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他的荷里活
著名大導昆汀的新片《從前有個荷里活》上映,這部電影爭議非常大,普遍觀眾都對它負評如潮,唯獨忠粉會拿最後那30分鐘來試圖證明,昆汀沒有變。首先我覺得,昆汀之所以是昆汀,就在於他離經叛道,這裡當然是包括對自己以往作品的顛覆。
昆汀這個導演我也不必多言,隨便在網上一搜,都能找到大量關於這個導演的介紹。他能讓如此多影迷喜愛,就在於他是個徹頭徹尾的影迷導演,一個在錄像帶店看了上萬部電影的影迷,憑著對多部電影的抄襲(抄得非常高級),創造了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所以,要理解這部電影,就要首先理解昆汀這個人。
而昆汀這次在電影裡,所顛覆的是經典的電影三幕劇。
偉大的編劇聖經《故事》裡曾經提過,一個優秀的電影劇本離不開三幕劇。那就是建立,發展,以及解決,中間再設置兩個轉折點,讓故事進入高潮。我們所喜愛的絕大多數商業片,都是按照著這個架構。
而昆汀這次同樣設置了三幕劇,但彼此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係,哪怕你拋開前面兩幕直接看最後半個小時,都完全不影響觀影。這種對觀眾觀影習慣的冒犯,是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家都不太喜歡它。
許多人說看這部電影必須要了解西部文化,對荷里活六七十年代電影史有一定熟悉度,需要極高的電影知識儲備才能get到其中的奧妙。我覺得大可不必,雖然會少了一些樂趣,但只要對西部片有基本認識,以及了解曼森家族事件就足夠理解這部電影。
所以這次我決定以三幕劇形式,分析一下昆汀如何在三幕劇架構上做出顛覆,為什麼我認為這是昆汀繼《低俗小說》之後最好的電影。
第一幕:
昆汀在電影的開頭,設置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鏡頭,那就是墻上的海報。經過開場時的訪問,我們所有觀眾自然會對墻上這個大明星有個初步的認識。
於是在酒吧裡,我們通過對話得知主角Rick早已不如從前,曾經的英雄形象不復存在,甚至要淪落到給一些當紅新人做反派來襯托。被邀請去意大利拍通粉西部片,對他而言簡直是演藝生涯的侮辱。(這段我笑死了,因為後來的西部片就是讓意大利帶到巔峰的)
通過酒吧那場戲,打破了我們對Rick這個角色一開頭意氣風發的認識,原來他已經成為了一個過氣的演員。於是我們的目光跟著鏡頭再次定格在一開始的那副海報上。這是多麼的諷刺,多強的心裡反差,海報上Rick猙獰的面孔仿佛是被生活所擠壓著一般。
用一張海報,給觀眾帶出完全不同兩種的感受,這就是昆汀的功底。
接下來是特技人兼司機的cliff的獨角戲,昆汀給了cliff長達一分多鐘的飆車戲,因為這個角色與車緊緊相扣。可以看到cliff在開車時,是狂野且激情的,輕易地超車,變道,逆行,這些地方都是在體現這個人物的性格。
當他回到家中,凌亂又狹小的房間,唯有狗在等待著他的餵食,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底層單身中年人的寫照。而罐頭與狗,這是這個角色唯一擁有的東西,也是最後結尾的重要道具。
另一邊給Rick設置了一個特別有趣的細節,那就是對著錄音機對戲,我們發現即使Rick已經過氣,但他對曾經的輝煌過去念念不忘,那些西部英雄形象在他心中揮之不去,他必須要靠和錄音機對戲,來對抗低谷的人生。
接下來就是第一幕中最漂亮的鏡頭,一個俯拍鏡頭,先是透過在泳池的Rick,再跟著曼森家族的車來到波蘭斯基的家中,然後本片的第三主角莎朗夫人登場。透過鏡頭將Rick跟莎朗夫人的命運串聯起來,中間還夾著曼森家族,為電影的結局留下伏筆。
莎朗夫人登場後是去到前面Rick提到想參與的泳池派對,這場泳池派對的戲裡,我們看到莎朗夫人受大眾喜愛,男人們都迷戀她,她是這個派對的寵兒,她有多受歡迎,觀眾就會有多惋惜,因為在真實事件裡她被殘忍地奪走了性命。
第一幕大致上就是這樣結束了,沒有然後情節的轉折點,就是不斷地在建立人物。三位主角都代表著三種身份,cliff所代表的是荷里活的邊緣人物,Rick代表的是荷里活最常見的演員,而莎朗夫人則代表荷里活的明日之星。這三個人物,勾畫出一個真實的荷里活。
第二幕
第二幕是大多數觀眾最不喜歡的段落,卻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段。它講述的是一天裡三位主角所經歷的故事,三個故事彼此毫無關係,但由於交錯剪輯,讓觀眾們感到沉悶而拖沓,如果重新梳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它特別之處。
先說說Rick那條線,Rick在一開頭帶著酒意來到片場,遇到了第一個打擊,那就是導演讓他去扮演他最鄙視的嬉皮士(前面有提到Rick對嬉皮士的厭惡)。
然後他遇到了小童星,在小童星的對談下,想起自己的困境,竟然失控地哭了。一個是未來影視界的新希望,另一個是被時代所淘汰的過氣演員,Rick在心裡承受力和職業水準上都遠不如小童星,這是第二個打擊。
接下來是最精彩的一幕,那就是戲中戲。很多人說昆汀的風格是,幾個人在閒聊,突然間有人開了幾槍,給觀眾一個措手不及的反轉。而這場戲中戲,昆汀依然沿用了這個套路,只不過他是放在戲中戲上。
一開頭觀眾固然是知道他們在演戲,但昆汀拍得非常漫長,在觀眾漸漸入戲時,昆汀立即開了“一槍”,那就是Rick的NG,瞬間把觀眾拉回現實。這場NG戲也非常有趣,昆汀用了一個長鏡頭,左右移動著,極為考驗演員的發揮。這場NG戲也給Rick造成第三個打擊。
於是他在化妝室陷入了崩潰。
但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人物如何重新振作起來,扭轉困境。誰也沒想到,居然是第一幕出現的錄音機,一個優秀的導演從來不會浪費任何一個道具。錄音機作為Rick曾經輝煌的符號,給了Rick鼓勵的作用。於是這個男人在最後,發揮了自己最好的表演,還獲得小童星最高的稱讚。
Rick這條線就是典型的故事三幕劇,從開始陷入困境,再到中間黎明前的黑暗,再到最後解決問題。但Rick的這條線,是跟主線完全沒有關係,這就是擺明著用三幕劇來反三幕劇。
再到cliff這條線,這是經典的西部片模式,也是最出彩的一段故事。Cliff這個角色十分正派,身手也十分了得,背後卻有著黑暗的過去,再加上懷才不遇的經歷,他就是典型的西部片主角。
他在路邊遇到曼森家族的女孩,女孩帶著他來到了牧場。透過場景,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周圍的房子都是照著西部片酒館來設置的。背後還有著穿褲子的男人,不難看出這個牧場經常進行性交易,女孩利用自己的美色來獲取金錢,或者吸引男人為之賣命。
人性醜惡的小鎮,往往都是西部片最常見的套路。
當cliff提出要去見牧場主時,配樂立即變得詭異,節奏緊湊,當我們跟著cliff進入那個房間時,心中必然是迫切想窺探房間。但這裡昆汀玩了一個小花招,睡在床上的牧場主居然沒有死去,也沒有被綁架,讓觀眾獵奇的觀影期待落空。
當然,在cliff出門後,昆汀還是讓cliff去展現了一下暴力,這個暴力不是為了視覺衝擊,而是為了鋪墊接下來的戲,讓騎馬的男人回來為同伴復仇。(又是西部片的套路)按照西部片的拍法,這個時候兩人必然會來一場決鬥,誰也沒想到昆汀這個時候再次戲弄觀眾,玩了一個反高潮,讓cliff開車離去。
Cliff這一段就是昆汀用了一個西部故事來反類型,他很清楚觀眾想看什麼,他在懸念跟氣氛都做得十分出色,為的就是在你緊張而期待時,讓你失落。
第三條是莎朗夫人的線,這條線故事性最弱,就是莎朗夫人看電影。表面看,這是極無聊的戲,因為幾乎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但要理清莎朗夫人在電影中的作用,就自然理解這場戲的意義。
首先,莎朗夫人在第一幕介紹了這個人物如何受男性喜愛,於是在第二幕昆汀要做的是加強這個角色的人物塑造和其背後代表的意義。
莎朗夫人一開頭做什麼?是載了一個路人,將其送到目的地,這裡體現了莎朗夫人善良的品質。
接下來,莎朗夫人經過電影院,再三猶豫,決定去看自己主演的作品。而電影院的賣票員和經理都完全不認識她,連拍照都要讓她站在海報旁邊,以免大家不知道她是誰。作為一個電影的主演之一,莎朗夫人遇到這樣窘景她的態度是什麼?沒有抱怨,沒有不滿,完全配合對方。體現了莎朗夫人友善而樂觀的心態。
再到下一幕,是莎朗夫人看電影,在電影院裡放鬆脫了鞋(昆汀的惡趣味),看著電影裡自己的表演,滿懷期待。她明明飾演的是一個笑角,但聽著周圍人的笑聲和掌聲,她露出滿足而欣慰的表情。
從這段故事,我們可以看出莎朗夫人友善,樂觀,熱愛表演,熱愛電影,對未來充滿憧憬,這簡直是荷里活最美好的存在。這裡充滿了昆汀對莎朗夫人結局的惋惜,以及對莎朗夫人的尊敬。
如果說,Rick跟cliff都分別以不同形式來呈現西部片,那昆汀就是用莎朗夫人來呈現充滿夢想的荷里活。尤其要留意,在第二幕結尾,三個人物各自回家時,電影放了一首《加州之夢》。這首歌後來被翻唱了無數次,它是最能表現美國夢的音樂,也預示著一天雖然結束了,但夢仍然還在。
第三幕
第三幕是不能劇透的結尾,網上所有盛讚的都是這一段。源於前兩個小時的沉悶,觀眾無法釋放的情感一次酣暢淋漓的爆發。
昆汀之所以安排這一段,一方面是知道觀眾也被折磨了兩個小時,是時候要釋放了。另一方面是昆汀自己也極度需要用這些暴力情節來釋放自己,為當年的慘案出一口惡氣。
為了鋪墊這一段,昆汀玩了一個倒計時敘事,不斷地用旁白提醒大家,那段轟動一時的慘案即將要發生了,這裡是全片最緊湊最緊張的時刻。
誰也沒想到昆汀最後還玩了個敘述性詭計,虛構了一個歷史事件。
因此,曼森家族的三入組被昆汀有意地醜化了,三個人行為舉止也愚蠢之極。昆汀還有意讓曼森家族承擔了一個反電影主義的角色,仇視電影,仇視演員,仇視荷里活。所以最後,昆汀安排三個角色都死在電影形式下。
Rick最後那段噴火不說了,cliff與曼森家族的對持時,那就是《黃金三鏢客》的站位,昆汀用最後這場高潮戲,宣示了自己對電影本身的熱愛。
但平心而論,這場戲留下的至多只有感官上的刺激,在情節上的鋪墊跟鏡頭的運用,遠遠沒有第二幕玩得出彩,在暴力的呈現和血腥的快感也遠遠不如之前的那些電影,當第二遍再看的時候,這一段就很難再挖掘到驚喜了。
昆汀必然還是十分熱愛荷里活的,最後Rick期待的大門為他打開,莎朗夫人熱情接待,關於荷里活的那個夢,昆汀始終不忍打破它。
最後說說電影裡那些我認為比較有趣的點吧。
西部片
如果再梳理一次Rick的人生歷程,你就會發現這就是西部片的歷史,由最初的輝煌,走向下坡路,再到意大利將他再次走向輝煌。
車
電影裡有好幾場cliff開車的戲,車對cliff而言除了是生存工具,更是壓制cliff心中野獸的符號。Cliff曾經涉嫌殺妻,有過越戰經歷,他心中必然藏著一隻猛獸。而在車裡的他,非常友善,也非常正直,哪怕是曼森家族女孩的主動勾引,也被他以年齡不夠所拒絕了。你會發現,當他離開車時,會與李小龍單挑,會在牧場打人,最後甚至會殺人,都是他離開車後,展現了他野獸的一面。
那支煙
Cliff在第二幕結尾放了一支迷幻煙,是在曼森家族女孩手中買來的,如果說cliff是野獸,那支煙便是給野獸注射的興奮劑,讓cliff徹底釋放他的暴戾。曼森家族賣的毒品,最終讓曼森三入組落得如此下場,這個結尾也充滿著一定的宿命性。
電影評論音軌
昆汀在電影中途加了一段迷影情節,就是讓Rick和cliff看電影時,兩個人配合著畫面發表意見,這就是在惡搞電影DVD常常出現的主創評論音軌,整個過程十分有趣。
戀足
戀足界有三大名導,姜文,新海誠,以及昆汀。而昆汀是三人中最肆無忌憚的那位,這部電影裡幾乎每一個女性角色,都有赤足登場的戲份。裡面還有好幾個長達十秒鐘的特寫鏡頭,無論是髒腳底(昆汀本人明顯喜歡髒的),還是乾淨腳底,都在昆汀的鏡頭下盡情地展現。腳對昆汀而言,就是荷爾蒙跟性暗示的表現。
關於片名
個人不太認可如今的這個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這個片名格式,明顯是致敬當年經典的往事三部曲。所以應該譯作《荷里活往事》或者《好萊塢往事》更為貼切。
最後我想說,觀眾觀影向來會有一個屬於他們的電影舒適區,但電影的革新必然是要跳出這個舒適區的。電影是視聽語言的藝術,電影的表現形式不該只有一種,只有不斷地跳開以往的框架才能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這部電影我最終給8分,因為昆汀不單只突破觀眾的舒適區,也跳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這是一個有生命力的導演應該有的表現。
#從前有個荷里活
#從前有個好萊塢
#QuentinTarantino
「赤足影評」的推薦目錄: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普雷] 赤足天使Barefoot (2014 美國翻拍) - 精華區movie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赤足影評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赤足影評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赤足影評、赤足鞋、赤足小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赤足影評、赤足鞋、赤足小鴨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真善美戲院- 《紅酒燉香雞2...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婆媳?電影心得】你的婆婆夠壞嗎?冠軍他媽五分鐘 ... - 媽媽經 的評價
- 關於赤足影評 在 #有更《後來的我們》電影心得 - 電影板 | Dcard 的評價
赤足影評 在 赤足影評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赤足影評 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赤足netflix,赤足影評,赤足小鴨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赤足影評在2022的熱門內容就在年度社群熱搜 ... ... <看更多>
赤足影評 在 赤足影評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 ... 的推薦與評價
赤足影評 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赤足netflix,赤足影評,赤足小鴨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赤足影評在2022的熱門內容就在年度社群熱搜 ... ... <看更多>
赤足影評 在 [普雷] 赤足天使Barefoot (2014 美國翻拍) - 精華區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德國喜劇一哥 Til Schweiger 電影公司 Barefoot 的第一片《赤足情緣》Barfuss,很快紅到美國被美商洽談翻拍了,就拍成了 2014 浪漫愛情喜劇《赤足天使》Barefoot。我是幾年前看到這部美國翻拍、比看德國原版還早好幾年,記得當年光看到「赤足天使」這種片名就眉頭一皺很擔心變成戀足癖電影,真去看了後發現它雖不太拍赤足特寫甚至有意無意避開少拍赤足入鏡,但就算不拍腳此片還是有種強烈的 creepy 感:「赤足」的離經叛道與自由精神此片完全忽略掉、反而一個風姿綽約又楚楚可憐女子光著腳站在男子面前敞開心扉毫無保留,豈不令男子心花怒放嗎?
https://pbs.twimg.com/media/Bg1NubEIAAI53G8.jpg
我以前應該就是個會被歸類為 "SJW"的觀眾,到今天恐怕也沒啥改變 XD 看這種把女性角色弱智化也性感化、專給男性觀眾開扇巧門滿足性幻想、給男性角色天降大禮投懷送抱、宛如《小美人魚》賣萌耍俏不食人間煙火的真人童話片,總是邊看邊搖頭難以苟同。此片充滿了性幻想,但這性幻想又專屬男性而不與女性分享;此片女性角色雖也被設計天生有其性幻想,但這性幻想被塑造成對男人的投懷送抱卻沒自己的心路歷程;這種故事的「性別凝視」很重但劇情也有打預防針,把男性對女性的身體侵略先拖出來打了一頓,但獵食壞男都讓奸角當、白馬王子都讓主角做。
當年看片就已連連搖頭,昨天看過德國原版才發現關鍵:美版《赤足天使》根本把德版《赤足情緣》整個大改!其中只有男女主角公路旅程架構類似,但從電影類型、故事啟示、「赤足」精神、家庭關係、精神病症的描述、冒險尋覓的目標、公路終點的啟示... 已全然不同!首先,原版選馬臉小眼竹竿身材的德國演技派 Johanna Wokalek飾演赤足女主角、而美版竟選了雖亦有演技但青春美貌才是此片賣點的Evan Rachel Wood,整個認真就是要拍中二男孩「抱得美人歸」的浪漫愛情喜劇,而且充滿各種性感描繪甚至性暗示,引女主角天真對答讓身旁男子色瞇瞇地樂呵呵。
https://pics.filmaffinity.com/Barefoot-767983272-large.jpg
德版開場是赤足女子 Leila的精神病院禁錮,再引出富家子弟 Nick 的被規訓焦慮、令他絕望地找工作找上了病院清潔工;美版開場是富家子弟 Jay敗家酒色欠一屁股債的魯蛇處境,他打架被裁定去精神病院勞動服務,角色設定已大不同;德版女主 Leila扭曲一生真有精神問題需要治癒、只是她在精神問題下展現出正常世界反而未見的洞見與生命力,美版女主 Daisy則是被送到精神病院第一天就跟 Jay跑了、電影到最後還給她洗白聲稱有病的是她媽而不是她;德版兩人的相遇是禁錮下絕望的「自殺」,美版兩人的相遇則是有壞男毛手毛腳欺負弱女子、男主就來英雄救美。
然後女主隨男主去富家婚禮的公路劇情主軸,美版也轉了個大彎:啟程動機上,德版是家裡媽媽不停地call他回家向繼父低頭討職位而他雅不願意去、Leila 的到來算是陪伴他硬著頭皮去面對問題,美版則是 Jay在城裡欠債要回家去向爸爸要錢、需要帶個漂亮女伴、剛好撿到個 Daisy就靈機一動帶她去當看板;劇情架構上,德版是先公路旅程再婚禮盛宴,是要把男主角的富家禁錮作為片尾大考驗讓他通牒思痛正視自己壓迫處境的,美版卻是先婚宴再公路旅程,家庭問題變成只是一個背景,真正要談的還是他這個以前每晚一夜情的渣男能否為了這女孩洗心革面當個好男人。
https://static.kino.de/wp-content/uploads/2015/08/barefoot-2014-film.jpg
更大的改動則關於這「家庭」,也就直指電影故事的核心主題:德版中,這富裕家庭有個委曲求全的媽媽與傲慢摸頭的繼父,高高在上要男主 Nick 乖乖低頭,整個故事主題關於規訓與自由、而非關愛情,甚至全片儘管男女主角有很多心有靈犀與不離不棄的時刻,但對戲與攝影既無一丁點情慾的暗示、兩人感情也毫無「愛情」跡象如接吻這類;美版中,這富裕家庭沒啥問題,大體是富而好禮父慈子孝幾無缺點完全符合美國夢神話,都只是大兒子 Nick 自己長不大不成材還在過著中二生活還妄想回家裡開口要錢,甚至爸媽仁慈到這錢還是照給只是企盼他學會長大負起責任。
更別說,赤足女主角面對男主角這富裕家族的姿態與效應,也 180度大轉彎:德版中,這傲慢規訓要兒子屈服的家庭,Nick儘管超不情願卻迫於現實無奈與他們步步壓迫下仍然低頭屈膝了,反倒身段童稚心態純真有話直說的 Leila替他把他所不敢說的真心話都大方說出、幫他與整個家族都撕破臉回頭做自己、反而赤裸裸指出這上流社會之腐敗與冷血;美版中,這個愛著兒子 Jay但打不開兒子心扉而彼此尷尬的家庭,倒是靠 Daisy到來的童言童語與天真純情,為大家都打開一扇心窗而賓主盡歡、也讓 Jay與家族間的尷尬消弭於無形、甚至 Daisy人見人愛大家都誇 Jay好福氣!
https://images.static-bluray.com/products/reviews/3006.jpg
如此一來,德版那邊緣個人不畏權威拋棄光鮮重建自我的故事,給美版改成了墮落遊子洗盡鉛華重返家庭學習負責這超美式的 "lost son" 故事。大環境大家族都沒有問題、有問題的都是長不大的男主角 Jay自己 XD 而 Jay「學習負責」的後半片旅程,居然就從「對一個女孩負責」來學習,讓兩人開浪漫的旅遊房車暢遊美國公路田園、又去參加園遊會吃冰淇淋騎旋轉木馬、讓女孩心花怒放整顆心愛上男孩並甜甜告白「這是我一生最棒的一天」... 最後 Jay唯一的挑戰就是:他過去都是個夜店把妹回家打砲謝謝再聯絡的渣男、這次也會像拋下其他女生般拋下 Daisy嗎?
美式英雄化的結尾,讓兩人如亡命鴛鴦般在群警槍下揮淚吻別、也讓男孩直搗病院帥氣演說解救女孩,原來女孩不是有病而是誤會受害被關、正義本應還她公道回歸英勇男孩懷抱... 這種情節,以如過江之鯽的美國男孩浪漫片來說是標準公式,女孩本潔白無瑕男孩則洗心革面從此再無阻礙可雙宿雙飛,如此皆大歡喜的美式結局又有啥不好?我想德版原作 Til Schweiger一定也認同「皆大歡喜」結局之重要,但他的片包括德版原作《赤足情緣》絕不會把人洗白、絕不會否認有病、甚至只會大膽直指整個社會體制通通都病了!但渺小苦悶的邊緣個人仍能在這有病社會重建療癒。
https://3mt.17c.myftpupload.com/wp-content/uploads/2014/02/barefoot.jpg
台灣翻譯此片為《赤足天使》還蠻貼切,因為整片就是要把這赤足女子美化成一個光著腳丫天真純情潔白無瑕的小天使,彷彿從天下凡要來拯救墮落男子 Jay的魯蛇人生。相較於德版那個童稚單純但古靈精怪處處戳破社會虛偽的赤足女主 Leila,美版這位 Daisy天真爛漫、風情萬種、小鳥依人、楚楚可憐、不但會拋媚眼還會童音撒嬌、甚至到了舞池還勁歌熱舞活力四射、難怪劇情中的壞男人看了她都想上下其手、劇情中的好男人看了她都我見猶憐... 這整個設定的大改變,令我初看覺得不可思議真想要給個 [負雷] ,但如今二刷再仔細看過一次後發現它還是有打好預防針:
很隱諱地,在這趟旅程中 Jay一點一滴慢慢知道了 Daisy與其母親的故事,這段和德版也是大異其趣的:德版中,Leila 的媽媽只是莫名其妙禁錮她一生,可能是保護慾過重或其他原因,總之害她一生沒上過學也沒接觸外人,因此長大了心思仍單純行為仍童稚;然而美版中,Daisy 的母親可不只是「禁錮」這麼簡單,她簡直還花了一生把 Daisy教養成一個甜美可愛求主人青睞的小女僕!難怪 Daisy認為只要是男人都想破她處「你今晚不上我嗎?」,一起床就打掃煮飯做家事「這樣男人才會愛」,也難怪在富家派對很會逢迎討好賣萌耍俏,盡情販賣自己童真惹得大家樂呵呵。
https://img.yts.mx/assets/images/movies/barefoot_2014/large-screenshot3.jpg
德版有個直率走社會不畏人言的 Leila、美版有個逢迎討好被當女僕調教長大的 Daisy,兩個女主角我較愛哪個?說愛不愛不太切題,畢竟前者純粹基進令我豎起大拇指、後者極端受害令我不忍卒睹而更加關切... 只能說,到底一部電影想要呈現「赤足」的哪個面向、要提出哪些議題來討論、而要在電影的視覺語言上給觀眾心裏激起什麼感覺呢?看他們的題材框限與手法選擇就昭然若揭,別說眼界有高下之別,就連心態都截然不同。不過畢竟美版這種扭曲處境也真實發生在許多地方,看在這份上且給個[普雷],不過還是只推薦欣賞德版《赤足情緣》,那看了才眼睛一亮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8mdipSnq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46.20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11221588.A.26F.html
... <看更多>