人物,透過網路自媒體,直接與公民溝通。
( 2006 年歷史回顧: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5799.html )
不過到現在,政治人物網紅化已經成為常態,我可以隨意 tag 總統,也可以到總統的臉書、IG、Twitter、LINE、YouTube 帳號下留言(跟許多機器人湊熱鬧)。不只總統,每一位政治人物大概手上都有以上的社群媒體全套方案,那麼台灣的政治公共溝通,變好了嗎?
對,沒有。所以過去的我想得太簡單了。可是,我到底想漏了啥?
首先,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是「 #網紅」?在我的定義中,網紅就是網路時代出現的 #新名人。在網路之前,名人早已存在,他們的特點就是擁有強大的吸引力,能夠調動眾人的注意力。
而現在的網紅更擅長於把自己的「公領域」與「私領域」模糊化,讓 #自我呈現 與 #公開展示 難以分辨。網紅比過去的名人更像是你的朋友,總是直接對著你說話、一開始看起來粗糙的呈現,更讓大家感覺是「自己人」。
在一開始,網紅之所以能紅,不靠主流媒體的吹捧,也不須承襲既有的名聲遺產(例如上一代名人交棒),而是靠我們一個又一個點擊、按讚、LIKE、訂閱、轉發、留言...才得以合理化自己的名聲。概念化來說,就是「#名聲生產民主化」。
記得以前的綜藝節目主持人都有師徒制,例如張菲是倪敏然帶出來的,胡瓜是張菲帶出來的,浩角翔起是胡瓜帶出來的,以此類推。但現在有任何一個綜藝類 Youtuber 需要這些綜藝圈大哥大姐帶嗎?一個都沒有,每個我們現在知道的頂級網紅,都是靠著自己紅起來的。
那麼要如何成為網紅呢?根據我的歸納,網紅具備三種特色,簡化為 3D:#Different、#Dazzling、#Deep。
Different #反骨網紅:特立獨行、離經叛道,凸顯反傳統元素。例如 小玉 Xiaoyu 。
Dazzling #耀眼網紅:擅長表演、創作、自己可以完成包裝跟行銷。例如 蔡阿嘎 。
Deep #專家網紅:垂直於特定社群、專精主題的專家。也被稱為某某宅、OO達人之類的。例如 電獺少女-女孩的科技日常。
當然,能夠成為網紅的,通常在 3個 D 都能得到很高的分數。以上舉例的幾位,只是我個人認為他們在某一個層面特別突出。
政治人物變成的網紅,其實也都有以上 3D 的特色。首先,政治人物使用社群媒體,透過各種內容(文字、圖片、影音、直播)直接對網友說話,其實就是與過往的政治人物形象很大的背離,就是在反傳統。他們抱著玩偶或貓、曬著手指、吃著便當、剪頭髮、直播遊戲實況、參與其他網紅的節目...其實都是試圖在嚴肅、甚至時常令人生厭的政治環境下,凸顯自己的親切感跟人味。
台灣大部分的政治人物講話其實不吸引人,除了 柯文哲、 韓國瑜 、 立法委員 黃國昌 等少數政治明星,很少有政治人物能夠讓支持者覺得耀眼,他們就主要朝耀眼網紅的路線走。(不支持者當然就覺得礙眼了)
而承擔解釋政策、提高部會好感度的內閣首長跟各部會部長,像是行政院長 蘇貞昌 、副院長 陳其邁 Chen Chi-Mai、科技部長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內政部長 徐國勇 等等,則是主要朝「專家網紅」的路線邁進,盡量呈現專業,給人信任、可靠的感覺。
之前 呱吉 宣布參選時,不少人都以為是網紅試圖透過參選造勢獲得免費廣告,但這其實解釋不通,因為他當時自己能創造的觸及跟擴散,就已經大過主流媒體能給賦予給他的了。所以,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看,現在已經到了新的階段,是政治人物積極地想成為網紅,參選甚至成為手段之一。
當政黨背書、樁腳插拔、傳媒公關都效益大減,政治人物就必須先是網紅。這有點像是以前很多媒體人、主播、藝人成為政治人物,以及很多政治人物後來去媒體當名嘴一樣。政治人物誕生、取得能量的方式跟管道,隨著傳播環境巨變而變。
柯文哲是網路名人、唐鳳也是網路名人。很多政治人物也是因為在網路上紅了才有人氣,才有底氣參選、或因此被列為不分區立委。
我預期,未來只會有更多的網紅投入政治。投入政治的一位位網紅也會改變台灣的政治版圖,成為一股重要勢力。
這樣的改變讓政治終於成為眾人之事了。
只要先成為網紅。
......不過,政治人物全面網紅化,以及越來越多網紅政治人物化,卻會讓一個原本還不是特別嚴重的問題,變得很嚴重,那就是「資訊津貼」。
之前在討論「終結放榜新聞」時,也有討論到資訊津貼這個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noodleswithturtle/posts/557428408085863
什麼是資訊津貼呢?維基百科的解釋很清楚了,大家可以看看:
「資訊津貼(Information Subsidy)是一個公共關係及新聞學上的術語,意指消息來源以新聞稿、投書、購買版面等方式,讓媒體工作者快速取得資訊,減少採訪上的各項成本,並藉此控制議題的設定。
新聞工作由於講求時效性,媒體或是記者因為有截稿時間的壓力,在極度有限的時間、採訪預算下,通常無法輕易掌握所有的新聞來源,所以會傾向以較低的「成本」取得資訊,或是使用成本較低的資訊來協助完成新聞工作。
消息來源以各種方式主動提供訊息給媒體,降低記者撰稿及尋找新聞來源時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心力等成本,協助記者在截稿時間前順利完成採訪工作,並藉此影響記者撰稿的方向、內容或態度,進而獲得針對特定議題的發言權、詮釋權。當記者在時間壓力下無法以更高成本完成採訪工作時,通常會樂意使用消息來源提供的資訊津貼。」
出處: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資訊津貼
在政治人物還沒有全面網紅化的時代,資訊津貼早就存在,例如透過新聞稿、獨家消息、「消息人士指出」、「黨政高層表示」等等方式,影響媒體的報導方向跟內容。
不過隨著媒體環境巨變,廣告量下滑、人力不足、點閱率引導碎片化的即時新聞爆增,記者深入挖掘議題與讀者深入了解議題,都是種奢求。資訊津貼的價值比起之前就更高了,到現在我認為甚至都不能稱為「津貼」,而是變成每天新聞的主角了。各位可以看一下主流媒體,現在是不是幾乎都用政治人物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發表的內容來改寫成新聞。我自己的觀察是這樣。
當具有新聞價值的政治人物(包括執政、在野、中央、地方.....)大量地提供自製的內容,而新聞媒體又競逐即時新聞時,新聞越來越變成只是幫政治人物把他們在臉書上的發言改寫一遍,不管是認真嚴肅的內容,還是更受歡迎的討喜親民類內容。
廣電媒體需要管制的邏輯基礎來自於頻譜有限,屬於公共資源,應該做最有效率的應用,黨政軍也因此退出三台。但進入網路時代,有限的不再是乘載的內容,而是我們的注意力(以及清醒的時間)。
於是所有人都在卯起來競爭同一塊有限的餅(注意力),競爭力道越來越強,加上主流新聞媒體幾乎完全喪失把關的能力跟資格,臉書或 Youtube 又不斷加強過濾氣泡,我們看似獲得了很多來自政治人物的一手資訊、撇開了糟糕媒體的中介,政治人物看起來也都更開放、更透明也更親民了,這也會讓身為公民的我們覺得自己蠻偉大的,但如果靜下來想想,會發現這排擠掉了一些對公共討論來說很重要的價值。同時,其他的新聞議題(例如昂貴的國際新聞),也可能因此被便宜的政治網紅資訊津貼排擠到不見了。
#更新:另外一個目前還看不太出來的問題是:因為原生網紅想跟政治網紅合作拍片、或是曾經合拍過片而有些微交情,會不會讓網紅們不願意批評、不想得罪政治網紅呢?不管他們平常拍的主題是什麼,原生網紅也是意見領袖,但被政治網紅收編之後,會不會就因此更加自我審查了呢?
我當然不是說,政治人物主動透過自媒體跟公眾溝通這件事,現在完全變成一件壞事。只是我原本認為應該是對社會有淨利益的事情,現在卻覺得沒那麼肯定了。
總之,我想我們也只能時時提醒自己,就算是自己支持的,也不能被網紅化的政治人物牽著走。
延伸閱讀:
網紅參政 VS 政治人物網紅化
https://medium.com/%E9%9B%86%E7%9F%A5%E6%9C%83%E6%89%80/%E7%B6%B2%E7%B4%85%E5%8F%83%E6%94%BF-vs-%E6%94%BF%E6%B2%BB%E4%BA%BA%E7%89%A9%E7%B6%B2%E7%B4%85%E5%8C%96-8ec89aacc7eb
截圖來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4zSg7Yu2q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