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前總統追思會-家屬追思文 」
信仰帶來生命的意義
長女 李安娜
在我小學的時候,爸爸和媽媽常常晚上都要去教會,那時候的我不知道去教會是做些什麼?還記得有一次他們從教會回來,討論著五餅二魚的故事,爸爸説這個可能嗎?爸爸是位有科學知識的學者,卻在探討這個不可能的神蹟故事。
在我高中的時候,我有幾位很好的朋友,常常在討論人生應該如何才會帶來意義,因為爸爸都是基督徒,我便開始尋求上帝;我上教堂,也開始閲讀聖經,直到結婚之前,我決定成為基督徒。
成為真正的基督徒是一條漫長的人生道路,就像父親一樣,不只是成為上帝的兒女,還要憑著信心,藉著神的恩典所賜下的盼望與愛,奔走苦難,卻有甘甜滋味的生命路程,最後得見主面而得永遠的生命。
這就是父親在一次訪談中談到科學帶來知識,可是科學卻沒有帶來對生命的意義。這應該是父親留給我最美好且可享用一生的禮物,爸爸,謝謝你!
=============================
永別了,親愛的父親
次女 李安妮
1999 年的春天,為了出版《華枝春滿》慶祝爸媽的金婚紀念,我滿懷愉悅祝福的心情,首度以文字公開父母與我超過40年的溫馨生活點滴。21 年後的今天我則是在內心萬分哀痛與不捨的情況下,再度以文字來追憶父親與我超過 66 年的父女情懷,兩樣心情卻是一樣的感恩。
坦白說,父親在我 40 歲之前始終視我為么女在呵護疼愛著,對我沒有太高的期待,也沒有給我太大的壓力,但也因此讓我享有了最大的自由度。我可以讀我自己想讀的書,談我自己想談的戀愛,做我自己喜歡做的工作,規劃自己想像的人生,偶有拆框、翻牆行為,只要沒有超越紅
線,都是被允許甚至可能獲得稱讚的。
從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觀之,父親讓我始終擁有自主的選擇權與機會,應該算是幸福的,但我卻常常抱怨他沒有把我當兒子看待。此刻深自反省,也許是自己資質駑鈍、努力也不夠,無法跟上爸爸的腳步所致,相較於我這個年代生長的多數女子而言,我所擁有的條件與機會其實是足夠好好追父親,對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才是。感謝父親,
往後我將會加倍努力。
在我 40 歲之後,由於台灣社會已逐漸轉型為多元開放、自由民主的國度,我也從原本只擁有來自家庭的寬容,增添了來自社會的自由度,加上剛從英國留學回來,開始懂得探索父親與大社會的連動。在 1996 年首次民選總統的近百場助選活動過程中,從許許多多老百姓的手中、眼裡與言談間,透露出期盼他能灌溉給這塊土地更豐沃的民主養分,提供給人民更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父親不是我的」,我不應該獨享父親為我所構築的那既自由又安全的舒適窩,而應該藉著所擁有的相對較佳條件,更積極投入社會,協助弱勢者也能擁有自由的選擇與機會,獲得公平的對待與幸福。
2000 年之後父親卸下公職,改以更貼近台灣土地與人民的方式,繼續呵護關心這民主初長成之國家的各項發展,我也才有機會更近距離觀察父親如何去實踐自己的理想。這一段日子裡,盼望能與父親出遊海外的夢想也得償宿願,尤其在幾趟日本行旅中,深刻感受到父親與日本政界暨民間的連結力。有一回還曾發生一位計程車司機在獲知我們是陪同台灣前總統來的成員後,竟然免收我們的車資。父親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耕耘,可說是深耕至基層民眾的內心,這種感動不在當下是絕對無法體會的。
父親最後在病榻的近六個月當中,無論是形體或是意識都顯見逐漸凋零,每回去探望他,內心雖有無限的不捨,但我從未掉過一滴淚水。我瞭解父親對生命的詮釋,對信仰的倚靠,我堅信他仍在與病魔奮鬥,卻也同時在等待上帝的恩召。
7 月 29 日,在葉啟祥牧師帶領下,全家人一起跟上帝禱告,懇求上帝止息家父在世間的勞苦,帶領他讓他沒有任何牽掛,沒有任何恐懼,內心充滿上帝的愛及平安,回到上帝的懷抱。此刻我意識到我的父親終於是我的父親了,但他也將只會出現在我的夢裡,長存在我的記憶中。
父親過世後的這幾天,從許多至親好友、同僚部屬、甚至庶民百姓所留下的追思長文或隻字片語,我更進一步認識了我的父親。我也想跟父親說,我會牢記您對我在知識上、思想上、信仰上以及生活上的所有身教與言教,我也會好好照顧您最牽掛的阿嬤,直到她與您在上帝的國度裡
相見。永別了,親愛的父親,心中滿是無限懷念與不捨!
=============================
永念的身影
二女婿 賴國洲
台北賓館追思主壇上的照片,選定的是微露牙齒、慈祥親和的笑容。當下的直覺是「這張很台灣歐吉桑,而且很他年輕時的味道」。在國人、世人,他是李總統以及卸任的李前總統。在家中,他是安妮的爸爸、我的岳父。
回顧一些舊影片,可以看到李前總統年輕時在台灣許多農村經濟工作留下的身影,那樣的樸質真情的形貌,在這張照片上亦可感受深刻。
想起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格言「誠實自然」。用現代的網路語言就是「暖男」吧!顧家的暖男每天下班回家,首先一定呼叫安妮媽媽的名字。如果早上出門時家中有人身體違和,他一定接著關心「怎麼樣?」、「好一點了嗎?」不論公務再怎麼繁重和忙碌,「像極了愛情」。
接著他會換家居服,同時將外出服掛入衣櫃,晚上睡前他會準備好明天要穿的衣服。書桌,永遠都是井然有序的,書架上堆滿了書,中文、日文、英文,而且常有新書,但是,他一定記得哪本書放在甚麼位置。
溫馨的內在,透過堅定的意志力與慈悲的人文關懷,務實於他堅定但包容的執行力。住院時,6 月 14 日清晨發生地震。當下他醒來後,就一直不肯再入睡,心情顯然很不平靜,後來是護理師一直告訴他「台灣真安全」、「台灣無代誌」,整個精神才放鬆下來。沒錯,他是馬上想到 921 大地震,那天一大早,他人已經在南投、台中,救災及善後的部署已然展開。其實,一般所不知,920的晚上,他身體是略為違和的。
醫療團隊也常說,他的意志力是超強於任何人的,瞬間的行動力也是非比尋常的。
卸任後,2015 年 7 月有幸陪同赴日,22 日在日本國會聆聽他對兩百多位日本國會議員講述「台灣的典範轉移」。特別說「卸任後」,一則是希望台灣的聲音被聽見的意志和努力,是他永不鬆懈的志業。愛台灣的暖男,一刻不停歇地奉獻。二則,他公職身分時,我們就只能看新聞報導、聽廣播了,不可能有親聆親炙的機會的。
2015 年 7 月 24 日清晨,在永田町散步的我,6:03am 正巧拍下這張照片,紀念此行,也象徵他常說有生之年要為台灣的民主一直盡心力。遠方是日本國會,他開啟了前行的綠燈,綠燈通往更多的國際認識與友誼。
想起 1995 年康乃爾大學演講「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當時他用美式幽默說了雙關語 USOpen(高爾夫職業公開賽),引為對美互動的新境。其實,前一年,1994 年,過境美國才出現一段「不下機」、「睡衣接見美國代表」的軟中帶硬抗議呢。務實的意志力,讓暖男的包容力,為國家開創了更多的邦誼契機。這也許也可一窺他的領導哲學。
病房的窗戶可以遠眺觀音山,在觀音山頂,他曾經娓娓道出他的思維與家人分享。這天清晨,我為他從病房拍下觀音山。這天是 2020 年 7 月30 日,早上 7:05。
=============================
三十九與九十八
孫女 李坤儀
最後的 174 天裡,扣掉跟阿公請假的時間,大概有 150 天都會和他見面,陪他說說話,就像我過去 39 年的人生一樣。體貼如他,讓我把心裡想說的話、想唱給他聽的歌,都在這 150 天裡跟他說了,也算是沒有太大的遺憾。
對每個人而言,他都擁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對我來說:他是個認真直接的人,認為對的就要付諸行動。也是個充分授權的人,抓大方向不過問繁瑣細節。
是個自我要求的人,即便是住飯店離開前,會要求收拾整齊,因為這是個人的教養與對提供服務者的禮貌。是個包容的人,相信各個信仰最終都在與人為善。從哲學的角度思考,某些觀念是相通的。
是個窩心的人,和照護他的安全人員、醫護團隊都有說不完的貼心故事,也建立了只有他們才懂的情感連結。
是個慈愛的祖父/曾祖父,為了讓小朋友開心十分鐘,他願意特地起床外出散步。
誠如他非常喜歡的一句話:「生命的本質即在不斷的自我超越」,在我有幸參與他不到一半的人生中,他已經擁有許多精彩的片段,足以去成就生命的意義。
=============================
以生命來教導我們
外孫女 黃怡寧.黃怡丰
我們從很小就知道我們的外公是台灣總統。很多人常常問我們:「有這樣的外公,你們跟他學了什麼東西?他跟你們談論些什麼事情?」現在長大了,知道外公教導我們「犧牲」的意義。在他的人生當中,我們的外公犧牲了很多和我們相處的時光。他把台灣、台灣人和我們所有的未來擺在第一優先。
很多人想到他們的外公會有很多開心的回憶。我們沒有這些甜蜜的回憶,我們只記得我們的外公是一個「巨人」。他不只是有體力,還有決心,也很會吃苦。每天清晨他就起床閱讀所有的報紙,然後再去上班。晚上,他還在練習講稿,看重要的資料。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如此的忙碌,
可是他的每一分鐘都貢獻在為實現台灣未來的目標。有時候,我們全家必須陪外公出去跟特別來賓吃飯。當時,我們並不知道我們放棄和朋友邀約玩樂的時間所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現在,我們明白那是外公正在開拓一條可以讓我們跟隨的道路。
外公的思維像一個複雜的迷宮,他了解其他人的觀點,但仍然保有自己的願景。他努力為了台灣真實的民主而犧牲個人的生命時間,不畏懼別人的指控與批評。透過他的所為,教導了我們什麼是「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意義。我們是否責備外公沒有給予我們很多相處的美好時光?完全不會。當我們看到台灣人民可以享有自由的言論、選舉的權利,與自由生活的今天,對於外公的犧牲感到無比的驕傲。
=============================
想再一起讀本書
外孫 賴緯綸
我的阿公是個嚴肅的人小時候的記憶裡,阿公總是以嚴肅正直的態度對待台灣人民賦予他的公職和使命。他每天的生活非常規律,即使假日也是大清早就起床。我偶爾可以抓到阿公用早餐的尾巴,和他同桌度過用餐時間。餐桌上阿公不多話,他總是安靜地看報。
在那個報紙是資訊主要來源的年代,我仍印象深刻,餐桌會擺上滿滿的各家早報––因為阿公喜歡閱讀,從一早就開始閱讀。小時候的我很難了解家裡怎麼會有這麼多書,量多範疇又廣。從文學到哲學,從科學到神學,我對此感到不可思議,他怎麼能吸收這麼多元的知識,又怎麼會有時間和精力,在繁忙的公務之餘仍做這麼多閱讀?
我的阿公更是個風趣的人在他卸任總統後,我們有了更多互動的時間和機會,而「書」是我們的交流的中心。他不再表情嚴肅,總是嘴角上揚開懷地和我談論書中知識。談思想的書,談生死哲學的書,更談科學新潮流的書。
阿公最愛笑嘻嘻的拚命開書單給我。從奈米材料、量子電腦、低溫核融合,到基因工程,他總會掩不住內心的興奮和我分享新科技,更和我分享在台灣產學應用上他獨特的見解。
就算是念工程的我,還是得做足功課,為的是希望可以和他進行充滿火花的對話。我崇拜阿公對新知的愛好,也從他身上學到知識的迷人之處,更重要的是景仰他一顆無時無刻以台灣發展為出發點的心。
阿公常說:「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我想是這個單純又深遠的理念,讓他從未停止閱讀學習,而能有遠見地從各個角度為台灣未來鋪路。我對您的離去感到不捨與思念,但我看到了您在遠方為台灣未來點的明燈。謝謝您為台灣的付出,更謝謝您帶給我說不盡的言教與身教。如果可以,我想和您再一起坐下來討論研究一本書。
原文出處:https://reurl.cc/x0lr11
追思會現場直播
https://reurl.cc/EzG9oR
#再見了李登輝總統
#謝謝你一生看顧台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